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可以说获得流行的是一种方言元素,可以说“上头”的方言是一种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的言语模式。方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的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为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同时,这一混合语言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被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被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二: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理应受到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我们需要兼顾语言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夹杂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凭借其“土味”的发音和独特的用词,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B.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也使方言的传播不再受限于空间和地域,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C.由于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氛围,因此其在传播时存在被娱乐化的现象,比如一些方言梗矮化方言,忽视地域文化。
D.如何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带动更多人参与方言的创作,进而促进方言的传承发展,应是当下新的探索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网上流行的方言并不能完整再现方言系统,而是作为语言元素,辅助普通话交流,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
B.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
C.日益富裕的生活,增强了人们对方言及其所代表的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
D.方言是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承方言既有利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又有利于传承民俗文化和历史。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电影《人生大事》中演员使用武汉、四川方言进行对话,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
B.2020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上线并向社会开放,其可保存、检索、展示全国各地的语言资源数据。
C.云南曲靖某村干部以一口土味地道的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广受村民欢迎。
D.某海派音乐人用上海话改编的《钗头凤》通过方言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平台累计点击量超高。
4.材料一在论证使用方言是一种文化自信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5.下面语段是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的情况介绍,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方言短视频火爆的原因。
一段云南傈僳族小伙录制的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在网络平台走红。由此,在社交平台上,以家乡、方言为主题的热门话题衍生出新一轮传播热度,全国各地网友争相模仿,以类似的方式拍摄视频介绍自己的家乡。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憨人宋大年
付桂秋
在靠山镇的宋家屯,宋大年是出名的憨子,可他家的狗却邪乎,除了他两口子,见谁都汪汪叫。连他弟弟大壮都埋怨狗不认亲。大年就怼他,还不是你跟抗联走后它才凶你的 你们这些人身上带着杀气,怨它啥。这天镇长下来视察,刚走到宋大年家门口,就听“汪”的一声,一道黑色闪电直扑过来,吓得他一个急转身,大步跨上旁边的磨盘。保长宋金山捡土坷垃就打,大黑狗却不理他,围着磨盘跟镇长对峙,汪汪叫。宋金山急得跳脚骂,大年,你快滚出来!
宋大年跑出来时,镇长的裤腿子已被狗叼住了,脸吓得煞白。他大喝一声:二孩儿!于是上去拉住黑狗。见镇长裤腿被扯开个大口子,保长宋金山的汗就下来了,一捅宋大年说,闯祸啦!拽着他一起给镇长赔礼。镇长却手捂心口喘息着问,这狗总这么凶 没等人回答,大黑狗怒目脖又冲他使劲儿汪汪几声。镇长一拍大腿,说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这家伙,我要了。
宋大年和宋金山对视一眼,扭头问镇长:啥 镇长说这狗我要了,你就说多少钱吧。宋大年愣怔半天,瞪着眼睛说,三叔,多少钱我也不能卖呀。宋金山说,是的呢,可人家……镇长说你俩嘀咕啥 我一镇之长花钱买你狗还不行 他摸摸衣兜,说这四块大洋全给你。憨子垂着个脑袋不吭声儿。宋金山说,镇长啊,这狗,是他儿子投生的。镇长用手点着保长,说你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呀,唬我
保长说,哎哟喂镇长,借我俩胆儿也不敢哪。八年前,他家母狗折腾两天两宿也没下出崽儿来,两口子都忙活狗呢,两岁多的儿子在屋里吃蚕豆卡着了。那边孩子倒地,这边狗也落了地,狗妈和一窝狗崽儿只剩它一个。这两口子就把它当儿子养了,取名“二孩儿”。
镇长听他说得有鼻子有眼儿,见宋大年也哭丧个脸子,就说,也罢,该着这狗没享福的命。我再给日本人物色吧。
一行人走出半里地,宋大年突然追上来悄悄拉宋金山衣襟,说三叔,你知道镇长给日本人要狗干啥不 宋金山压着嗓子说,帮军需库炮楼子打更。宋大年说那行啊。宋金山照他屁股就一脚,说你这憨种!
镇长回头问,想通了 宋大年嗫嚅着上前,说能吃官粮算它有福,不过您得答应我隔三岔五当走亲戚走动看它去。镇长说那还算事儿 牵来吧,我送你去见日军。
改天大年媳妇从娘家回来,一进屯子就有人给她道喜,说一条狗不但换了四块大洋,还让你攀上官亲了。到家看狗真没了,她就破口大骂憨子,这个混球!起身去找保长闹。
宋金山拉个脸子,说我已经拦下了,是你家憨子硬要卖嘛。真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老二鬼精却懂忠孝,能卖掉豆腐坊投奔抗联,老大人憨却管钱叫爹,卖狗儿子帮日本人做事。祖宗的脸都让他丢尽了。
这天宋大年两口子挑担甜杏赶集,可一上午也没开张。媳妇就说,总觉着后脑勺被人剜。他说剜就剜吧,反正也不疼。媳妇湿着眼睛给他一杵子,说死憨子没心没肺。眼睛剜人肉是不疼,我心疼!宋大年说抹啥泪儿 它在家吃刷锅水拌剩饭,啃块骨头就过年了。在那儿天天大鱼大肉,富贵着呢。旁边人说可不吗,老话说打狗看主人,现在反过来了,多长脸的事儿。
宋大年挑起担子就走,说咱不卖了,拿去看二孩儿。媳妇说我摘杏是为卖钱,可不是给日本人的。他说扔了不如跟他们近乎近乎,再说我还给二孩儿带你做的饼子了呢。
媳妇瞪他一眼,说二孩儿不吃饼子也忘不了我。宋大年说还真是,别看日本人好吃好喝供着,可除了我,它还是冲谁都汪汪叫。
媳妇说,那日本人不会打它吧
宋大年乐了,说日本人就要它汪汪叫呢。那么大的地方,除了一个探照灯,只有十五个日本兵没日没夜把守,其中还有两个腿脚不利索的。咱二孩儿越邪乎他们才越省心。
..
明收暗抢,刚集完官粮日本人就进山扫荡,远远近近的枪炮声吓得人们大白天都不敢出门。
日本人收兵后的第二天,天刚黑透,靠山镇军需库炮楼子就爆炸了,火光冲天。三里地外的宋家屯看得清清楚楚。次日天蒙蒙亮的时候,保长宋金山就推开了宋大年的房门。见他正和衣躺炕上独自发呆,就坐他身边,说,三叔错怪你了。宋大年依旧木着没反应。
宋金山看他一眼,又说,昨天下晌,我在村头关帝庙那儿看见大壮和那个带他走的杨营长了。大年扫他一眼。他接着说,天刚擦黑儿,我又看见你去镇子那边了。三叔不傻。有那么机灵的二孩儿在,炮楼子哪就那么容易给端了。宋大年身子一紧,滚了滚喉结,鼻涕眼泪泉水般涌了出来。他拉着宋金山就哭开了,说眼下山里没吃没穿弹尽粮绝了。大壮说必须趁日本人最得意的节骨眼儿拿下军需库。起先哪,我只是想借看二孩儿的机会帮大壮他们打听消息,可想不到日本人把狗链焊死了。三叔啊,是我亲手把沾卤水【注】的饼子喂了二孩儿呀!
