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顾”字的本义是“回头看”来说,与“望”字相比,它们的视线方向一个是向前,一个是向后。同时,“回头看”有时候也包含着一种留恋的感觉。
“望”字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望”眼前的事物;“顾”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顾”身后的场景。
曹植的《白马篇》中有:“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其中“左顾凌鲜卑”译为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正因为“顾”有一个回头的含义,才能翻译成回师。李延年的《李延年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顾”字写出了见到倾国倾城的美貌女子忍不住一顾再顾,不住回头看的情态。“顾”字单用时便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但“望”字往往需要借助与“回”连用才可以达到这种感觉,如在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一句中,我们绝不会认为诗人是在高楼上回头望川;但在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句中,我们便知道诗中所表是站在长安回首远望锦绣骊山。
“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
“望”字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觉,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站在高高的楼台上,极目远望,直望到路与地平线的交界消失在天际。王昌龄《九江口作》中的“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中的“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韦庄《绥州作》中的“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等这些诗句都给人望向远方之感。
而在北宋韦骧《多景楼》中的“江山远顾穷千里,风月平分入两州”,明人李攀龙《公燕诗九首·其五》中的“登台远顾望,高下见原畴”,其中“顾”字只有依附于“远”字这类形容词或与“望”连用才能表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单单一个“顾”字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望”字多给人平视远方或是抬头仰望的视角;“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角,而极少表示仰视的视角。
“望”字给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仰望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又如,岳飞《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仿佛看到了岳飞心痛山河破碎,仰头望天发出悲愤长啸的画面。却少有“抬顾”“举顾”之类用“顾”表仰望的用法。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中的“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中的“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等表示诗人看自己的影子往往使用“顾影”二字,表示一个低头的俯视视角,同时有一丝因愁情而垂头的郁郁之感,却没有“望影”一说,因为影子就在自己脚下。
清人沈德潜的《说诗晬语笺注》有载:“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归根到底是“意”的传达,是一种让人咀嚼诗词时品味到的氛围感,是我们中华文学美学观念中那种传神的感觉。通过比较“望”与“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感和空间感,我们可以认识到,哪怕是意思极为相近的两个字,在诗词中也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在鉴赏中华古典诗词时,我们要善于发现是什么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细细体味诗词中的事外远致,言外之意。
(摘编自张文璐《浅论“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
材料二: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作炼字。古人创作诗歌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或者说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因为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能够写活画面,让意境特点更加鲜明,传递感情。它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
二要关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它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侧重对象的静态。
三、要关注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摘编自林能监《一字一词总关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看眼前的事物;“顾”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看身后的场景。
B.单用“顾”字便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望”可以借助与“回”连用达到这种感觉。
C.《公燕诗九首·其五》中“登台远顾望”一句,“顾”字依附“远”字表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D.古诗词中的字句都具有美的价值,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准确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准的“高楼聊引望”一句中“望”,与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一句中“望”的含义有所不同。
B.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望尽天涯路”的“望”,带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觉。
C.“望”与“顾”的视角完全不同,“望”字给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
D.因为动词具有动态性、形象性,能够写活画面、传递感情等,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动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地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B.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中“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一句,“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
C.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中“软红光里涌银山”一句,“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D.范成大《早发竹下》中“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两句,用“轻轻薄薄”“重重叠叠”这八个叠音字来形容薄雾、迭山,具有音乐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列两首诗中的重点字词。
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
【答案】1.D
2.C
3.A
4.①总体上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逐层论述“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最后总结“望”与“顾”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鉴赏诗词时应细细体味。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列举大量诗词来阐述观点;对比论证,将“望”与“顾”进行对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二者的细微差别。
5.①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江汉遥相望”一句中的“相望”,指的是江汉这种庞大而又相距甚远的自然景物的对望,这里的“望”字表示向远处看;②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一句中的“相顾”,表现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对视,这里的“顾”字表示视线落在近处;③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醉貌红怡怡”一句中的“怡怡”是特殊词,运用叠字写醉后兄弟之间喜悦和乐的样子。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古诗词中的字句都具有美的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选项表达过于绝对。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望’与‘顾’的视角完全不同”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角,而极少表示仰视的视角”,可知“顾”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表示仰视的视角,与“望”的视角不是完全不同。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古代诗词的炼字。A项是游记散文,并非诗词,且“皆”是一个文言副词,也没有“顿挫有力”的效果;BCD都属于古代诗词中炼字现象。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结构:材料一整体采用了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是文段的前九个自然段分别从“视线方向”“视角远近”“平视仰视”等不同的层次论述了“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属于分述部分;最后一段是总结,得出了“通过比较‘望’与’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感和空间感,我们可以认识到,哪怕是意思极为相近的两个字,在诗词中也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的结论,告诉我们在鉴赏古典诗词时,要善于发现是什么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细细体味诗词中的事外远致,言外之意。论证方法:材料一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曹植的《白马篇》中有:‘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如在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一句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大量古诗词来说明“望”和“顾”的视角与空间感;“它们的视线方向一个是向前,一个是向后”“‘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等运用了对比论证法,鲜明的表现出了二者的区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①总体上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逐层论述“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最后总结“望”与“顾”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鉴赏诗词时应细细体味。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列举大量诗词来阐述观点;对比论证,将“望”与“顾”进行对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二者的细微差别。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因为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能够写活画面,让意境特点更加鲜明,传递感情”可知,“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中的重点词语是动词“相望”,再结合材料一“‘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可知,“望”在这里的意思是向远处看,写出分处汉水和长江两地的友人,彼此遥望。“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的重点词是“相顾”,根据材料一“‘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可知,“顾”字表示视线落在近处,所以此处的“相顾”的含义是兄弟之间近距离的对视。根据材料二“要关注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可知,“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中“怡怡”为叠词,属于诗词中的特殊词,也是诗人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的词语,表现出醉后兄弟之间喜悦和乐的样子,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故答案为:①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江汉遥相望”一句中的“相望”,指的是江汉这种庞大而又相距甚远的自然景物的对望,这里的“望”字表示向远处看;②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一句中的“相顾”,表现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对视,这里的“顾”字表示视线落在近处;③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醉貌红怡怡”一句中的“怡怡”是特殊词,运用叠字写醉后兄弟之间喜悦和乐的样子。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毒蛇
石评梅①
谁也不相信我能这样扮演:在兴高采烈时,我的心忽然颤抖起来,觉着这样游戏人间的态度,一定源自于一颗冷酷漠然的心。想到这里遍体感觉凄凉如水,刚才那种热烈的兴趣都被寒风吹去了。回忆三个月来,我沉醉在晶莹的冰场上,有时真能忘掉这世界和自己;目前一切都充满了快乐和幸福。那灯光人影、眼波笑涡,处处含蓄着神妙的美和爱,这真是值得赞美的一幕扮演呢!
