资源简介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范文
端午包粽
“五月五,是端午。”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因为在这一天,我们全家都可以吃上美味可口的粽子啦!
四年级的一个端午节,奶奶觉得外面卖的粽子不好吃,于是,她决定和妈妈自己包一篮粽子。食材都准备好了,由于本人不会包,便坐在边上看。只见妈妈拿起几片粽叶,这里缠缠,那里绕绕,双手如同一对灵巧的燕子,不一会儿就包成了一个碗形。接着灌入糯米,再塞上一个大蜜枣,最后用粽叶封顶,一个蜜枣粽就包好了。半个小时过去了,篮子里已经有二十几个粽子,妈妈当即决定蒸几个尝尝。
“叮”,粽子蒸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粽子,哇!晶莹的糯米里裹着玛瑙似的枣。一口咬下去,每一粒米都是那么香甜软糯,枣像蜜一样甜,我仿佛听到了每一个味蕾都发出满意地欢呼。糯米和蜜枣的味道交织在一起,真是回味无穷。
正当我狼吞虎咽的时候,妈妈问道:“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我摇摇头。妈妈说:“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叫屈原。有一次,楚国和邻国交战,败得很惨,屈原不停地劝国君振作,可国君非但不听,还将屈原罢了官,心灰意冷的屈原看到国家即将灭亡,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进了汨罗江。百姓们非常伤心,便将粮食投进江内,希望鱼儿不要吃屈原的遗体。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习俗了。”
“哦——”听完这话,我陷入了沉思,原来吃粽子背后还隐藏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端午节吃粽子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都要挂艾叶,赛龙舟,而我最喜爱的便是吃粽子,蜜枣馅儿的、猪肉馅儿的、红豆馅儿的、花生馅儿的……应有尽有。
可是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妈妈告诉我:端午节吃粽子有由来的,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位大臣屈原,国君不采用他的建议,而后楚国灭亡。他悲愤不已,他带着他的忠贞不屈,含恨跳河自尽了。村名们就把米、肉等食物用粽叶喂鱼,不让鱼虾吃了屈原,又在河上赛龙舟来吓退鱼虾,不让它们吃了屈原。为了纪念屈原,这一天被定为了端午节,有了这个习俗。
后来,人们不再往河里放粽子了,而是自己的肚子里。包粽子也是一门技术活,得心灵手巧才行。首先,准备粽叶、米、喜欢得馅料和调料。然后,把粽叶洗干净,把米、肉馅用调料调味,最后,将粽叶折成漏斗状,将米和馅料放进去,再用粽叶裹紧用绳子捆紧上锅蒸一蒸就可以得到一个精美的粽子了。蒸好的粽子成立体三角状,散发着肉的香气和粽叶的清香,一个个肥肥胖胖的,慢慢扒下它碧绿的外衣,里面晶莹剔透的米的香气顿时发散开来,让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先是软软的米香,再是有一股蜜枣的香气争先恐后的涌了出来,又是一股粽叶的清香味,令人欲罢不能,唇齿留香。
“棕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粽子不仅体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道出了人民对于忠臣屈原的哀伤与怀念。
春节
每年寒假开始,我就开始盼望过春节了。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节日。
除夕的前几天,我家开始贴窗花和春联,目的是让春节的气氛更加浓厚。妈妈还特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着福到了,把春联贴完后要大扫除,据说扫地要从家外往里扫,这样才不会把财运扫出门。
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地就起床,赶到爷爷奶奶家去拜年。奶奶把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了我。收压岁钱是我最开心的事了。因为之前听爸爸说,压岁钱可以为小孩子们避邪祛鬼,保佑我们平安。
中午吃饭前,我走进厨房,阵阵香气扑鼻而来,鱼、肉、虾,各种好吃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看得我直流口水。我乐呵呵地帮奶奶忙前忙后,忙得不亦乐乎。
家家户户都飘着鱼、肉、香肠的香味,馋嘴的我有时候还会去偷吃,拿起菜板上的香肠,一片片往嘴里扔。等奶奶回到厨房时,以为进了老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愉快的春节好像一眨眼就结束了,但它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想春节的习俗一定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其中有很多习俗。
大家在春节的时候,一定会收到压岁钱吧!在古代,传说有一种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来,把小孩弄出各种问题。有一户人家,用红纸包了8枚铜钱放在枕头旁边,晚上“祟”来了,刚想弄伤小孩,但那包着铜钱的红纸发出金光,吓退了“祟”,因此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每到这时,大人就会给孩子压“祟”钱,逐步传至今天,成为了压岁钱。
收压岁钱大家一定很快乐,但还是少不了去拜年,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会跟着家长去亲戚家拜年。如果有两帮人相遇,大家会相互恭贺,但这我也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大年初一要拜年呢?