一阵风从已经关不严的窗棂缝里吹进来,吹来的风中还带着没有消散的火药味,与屋中仍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交织着,融合着……
(有删改)
【注】卤水:具有一定毒性,过量食用会致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借宋大年怼弟弟的话交代出弟弟的身份,为故事发展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十分巧妙。
B.宋大年卖狗后,乡亲们给他们道喜,还说“多长脸的事儿”,带有讥讽的话语表现出人们对日寇和谄媚者的痛恨。
C.小说反复强调大黑狗对除宋大年夫妻以外的人“汪汪叫”,既写出了大黑狗的凶猛,也暗示了大黑狗必死的原因。
D.小说以大量充满乡土气息的对话来讲述故事,既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又推动了情节发展,不蔓不枝,主题突出。
7.关于文中宋大年卖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镇长被闪电般直扑过来的大黑狗吓得脸煞白,主要是为了凸显镇长胆小的形象。
B.镇长看中了大黑狗“怒目伸脖”的样子,想要买来送给日本人,引出了后面的故事情节。
C.保长交代了大黑狗的来历,凸显了宋大年对狗的深厚情感,与后文毒杀狗形成鲜明对比。
D.该部分侧重以细节来描写宋大年,“愣怔半天”“垂着个脑袋”等表现出他憨厚的性格。
8.宋大年杀狗帮助大壮炸掉日军军需库炮楼子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乎情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以删除,你是否赞成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丁亥,吐谷浑寇凉州。己丑,下诏大举讨吐谷浑。上欲得李靖为将,为其老,重劳之。靖闻之,请行。上大悦。十二月辛丑,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夏闰四月癸酉,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诸将以为:“马无草,疲瘦,未可入。”侯君集曰:“不然。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从之。侯君集、任城王道宗引兵行无人之境二千余里,盛夏降霜,经破真谷,其地无水,人龁冰,马啖雪。五月,追及伏于乌海,与战,大破之,获其名王。赤水之战,薛均、薛万彻轻骑先进,为吐谷浑所围,皆中枪,失步斗,从骑死者什六七。左领军将军契苾何力数百骑救之,竭力奋击,所向披靡,万均、万彻由是得免。李靖督诸军经积石山河源,至且末,穷其西境。闻伏允在突伦川,将奔于阗,契苾何力欲追袭之,薛万均惩其前败,固言不可。何力曰:“虏非有城郭,随水草迁徙,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巢穴邪 ”自选骁骑千余直趣突伦川,万均乃引兵从之。袭破伏允牙帐,斩首数千级,获杂畜二十余万。伏允脱身走,俘其妻子。侯君集等进逾星宿川,至柏海,还与李靖军合。大宁王顺,伏允之嫡子也。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国人立顺为可汗。壬子,李靖奏平吐谷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B.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C.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D.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向披靡”的“靡”指倒下,与《屈原列传》中“靡不毕见”的“靡”意思不同。
B.城郭,“城”指的是外城的墙,“郭”指的是内城的墙,城郭连用,可以泛指城市。
C.牙帐,指古代将帅所居的营帐,因其营帐前建牙旗,故名牙帐;也可指少数民族的首都。
D.妻子,指妻子儿女,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本想任命李靖为主帅讨伐吐谷浑,但怕他年事已高难以胜任,李靖听说后,主动请缨,唐太宗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大总管。
B.边境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唐军行进到破逻真谷时,不仅天气反常,而且没有饮用水,只好人嚼冰块马吞雪,以此解渴。
C.契苾何力听说伏允在突伦川将要逃往于阗后,想要追上袭击他,但薛万均以赤水之战中险些丧命的教训来劝说他不要这样做。
D.契苾何力认为吐谷浑人随水草迁移,居无定所,如果不趁他们聚居时攻打他们,一旦他们散开,就难以捣毁他们的巢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薛万均、薛万彻轻骑先进,为吐谷浑所围,皆中枪,失马步斗,从骑死者什六七。
②自选骁骑千余直趣突伦川,万均乃引兵从之。
14.库山一战,吐谷浑败逃,诸将和侯君集的观点,不,有什么不同 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逢友人
杜牧
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
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
已作相如①投赋计,还凭殷浩②寄书回。
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
【注] ①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曾作《子虚赋》《上林赋》,因此得到汉武帝赏识。②殷浩:东晋大臣,曾在回起用自己的信时不慎寄出空函,后以此喻指无书可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饮酒的场面,表现出真挚的友谊,照应题目。
B.诗人打算像司马相如那样献文谋官,传达出其想要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C.以问菊开几回结束全诗,借对秋霜摧残菊花的担忧表明诗人对社会磨难的不满。
D.诗歌多处运用典故,使诗句语言凝练,意蕴丰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16.请赏析诗歌颔联的艺术特色。
17.(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   ,   ”两句说明了文与质关系不平衡会造成的结果,进而指出君子应文质兼备。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以流霜、白沙看不分明,来描写皎洁的月光浸染大千世界的句子是“   ,   ”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揽镜自照,文人墨客也把“镜”写入诗中,借以表现丰富的情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是大自然的调色师,巴兰河两岸的山峦
和原野,被它点染得①____。杨树的叶子黄了,但它黄得参差,土黄、鹅黄都有,不像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满树披挂着金币似的金黄叶片。柞树的叶子红了,它那蝙蝠似的叶片油红油红的,像上了蜡。柳树的叶子变得多彩了,半青半黄的有,半红半粉的也有。落叶松的松针就两种色,落地的是深褐色,还在树上的是浅黄色。只要一阵风吹过,你看林间吧,简直是天女散花,秋叶满天飞。但这样的绚丽,终究会成 ②____,因为秋叶终归飘零,褪掉颜色,成为腐殖土的一部分。我爬到半山坡时,太阳开始下沉了,夕阳仿佛一个气韵饱满的歌者,一旦它开嗓,晚霞就缕缕飘出了。我在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的船。船是木船,这条黑黢黢的船,在我眼里比任何一道晚霞都绚丽,想想太阳落了山,避开庄主和游人,悄悄推船入水,来一个月夜漂流,独享一条河,听水声、风声和落叶声,那该多么令人③____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钙是人体内的重要元素,人体内90%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还有少部分① 。骨骼中的钙使骨骼结实而强壮,但骨骼里的钙含量是变化的,它与血液、软组织中的钙不断交换,使钙含量达成一个稳定的平衡。如果②____,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必须要补钙吃药吗 事实并非如此。其实,预防骨质疏松最重要的是调整生活方式。首先,饮食上要均衡膳食、平衡营养,每餐都要摄入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例如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其次,③____, 适量的活动锻炼有助于钙质吸收,减少骨质疏松,但不能过量,否则一旦过量,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劳损。最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减少碳酸饮料、咖啡等的摄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 分)
23.(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多数人只有看见了才会相信是事实,有时则会因事实尚未显露而错失良机;也有人先坚定相信这会成为事实,后来才看到了事实的实现。对此,你怎么看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C
4.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出文化自信这一观点。②运用举例论证。以某媒体的调查数据为例,指出大多数人都是以家乡方言为傲的。③运用假设论证。指出如果没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可能人们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
5.①这缘于人们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缘于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人们愿意为方言代言、为家乡代言。②国家对乡土文化的重视与引导,以及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有机会、有条件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牢记九大“陷阱”—— 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绝对 、混淆时态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二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三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是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概括段意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勾画圈点出能够概括段意、揭示思路的关键词句。在厘清各段大意后,应立足于论题或论点,进行合理分层,相当于合并同类项。而对这些同类型的大意加以整合,并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文本的脉络。在这一阶段要坚决杜绝不分层,直接机械串联各段大意的做法。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a.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b.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由于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氛围,因此……”因果不当。结合材料一第1段中的“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和材料一第5段中的“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可知,方言在传播时出现被娱乐化的现象是因为传播者想达到搞笑的目的,而不是因为“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氛围”。C错误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错。材料一中说的“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是如今方言运用的一种言语模式,这并不等于方言被边缘化。A错误