如今完了,一切的梦随着冰消融了。最后一次来告别冰场时,我是咽着泪的。这无情无知的柱竿席棚都令我万分留恋。这时凄绝的心情,伴着悲婉的乐声,我的腿忽然麻木酸痛,无论怎样也振作不起往日的豪兴了。正在沉思时,有人告诉我说:“琪如来了,你还不去接她,正在找你呢!”我半喜半怨地说:“在家里坐不住,心想还是和冰场叙叙别好,你若不欢迎,我这就走。”笑着提了冰鞋进了更衣室。
琪如是我新近在冰场上认识的朋友,她那种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真是能令千万人沉醉。当她第一次走进冰场时,我就很注意她,她穿了一件杏黄色的绳衣,法兰绒的米色方格裙子,一套很鲜艳的衣服因为配合得调和,更觉十分的称体。不仅我呵,记得当时许多人都曾经停步凝注着这黄衣女郎呢。这个印象一直到现在还能很清楚地忆念到。
星期二有音乐的一天,我和溶从东华门背着冰鞋走向冰场。途中她才告诉我黄衣女郎是谁。知道后,陡然增加了我无限的哀愁。原来这位女郎便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想不到她又来到这里了。我和溶很有意地相向一笑!
在更衣室换鞋时,音乐慷慨激昂、幽抑宛转的声音,令我的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溶也如此,她回头向我说:“我心跳呢!这音乐为什么这样动人?”
我转脸正要答她的话,琪如揭帘进来,穿着一件淡碧色的外衣,四周白兔皮,襟头上插着一朵白玫瑰,清雅中的鲜丽,更服她浓淡总相宜了。我轻轻推了溶一下,她望我笑了笑,我们彼此都会意。第二次音乐奏起时,我和溶已翩翩然踏上冰场上,不知怎样我总是望着更衣室的门帘。不多一会,琪如出来了,像一只白鸽子,浑身都是雪白,更衬得她那苹果般的面庞淡红可爱。这时人正多,那入场的地方又是来往人必经的小路,她一进冰场便被人绊了一跤,走了没有几步又摔了一跤,我在距离她很近的柱子前,无意义地走过去很自然地扶她起来。她低了头,腮上微微涌起两朵红云,一只手拍着她的衣裙,一只手紧握着我手说:“谢谢你!”
我没有说什么,微笑着溜走了,远远看去,她潜在那圈绳内的柱子旁笑我呢!这时候,连我自己也莫明其妙,忽然由厌恨转为爱慕了,她真是具有伟大的魔术呢!也许她就是故事里所说的那些魔女吧!音乐第三次奏起,很自然的大家都一对一对缘着外圈走,溶和一个女看护去溜了,我独自在中间练我新习的步伐,忽然有一种轻碎的语声由背后传来,回头看,原来又是她,她说:“能允许我和你溜一圈吗?”她不好意思地把双手递过来。
我笑着道:“我不很会,小心把你拉摔了!”
这一夜是很令我忆念着的:当我伴她经过那灿烂、光亮如昼的电灯下时,我仔细看着她这一套编素衣裳和那一只温柔的玉腕时,猛然想到沉没海底的凌心和流落天涯的子青,说不出那时我心中的惨痛!栗然使我心惊,我觉她仿佛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柔软如丝带似地缠绕着我!我走到柱子前托言腿酸就悄悄溜开了,回首时还看见她那含有毒意的流波微笑!
溶已看出来了,她在那天归路上,正式地劝告我不要多接近她,这种善于玩弄人、颠倒人的魔女,还是不必向她表示什么好感,也不必接受她的好感。我自然也很明白,而且子青前几天还来信说他这一生的失败,都是她的罪恶。她拿上别人的生命、前程,供自己玩弄挥霍,我是不能再去蹈这险途了。
不过她仍具有绝大的魔力,此后我遇见她时,真令我近又不是,避又不是,恨又不忍,爱又不能了。就是冷落漠然的溶也有时会迷恋着她。我推想冰场上也许不少人有这同感吧!
如今我们不称呼她的名字了,直接唤她魔女。闲暇时围炉无事,常常提到她,常常研究她,到底是种什么人?什么样的心情?我总是原谅她,替她分辩。我有时恨她们常说女子的不好。一切罪恶来了,都是让女子负担,这是无理的。不过良心唤醒我时,我又替凌心、子青表同情了。对于她这花锦团圆、美满快乐的环境,不由要怨恨她的无情狠心了,她只是一条任意喜悦、随心吮吸人的毒蛇,盘绕在这辉煌的灯光下、晶莹的冰场上,昂首伸舌地狞笑着,她哪能想到为她摒弃生命幸福的凌心和子青呢!
