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下第一、二章复习一、单选题1.今年国家315打假曝光的“老坛酸菜”事件,使国内最有名气的老坛酸菜牛肉方便面瞬间成为了众矢之的。酸菜多用芥菜腌制,主要以乳酸菌做发酵剂。乳酸菌与构成芥菜的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 )A.细胞壁 B.细胞膜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2.下列细菌和真菌中,营寄生生活的是( )①人体中的链球菌②人体皮肤中的真菌③使玉米得黑粉病的珊瑚菌④地衣中的真菌⑤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⑥腐烂香蕉中的枯草杆菌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④⑥3.“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现在许多人选择在家栽种绿色植物,尤其是多肉植物(如图)。这不仅是因为多肉植物通常具有可爱的外表,更是因为它们的繁殖比较简单,将它的叶掰下,置于土壤中,一段时间后叶上长出根,并深入土壤,原先的叶逐渐枯萎凋落。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A.出芽生殖 B.营养生殖 C.分裂生殖 D.有性生殖4.下列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受精卵是在子宫内形成的B.胎儿发育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C.进入青春期,男性喉结突出属于第一性征D.人的生殖器官在出生时开始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5.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这主要是因为( )A.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抑制罐内细菌的繁殖B.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侵入C.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没有细菌D.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6.如图,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A. B.C. D.7.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C.只要有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8.如图甲为来自远方物体上的光经某同学眼球折光系统后的情况示意图。则该同学矫正视力时应配戴的光学元件是( )A. B. C. D.9.小华同学参观盐城海盐博物馆,看到一个放在玻璃罩中的展品A(可拍照)。小华同学想用相机拍下来回家慢慢研究,展馆中的灯光比较暗,下列哪种方式拍照最清晰( )A.从①处向下拍,且用闪光灯 B.从①处向下拍,不用闪光灯C.从②处斜向下拍,且用闪光灯 D.从②处斜向下拍,不用闪光灯10.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l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他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调节光屏的方法及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大 B.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小C.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像变大 D.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像变小11.如图所示,光屏和正在旋转着的六面镜都竖直放置,六面镜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一束光垂直通过光屏的小孔,正对六面镜的转轴OO'射来。如果镜与光屏的距离为l,六面镜的镜面宽度与l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光屏足够大,那么这束光经镜面反射在光屏上所成的光点轨迹,其最大距离是 ( )A.2l B.2ltan60° C.2lcot60° D.lcot60°12.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用己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瓶号 甲 乙 丙加入物质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 25℃ 5℃ 25℃A.2组,温度、消毒棉球 B.2组,温度、空气C.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2组,温度、细菌13.某人手持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 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4m。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6.0m,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由此可知这棵树的高度约为 ( )A.4.0m B.4.5 m C.5.0 m D.5.5m14.一发光物体置于如图1所示的凸透镜左侧,在右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现将此凸透镜剖成对称的两半,按如图2所示放在原来位置,发光物体和光屏位置均保持不变,则( )A.光屏上仍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B.光屏上得到二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C.光屏上得到三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D.光屏上得不到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15.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 ( )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 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 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二、填空题16.小麦种子中贮藏营养物质的主要结构是 。17.在人体外表上,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 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 性征。18.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19.在“制作针孔照相机”活动中,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再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并把蒙有半透明薄纸(光屏)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图中物体AB将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 (虚/实)像;当物体AB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光屏距离小孔越近,像越 (大/小)。20.如图为某昆虫发育过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此昆虫是一种害虫,则 (填发育时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2)蝗虫、蟑螂等昆虫的发育与图中昆虫相比,没有 (填发育时期);(3)鱼类、两栖类的受精方式是 。21.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① 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 ② 和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马可·波罗”号帆船上人们的“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波,频率低于20 Hz 。