上网查资料,原来有一个“年”的怪兽,头顶独角,口似血盆,凶猛无比。每一次出现,都会死很多人和畜牲,大家无能为力,只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当年走后,大家就会相互恭贺,成功躲过了“年”,“年”虽然没了,但相互祝贺的习惯流传了下来,且越传越广。我拜年的时候很开心,因为我能拿到一定的压岁钱!
春节还有很多习俗,如穿新衣、放鞭炮等等。
春节
大家都知道春节吧,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想知道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就来看看我的作文吧。
大家在过春节时都会放鞭炮,因为鞭炮是为春节而制作的,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到来。
放鞭炮在古代是为了赶走一个叫“年”的怪兽,“年”欺压百姓,但人们放鞭炮赶走了它,所以放鞭炮作为一种春节习俗流传至今。
除了放鞭炮,贴对联也是一种春节习俗。对联是用红纸做的,人们相信红色可以降妖除魔,所以用红纸做成对联。每一家都贴有对联,门上还贴了“福”字,“福”字是倒着贴的,为什么呢?意思是表示“福”倒(到)了。
拜年也是春节习俗。我最喜欢拜年了,因为拜年可以挣压岁钱呢!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都起床很早,相遇时互相问好并说祝福语,然后互相拜年,长辈给发压岁钱。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啦!拜完年我回家数着自己的压岁钱,心里美滋滋的。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穿新衣,大家一起吃年夜饭,大扫除……
闹元宵
“团圆月宴尽把家团圆,正月十五一家灯火参天。”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
天还没有黑,我就嚷嚷着吃元宵。“外婆!外婆!”我对正在厨房中煮汤圆的外婆手舞足蹈地说道,“我吃六个,六六大顺嘛!”看着我调皮的样子,一旁的妈妈被乐得哈哈大笑起来。外婆一边麻利的搅和还未完熟的汤园,一边回头腾出一只手点一下我的鼻子说:“那我吃十个,十全十美。"婆婆刚说完,大家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吃完元宵,我们一大家子一起出动,我们骑着四辆小电驴,浩浩荡荡地奔向江边公园。只见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一眼望去全都是黑压压的人群。我们穿过了熙熙攘攘的群众,来到了公园的广场上,等待着烟花表演的燃放。
不一会儿,火苗顺着烟花上的导火线腾空而起,几颗小而明亮的火星一个接一个地蹿出去,冲向天空。“轰!轰!轰!”烟火接二连三地炸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而巨大的菊花,有红的、绿的、蓝的、黄的、紫的……整个夜空在一瞬间变得绚丽多彩。
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好不红火,好不热闹,好不幸福……
“闹”元宵,闹出一个幸福美满的2024年!
贴春联
每逢春节,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服,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不过,你有没有发现,大门也穿上了红彤彤的新衣——春联。我眼中的春联是高雅博才的象征,虽然每年手上都被春联染得红红的,但心里却乐开了花,真有趣!
大年三十这天,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爸爸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吗?”“知道呀!”我笑着回答道,“贴春联是为了增添春节喜庆气氛,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愿望。”爸爸点了点头。
爸爸告诉我,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木板书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到宋朝,春联仍旧称为“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后来几经演化,到了明代桃符才改称为春联。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也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每副春联都有上联,下联和横批,春联种类也有很多。
爸爸讲完这些,我们就开始贴春联了。只见爸爸用刷子蘸了一些浆糊,刷在春联的背面,然后站在凳子上,把春联往门上贴。他一边比划着高度,一边问我:“你往后面站站,看看正不正?”我瞧了瞧,点点头:“嗯嗯,就这个位置。”爸爸把春联贴好,用手压了压,又用干净的刷子刷几下,就这样,一副春联就贴好了。“我来考考你,这副‘调和百味香’应该贴在哪?”“嗯……贴在厨房门上!”爸爸边贴边让我给春联找“家”。经过我和爸爸一番“打扮”,家里的大大小小的门焕然一新,都穿了红色的新衣裳,红红火火迎接新年。春联一贴,年味愈加浓郁!