毒蛇的杀人,你不能责她无情。
今天去苏州胡同归来,经过冰场的铁门,真是不堪回首呵!往日此中的灯光倩影,如今只剩模糊梦痕,我心中惆怅之余,偶然还能想起魔女的微笑和她的一切。这也是一个不能驱逐的印象。
我从那天别后还未再见她,我希望此后永远不要再见她。
(有删改)
【注释】①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石评梅的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先写“我”内心矛盾心境,一方面是沉醉冰场,充满快乐幸福,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游戏人间。
B.“我心跳呢!这音乐为什么这样动人?”表现了溶内心情绪的激动,只是受到了冰场音乐的影响。
C.“连我自己也莫明其妙,忽然由厌恨转为爱慕了”从侧面表现了琪如的美丽出众、气质高雅诱人。
D.小说通过子青、凌心和琪如的感情纠葛故事,探讨了民国时期男女追寻婚姻爱情时遇到困境的问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在写“我”三个月以来内心的矛盾时,插叙“我”与琪如的相遇、相处。
B.小说运用服饰和神态描写刻画琪如,如“我”与她相识时,她衣服搭配调和,人活泼天真、玲珑美丽。
C.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便于通过“我”的内心剖析揭示主旨。
D.小说多处情节引人深思,如溶劝告“我”不要接近琪如,实际上冷漠的溶有时也会迷恋上琪如。
8.小说中,“我”对琪如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9.小说以“毒蛇”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6.B
7.A
8.①第一次在冰场上看见琪如衣服颜色搭配调和,陶醉于她的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②当好友溶告诉“我”琪如就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时,令“我”“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我”对琪如有了些许厌恶;③后来的滑冰过程中,琪如想亲近“我”,“我”觉得她有着“伟大的魔力”,“我”心生爱慕;④一想到两个好朋友的遭遇,“我”就感到心惊;⑤再遇到琪如,“我”想接近、回避、怨恨都不能,内心无比纠结;⑥“我”觉得她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希望不要再见到她,但又有些惆怅。
9.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形象上,隐喻小说中的“黄衣女郎”琪如,她像“毒蛇”一样,害得子青家破人亡,远走天涯。③主旨上,隐喻着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毒蛇”般的观念:口头上为解放女性而呐喊,可“一切罪恶来了”,却“都是让女子负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只是受到了冰场音乐的影响”错,这时的溶和“我”一样,情绪激动一是受音乐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子青、凌心和琪如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影响。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插叙”错,“我”与琪如的相遇、相处是文章的关键情节之一,不属于“插叙”。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由“琪如是我新近在冰场上认识的朋友,她那种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真是能令千万人沉醉。当她第一次走进冰场时,我就很注意她,她穿了一件杏黄色的绳衣,法兰绒的米色方格裙子,一套很鲜艳的衣服因为配合得调和,更觉十分的称体”可知,第一次在冰场上看见琪如衣服颜色搭配调和,陶醉于她的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由“星期二有音乐的一天,我和溶从东华门背着冰鞋走向冰场。途中她才告诉我黄衣女郎是谁。知道后,陡然增加了我无限的哀愁。原来这位女郎便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想不到她又来到这里了。我和溶很有意地相向一笑!”“在更衣室换鞋时,音乐慷慨激昂、幽抑宛转的声音,令我的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溶也如此,她回头向我说:‘我心跳呢!这音乐为什么这样动人?’”可知,当好友溶告诉“我”琪如就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时,令“我”“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我”对琪如有了些许厌恶;由“我独自在中间练我新习的步伐,忽然有一种轻碎的语声由背后传来,回头看,原来又是她,她说:‘能允许我和你溜一圈吗?‘她不好意思地把双手递过来”“这时候,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忽然由厌恨转为爱慕了,她真是具有伟大的魔术呢!”可知,后来的滑冰过程中,琪如想亲近“我”,“我”觉得她有着“伟大的魔力”,“我”心生爱慕;由“当我伴她经过那灿烂、光亮如昼的电灯下时,我仔细看着她这一套编素衣裳和那一只温柔的玉腕时,猛然想到沉没海底的凌心和流落天涯的子青,说不出那时我心中的惨痛!栗然使我心惊”可知,一想到两个好朋友的遭遇,“我”就感到心惊;由“过她仍具有绝大的魔力,此后我遇见她时,真令我近又不是,避又不是,恨又不忍,爱又不能了”可知,再遇到琪如,“我”想接近、回避、怨恨都不能,内心无比纠结;由“我觉她仿佛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柔软如丝带似地缠绕着我!我走到柱子前托言腿酸就悄悄溜开了”“往日此中的灯光倩影,如今只剩模糊梦痕,我心中惆怅之余,偶然还能想起魔女的微笑和她的一切”可知,“我”觉得她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希望不要再见到她,但又有些惆怅。
故答案为:①第一次在冰场上看见琪如衣服颜色搭配调和,陶醉于她的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②当好友溶告诉“我”琪如就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时,令“我”“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我”对琪如有了些许厌恶;③后来的滑冰过程中,琪如想亲近“我”,“我”觉得她有着“伟大的魔力”,“我”心生爱慕;④一想到两个好朋友的遭遇,“我”就感到心惊;⑤再遇到琪如,“我”想接近、回避、怨恨都不能,内心无比纠结;⑥“我”觉得她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希望不要再见到她,但又有些惆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小说以“毒蛇”为题,自然备受关注,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毒蛇”指的是小说中的“黄衣女郎”琪如,“这位女郎便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她就像“毒蛇”一样,害的子青家破人亡,远走天涯,以“毒蛇”为题,具有隐喻的作用。最后,在主旨的表达上,从“我总是原谅她,替她分辩。我有时恨她们常说女子的不好。一切罪恶来了,都是让女子负担,这是无理的。不过良心唤醒我时,我又替凌心、子青表同情了”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一切罪恶来了,都是让女子负担”的现象是批判的:虽然口头上呐喊解放女性,但是人们脑中对女性的认知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像“毒蛇”一样。
故答案为: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形象上,隐喻小说中的“黄衣女郎”琪如,她像“毒蛇”一样,害得子青家破人亡,远走天涯。③主旨上,隐喻着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毒蛇”般的观念:口头上为解放女性而呐喊,可“一切罪恶来了”,却“都是让女子负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严武,中书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门荫策名,迁侍御史。至德初,肃宗兴师靖难,大收才杰,武杖节赴行在。宰相房琯以武名臣之子,素重之,及是,首荐才略可称,累迁给事中。既收长安,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出为绵州刺史,迁剑南东川节度使。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与宰臣元载深相结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为方面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等使。广德二年,破吐蕃七万余众,拔当狗城。十月,取盐川城,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杀之,由是威震一方。蜀土颇饶珍产,武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或由一言赏至百万。蜀方闾里以征敛殆至匮竭,然蕃虏亦不敢犯境。而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虽慈母言不之顾。初为剑南节度使,旧相房琯出为巡内刺史,琯于武有荐导之恩,武骄倨,见琯略无朝礼,甚为时议所贬。永泰元年四月,以疾终,时年四十。
(节选自《旧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武幼豪爽。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武读书不甚究其义,以荫调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从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至德初,赴肃宗行在,房琯以其名臣之子,荐为给事中。与元载厚相结,求宰相不遂,复节度剑南。
武在蜀颇放肆,或一言之悦,赏至百万。蜀虽号富饶,而峻掊亟敛,闾里为空,然虏亦不敢近境。梓州刺史章彝始为武判官,因小忿杀之。琯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武慢倨不为礼。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永泰初卒,母哭,且曰:“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