当声波的频率在2 ~ 10 Hz时,人会产生恐惧、恶心、头晕等症状,其中5 Hz的声波对人危害最大[,这是因为此时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的频率极为相似,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1)请你将上面短文A、B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2)短文C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短文C 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 左右。(4)综合上面的短文,请你写出声波的两个利用: ; 。22.如图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的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中 (填“放大镜”、“投影仪” 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2)若将此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重做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 。(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在光屏中央的像移到光屏上方,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2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主光轴平行且宽度为a,照射到一个凹透镜上,经过折射后在距透镜L的光屏上形成一个宽度为b的光斑,则此凹透镜的焦距为 。24.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或“实”)。(2)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2m,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m。25.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如图丙中的 (填序号)。(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三、解答题26.小宇的妈妈喜欢在家中养花,为了使客厅里花盆中的花茁壮成长,小宇想让室外太阳光照射到盆中花上的B处,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中把光路补充完整并过A点画出放置的平面镜.27. 2022年9月,全国部分学生参与了”天地共播一粒种活动,种植与”神舟十四”飞船问天实验舱”同款”的拟南芥、水稻种子,开展”从种子到种子”的生命周期实验。(1)图1是地面参与种植的同学收到的”种植盒”,他们同步进行了”光照强度对水稻生长情况的影响”的研究活动。①图2是同学们绘制的实验设计示意图,请在方框内将丙组装置补充完整 。②该实验中要观察水稻的生长状况,可观测并记录指标是 。(写出一种即可)(2) 10月12日的”天宫课堂”中,我们看到了水稻”小薇”(图3)。它在太空中从一粒种子萌发并长成植株,你推测一下实验柜为”小薇”种子的萌发提供的条件有 。28.电磁波遇到平滑的金属表面会像光遇到平面镜一样发生反射,且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救生艇的上方都悬挂着一个由三块互相垂直的正方形薄金属平板组成的“角反射器”(如图甲),无论雷达从哪个方向射向救生艇的电磁波都能被雷达及时发现。(1)请在图乙中作出电磁波 AO 经互相垂直的金属表面反射后的反射波。(2)请简要分析为什么无论雷达从哪个方向射向救生艇的电磁波都能被雷达及时发现: 。(3)现场搜救人员发现救生艇,通过眼球在视网膜上能呈 的实像。29.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 ,像的大小 (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十五的夜晚,将小孔对准明月,测得月亮最大像的直径是9.1mm,已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0000km。月球的直径约为 km。30.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时,碰到以下两种情况:让三束平行光射向透镜,移动右侧的光屏,结果在距离透镜10cm处,看到光屏上一个亮点;将激光束换成蜡烛,一边移动点燃的蜡烛,一边移动光屏,记下的实验数据,见下表实验序号 物距μ/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1 40 13 缩小2 30 18 缩小3 20 20 等大4 15 30 放大5 12 50 放大(1)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v为A.10cm——13cm B.13cm——18cm C.18cm——20cm(2)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 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小于”)(3)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A.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4)该同学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四、实验探究题31.为了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小伍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甲、乙、丙三套装置连接好,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分钟,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请据此分析:(1)将装置中的内汤煮沸的目的是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填序号);A.室温保持在25℃ B.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C.选用的肉比甲的好 D.没有空气进入乙装置内(3)根据以上实验,请你写出一条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 。32.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同体积的水就可以制成一个“乐器”,通过敲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水量多少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水量的关系是 。(2)往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来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较 (填“高”或“低”)。此时的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水越满,空气柱越 (填“长”或“短”),就振动得越 (填“快”与“慢”)。33.膏桐又叫“麻风树”,其成熟作物因富含“生物柴油”,被大面积推广种植。学校科学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影响膏桐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进行了如下科学实验:实验一:在20%双氧水中浸泡5分钟后的种子用于实验,实验情况记录如下:温度/℃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32.5萌发率/% 0 40 65 73 99 97 95 80实验二:在60℃蒸馏水中浸泡5分钟后的种子用于实验,实验情况记录如下:温度/℃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32.5萌发率/% 0 60 72 83 85 90 98 77实验三:不做任何处理的种子用于实验,实验情况记录如下:温度/℃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32.5萌发率/% 0 30 35 63 76 88 92 73(1)实验中,应该挑选具有 、丰富的营养物质且不在休眠期的种子进行实验。(2)根据实验一,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我市春季的平均温度为18℃左右,若要在我市大面积种植膏桐,参考上述实验,你认为在春季膏桐自然播种前,对将要播种的膏桐种子如何处理? 。3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 。(2)如图甲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到 cm刻度处,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 、倒立的实像。(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如图乙所示位置。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 。