贴春联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新联换旧符的快乐,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吃饺子
在春节,我的家乡有许多风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给红包……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吃饺子了。
除夕,妈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馅儿和饺子皮,准备包饺子。看着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诞生,我觉得好玩,不由得也拿起一张饺子皮,准备包一个。我左手托着皮,右手夹了一筷子的馅,放在饺子皮中央,把饺子皮的两边往中间一合,使劲一捏,不料,馅从饺子皮的缝隙中喷了出来。我赶紧把馅堵住,可缝隙越来越大,到最后直接张着大嘴。弄了半天,“嘴”合不上,我却变成了“大花猫”。妈妈哈哈大笑,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不想包了。妈妈摸透了我的心思:“你不会要放弃了吧,算了,我来教你。”说完,她便做起了示范。
我看完示范,重新拿起一张饺子皮,学妈妈的样子,把饺子皮托在手中,轻轻夹一小筷馅,放进饺子皮里。再把饺子皮往上一合,用虎口从左往右使劲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包好了!我激动极了,又连续包了好几个。
饺子煮好了,我连忙夹起一个尝尝,真好吃!我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有种说不上来的高兴。正吃着,突然咬到一个硬硬的东西,吐出来一看,是个硬币!妈妈说:“你这一年可有福啰,吃着硬币呢!”我问:“吃到硬币有什么寓意吗?”妈妈说:“吃到硬币寓意着你这一年里吉祥如意、万事如意、财源滚滚、大吉大利呢!”我高兴极了,原来还有这个寓意呀!
吃饺子的风俗,代表一家团圆,和和美美。吃到硬币,还有万事如意、大吉大利的寓意。这还真是有趣又令人难忘的习俗。
春节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头长独角,口似血盆,每逢春节时便出来吃人和牲畜,弄得人心惶惶。后来,一个道士听说了“年”吃人的事,便告诉人们,“年”害怕红色和巨响,让人们在除夕这天放鞭炮和贴对联。后来“年”果然被吓跑了,而放鞭炮这些行为却流传下来,慢慢演变成了习俗。
这就是过春节放鞭炮、贴对联的来历。
现在家家户户仍然放鞭炮、贴对联,不是为了吓走“年”了,而是为了渲染春节热闹喜悦的氛围。鞭炮也成了孩子们的玩具了。
家家户户门前还都要贴福字,但有些福字却是倒过来贴的,这种行为的寓意也很简单——福到家。
现在大人们还给孩子们红包,红包又叫压岁钱,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而压岁钱也有来历:相传古时有一种叫“祟”的小妖,每年除夕晚就出来害人,所以古时的人们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在孩子枕边,吓退“祟”。因此,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而“祟”与“岁”谐音,随着时间流逝,就逐渐把它叫做压岁钱了。
春节真是一个寓意颇多、喜气洋洋的节日啊!
闹花灯
今年寒假,我去了上海豫园。那时正值春节前夕,豫园开展了一场以“山海奇豫记”为主题的灯展。被花灯装点过的豫园四处悬灯结彩、灯火通明。
在豫园广场正中央,九条巨龙构成的巨型龙灯令人震撼;高墙上用灯笼整整齐齐地排出“2024”的字样;就连一家店门口也立着令人捧腹的“虾兵蟹将”灯……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以辛弃疾的诗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为灵感的由无数锦鲤构成的“一夜鱼龙舞”灯。
不过,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九曲桥。水面上林立着各种各样的鱼灯或龙灯等,这灯火辉煌的景象又掩映在水中,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在这些灯中,最独出心裁的要数锦鲤灯、龙马公子灯和灵龙灯了。这些灯内设有机关,眼睛都能惟妙惟肖地眨动!在这些花灯四周,还围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小灯,分散在了九曲桥两侧,布置成了一番犹如仙境般的景色!
这些漂亮的花灯也有一个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只神鸟误入人间,被猎人不小心射死。天帝得知后盛怒,命令天兵下凡放火。人们知道后,利用花灯、爆竹等做成大火烧山的假象,骗过天兵天将,保全了自己。
看吧,花灯真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颗明珠,格外璀璨!