(节选自《新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事未行求为方面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等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荫,在唐朝亦称恩荫,由于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所有子女在入学任官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B.迁,指官职的变动。迁除,指官吏的升调委派;迁乔,指官吏由低职位升到高职位;迁封,指加封爵位。
C.材料一“或由一言赏至百万”与材料二“或一言之悦”两句中“或”的含义相同。
D.“且曰”与“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且”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德初年,肃宗兴兵平难,广收人才,严武赶赴肃宗的驻跸之所,后任给事中。
B.房琯认为严武是名臣之子,并且有才能和谋略,一向器重他,还推荐严武做官。
C.严武读书不大推究深意,因门荫调任太原府参军事,多次迁任后,为殿中侍御史。
D.严武对待身为宰相兼任巡内刺史的房琯态度傲慢,不以礼相待,受到当时舆论的贬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
②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
14.材料二的第二段相比材料一的第二段,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DF
11.A
12.D
13.①由于史思明拥兵自重而没有赴任,于是悠闲地居住在京师,颇为自负骄傲。
②他的父亲感到他与众不同,说:“真是严挺之之子!”但却经常管教他。
14.①材料二相比材料一,多介绍了严武和杜甫的交往及严武死后其母的忧虑。②更体现严武狂妄恣肆、喜怒无常的性格,及其性格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严武,是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儿子。二十岁因祖上的功勋做官,迁任侍御史。至德初年,肃宗兴兵平难,广收人才,严武执持旄节赶赴肃宗的驻跸之所。宰相房琯因为严武是名臣之子,一向器重他,这时,首先推荐他,说
他有才能和谋略,逐步升迁到给事中。官军收复长安后,朝廷任命严武做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由于史思明拥兵自重而没有赴任,于是悠闲地居住在京师,颇为自负骄傲。后来离开京城做了绵州刺史,迁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后入朝做了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严武和宰相元载结交很深,希望元载引荐他为同级别官员。这件事没有办成,求做地方大员,朝廷再次拜授他为成都尹,充任剑南节度等使。广德二年,严武率领军队打败吐蕃七万多人的军队,攻占了当狗城。十月,攻取盐川城,朝廷加授他为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严武前后在蜀地居住多年,随心所欲,恣意推行暴政。梓州刺史章彝起初在严武麾下任判官,到这时做事稍不合意,严武便招他回成都用杖刑打死了他,从此严武威震一方。蜀地奇珍异产很丰富,严武极其奢侈,赏赐起来没有节制,有时因为一句话而赏赐高达百万。蜀地民间因为征赋过重而几乎被搜刮殆尽,但是吐蕃也不敢侵犯边境。而严武本性狂妄放荡,处理政务往往凭感情用事,即使是慈母的话也不听。起初,严武担任剑南节度使,前宰相房琯出任巡内刺史,房琯对严武有引荐之恩,但严武骄慢倨傲,见到房琯毫无朝见的礼仪,尤其受到当时舆论的贬斥。永泰元年四月,严武因病而死,时年四十岁。
材料二:
严武年幼时性格豪爽。他的父亲感到他与众不同,说:“真是严挺之之子!”但却经常管教他。严武读书不大推究深意,因门荫调任太原府参军事,多次迁任后,为殿中侍御史。他跟从玄宗入蜀,升任谏议大夫。至德初年,赶赴肃宗驻跸之地,房琯因他是名臣之子,推荐他任给事中。严武和元载交情深厚,想要通过他求得宰相的官职而没有成功,再次去剑南做了节度使。
严武在蜀地十分放纵,有时因为一句话使他高兴,赏赐高达百万。属地虽然有富饶之称,但因横征暴敛,乡里为此一空,不过吐蕃也不敢逼近边境。梓州刺史章葬起初担任严武的判官,严武却因小怒而杀了他。房琯凭借前任宰相的身份担任巡内刺史,严武却对他态度傲慢,不以礼相待。严武和杜甫交情最深,但却多次想杀掉杜甫。永泰初年,严武死去,他的母亲哭泣,并且说:“从今以后,我知道将要被抄没沦落为官婢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件事没有办成,求做地方大员,朝廷再次拜授他为成都尹,充任剑南节度等使。“事未行”是主谓句,后面B处断开;“求为方面”省略主语“严武”,“求为”是谓语,“方面”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后面D处断开;“成都尹”是官职名,作“拜”的宾语,宾语后面F处断开。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所有子女”错误。唐代荫补数量有限。B.正确。C.正确。都指“有时”。句意:有时因为一句话而赏赐高达百万。/有时因为一句话使他高兴。D.正确。并且;暂且。句意:并且说。/我暂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身为宰相兼任巡内刺史的房琯”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琯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可知,房琯是凭借前宰相的职位担任巡内刺史,不是兼任。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之”,赴任;“优游”,悠闲地居住;“矜大”,自负骄傲。②“奇”,以……为奇,感到……与众不同;“然”,但是,却;“禁敕”,管教。
故答案为:①由于史思明拥兵自重而没有赴任,于是悠闲地居住在京师,颇为自负骄傲。②他的父亲感到他与众不同,说:“真是严挺之之子!”但却经常管教他。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材料二原文“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母哭,且曰:‘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可知,材料二相比材料一,多介绍了严武和杜甫的交往及严武死后其母的忧虑。②严武和杜甫交情最深,但却多次想杀掉杜甫;严武在蜀地十分放纵,得罪很多人,死去后难免挨报复,作母亲的才发出“从今以后,我知道将要被抄没沦落为官婢了”的哀叹,这更体现严武狂妄恣肆、喜怒无常的性格,及其性格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故答案为:①材料二相比材料一,多介绍了严武和杜甫的交往及严武死后其母的忧虑。②更体现严武狂妄恣肆、喜怒无常的性格,及其性格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①
苏轼
梦中了了②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谪黄州。次年,苏轼在东坡建造房屋,并认为东坡雪堂之景宛如陶渊明在斜川游览所见之景,因有此作。②了了:明白,清楚。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即使在梦中也依然保持清醒,并认为只有陶渊明,是自己跨越时空的知音。
B.“依旧却躬耕”一句写出词人与陶渊明相似的经历:回归田园,躬身耕耘。
C.“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东坡春日充满生机的景象。
D.词的下片详写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美丽而幽静。
16.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作于黄州,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本词开篇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有人生坎坷之感;接着描绘雨后东坡生机宜人的美景,寄寓词人对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的陶醉、喜爱;最后用东坡雪堂的美景与陶渊明斜川之景进行类比,表达词人对陶渊明超尘脱俗品格的仰慕以及自己归隐颐养的决心。②《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对赤壁景色的描绘,抒发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旷达之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D选项“详写”错误,这里应是略写。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①本词开篇“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有人生坎坷之感;接着“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描绘雨后东坡生机宜人的美景,这些春天富于生气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寄寓词人对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的陶醉、喜爱;最后“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用东坡雪堂的美景与陶渊明斜川之景进行类比,表达词人对陶渊明超尘脱俗品格的仰慕以及自己归隐颐养的决心。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一开始,便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赤壁的雄奇景色。“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抒发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联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谪黄州的背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旷达之心。