(填序号)①光屏下调 ②蜡烛上调 ③透镜上调(4)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 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 视眼的矫正与上述成像过程类似。35.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培养皿中培养了大肠杆菌,用于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①将新鲜大蒜压成蒜泥,双层纱布包住挤压过滤,作为100%大蒜提取液;②用无菌水将100%大蒜提取液依次稀释成浓度为50%、25%的稀释液;③叹取等量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分别滴入制备好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④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小时;⑤照相记录抑菌圈大小,并测量其直径。(1)为了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选取等量的 (填“自来水”或“无菌水”)滴入培养皿中作为对照。(2)如图1所示,有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皿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大蒜可以 。(3)据图2抑菌圈直径可知,效果最佳的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有些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芥菜属于植物,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四部分构成。【解答】乳酸菌与构成芥菜的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选D。2.【答案】C【解析】【解答】腐生,亦称腐生性营养.通常指以生物尸体、尸体分解产物或生物的排泄物等为营养物的生活方式。分解动、植物的尸体获得营养的营养方式。而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上,从中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做寄生生物,如菟丝子.被寄生的生物叫做寄主(宿主),如大豆。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称为体内寄生,如蛔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寄主体表的称为体表寄生,如疥螨等.枯枝落叶、面包是没有生命的生物遗体或遗物,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是一种共生关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大豆与根瘤菌,在大豆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得植物生长良好,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它们互惠互利,共同生活,是共生关系。因此④地衣中的真菌、⑤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是共生;⑥腐烂香蕉中的枯草杆菌是腐生;①人体中的链球菌、②人体皮肤中的真菌、③使玉米得瘤黑粉病的真菌是寄生。故选C。【分析】本题考查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生要注意识记细菌和真菌营寄生生活的方式。3.【答案】B【解析】【分析】酵母菌属于出芽生殖;细菌,草履虫,衣藻采用分裂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发育成受精卵的发育类型;无性生殖是指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发育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解答】用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新个体的繁育,此类型称为营养生殖;故答案为:B.4.【答案】B【解析】【分析】男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向子宫中移动,最终附着在子宫内壁上,继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迅速生长的时期,是儿童逐渐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突增,内脏器官功能日渐健全,性器官迅速发育,出现第二性征。男生声音变得低沉、喉结突出、长出胡须,出现遗精等等。女生乳房增大、来月经等等。【解答】A、人的受精卵是在输卵管内形成的,A错误,不符合题意。B、胎儿生活在母体子宫中,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B正确,符合题意。C、进入青春期,男性会出现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长出胡须等第二性征,C错误,不符合题意。D、人在胎儿期便形成生殖器官,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答案】A【解析】【分析】(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2)罐头食品是利用封盖前高温灭菌,瓶内无细菌,封盖后密封很严,细菌不能进入,来延长罐头食品的保质期.【解答】解:A、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对罐内的细菌的繁殖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B、罐头密封很严,杂菌无法进入,但是在密封前,一定无菌处理,B错误;C、封盖前高温灭菌,瓶内无细菌,但是不排出没有灭除的细菌芽孢,C错误;D、有些细菌进行厌氧呼吸,所以虽然密封很严,有些细菌能进行厌氧性呼吸而不会死亡,D错误.故选:A.6.【答案】C【解析】【解答】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应该过焦点,选项A错误;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选项B错误;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选项C正确;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而图中的凹透镜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选项D错误;故选C。【分析】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7.【答案】D【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不在这个频率范围的声音都听不到;(4)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只要有声音,肯定物体在振动。【解答】A.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快,故B错误;C.有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如果响度太小或频率太高,我们就不能听到声音 ,故C错误;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8.【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判断。【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成像在视网膜前面,为近视眼。要使像向后运动到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发散,即用凹透镜矫正,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9.【答案】C【解析】【分析】物体对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根据不同反射面对光的反射效果不同。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解答】展馆中的灯光比较暗,展品反射的光线很少,要想拍摄出清晰的展品图片,需要用闪光灯;玻璃罩上表面很平,当从①位置用闪光灯拍摄时,光线因发生镜面反射而沿垂直方向反射回去,照相机发生逆光无法得到清晰的图片,所以只能从②处斜向下拍。故选C。10.【答案】C【解析】【解答】由“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屛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u>2f;当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减小了物距,因此需增大像距,即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像变大;故选C。