B.“它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错。材料一第4段只说“这一混合语言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与方言都有自己使用的情境,但是并没有提到二者是泾渭分明的,选项于文无据。B错误
C.“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错。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只是由人们对方言的认同感构建起来的,只是这份认同感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作用。C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当下我国保护传承方言的做法。
ABD正确C.是利用方言来拉近和当地群众的关系的做法,达到宣传防疫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广传承方言。C错误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引出文化自信的内容。
“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时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翔实的数据,论证了人们以家乡方言为傲的现象。
“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进行假设,指出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改变了人们对方言的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语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介绍了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在网络上走红,第二句话介绍了网友纷纷模仿,拍摄视频宣传家乡。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火爆的原因。
具体来看,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可归纳出这缘于人们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缘于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人们愿意为方言代言、为家乡代言。
由材料一第3段中的“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成为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和材料二第2段中的“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材料二最后一段“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可归纳出国家对乡土文化的重视与引导,以及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有机会、有条件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
【答案】6.C
7.A
8.①宋大年刚开始并不同意卖狗,而是在听到镇长买狗是为了帮日军军需库炮楼子打更后才同意的,并且提出要隔三岔五去看看狗,这表明宋大年卖狗不是像他所说的为了让狗吃得更好。②宋大年多次去看狗,并且对日军军需库炮楼子的驻守情况了如指掌,这表明他在借看狗的机会摸清敌情。③文中强调大黑狗对除宋大年夫妇之外的人都会大叫,因此大黑狗不叫会令日军放下戒备,这使宋大年毒杀狗之后大壮等人可以顺利攻占炮楼合情合理。
9.示例一:赞成。①情节上:文章倒数第二段已经交代了宋大年卖掉狗的原因和他为抗日而不得不杀死大黑狗的经过,故事至此已经叙述完整,删除最后一段不影响读者阅读。②人物上:文章倒数第二段已经可以塑造出宋大年爱国、以国家大义为先的形象,删除最后一段对人物形象塑造影响不大。③情感上:以“是我亲手把沾卤水的饼子喂了二孩儿呀”收束全篇,强有力地表现出宋大年对大黑狗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示例二:不赞成。①人物上:文章最后一段写火药味和大黑狗的气味融合,有助于表现宋大年虽然对大黑狗有万般不舍,但在危急关头以大义为先的爱国情怀,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②主题上:火药味代表了战争,残留的狗的味道代表了人们在战争中所失去的,以此结尾更能凸显抗日年代人们舍小我为大义的爱国主题。③情感上:这一段以环境描写收束全文,屋中仍残留的大黑狗的味道突出表现了宋大年对大黑狗的思念,使文章韵味悠长。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需做到(一)浏览选项,明确关注点 关注点指对选项“内容+特色”核心关键点的提炼,即标画剖析各选项中的显性表述(写了什么)和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找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关注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三)排除错误,定答案 根据前面分析的各选项特点,判定选项正误,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也暗示了大黑狗必死的原因”错误,由原文“可想不到日本人把狗链焊死了”可知,主要是因为狗链被焊,宋大年无法带走大黑狗,所以才忍痛毒死大黑狗。C错误
ABD正确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A.“主要是为了凸显镇长胆小的形象”分析错误。写镇长被扑过来的大黑狗吓得脸色煞白,主要是想通过镇长的反应从侧面衬托大黑狗的凶悍。A错误
BCD正确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分析宋大年杀狗帮助大壮炸掉日军军需库炮楼子的合理之处,实际要求分析的是文章为“宋大年杀狗帮助大壮炸掉日军军需库炮楼子”所埋下的伏笔。
然后要明确解题思路。分析所埋伏笔,要由结尾反向推导,分析前文内容中对故事结局有提示作用的部分。
如宋大年一开始拒绝卖狗,到听说是“帮军需库炮楼子打更”后的转变,“一行人走出半里地,宋大年突然追上来悄悄拉宋金山衣襟,说三叔,你知道镇长给日本人要狗干啥不?宋金山压着嗓子说,帮军需库炮楼子打更。宋大年说那行啊”“宋大年嗫嚅着上前,说……不过您得答应我隔三岔五当走亲戚走动看它去”,据此剖析背后的原因,可知他并不是想让狗吃得好才卖狗的;
如从“那么大的地方,除了一个探照灯,只有十五个日本兵没日没夜把守,其中还有两个腿脚不利索的”可以看出,宋大年是借看狗的时候熟悉了对日军军需库炮楼驻守的情况;
从“他家的狗却邪乎,除了他两口子,见谁都汪汪叫”“可除了我,它还是冲谁都汪汪叫”“咱二孩儿越邪乎他们才越省心”可知,大黑狗不叫会让日军放下戒备,所以这使宋大年毒杀狗之后大壮等人可以顺利攻占炮楼合情合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考查某一段落是否可以删去,实质是在考查这一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考生可以从情节、人物、情感、主题、读者效果等角度作答。
如果同意删除,可从删除后情节依旧完整、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受损、在情感表达上也没有缺失等角度作答。
从情节来看,如果删掉最后一段,结尾就变成宋大年解说为了帮抗联攻下日本军需库而毒杀二孩儿这一内容,这也就交代了上文他为何卖掉狗以及为何必须杀死狗的经过,情节完整;从人物形象来看,通过宋大年的表现,如“身子一紧,滚了滚喉结,鼻涕眼泪泉水般涌了出来”“哭开了”以及“三叔啊,是我亲手把沾卤水的饼子喂了二孩儿呀”可以看出他对黑狗的感情之深,但为了帮助抗日,他亲手杀了黑狗,这表现出他的爱国以及以国家大义为先的精神,删掉最后一段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情感上来看,如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的收尾句就是“三叔啊,是我亲手把沾卤水的饼子喂了二孩儿呀”,可以表现出宋大年强烈的情感。
如果不同意删除,可从段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主题的凸显、对情感的强化等角度作答。
从形象塑造来看,小说最后一段写风中送来的火药味和屋中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交织融合在一起,以此表现宋大年对大黑狗的不舍,但为了抗日,纵有万般不舍,他依然亲手杀了大黑狗,以此突出人物的爱国情怀,保留最后一段可以更好塑造人物形象;从主题来看,风中送来的火药味代表战争,而屋中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则代表人们在战争中失去的东西,用这一内容收尾可以更好突出抗日战争时期人们舍小我为大义这一爱国主题;从情感上来看,结尾“一阵风从已经关不严的窗棂缝里吹进来,吹来的风中还带着没有消散的火药味,与屋中仍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交织着,融合着……”用环境描写收尾,屋中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表现了宋大年对大黑狗的思念,让文章余味悠长。
【答案】10.B
11.B
12.A
13.①薛万均、薛万彻率轻装骑兵先行,被吐谷浑包围,二人都中枪了,跌下马后徒步作战,随从骑兵也死了十分之六七。②契苾何力亲自挑选一千多名骁勇的骑兵直接奔向突伦川,薛万均于是率领军队跟随他们。
14.①诸将认为不可追击。因为吐谷浑把草全烧了后逃入沙漠,唐军马匹没有粮草,疲弱不堪,不能深入敌方。②侯君集认为应该乘胜出击。因为现在吐谷浑兵败,士兵逃散,没有斥候,君臣离心,是攻打的好机会。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读统全文,把握文意;二是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为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化常识平时需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行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方法:字字落实“留扩换选”;文从句顺“删补调套”。三个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采点意识;翻译五步曲:切、译、审、连、誊;检查标准:信、达、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需要审题,紧扣关键词答题,同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加以答题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正赶上李靖攻破他的国家,吐谷浑人窘迫困厄。大宁王顺顺应民心,举国请求投降。伏允率领一千多骑兵逃到沙漠,十多天后,部众逃散渐尽,伏允被身边的人杀死。
“穷蹙”是同义复词,意思是“窘迫、困厄”,是“国人”的谓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CD。
“请降”的意思是“请求投降”,由语境可知“投降”的对象是唐朝,不是“伏允”,“伏允”是“帅千余骑逃碛中”的主语,所以应在“请降”后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靡”,倒下。/无,没有。句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都被清除。/无不都显现。A正确
B“‘城’指的是外城的墙,‘郭’指的是内城的墙”错误,“城”指的是内城的墙,“郭”指的是外城的墙。B错误
C正确。
D正确。“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句意:唐军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D正确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怕他年事已高难以胜任”错误,由原文中的“为其老,重劳之”以及后文“靖闻之,请行。上大悦”可知,是唐太宗考虑到李靖年事已高,不好再劳烦他,并不是怕他难以胜任。A错误