故答案为: ①本词开篇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有人生坎坷之感;接着描绘雨后东坡生机宜人的美景,寄寓词人对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的陶醉、喜爱;最后用东坡雪堂的美景与陶渊明斜川之景进行类比,表达词人对陶渊明超尘脱俗品格的仰慕以及自己归隐颐养的决心。②《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对赤壁景色的描绘,抒发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旷达之心。
17.(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易悲秋的复杂感情融入诗中。
(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常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借酬“月”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写月亮对诗人情深意长。
【答案】(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一尊还酹江月;湖月照我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譬、尊、酹。故答案为:(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一尊还酹江月湖月照我影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古代,画家一直将绘画称为“绘事”“丹青”。到了唐代,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由此有了水墨画的概念。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一条分流,是组成中国画体系的元素之一。
①在中国特有的绘画发展过程中,笔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②它既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也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③如果将笔墨仅看作形式,就把笔墨浅薄化了。④中国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为笔墨积累了丰富的技艺与理论体系,⑤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⑥当下的笔墨经典都是传统与时代不断融合的成果,⑦并依此制造出新的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⑧处于动态性发展的笔墨,突破原有的边界是有其必然性的,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点。
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②改为“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⑤改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⑦改为“并依此创造出新的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墨画比作江河的分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水墨画和中国画的密切联系。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不合逻辑,应是由浅到深,先是“表现形式”,再是“精神载体”,改为“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⑤成分残缺,缺少介词,改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⑦“制造……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搭配不当,改为“并依此创造出新的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故答案为:②改为“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⑤改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⑦改为“并依此创造出新的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一条分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水墨画”,喻体为“江河的分流”,比喻词为“是”,将水墨画比作江河的分流,即如果说中国画是江河,那么水墨画就是江河的分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水墨画和中国画的密切联系,意思更显豁。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墨画比作江河的分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水墨画和中国画的密切联系。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的岩溶找水技术,为重庆岩溶山区百姓解决了缺水难题。
① ?“重庆虽有大江大河流经,但却是典型‘人在高处走,水在低处流’的地方。”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原党委书记杜春兰说。重庆市岩溶面积接近3万平方公里,岩层中有大量的管道、大型溶蚀裂隙和溶蚀孔隙,降水很快就会转化成地下水。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 ②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找水就像在躲猫猫,以前打水成功率只有30%左右。”吕玉香说,渝东南岩溶区曾是国家连片贫困山区,缺水问题是该区域发展的桎梏。
水找到了, ③ 成为地质队员们要解决的又一难题。对此,项目组紧急攻关,研发了“潜孔冲击锥”,通过改进钻探工艺,提高了钻井效率、钻孔成井率,降低了安全风险。“水找到了,钻出来了,送到老乡家,工作才算圆满。”吕玉香表示。如今,208地质队的三项发明专利与三种供水模式已在重庆酉阳、巫山、秀山等20多个区县推广与应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请结合文本,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大学校园,有各种“宝藏”等你挖掘,如看不完的各种图书。
B.“水找到了,钻出来了,送到老乡家,工作才算圆满。”吕玉香表示。
C.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开学第一课,“太空出差三人组”向中学生们分享了他们的航天故事。
【答案】20.为何重庆会缺水;地下水可分为三类;如何取水
21.①“躲猫猫”原本是捉迷藏的游戏,在这里指水有时能找到,有时找不到,体现了找水的不易;②“桎梏”指束缚,表示缺水问题限制了渝东南岩溶区的发展。
22.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为问句,后面内容阐述重庆缺水的原因,故可填“为何重庆会缺水”。②根据冒号可知,此处为领起句,后文是地下水的具体分类,可知此处可填“地下水可分为三类”。③结合后文“水找到了,钻出来了,送到老乡家,工作才算圆满”可知难题是如何取水,可填“如何取水”。故答案为: 为何重庆会缺水;地下水可分为三类;如何取水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躲猫猫”,也叫摸瞎子、捉迷藏。原本是捉迷藏的游戏,“找水就像在躲猫猫”表明水没有在明面上,需要寻找,有时能找到,有时找不到,体现了找水的不易;“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在句中指束缚,“缺水问题是该区域发展的桎梏”,表示缺水问题限制了渝东南岩溶区的发展。
故答案为:①“躲猫猫”原本是捉迷藏的游戏,在这里指水有时能找到,有时找不到,体现了找水的不易;②“桎梏”指束缚,表示缺水问题限制了渝东南岩溶区的发展。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引用。故答案为:D。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继“村BA”(乡村篮球大赛)之后,贵州的足球比赛“村超”也在网络爆火!“村超”是由榕江县老百姓自发组织开展的乡村社区体育赛事,榕江人民用足球将乡村、民族、美食以及夏日狂欢联结起来,同时将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和农业产业更好地推广出去。
烟火气里的“村超”“村味”为何这么香?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乡情与乡愁,引发的是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村超”如何能走得更远?也是值得当下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关键词——“村超”。“村超”指乡村社区体育赛事,贵州榕江县的人们因为“热爱”和“喜欢”,用足球将乡村、民族、美食以及夏日狂欢联结起来,把“文化”根植到内心深处,这就是“乡土体育”“破圈”的原因。
它们承载的是乡情与乡愁,引发的是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
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言说的话语空间很多,而根据材料提出的写作任务可知:“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乡情与乡愁,引发的是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很显然,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很多的视角,抓住关键点分析论述即可。
写作时,首先明确文章表达的意旨,提炼文章的中心,如“心有所向当矢志追寻,惟其如此才不留遗憾”;继之,把观点与材料对接,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把材料与现实联系起来,既然心中有了所爱的目标,就应该努力奔跑追寻,而不应该止于“想”的层面;最后,回归现实,与当代青年的生活与成长关联,进一步分析“心有所向”当不懈追求,以实现自我价值,以揭示文章的主题。
立意:
1.贵州“村超”,中国乡村的幸福模样;
2. 土味村超,乡土的气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顾”字的本义是“回头看”来说,与“望”字相比,它们的视线方向一个是向前,一个是向后。同时,“回头看”有时候也包含着一种留恋的感觉。