【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1.【答案】B【解析】【分析】 一个六面镜对光的反射,我们要找到它的开始点和结束点,也就是光的反射的临界点。当入射光恰好对准六面镜的一条 棱时,光开始反射,随着镜面的转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开始变小,直至镜面与入射光线垂直时,按原路返回。 镜面继续转动,光线又向另一侧反射,直至镜面的另一条棱对准入射光线。利用作图的方法,画出光的反射轨迹,就可以 运用几何知识分析出光点轨迹的长度了 。【解答】以六面镜的其中一个反射面为研究对象,如图所示,当其从甲位置转至乙位置时,其反射光线所经过的轨迹如图丙所示,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AB=l,为人射光线,BD和BC分别为反射光线的两侧临界线,CD为这束光经镜面反射在光屏上所成的光点轨迹。正六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60°,入射光线始终指向正六边形的中心,则以丙图中的△ABD为例,∠ABD=60°,tan60°=同理,AC=tan60°,CD=2tan60°。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12.【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是关于食品腐 败原因的实验探究题,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其它条件要都一样.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甲和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 是温度;甲的瓶口不做处理,有细菌进入,丙的瓶口用消毒棉球塞住,无细菌进入,可见甲和丙只有有无细菌这一个条件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 验,变量是细菌;乙和丙的温度不一样,有无细菌也不一样,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条件,不是一组对照试验.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13.【答案】B【解析】【分析】 利用光路可逆,结合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对应的光路图,然后通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计算出树的高度。【解答】设树高为 H,树到镜的距离为 L,如图所示是恰好看到树时的反射光路图:由图中的三角形可得、=,即 人离树越远,视野越开阔,看到树的全部所需镜面越小,同理有以上两式解得:L=29.6m,H=4.5m。故选B。14.【答案】D【解析】【分析】凸透镜剖成对称的两半,则每一半都是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解答】将此凸透镜剖成对称的两半,则每一半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按此方法切割后每个凸透镜的凸度会变小,即每个凸透镜的焦距变大,而发光物体和光屏位置均保持不变(物距和像距都不变),所以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不可能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D15.【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答题: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发现方向靠近。【解答】树反射的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光线进入潜水员的眼睛,潜水员看到了树,潜水员认为光始终沿直线传播,潜水员认为树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潜水员看到的树是折射光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虚像,比树的实际位置高。所以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的树,实际上看到的是变高了的树的虚像。故答案为:A16.【答案】胚乳【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小麦种子的结构和成分。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都包括种皮和胚,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都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二者最主要的不同是子叶的数目、营养物质的贮存结构、有无胚乳等。【解答】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都包种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其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胚乳储存营养物质;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储存在子叶中且有两片子叶。故答案为:胚乳17.【答案】第一;第二【解析】【分析】结合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的含义回答。【解答】男、女生在殖器官的差异叫作第一性征。进入青春期以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之间还出现除了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这叫作第二性征。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长胡须、喉结突出、肌肉发达、声音变粗等;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骨盒宽大、皮下脂舫较多、乳腺发育,声调较高等。故答案为:第一;第二18.【答案】(1)小(2)塑料袋(3)粗糙多孔【解析】【分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分散,距离越远,分散的越厉害,自然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2)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3)衣服和袜子的隔音性能较好,而报纸和塑料袋的隔音性能较差,二者比较确定影响隔音性能的因素。【解答】(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的原理。(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远,则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19.【答案】实;小【解析】【分析】(1)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实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虚像;(2)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比值越大,像越大。【解答】(1)图中物体AB将在光屏上形成的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是倒立的实像;(2)当物体AB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物距不变;光屏距离小孔越近,像距减小,那么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则像越小。20.【答案】(1)幼虫(2)蛹(3)体外受精【解析】【分析】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解答】(1)图中昆虫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若这种昆虫是害虫,则其在幼虫时期对作物危害最大;故答案为:幼虫;(2)蝗虫、蟑螂等昆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即缺少蛹时期;故答案为:蛹;(3)鱼类、两栖类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故答案为:体外受精;故答案为:(1)幼虫;(2)蛹;(3)体外受精。21.【答案】(1)超声;音调(2)次声波(3)5 Hz(4)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解析】【解答】(1)蝙蝠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信息和定位,所以①应是:超声.