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汤圆,猜灯谜,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傍晚时分,天空中挂着一轮明亮的月亮,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节日氛围中。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彩灯,像点点繁星。小孩们手捧着五彩斑斓的花灯,有的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有的是威武霸气的金龙,还有的是一条小鱼,一颗星星……它们在小孩子们的手里欢快地摇曳。
我走在热闹非凡的巷子中,人们穿着喜庆的衣裳,欢声笑语萦绕耳边。我穿梭在人群中,品尝着各种美食。香味扑鼻的汤圆,晶莹的糖葫芦,色泽诱人的炸酱面等,都让我欲罢不能。弟弟则在人群中嬉戏追逐,洋溢着无尽欢乐。
广场中央,挂着一盏盏五彩的灯笼。灯笼下,是各种有趣的灯谜。人们围在灯谜下,一边猜灯谜,一边交流着自己的想法。
我突然看到一个老爷爷正在讲元宵节的故事。很久以前,一只神鸟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人射死。天帝知道后震怒,下令让天兵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于是就偷偷告诉了人类。众人听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老人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每户人家张灯结彩,点响爆竹。这样,天帝会以为人间走火。”众人纷纷照着做,成功保住性命。从那时起,每到这时,家家户户挂起灯笼……
听到这个故事,我十分开心。元宵节的魅力无穷,让我们收获了无尽的快乐。
元宵节
初学说话的小孩子,会出门工作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元宵节,谁不是脑海里就立时生出一种吃汤圆、放花灯、猜灯谜的念头呢。
今天正月十五,我兴奋得都睡不着了,早上我快速地把衣服穿好,迫不及待拿起自己做的小灯,仔仔细细地扫视了一翻,上面写的“招财纳福”四个字显得是多么的耀眼。下面还有一个可爱的小龙。
很快就到了中午,在超市买的芝麻汤圆和小元宵我早就吃厌了,今天正好斗胆试试自己做汤圆。要彩色的!我准备了火龙果、菠菜、胡萝卜。把它们榨成汁,混在面粉里,揉成团,再把它们搓成一个个彩色的小圆团,接着让它们下水游个泳,然后把它们装在碗里,撒上白糖,像透明的小珍珠。光看这鲜艳的小元宵,就够咽上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元宵节夜晚的街上,哪一处不是悬灯结彩,人山人海的?我很疑惑,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姐姐告诉我:“传说,一只神鸟误闯入人间,不知情的猎人把神鸟射死了。天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命令天兵在正日十五那天在人间放火,烧掉人们和他们的财产。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天兵放火伤害百姓们,偷偷跑到人间,告诉了百姓们,百姓们听了惊慌失措。就在这时一位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让人们在街道上挂上灯笼,这可以让天兵们以为已经放过火了。就这样,人们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之后元宵节就有了这样的习俗。”
在元宵节,我们还去猜灯迷,闹花灯了……元宵节真热闹。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快到了,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小时候,在老家,一天醒来,走到大门口,我新奇地发现门口出现了几个用草木灰画的麦田怪圈一样的图案。我一脸疑惑,于是去问姥爷:“这是干什么用的?”姥爷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原来这是家乡徐州的习俗,这是画的粮囤,也就是粮仓。画好后还要在中间挖个小坑,埋个几十粒五谷杂粮。一边埋一边要唱:“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在徐州,这天还要炒糖豆。
“先把加过糖的发面擀扁,”姥爷介绍起做法来,“再用刀划成长条,用手搓成圆棍状,然后用刀切成一粒一粒的,放在热油锅里炸,炸过后颜色黄黄的,口感脆脆的,满口香香的。”他让我去锅边拿两粒吃。吃着果然香,我很爱吃。
我去问妈妈为什么要画粮囤,妈妈告诉我,这是古时候,百姓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徐州在二月二这天的习俗真奇妙。你们那里二月二有哪些习俗呢?
端午节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也不例外。但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去年的端午节。
五月初五这天,我和妈妈、外婆一起围在桌前一起包粽子。先将粽叶好好洗干净,然后握在手心里,折成一个漏斗的形状,再用勺子盛一大勺糯米,按压紧实,接着放入我最喜欢的蜜枣,之后填上糯米,然后这一步最为“艰难”——我小心翼翼地盖上粽叶,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漏米了,用一根线缠住粽子,最后一个个饱满的粽子就做好了,下锅开始煮了。
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我好奇地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啊?”妈妈告诉我,在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苦劝楚王没有用,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为了怀念这位爱国人士,于是将糯米包起来,喂给江中的鱼儿吃,让它们不要吃屈原的尸体。渐渐地流传至今,就成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锅里的粽子已探出头来,“咕嘟咕嘟”直冒泡。妈妈拿了一个给我,我也顾不上烫,剥开粽叶咬了一口,糯米的软糯中加杂着蜜枣的甜香,让人充满在幸福之中。
夕阳已经西下,我和家人坐在小院里吃着热气腾腾的粽子,阳光洒在我和家人的脸上,我又一次看到外婆的快乐。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影的斑驳洒在她的脸上,脸上的笑容十分慈祥,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端午包粽,体验亲情,静谧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