“望”字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望”眼前的事物;“顾”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顾”身后的场景。
曹植的《白马篇》中有:“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其中“左顾凌鲜卑”译为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正因为“顾”有一个回头的含义,才能翻译成回师。李延年的《李延年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顾”字写出了见到倾国倾城的美貌女子忍不住一顾再顾,不住回头看的情态。“顾”字单用时便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但“望”字往往需要借助与“回”连用才可以达到这种感觉,如在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一句中,我们绝不会认为诗人是在高楼上回头望川;但在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句中,我们便知道诗中所表是站在长安回首远望锦绣骊山。
“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
“望”字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觉,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站在高高的楼台上,极目远望,直望到路与地平线的交界消失在天际。王昌龄《九江口作》中的“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中的“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韦庄《绥州作》中的“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等这些诗句都给人望向远方之感。
而在北宋韦骧《多景楼》中的“江山远顾穷千里,风月平分入两州”,明人李攀龙《公燕诗九首·其五》中的“登台远顾望,高下见原畴”,其中“顾”字只有依附于“远”字这类形容词或与“望”连用才能表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单单一个“顾”字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望”字多给人平视远方或是抬头仰望的视角;“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角,而极少表示仰视的视角。
“望”字给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仰望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又如,岳飞《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仿佛看到了岳飞心痛山河破碎,仰头望天发出悲愤长啸的画面。却少有“抬顾”“举顾”之类用“顾”表仰望的用法。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中的“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中的“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等表示诗人看自己的影子往往使用“顾影”二字,表示一个低头的俯视视角,同时有一丝因愁情而垂头的郁郁之感,却没有“望影”一说,因为影子就在自己脚下。
清人沈德潜的《说诗晬语笺注》有载:“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归根到底是“意”的传达,是一种让人咀嚼诗词时品味到的氛围感,是我们中华文学美学观念中那种传神的感觉。通过比较“望”与“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感和空间感,我们可以认识到,哪怕是意思极为相近的两个字,在诗词中也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在鉴赏中华古典诗词时,我们要善于发现是什么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细细体味诗词中的事外远致,言外之意。
(摘编自张文璐《浅论“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
材料二: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作炼字。古人创作诗歌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或者说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因为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能够写活画面,让意境特点更加鲜明,传递感情。它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
二要关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它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侧重对象的静态。
三、要关注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摘编自林能监《一字一词总关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看眼前的事物;“顾”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看身后的场景。
B.单用“顾”字便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望”可以借助与“回”连用达到这种感觉。
C.《公燕诗九首·其五》中“登台远顾望”一句,“顾”字依附“远”字表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D.古诗词中的字句都具有美的价值,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准确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准的“高楼聊引望”一句中“望”,与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一句中“望”的含义有所不同。
B.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望尽天涯路”的“望”,带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觉。
C.“望”与“顾”的视角完全不同,“望”字给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
D.因为动词具有动态性、形象性,能够写活画面、传递感情等,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动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地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B.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中“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一句,“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
C.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中“软红光里涌银山”一句,“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D.范成大《早发竹下》中“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两句,用“轻轻薄薄”“重重叠叠”这八个叠音字来形容薄雾、迭山,具有音乐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列两首诗中的重点字词。
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毒蛇
石评梅①
谁也不相信我能这样扮演:在兴高采烈时,我的心忽然颤抖起来,觉着这样游戏人间的态度,一定源自于一颗冷酷漠然的心。想到这里遍体感觉凄凉如水,刚才那种热烈的兴趣都被寒风吹去了。回忆三个月来,我沉醉在晶莹的冰场上,有时真能忘掉这世界和自己;目前一切都充满了快乐和幸福。那灯光人影、眼波笑涡,处处含蓄着神妙的美和爱,这真是值得赞美的一幕扮演呢!
如今完了,一切的梦随着冰消融了。最后一次来告别冰场时,我是咽着泪的。这无情无知的柱竿席棚都令我万分留恋。这时凄绝的心情,伴着悲婉的乐声,我的腿忽然麻木酸痛,无论怎样也振作不起往日的豪兴了。正在沉思时,有人告诉我说:“琪如来了,你还不去接她,正在找你呢!”我半喜半怨地说:“在家里坐不住,心想还是和冰场叙叙别好,你若不欢迎,我这就走。”笑着提了冰鞋进了更衣室。
琪如是我新近在冰场上认识的朋友,她那种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真是能令千万人沉醉。当她第一次走进冰场时,我就很注意她,她穿了一件杏黄色的绳衣,法兰绒的米色方格裙子,一套很鲜艳的衣服因为配合得调和,更觉十分的称体。不仅我呵,记得当时许多人都曾经停步凝注着这黄衣女郎呢。这个印象一直到现在还能很清楚地忆念到。
星期二有音乐的一天,我和溶从东华门背着冰鞋走向冰场。途中她才告诉我黄衣女郎是谁。知道后,陡然增加了我无限的哀愁。原来这位女郎便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想不到她又来到这里了。我和溶很有意地相向一笑!
在更衣室换鞋时,音乐慷慨激昂、幽抑宛转的声音,令我的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溶也如此,她回头向我说:“我心跳呢!这音乐为什么这样动人?”
我转脸正要答她的话,琪如揭帘进来,穿着一件淡碧色的外衣,四周白兔皮,襟头上插着一朵白玫瑰,清雅中的鲜丽,更服她浓淡总相宜了。我轻轻推了溶一下,她望我笑了笑,我们彼此都会意。第二次音乐奏起时,我和溶已翩翩然踏上冰场上,不知怎样我总是望着更衣室的门帘。不多一会,琪如出来了,像一只白鸽子,浑身都是雪白,更衬得她那苹果般的面庞淡红可爱。这时人正多,那入场的地方又是来往人必经的小路,她一进冰场便被人绊了一跤,走了没有几步又摔了一跤,我在距离她很近的柱子前,无意义地走过去很自然地扶她起来。她低了头,腮上微微涌起两朵红云,一只手拍着她的衣裙,一只手紧握着我手说:“谢谢你!”