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杯子中的水量不同,杯子与水振动的频率不同,杯子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所以②应是:音调;(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3)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当人体固有频率和次声频率相同时,会引起内脏的共振,导致死亡。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5Hz;(4)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全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超声、次声、音调等内容.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知识的积累。22.【答案】(1)投影仪(2)变暗(3)①③【解析】【分析】(1)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进而确定其应用。(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3)根据凸透镜成像位置的调整方法判断。【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2)若将此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重做实验,由于会聚的光线数量减小,因此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变暗。(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在光屏中央的像移到光屏上方,如果像的位置不动,那么可以将光屏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故①正确;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因为像要向下移动,所以蜡烛需要向上移动,故②错误;像的移动方向与透镜的移动方向相同,因为像要向下移动,所以凸透镜需要向下移动一段距离,故③正确。故选①③。23.【答案】 【解析】【解答】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将图中折射光线反向延长,与主光轴交与点F,则O、F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f,如下图所示:该图简化成如下图所示: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则有 ,解得 。【分析】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线。24.【答案】(1)虚(2)4(3)上升;0.6【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解答;(3)由平面镜特点作出反射后射到B点的光路,根据光斑左移1.2m,再画出其光路,最后完成计算即可。【解答】(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2m+2m=4m;(3)因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先作出发光点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G,AG为入射光线,GB为反射光线,水面是水平的,入射光线不变,水面高度变化时,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光斑B向左移动了1.2m,设移动到E点,做出此时的反射光线和水面,如图所示:由图知,光斑左移,说明水面上升了;由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可得GH=BE=1.2m,由题可知入射光线与水面成45°角,则可知ΔOG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几何知识可知KO=GH=×1.2m=0.6m,即水位上升了0.6m。25.【答案】(1)放大(2)C(3)靠近【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2)根据(1)中的情形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再将物距与焦距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即可。(3)根据远视眼镜对光线的作用确定像距的变化即可。【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为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即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f2f,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那么得到:f<15cm<2f时,60cm>2f,解得:7.5cm(3)远视眼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则放入远视眼镜后,光线比原来会聚,则像距减小,因此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26.【答案】解:连接AB,此线即为反射光线,然后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作一条线段与法线垂直,该线段的位置即为镜子的位置.如下图:【解析】【解答】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法线,作法线的垂线即镜面的位置.【分析】光的反射定律不仅要记熟内容,还要会灵活应用,会由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或由反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或由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画出平面镜的位置.27.【答案】(1)高光照强度;水稻的高度等(2)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解析】【分析】种子萌发条件的内部条:种子本身条件:选择颗粒饱满、有生命力且完整的胚种,且解除休眠期。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充足的水分;【解答】(1)本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对水稻生长情况的影响,所以变量是光照强度,丙组装置补充完整是高光照强度;(2)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是: 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所以实验柜为”小薇”种子的萌发提供的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故答案为:(1)高光照强度、水稻的高度等(2) 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28.【答案】(1)(2)反射的电磁波均沿与入射波方向平行的直线返回(3)倒立、缩小【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2)注意分析反射波的方向与入射电磁波的方向之间的关系;(3)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解答。【解答】(1)①通过竖直镜面上的入射点O作垂直镜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下方作出对应的反射光线;②第一个镜面上的反射光线就是水平镜面上的入射光线,用同样的方法作出水平镜面上对应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2)无论雷达从哪个方向射向救生艇的电磁波都能被雷达及时发现的原因:反射的电磁波均沿与入射波方向平行的直线返回。(3)现场搜救人员发现救生艇,通过眼球在视网膜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9.【答案】(1)实像;直线传播;无(2)不变;变小(3)3.458×103【解析】【解答】(1)由于小孔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这是光的直线造成的;小孔所成的像是物体本身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2)见下图: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仍然成在M筒的右侧,像距不变;让物体远离N筒,△AOB与△A′OB′的相似比变大,AB大小不变,则像变小;(3)见下图:要使月亮所成的像最大,则MN=OD=50cm+50cm=100cm=1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 ;解得:AB=3.458×106m=3.458×103km.