BCD正确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先进”,先行;“为……所”,被动句;“步斗”,徒步作战;“什六七”,十分之六七。
(2)“骁骑”,骁勇的骑兵;“趣”,奔向;“引”,率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库山一战”可在文中明确答题区域,然后分别找到并分析诸将和侯君集的观点。
面对“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的情况,诸将认为“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由此可得出诸将反对追击吐谷浑的主张以及反对的原因,诸将认为吐谷浑把草全烧了后逃入沙漠,唐军马匹没有粮草,疲弱不堪,所以不能深入敌方。
而侯君集认为“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由此可得出侯君集主张乘胜追击以及主张追击的原因,侯君集认为应该乘胜出击。因为现在吐谷浑兵败,士兵逃散,没有斥候,君臣离心,是攻打的好机会。
【答案】15.C
16.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将潮水人格化,写出潮水涌动形成雨前征兆的态势。②动静结合,静态的村庄、三峡和动态的云雨交织在一起,富有画面感。③寓情于景,暮云寒雨不仅刻画了天色已晚,雨大天寒的自然之景,也表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郁闷压抑的心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是针对诗歌局部,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有的是针对词句理解,有的是针对情感主旨,有的是针对语言、手法等。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来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重要句子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句,分析内容,体会艺术效果。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
15.C项对应诗歌尾联“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选项“借对秋霜摧残菊花的担忧表明诗人对社会磨难的不满”理解错误。“为问经霜几度开”的意思是替“我”问一问菊花经历秋霜开了几次,表现了菊花不畏严寒的特质,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不再担忧与逃避人生路途中的坎坷挫折,会勇敢面对社会磨难。故答案为:C。
16.诗歌前两联是实写,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首联描写的是诗人在江上偶逢友人的场面,诗人与旧时友人相见,饮一杯酒,暂时停下小舟一起来回踱步,互相倾诉心中的苦闷。其中“归人”二字表明二人许久未见,诗人将偶逢的喜悦描写得自然而又情真。颔联描写的是村庄和壮丽的三峡景色。“暮”字点明时间,暗示即将天黑,烘托出压抑愁苦的氛围,“云”这一意象为下句写下雨埋下伏笔。一个“潮”字生动地描写出诗人的愁苦如潮水涌来;“寒”有双关的作用,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前文的“暮云”相呼应。诗歌后两联寄托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包含了对友人的惜别。颈联用典抒情,表明心迹,诗人打算像司马相如那样献文谋官,希望友人能为他捎个口信回家,他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强烈渴望有一番作为,抒发了他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想象友人归家后替他问问东篱下的菊花的情况,“东篱菊”指代隐居生活,表达含蓄而委婉。尾句写出了诗人的慨叹,人生易老,社会环境又如此恶劣,但他对于人生路途中的坎坷挫折已经不再担忧与逃避。全诗以问菊开几回结尾,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富有情趣,令人深思。白话诗歌
与将回乡的友人一起饮酒,暂时停下小舟来回踱步。村落和三峡被傍晚的云气连接起来,潮水涌动,送来九江的寒雨。已经打算像司马相如那样献文谋官,希望友人能为我带个口信回家。到时如果看到东篱下的菊花,替我问一问它经历风霜开了几次。
故答案为:.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将潮水人格化,写出潮水涌动形成雨前征兆的态势。②动静结合,静态的村庄、三峡和动态的云雨交织在一起,富有画面感。③寓情于景,暮云寒雨不仅刻画了天色已晚,雨大天寒的自然之景,也表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郁闷压抑的心情。
17.【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易错字:汀、斑
故答案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答案】18.五彩缤纷;过眼云烟;心旷神怡
19.①句式整散结合,有相同的结构“……的叶子……了”,构成排比,有整饬之美,其他句子形式多变,有灵动之趣,展示了不同树叶的颜色之美。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金币似的金黄叶片”“蝙蝠似的叶片”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形状,富有画面感。③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有田园乡土气息,与描写的意境相吻合。
20.我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这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船,这条船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3)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当然也可以长句中出现的动词,然后确定其动作的发出者来进行变换。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过眼云烟:指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心旷神怡:意思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故答案为:五彩缤纷;过眼云烟;心旷神怡
19.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杨树的叶子黄了”“柞树的叶子红了”,结构相同;
“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满树披挂着金币似的金黄叶片”“它那蝙蝠似的叶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整个句子语言风格充满了田园气息。故答案为:①句式整散结合,有相同的结构“……的叶子……了”,构成排比,有整饬之美,其他句子形式多变,有灵动之趣,展示了不同树叶的颜色之美。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金币似的金黄叶片”“蝙蝠似的叶片”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形状,富有画面感。③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有田园乡土气息,与描写的意境相吻合。
20.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我在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的船”
一层一层表达,首先是“我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然后发现船“这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船”,最后介绍船的具体情况“这条船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故答案为: 我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这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船,这条船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
【答案】21.存在于血液、软组织中;骨骼中的钙含量过少
22.适量的活动锻炼有助于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但不能过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劳损。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2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人体内90%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它与血液、软组织中的钙不断交换”,填入“存在于血液、软组织中”;
第二个空根据“如果”“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填入原因,即“骨骼中的钙含量过少”。
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存在于血液、软组织中;骨骼中的钙含量过少
2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减少骨质疏松”搭配不当,改为“预防骨质疏松”;
“否则一旦过量,就会适得其反”,表意不明,改为“但不能过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故答案为:适量的活动锻炼有助于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但不能过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劳损。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材料可分为种情况,一种“ 大多数人只有看见了才会相信是事实,有时则会因事实尚未显露而错失良机 ”;另一种“ 也有人先坚定相信这会成为事实,后来才看到了事实的实现 ”。
材料主要是“相信与看见”,结合材料,“相信”,是一种信念,“看见”,则是明明白白的看到事实。
“ 对此,你怎么看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两者择其一,都可。
参考标题:
汝之相信,吾之看见;
相信以前行,看见会有时;
上下而求索,相信会看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可以说获得流行的是一种方言元素,可以说“上头”的方言是一种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的言语模式。方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的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为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同时,这一混合语言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被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被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二: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理应受到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我们需要兼顾语言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夹杂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凭借其“土味”的发音和独特的用词,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B.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也使方言的传播不再受限于空间和地域,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C.由于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氛围,因此其在传播时存在被娱乐化的现象,比如一些方言梗矮化方言,忽视地域文化。