我没有说什么,微笑着溜走了,远远看去,她潜在那圈绳内的柱子旁笑我呢!这时候,连我自己也莫明其妙,忽然由厌恨转为爱慕了,她真是具有伟大的魔术呢!也许她就是故事里所说的那些魔女吧!音乐第三次奏起,很自然的大家都一对一对缘着外圈走,溶和一个女看护去溜了,我独自在中间练我新习的步伐,忽然有一种轻碎的语声由背后传来,回头看,原来又是她,她说:“能允许我和你溜一圈吗?”她不好意思地把双手递过来。
我笑着道:“我不很会,小心把你拉摔了!”
这一夜是很令我忆念着的:当我伴她经过那灿烂、光亮如昼的电灯下时,我仔细看着她这一套编素衣裳和那一只温柔的玉腕时,猛然想到沉没海底的凌心和流落天涯的子青,说不出那时我心中的惨痛!栗然使我心惊,我觉她仿佛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柔软如丝带似地缠绕着我!我走到柱子前托言腿酸就悄悄溜开了,回首时还看见她那含有毒意的流波微笑!
溶已看出来了,她在那天归路上,正式地劝告我不要多接近她,这种善于玩弄人、颠倒人的魔女,还是不必向她表示什么好感,也不必接受她的好感。我自然也很明白,而且子青前几天还来信说他这一生的失败,都是她的罪恶。她拿上别人的生命、前程,供自己玩弄挥霍,我是不能再去蹈这险途了。
不过她仍具有绝大的魔力,此后我遇见她时,真令我近又不是,避又不是,恨又不忍,爱又不能了。就是冷落漠然的溶也有时会迷恋着她。我推想冰场上也许不少人有这同感吧!
如今我们不称呼她的名字了,直接唤她魔女。闲暇时围炉无事,常常提到她,常常研究她,到底是种什么人?什么样的心情?我总是原谅她,替她分辩。我有时恨她们常说女子的不好。一切罪恶来了,都是让女子负担,这是无理的。不过良心唤醒我时,我又替凌心、子青表同情了。对于她这花锦团圆、美满快乐的环境,不由要怨恨她的无情狠心了,她只是一条任意喜悦、随心吮吸人的毒蛇,盘绕在这辉煌的灯光下、晶莹的冰场上,昂首伸舌地狞笑着,她哪能想到为她摒弃生命幸福的凌心和子青呢!
毒蛇的杀人,你不能责她无情。
今天去苏州胡同归来,经过冰场的铁门,真是不堪回首呵!往日此中的灯光倩影,如今只剩模糊梦痕,我心中惆怅之余,偶然还能想起魔女的微笑和她的一切。这也是一个不能驱逐的印象。
我从那天别后还未再见她,我希望此后永远不要再见她。
(有删改)
【注释】①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石评梅的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先写“我”内心矛盾心境,一方面是沉醉冰场,充满快乐幸福,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游戏人间。
B.“我心跳呢!这音乐为什么这样动人?”表现了溶内心情绪的激动,只是受到了冰场音乐的影响。
C.“连我自己也莫明其妙,忽然由厌恨转为爱慕了”从侧面表现了琪如的美丽出众、气质高雅诱人。
D.小说通过子青、凌心和琪如的感情纠葛故事,探讨了民国时期男女追寻婚姻爱情时遇到困境的问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在写“我”三个月以来内心的矛盾时,插叙“我”与琪如的相遇、相处。
B.小说运用服饰和神态描写刻画琪如,如“我”与她相识时,她衣服搭配调和,人活泼天真、玲珑美丽。
C.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便于通过“我”的内心剖析揭示主旨。
D.小说多处情节引人深思,如溶劝告“我”不要接近琪如,实际上冷漠的溶有时也会迷恋上琪如。
8.小说中,“我”对琪如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9.小说以“毒蛇”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严武,中书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门荫策名,迁侍御史。至德初,肃宗兴师靖难,大收才杰,武杖节赴行在。宰相房琯以武名臣之子,素重之,及是,首荐才略可称,累迁给事中。既收长安,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出为绵州刺史,迁剑南东川节度使。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与宰臣元载深相结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为方面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等使。广德二年,破吐蕃七万余众,拔当狗城。十月,取盐川城,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杀之,由是威震一方。蜀土颇饶珍产,武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或由一言赏至百万。蜀方闾里以征敛殆至匮竭,然蕃虏亦不敢犯境。而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虽慈母言不之顾。初为剑南节度使,旧相房琯出为巡内刺史,琯于武有荐导之恩,武骄倨,见琯略无朝礼,甚为时议所贬。永泰元年四月,以疾终,时年四十。
(节选自《旧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武幼豪爽。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武读书不甚究其义,以荫调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从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至德初,赴肃宗行在,房琯以其名臣之子,荐为给事中。与元载厚相结,求宰相不遂,复节度剑南。
武在蜀颇放肆,或一言之悦,赏至百万。蜀虽号富饶,而峻掊亟敛,闾里为空,然虏亦不敢近境。梓州刺史章彝始为武判官,因小忿杀之。琯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武慢倨不为礼。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永泰初卒,母哭,且曰:“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
(节选自《新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事未行求为方面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等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荫,在唐朝亦称恩荫,由于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所有子女在入学任官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B.迁,指官职的变动。迁除,指官吏的升调委派;迁乔,指官吏由低职位升到高职位;迁封,指加封爵位。
C.材料一“或由一言赏至百万”与材料二“或一言之悦”两句中“或”的含义相同。
D.“且曰”与“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且”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德初年,肃宗兴兵平难,广收人才,严武赶赴肃宗的驻跸之所,后任给事中。
B.房琯认为严武是名臣之子,并且有才能和谋略,一向器重他,还推荐严武做官。
C.严武读书不大推究深意,因门荫调任太原府参军事,多次迁任后,为殿中侍御史。
D.严武对待身为宰相兼任巡内刺史的房琯态度傲慢,不以礼相待,受到当时舆论的贬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
②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
14.材料二的第二段相比材料一的第二段,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①
苏轼
梦中了了②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谪黄州。次年,苏轼在东坡建造房屋,并认为东坡雪堂之景宛如陶渊明在斜川游览所见之景,因有此作。②了了:明白,清楚。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即使在梦中也依然保持清醒,并认为只有陶渊明,是自己跨越时空的知音。
B.“依旧却躬耕”一句写出词人与陶渊明相似的经历:回归田园,躬身耕耘。
C.“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东坡春日充满生机的景象。
D.词的下片详写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美丽而幽静。
16.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作于黄州,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易悲秋的复杂感情融入诗中。
(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常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借酬“月”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写月亮对诗人情深意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古代,画家一直将绘画称为“绘事”“丹青”。到了唐代,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由此有了水墨画的概念。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一条分流,是组成中国画体系的元素之一。
①在中国特有的绘画发展过程中,笔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②它既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也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③如果将笔墨仅看作形式,就把笔墨浅薄化了。④中国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为笔墨积累了丰富的技艺与理论体系,⑤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⑥当下的笔墨经典都是传统与时代不断融合的成果,⑦并依此制造出新的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⑧处于动态性发展的笔墨,突破原有的边界是有其必然性的,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点。
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的岩溶找水技术,为重庆岩溶山区百姓解决了缺水难题。