【分析】小孔成像说明光具有沿直线传播特点。30.【答案】(1)A(2)大于(3)C(4)左【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分析判断。(2)根据表格确定2s内物体物距的该变量和像距的该变量,然后根据计算出平均速度,然后进行比较即可;(3)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据此确定像的位置变化;通过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来判断成像的大小。(4)确定近视镜的透镜类型和对光线的作用,然后确定像的位置移动方向,最后确定去掉近视镜后像的位置变化,最后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解答】(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距离透镜10cm的地方出现小亮点,那么这就是焦点的位置,则凸透镜的焦距f=10cm。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此时u>2f,那么像距f(2)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物距的变化量为:40cm-20cm=20cm;像距的变化量为:20cm-13cm=7cm;则物体的移动速度:‘像的移动速度:;则v>v';则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大于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3)向水凸透镜内注水,那么水凸透镜的凸度变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强,此时成像在光屏的前方,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因为像距始终小于物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4)近视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走近视镜后,光线肯定比原来会聚,即成像在光屏的前方,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31.【答案】(1)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2)B(3)低温冷藏/煮沸/保鲜膜【解析】【分析】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或者真菌在食物中生长和繁殖,分解了食物中的有机物,并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解答】(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食物中的微生物生长、生殖 引起的。要验证肉汤变质的原因,需要先通过高温将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杀灭,使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不干扰实验结果。(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B符合题意。(3)低温冷藏/煮沸/保鲜膜等都属于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故答案为:(1)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2)B(3)低温冷藏/煮沸/保鲜膜32.【答案】(1)瓶中水量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2)高;短;快【解析】【分析】(1)发声体的质量越小,则振动频率越大,那么音调越高;(2)空气柱越短,则振动频率越大,那么音调越高,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从左到右发出音符的音调逐渐升高,而瓶子中的水量越来越少,那么得到: 瓶中水量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 往杯子里倒水, 杯子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水越满,空气柱越短,就振动得越快,因此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33.【答案】(1)种子结构(胚结构)完整(2)相同处理的膏桐种子最适宜发芽条件均有对应的最佳温度;不同处理的膏桐种子最适宜发芽温度不同,如20%双氧水中浸泡5分钟后的种子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5℃左右,其余处理为30°℃左右。(3)对将要播种的膏桐种子在60°℃蒸馏水中浸泡5分钟。【解析】【分析】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水分,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包括:种子具有完整的胚、胚是有生命的、且度过休眠期;【解答】(1)实验中,应该挑选种子结构(胚结构)完整的种子进行实验。(2)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相同处理的膏桐种子最适宜发芽条件均有对应的最佳温度;不同处理的膏桐种子最适宜发芽温度不同,如20%双氧水中浸泡5分钟后的种子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5℃左右,其余处理为30°℃左右。(3)在我市春季膏桐自然播种前,要对其种子如何处理:对将要播种的膏桐种子在60°℃蒸馏水中浸泡5分钟。34.【答案】(1)同一高度(2)55;缩小(3)②(4)凹透;近【解析】【分析】(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只有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所成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如果将像距和物距交换数值,那么仍然成清晰的实像,这是像的大小发生改变。(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4)根据光屏的移动方向确定需要使光线会聚还是发散,进而确定透镜的种类,然后再确定与之相似的眼病类型。【解答】(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2)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u=40cm-25cm=15cm,像距v=70cm-40cm=30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交换像距和物距,即物距u'=30cm时,光屏上能够再次成像,即此时凸透镜的位置为:25cm+30cm=55cm。由于此时物距大于像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根据乙图可知,要使像向下移动到光屏的中央,方法有:①光屏向上移动;②蜡烛向上调节;③透镜向下调节,故选②。(4)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时,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即如果光屏不动,那么需要使原来的光线发散,像才能向后移动到光屏上,因此需要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这和近视眼的矫正情况相似。35.【答案】(1)无菌水(2)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3)100%大蒜提取液【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1)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变量是大蒜提取液。为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选取等量的无菌水(自来水中含有细菌等微生物)置于培养皿中作为对照;(2)科学研究表明,大蒜中主要的抑菌成分是大蒜素。完整的大蒜瓣破坏后才会形成大蒜素。图1中,加入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大蒜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3)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如果大蒜提取液有抑菌作用,则在大蒜提取液周围会很少甚至没有细菌分布,这个没有细菌分布的范围就是抑菌圈,抑菌圈越大,说明抑菌效果越好;如果没有出现抑菌圈则说明没有抑菌效果。据图2可知效果最佳的是100%大蒜提取液。故答案为:(1)无菌水;(2)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3)100%大蒜提取液。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