D.如何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带动更多人参与方言的创作,进而促进方言的传承发展,应是当下新的探索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网上流行的方言并不能完整再现方言系统,而是作为语言元素,辅助普通话交流,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
B.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
C.日益富裕的生活,增强了人们对方言及其所代表的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
D.方言是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承方言既有利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又有利于传承民俗文化和历史。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电影《人生大事》中演员使用武汉、四川方言进行对话,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
B.2020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上线并向社会开放,其可保存、检索、展示全国各地的语言资源数据。
C.云南曲靖某村干部以一口土味地道的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广受村民欢迎。
D.某海派音乐人用上海话改编的《钗头凤》通过方言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平台累计点击量超高。
4.材料一在论证使用方言是一种文化自信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5.下面语段是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的情况介绍,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方言短视频火爆的原因。
一段云南傈僳族小伙录制的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在网络平台走红。由此,在社交平台上,以家乡、方言为主题的热门话题衍生出新一轮传播热度,全国各地网友争相模仿,以类似的方式拍摄视频介绍自己的家乡。
【答案】1.C
2.D
3.C
4.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出文化自信这一观点。②运用举例论证。以某媒体的调查数据为例,指出大多数人都是以家乡方言为傲的。③运用假设论证。指出如果没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可能人们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
5.①这缘于人们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缘于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人们愿意为方言代言、为家乡代言。②国家对乡土文化的重视与引导,以及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有机会、有条件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牢记九大“陷阱”—— 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绝对 、混淆时态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二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三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是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概括段意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勾画圈点出能够概括段意、揭示思路的关键词句。在厘清各段大意后,应立足于论题或论点,进行合理分层,相当于合并同类项。而对这些同类型的大意加以整合,并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文本的脉络。在这一阶段要坚决杜绝不分层,直接机械串联各段大意的做法。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a.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b.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由于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氛围,因此……”因果不当。结合材料一第1段中的“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和材料一第5段中的“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可知,方言在传播时出现被娱乐化的现象是因为传播者想达到搞笑的目的,而不是因为“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氛围”。C错误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错。材料一中说的“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是如今方言运用的一种言语模式,这并不等于方言被边缘化。A错误
B.“它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错。材料一第4段只说“这一混合语言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与方言都有自己使用的情境,但是并没有提到二者是泾渭分明的,选项于文无据。B错误
C.“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错。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只是由人们对方言的认同感构建起来的,只是这份认同感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作用。C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当下我国保护传承方言的做法。
ABD正确C.是利用方言来拉近和当地群众的关系的做法,达到宣传防疫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广传承方言。C错误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引出文化自信的内容。
“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时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翔实的数据,论证了人们以家乡方言为傲的现象。
“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进行假设,指出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改变了人们对方言的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语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介绍了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在网络上走红,第二句话介绍了网友纷纷模仿,拍摄视频宣传家乡。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火爆的原因。
具体来看,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可归纳出这缘于人们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缘于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人们愿意为方言代言、为家乡代言。
由材料一第3段中的“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成为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和材料二第2段中的“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材料二最后一段“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可归纳出国家对乡土文化的重视与引导,以及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有机会、有条件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憨人宋大年
付桂秋
在靠山镇的宋家屯,宋大年是出名的憨子,可他家的狗却邪乎,除了他两口子,见谁都汪汪叫。连他弟弟大壮都埋怨狗不认亲。大年就怼他,还不是你跟抗联走后它才凶你的 你们这些人身上带着杀气,怨它啥。这天镇长下来视察,刚走到宋大年家门口,就听“汪”的一声,一道黑色闪电直扑过来,吓得他一个急转身,大步跨上旁边的磨盘。保长宋金山捡土坷垃就打,大黑狗却不理他,围着磨盘跟镇长对峙,汪汪叫。宋金山急得跳脚骂,大年,你快滚出来!
宋大年跑出来时,镇长的裤腿子已被狗叼住了,脸吓得煞白。他大喝一声:二孩儿!于是上去拉住黑狗。见镇长裤腿被扯开个大口子,保长宋金山的汗就下来了,一捅宋大年说,闯祸啦!拽着他一起给镇长赔礼。镇长却手捂心口喘息着问,这狗总这么凶 没等人回答,大黑狗怒目脖又冲他使劲儿汪汪几声。镇长一拍大腿,说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这家伙,我要了。
宋大年和宋金山对视一眼,扭头问镇长:啥 镇长说这狗我要了,你就说多少钱吧。宋大年愣怔半天,瞪着眼睛说,三叔,多少钱我也不能卖呀。宋金山说,是的呢,可人家……镇长说你俩嘀咕啥 我一镇之长花钱买你狗还不行 他摸摸衣兜,说这四块大洋全给你。憨子垂着个脑袋不吭声儿。宋金山说,镇长啊,这狗,是他儿子投生的。镇长用手点着保长,说你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呀,唬我
保长说,哎哟喂镇长,借我俩胆儿也不敢哪。八年前,他家母狗折腾两天两宿也没下出崽儿来,两口子都忙活狗呢,两岁多的儿子在屋里吃蚕豆卡着了。那边孩子倒地,这边狗也落了地,狗妈和一窝狗崽儿只剩它一个。这两口子就把它当儿子养了,取名“二孩儿”。
镇长听他说得有鼻子有眼儿,见宋大年也哭丧个脸子,就说,也罢,该着这狗没享福的命。我再给日本人物色吧。
一行人走出半里地,宋大年突然追上来悄悄拉宋金山衣襟,说三叔,你知道镇长给日本人要狗干啥不 宋金山压着嗓子说,帮军需库炮楼子打更。宋大年说那行啊。宋金山照他屁股就一脚,说你这憨种!
镇长回头问,想通了 宋大年嗫嚅着上前,说能吃官粮算它有福,不过您得答应我隔三岔五当走亲戚走动看它去。镇长说那还算事儿 牵来吧,我送你去见日军。
改天大年媳妇从娘家回来,一进屯子就有人给她道喜,说一条狗不但换了四块大洋,还让你攀上官亲了。到家看狗真没了,她就破口大骂憨子,这个混球!起身去找保长闹。
宋金山拉个脸子,说我已经拦下了,是你家憨子硬要卖嘛。真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老二鬼精却懂忠孝,能卖掉豆腐坊投奔抗联,老大人憨却管钱叫爹,卖狗儿子帮日本人做事。祖宗的脸都让他丢尽了。
这天宋大年两口子挑担甜杏赶集,可一上午也没开张。媳妇就说,总觉着后脑勺被人剜。他说剜就剜吧,反正也不疼。媳妇湿着眼睛给他一杵子,说死憨子没心没肺。眼睛剜人肉是不疼,我心疼!宋大年说抹啥泪儿 它在家吃刷锅水拌剩饭,啃块骨头就过年了。在那儿天天大鱼大肉,富贵着呢。旁边人说可不吗,老话说打狗看主人,现在反过来了,多长脸的事儿。
宋大年挑起担子就走,说咱不卖了,拿去看二孩儿。媳妇说我摘杏是为卖钱,可不是给日本人的。他说扔了不如跟他们近乎近乎,再说我还给二孩儿带你做的饼子了呢。
媳妇瞪他一眼,说二孩儿不吃饼子也忘不了我。宋大年说还真是,别看日本人好吃好喝供着,可除了我,它还是冲谁都汪汪叫。
媳妇说,那日本人不会打它吧
宋大年乐了,说日本人就要它汪汪叫呢。那么大的地方,除了一个探照灯,只有十五个日本兵没日没夜把守,其中还有两个腿脚不利索的。咱二孩儿越邪乎他们才越省心。
..
明收暗抢,刚集完官粮日本人就进山扫荡,远远近近的枪炮声吓得人们大白天都不敢出门。
日本人收兵后的第二天,天刚黑透,靠山镇军需库炮楼子就爆炸了,火光冲天。三里地外的宋家屯看得清清楚楚。次日天蒙蒙亮的时候,保长宋金山就推开了宋大年的房门。见他正和衣躺炕上独自发呆,就坐他身边,说,三叔错怪你了。宋大年依旧木着没反应。
宋金山看他一眼,又说,昨天下晌,我在村头关帝庙那儿看见大壮和那个带他走的杨营长了。大年扫他一眼。他接着说,天刚擦黑儿,我又看见你去镇子那边了。三叔不傻。有那么机灵的二孩儿在,炮楼子哪就那么容易给端了。宋大年身子一紧,滚了滚喉结,鼻涕眼泪泉水般涌了出来。他拉着宋金山就哭开了,说眼下山里没吃没穿弹尽粮绝了。大壮说必须趁日本人最得意的节骨眼儿拿下军需库。起先哪,我只是想借看二孩儿的机会帮大壮他们打听消息,可想不到日本人把狗链焊死了。三叔啊,是我亲手把沾卤水【注】的饼子喂了二孩儿呀!
一阵风从已经关不严的窗棂缝里吹进来,吹来的风中还带着没有消散的火药味,与屋中仍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交织着,融合着……
(有删改)
【注】卤水:具有一定毒性,过量食用会致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借宋大年怼弟弟的话交代出弟弟的身份,为故事发展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十分巧妙。
B.宋大年卖狗后,乡亲们给他们道喜,还说“多长脸的事儿”,带有讥讽的话语表现出人们对日寇和谄媚者的痛恨。
C.小说反复强调大黑狗对除宋大年夫妻以外的人“汪汪叫”,既写出了大黑狗的凶猛,也暗示了大黑狗必死的原因。
D.小说以大量充满乡土气息的对话来讲述故事,既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又推动了情节发展,不蔓不枝,主题突出。
7.关于文中宋大年卖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镇长被闪电般直扑过来的大黑狗吓得脸煞白,主要是为了凸显镇长胆小的形象。
B.镇长看中了大黑狗“怒目伸脖”的样子,想要买来送给日本人,引出了后面的故事情节。
C.保长交代了大黑狗的来历,凸显了宋大年对狗的深厚情感,与后文毒杀狗形成鲜明对比。
D.该部分侧重以细节来描写宋大年,“愣怔半天”“垂着个脑袋”等表现出他憨厚的性格。
8.宋大年杀狗帮助大壮炸掉日军军需库炮楼子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乎情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以删除,你是否赞成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C
7.A
8.①宋大年刚开始并不同意卖狗,而是在听到镇长买狗是为了帮日军军需库炮楼子打更后才同意的,并且提出要隔三岔五去看看狗,这表明宋大年卖狗不是像他所说的为了让狗吃得更好。②宋大年多次去看狗,并且对日军军需库炮楼子的驻守情况了如指掌,这表明他在借看狗的机会摸清敌情。③文中强调大黑狗对除宋大年夫妇之外的人都会大叫,因此大黑狗不叫会令日军放下戒备,这使宋大年毒杀狗之后大壮等人可以顺利攻占炮楼合情合理。
9.示例一:赞成。①情节上:文章倒数第二段已经交代了宋大年卖掉狗的原因和他为抗日而不得不杀死大黑狗的经过,故事至此已经叙述完整,删除最后一段不影响读者阅读。②人物上:文章倒数第二段已经可以塑造出宋大年爱国、以国家大义为先的形象,删除最后一段对人物形象塑造影响不大。③情感上:以“是我亲手把沾卤水的饼子喂了二孩儿呀”收束全篇,强有力地表现出宋大年对大黑狗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示例二:不赞成。①人物上:文章最后一段写火药味和大黑狗的气味融合,有助于表现宋大年虽然对大黑狗有万般不舍,但在危急关头以大义为先的爱国情怀,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②主题上:火药味代表了战争,残留的狗的味道代表了人们在战争中所失去的,以此结尾更能凸显抗日年代人们舍小我为大义的爱国主题。③情感上:这一段以环境描写收束全文,屋中仍残留的大黑狗的味道突出表现了宋大年对大黑狗的思念,使文章韵味悠长。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需做到(一)浏览选项,明确关注点 关注点指对选项“内容+特色”核心关键点的提炼,即标画剖析各选项中的显性表述(写了什么)和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找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关注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三)排除错误,定答案 根据前面分析的各选项特点,判定选项正误,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也暗示了大黑狗必死的原因”错误,由原文“可想不到日本人把狗链焊死了”可知,主要是因为狗链被焊,宋大年无法带走大黑狗,所以才忍痛毒死大黑狗。C错误
ABD正确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A.“主要是为了凸显镇长胆小的形象”分析错误。写镇长被扑过来的大黑狗吓得脸色煞白,主要是想通过镇长的反应从侧面衬托大黑狗的凶悍。A错误
BCD正确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分析宋大年杀狗帮助大壮炸掉日军军需库炮楼子的合理之处,实际要求分析的是文章为“宋大年杀狗帮助大壮炸掉日军军需库炮楼子”所埋下的伏笔。
然后要明确解题思路。分析所埋伏笔,要由结尾反向推导,分析前文内容中对故事结局有提示作用的部分。
如宋大年一开始拒绝卖狗,到听说是“帮军需库炮楼子打更”后的转变,“一行人走出半里地,宋大年突然追上来悄悄拉宋金山衣襟,说三叔,你知道镇长给日本人要狗干啥不?宋金山压着嗓子说,帮军需库炮楼子打更。宋大年说那行啊”“宋大年嗫嚅着上前,说……不过您得答应我隔三岔五当走亲戚走动看它去”,据此剖析背后的原因,可知他并不是想让狗吃得好才卖狗的;
如从“那么大的地方,除了一个探照灯,只有十五个日本兵没日没夜把守,其中还有两个腿脚不利索的”可以看出,宋大年是借看狗的时候熟悉了对日军军需库炮楼驻守的情况;
从“他家的狗却邪乎,除了他两口子,见谁都汪汪叫”“可除了我,它还是冲谁都汪汪叫”“咱二孩儿越邪乎他们才越省心”可知,大黑狗不叫会让日军放下戒备,所以这使宋大年毒杀狗之后大壮等人可以顺利攻占炮楼合情合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考查某一段落是否可以删去,实质是在考查这一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考生可以从情节、人物、情感、主题、读者效果等角度作答。
如果同意删除,可从删除后情节依旧完整、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受损、在情感表达上也没有缺失等角度作答。
从情节来看,如果删掉最后一段,结尾就变成宋大年解说为了帮抗联攻下日本军需库而毒杀二孩儿这一内容,这也就交代了上文他为何卖掉狗以及为何必须杀死狗的经过,情节完整;从人物形象来看,通过宋大年的表现,如“身子一紧,滚了滚喉结,鼻涕眼泪泉水般涌了出来”“哭开了”以及“三叔啊,是我亲手把沾卤水的饼子喂了二孩儿呀”可以看出他对黑狗的感情之深,但为了帮助抗日,他亲手杀了黑狗,这表现出他的爱国以及以国家大义为先的精神,删掉最后一段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情感上来看,如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的收尾句就是“三叔啊,是我亲手把沾卤水的饼子喂了二孩儿呀”,可以表现出宋大年强烈的情感。
如果不同意删除,可从段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主题的凸显、对情感的强化等角度作答。
从形象塑造来看,小说最后一段写风中送来的火药味和屋中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交织融合在一起,以此表现宋大年对大黑狗的不舍,但为了抗日,纵有万般不舍,他依然亲手杀了大黑狗,以此突出人物的爱国情怀,保留最后一段可以更好塑造人物形象;从主题来看,风中送来的火药味代表战争,而屋中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则代表人们在战争中失去的东西,用这一内容收尾可以更好突出抗日战争时期人们舍小我为大义这一爱国主题;从情感上来看,结尾“一阵风从已经关不严的窗棂缝里吹进来,吹来的风中还带着没有消散的火药味,与屋中仍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交织着,融合着……”用环境描写收尾,屋中残留的二孩儿的味道表现了宋大年对大黑狗的思念,让文章余味悠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丁亥,吐谷浑寇凉州。己丑,下诏大举讨吐谷浑。上欲得李靖为将,为其老,重劳之。靖闻之,请行。上大悦。十二月辛丑,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夏闰四月癸酉,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诸将以为:“马无草,疲瘦,未可入。”侯君集曰:“不然。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从之。侯君集、任城王道宗引兵行无人之境二千余里,盛夏降霜,经破真谷,其地无水,人龁冰,马啖雪。五月,追及伏于乌海,与战,大破之,获其名王。赤水之战,薛均、薛万彻轻骑先进,为吐谷浑所围,皆中枪,失步斗,从骑死者什六七。左领军将军契苾何力数百骑救之,竭力奋击,所向披靡,万均、万彻由是得免。李靖督诸军经积石山河源,至且末,穷其西境。闻伏允在突伦川,将奔于阗,契苾何力欲追袭之,薛万均惩其前败,固言不可。何力曰:“虏非有城郭,随水草迁徙,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巢穴邪 ”自选骁骑千余直趣突伦川,万均乃引兵从之。袭破伏允牙帐,斩首数千级,获杂畜二十余万。伏允脱身走,俘其妻子。侯君集等进逾星宿川,至柏海,还与李靖军合。大宁王顺,伏允之嫡子也。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国人立顺为可汗。壬子,李靖奏平吐谷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B.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C.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D.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向披靡”的“靡”指倒下,与《屈原列传》中“靡不毕见”的“靡”意思不同。
B.城郭,“城”指的是外城的墙,“郭”指的是内城的墙,城郭连用,可以泛指城市。
C.牙帐,指古代将帅所居的营帐,因其营帐前建牙旗,故名牙帐;也可指少数民族的首都。
D.妻子,指妻子儿女,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本想任命李靖为主帅讨伐吐谷浑,但怕他年事已高难以胜任,李靖听说后,主动请缨,唐太宗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大总管。
B.边境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唐军行进到破逻真谷时,不仅天气反常,而且没有饮用水,只好人嚼冰块马吞雪,以此解渴。
C.契苾何力听说伏允在突伦川将要逃往于阗后,想要追上袭击他,但薛万均以赤水之战中险些丧命的教训来劝说他不要这样做。
D.契苾何力认为吐谷浑人随水草迁移,居无定所,如果不趁他们聚居时攻打他们,一旦他们散开,就难以捣毁他们的巢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薛万均、薛万彻轻骑先进,为吐谷浑所围,皆中枪,失马步斗,从骑死者什六七。
②自选骁骑千余直趣突伦川,万均乃引兵从之。
14.库山一战,吐谷浑败逃,诸将和侯君集的观点,不,有什么不同 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
11.B
12.A
13.①薛万均、薛万彻率轻装骑兵先行,被吐谷浑包围,二人都中枪了,跌下马后徒步作战,随从骑兵也死了十分之六七。②契苾何力亲自挑选一千多名骁勇的骑兵直接奔向突伦川,薛万均于是率领军队跟随他们。
14.①诸将认为不可追击。因为吐谷浑把草全烧了后逃入沙漠,唐军马匹没有粮草,疲弱不堪,不能深入敌方。②侯君集认为应该乘胜出击。因为现在吐谷浑兵败,士兵逃散,没有斥候,君臣离心,是攻打的好机会。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读统全文,把握文意;二是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为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化常识平时需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行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方法:字字落实“留扩换选”;文从句顺“删补调套”。三个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采点意识;翻译五步曲:切、译、审、连、誊;检查标准:信、达、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需要审题,紧扣关键词答题,同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加以答题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正赶上李靖攻破他的国家,吐谷浑人窘迫困厄。大宁王顺顺应民心,举国请求投降。伏允率领一千多骑兵逃到沙漠,十多天后,部众逃散渐尽,伏允被身边的人杀死。
“穷蹙”是同义复词,意思是“窘迫、困厄”,是“国人”的谓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CD。
“请降”的意思是“请求投降”,由语境可知“投降”的对象是唐朝,不是“伏允”,“伏允”是“帅千余骑逃碛中”的主语,所以应在“请降”后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靡”,倒下。/无,没有。句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都被清除。/无不都显现。A正确
B“‘城’指的是外城的墙,‘郭’指的是内城的墙”错误,“城”指的是内城的墙,“郭”指的是外城的墙。B错误
C正确。
D正确。“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句意:唐军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D正确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怕他年事已高难以胜任”错误,由原文中的“为其老,重劳之”以及后文“靖闻之,请行。上大悦”可知,是唐太宗考虑到李靖年事已高,不好再劳烦他,并不是怕他难以胜任。A错误
BCD正确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先进”,先行;“为……所”,被动句;“步斗”,徒步作战;“什六七”,十分之六七。
(2)“骁骑”,骁勇的骑兵;“趣”,奔向;“引”,率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库山一战”可在文中明确答题区域,然后分别找到并分析诸将和侯君集的观点。
面对“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的情况,诸将认为“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由此可得出诸将反对追击吐谷浑的主张以及反对的原因,诸将认为吐谷浑把草全烧了后逃入沙漠,唐军马匹没有粮草,疲弱不堪,所以不能深入敌方。
而侯君集认为“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由此可得出侯君集主张乘胜追击以及主张追击的原因,侯君集认为应该乘胜出击。因为现在吐谷浑兵败,士兵逃散,没有斥候,君臣离心,是攻打的好机会。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逢友人
杜牧
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
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
已作相如①投赋计,还凭殷浩②寄书回。
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
【注] ①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曾作《子虚赋》《上林赋》,因此得到汉武帝赏识。②殷浩:东晋大臣,曾在回起用自己的信时不慎寄出空函,后以此喻指无书可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饮酒的场面,表现出真挚的友谊,照应题目。
B.诗人打算像司马相如那样献文谋官,传达出其想要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C.以问菊开几回结束全诗,借对秋霜摧残菊花的担忧表明诗人对社会磨难的不满。
D.诗歌多处运用典故,使诗句语言凝练,意蕴丰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16.请赏析诗歌颔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15.C
16.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将潮水人格化,写出潮水涌动形成雨前征兆的态势。②动静结合,静态的村庄、三峡和动态的云雨交织在一起,富有画面感。③寓情于景,暮云寒雨不仅刻画了天色已晚,雨大天寒的自然之景,也表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郁闷压抑的心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是针对诗歌局部,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有的是针对词句理解,有的是针对情感主旨,有的是针对语言、手法等。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来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重要句子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句,分析内容,体会艺术效果。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
15.C项对应诗歌尾联“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选项“借对秋霜摧残菊花的担忧表明诗人对社会磨难的不满”理解错误。“为问经霜几度开”的意思是替“我”问一问菊花经历秋霜开了几次,表现了菊花不畏严寒的特质,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不再担忧与逃避人生路途中的坎坷挫折,会勇敢面对社会磨难。故答案为:C。
16.诗歌前两联是实写,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首联描写的是诗人在江上偶逢友人的场面,诗人与旧时友人相见,饮一杯酒,暂时停下小舟一起来回踱步,互相倾诉心中的苦闷。其中“归人”二字表明二人许久未见,诗人将偶逢的喜悦描写得自然而又情真。颔联描写的是村庄和壮丽的三峡景色。“暮”字点明时间,暗示即将天黑,烘托出压抑愁苦的氛围,“云”这一意象为下句写下雨埋下伏笔。一个“潮”字生动地描写出诗人的愁苦如潮水涌来;“寒”有双关的作用,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前文的“暮云”相呼应。诗歌后两联寄托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包含了对友人的惜别。颈联用典抒情,表明心迹,诗人打算像司马相如那样献文谋官,希望友人能为他捎个口信回家,他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强烈渴望有一番作为,抒发了他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想象友人归家后替他问问东篱下的菊花的情况,“东篱菊”指代隐居生活,表达含蓄而委婉。尾句写出了诗人的慨叹,人生易老,社会环境又如此恶劣,但他对于人生路途中的坎坷挫折已经不再担忧与逃避。全诗以问菊开几回结尾,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富有情趣,令人深思。白话诗歌
与将回乡的友人一起饮酒,暂时停下小舟来回踱步。村落和三峡被傍晚的云气连接起来,潮水涌动,送来九江的寒雨。已经打算像司马相如那样献文谋官,希望友人能为我带个口信回家。到时如果看到东篱下的菊花,替我问一问它经历风霜开了几次。
故答案为:.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将潮水人格化,写出潮水涌动形成雨前征兆的态势。②动静结合,静态的村庄、三峡和动态的云雨交织在一起,富有画面感。③寓情于景,暮云寒雨不仅刻画了天色已晚,雨大天寒的自然之景,也表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郁闷压抑的心情。
17.(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   ,   ”两句说明了文与质关系不平衡会造成的结果,进而指出君子应文质兼备。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以流霜、白沙看不分明,来描写皎洁的月光浸染大千世界的句子是“   ,   ”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揽镜自照,文人墨客也把“镜”写入诗中,借以表现丰富的情感,如“   ,   ”。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易错字:汀、斑
故答案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是大自然的调色师,巴兰河两岸的山峦
和原野,被它点染得①____。杨树的叶子黄了,但它黄得参差,土黄、鹅黄都有,不像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满树披挂着金币似的金黄叶片。柞树的叶子红了,它那蝙蝠似的叶片油红油红的,像上了蜡。柳树的叶子变得多彩了,半青半黄的有,半红半粉的也有。落叶松的松针就两种色,落地的是深褐色,还在树上的是浅黄色。只要一阵风吹过,你看林间吧,简直是天女散花,秋叶满天飞。但这样的绚丽,终究会成 ②____,因为秋叶终归飘零,褪掉颜色,成为腐殖土的一部分。我爬到半山坡时,太阳开始下沉了,夕阳仿佛一个气韵饱满的歌者,一旦它开嗓,晚霞就缕缕飘出了。我在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的船。船是木船,这条黑黢黢的船,在我眼里比任何一道晚霞都绚丽,想想太阳落了山,避开庄主和游人,悄悄推船入水,来一个月夜漂流,独享一条河,听水声、风声和落叶声,那该多么令人③____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五彩缤纷;过眼云烟;心旷神怡
19.①句式整散结合,有相同的结构“……的叶子……了”,构成排比,有整饬之美,其他句子形式多变,有灵动之趣,展示了不同树叶的颜色之美。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金币似的金黄叶片”“蝙蝠似的叶片”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形状,富有画面感。③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有田园乡土气息,与描写的意境相吻合。
20.我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这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船,这条船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3)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当然也可以长句中出现的动词,然后确定其动作的发出者来进行变换。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过眼云烟:指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心旷神怡:意思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故答案为:五彩缤纷;过眼云烟;心旷神怡
19.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杨树的叶子黄了”“柞树的叶子红了”,结构相同;
“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满树披挂着金币似的金黄叶片”“它那蝙蝠似的叶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整个句子语言风格充满了田园气息。故答案为:①句式整散结合,有相同的结构“……的叶子……了”,构成排比,有整饬之美,其他句子形式多变,有灵动之趣,展示了不同树叶的颜色之美。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金币似的金黄叶片”“蝙蝠似的叶片”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形状,富有画面感。③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有田园乡土气息,与描写的意境相吻合。
20.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我在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的船”
一层一层表达,首先是“我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然后发现船“这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船”,最后介绍船的具体情况“这条船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故答案为: 我掏出望远镜回望沐浴着夕阳的山庄,这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船,这条船停泊在一棵大杨树旁,面向巴兰河。
(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钙是人体内的重要元素,人体内90%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还有少部分① 。骨骼中的钙使骨骼结实而强壮,但骨骼里的钙含量是变化的,它与血液、软组织中的钙不断交换,使钙含量达成一个稳定的平衡。如果②____,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必须要补钙吃药吗 事实并非如此。其实,预防骨质疏松最重要的是调整生活方式。首先,饮食上要均衡膳食、平衡营养,每餐都要摄入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例如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其次,③____, 适量的活动锻炼有助于钙质吸收,减少骨质疏松,但不能过量,否则一旦过量,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劳损。最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减少碳酸饮料、咖啡等的摄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存在于血液、软组织中;骨骼中的钙含量过少
22.适量的活动锻炼有助于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但不能过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劳损。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2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人体内90%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它与血液、软组织中的钙不断交换”,填入“存在于血液、软组织中”;
第二个空根据“如果”“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填入原因,即“骨骼中的钙含量过少”。
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存在于血液、软组织中;骨骼中的钙含量过少
2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减少骨质疏松”搭配不当,改为“预防骨质疏松”;
“否则一旦过量,就会适得其反”,表意不明,改为“但不能过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故答案为:适量的活动锻炼有助于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但不能过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劳损。
四、写作(60 分)
23.(2023高三上·莆田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多数人只有看见了才会相信是事实,有时则会因事实尚未显露而错失良机;也有人先坚定相信这会成为事实,后来才看到了事实的实现。对此,你怎么看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材料可分为种情况,一种“ 大多数人只有看见了才会相信是事实,有时则会因事实尚未显露而错失良机 ”;另一种“ 也有人先坚定相信这会成为事实,后来才看到了事实的实现 ”。
材料主要是“相信与看见”,结合材料,“相信”,是一种信念,“看见”,则是明明白白的看到事实。
“ 对此,你怎么看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两者择其一,都可。
参考标题:
汝之相信,吾之看见;
相信以前行,看见会有时;
上下而求索,相信会看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