① ?“重庆虽有大江大河流经,但却是典型‘人在高处走,水在低处流’的地方。”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原党委书记杜春兰说。重庆市岩溶面积接近3万平方公里,岩层中有大量的管道、大型溶蚀裂隙和溶蚀孔隙,降水很快就会转化成地下水。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 ②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找水就像在躲猫猫,以前打水成功率只有30%左右。”吕玉香说,渝东南岩溶区曾是国家连片贫困山区,缺水问题是该区域发展的桎梏。
水找到了, ③ 成为地质队员们要解决的又一难题。对此,项目组紧急攻关,研发了“潜孔冲击锥”,通过改进钻探工艺,提高了钻井效率、钻孔成井率,降低了安全风险。“水找到了,钻出来了,送到老乡家,工作才算圆满。”吕玉香表示。如今,208地质队的三项发明专利与三种供水模式已在重庆酉阳、巫山、秀山等20多个区县推广与应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请结合文本,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大学校园,有各种“宝藏”等你挖掘,如看不完的各种图书。
B.“水找到了,钻出来了,送到老乡家,工作才算圆满。”吕玉香表示。
C.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开学第一课,“太空出差三人组”向中学生们分享了他们的航天故事。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上·涡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继“村BA”(乡村篮球大赛)之后,贵州的足球比赛“村超”也在网络爆火!“村超”是由榕江县老百姓自发组织开展的乡村社区体育赛事,榕江人民用足球将乡村、民族、美食以及夏日狂欢联结起来,同时将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和农业产业更好地推广出去。
烟火气里的“村超”“村味”为何这么香?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乡情与乡愁,引发的是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村超”如何能走得更远?也是值得当下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A
4.①总体上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逐层论述“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最后总结“望”与“顾”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鉴赏诗词时应细细体味。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列举大量诗词来阐述观点;对比论证,将“望”与“顾”进行对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二者的细微差别。
5.①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江汉遥相望”一句中的“相望”,指的是江汉这种庞大而又相距甚远的自然景物的对望,这里的“望”字表示向远处看;②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一句中的“相顾”,表现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对视,这里的“顾”字表示视线落在近处;③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醉貌红怡怡”一句中的“怡怡”是特殊词,运用叠字写醉后兄弟之间喜悦和乐的样子。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古诗词中的字句都具有美的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选项表达过于绝对。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望’与‘顾’的视角完全不同”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角,而极少表示仰视的视角”,可知“顾”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表示仰视的视角,与“望”的视角不是完全不同。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古代诗词的炼字。A项是游记散文,并非诗词,且“皆”是一个文言副词,也没有“顿挫有力”的效果;BCD都属于古代诗词中炼字现象。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结构:材料一整体采用了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是文段的前九个自然段分别从“视线方向”“视角远近”“平视仰视”等不同的层次论述了“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属于分述部分;最后一段是总结,得出了“通过比较‘望’与’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感和空间感,我们可以认识到,哪怕是意思极为相近的两个字,在诗词中也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的结论,告诉我们在鉴赏古典诗词时,要善于发现是什么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细细体味诗词中的事外远致,言外之意。论证方法:材料一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曹植的《白马篇》中有:‘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如在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一句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大量古诗词来说明“望”和“顾”的视角与空间感;“它们的视线方向一个是向前,一个是向后”“‘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等运用了对比论证法,鲜明的表现出了二者的区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①总体上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逐层论述“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最后总结“望”与“顾”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鉴赏诗词时应细细体味。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列举大量诗词来阐述观点;对比论证,将“望”与“顾”进行对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二者的细微差别。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因为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能够写活画面,让意境特点更加鲜明,传递感情”可知,“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中的重点词语是动词“相望”,再结合材料一“‘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可知,“望”在这里的意思是向远处看,写出分处汉水和长江两地的友人,彼此遥望。“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的重点词是“相顾”,根据材料一“‘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可知,“顾”字表示视线落在近处,所以此处的“相顾”的含义是兄弟之间近距离的对视。根据材料二“要关注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可知,“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中“怡怡”为叠词,属于诗词中的特殊词,也是诗人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的词语,表现出醉后兄弟之间喜悦和乐的样子,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故答案为:①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江汉遥相望”一句中的“相望”,指的是江汉这种庞大而又相距甚远的自然景物的对望,这里的“望”字表示向远处看;②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一句中的“相顾”,表现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对视,这里的“顾”字表示视线落在近处;③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醉貌红怡怡”一句中的“怡怡”是特殊词,运用叠字写醉后兄弟之间喜悦和乐的样子。
【答案】6.B
7.A
8.①第一次在冰场上看见琪如衣服颜色搭配调和,陶醉于她的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②当好友溶告诉“我”琪如就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时,令“我”“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我”对琪如有了些许厌恶;③后来的滑冰过程中,琪如想亲近“我”,“我”觉得她有着“伟大的魔力”,“我”心生爱慕;④一想到两个好朋友的遭遇,“我”就感到心惊;⑤再遇到琪如,“我”想接近、回避、怨恨都不能,内心无比纠结;⑥“我”觉得她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希望不要再见到她,但又有些惆怅。
9.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形象上,隐喻小说中的“黄衣女郎”琪如,她像“毒蛇”一样,害得子青家破人亡,远走天涯。③主旨上,隐喻着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毒蛇”般的观念:口头上为解放女性而呐喊,可“一切罪恶来了”,却“都是让女子负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只是受到了冰场音乐的影响”错,这时的溶和“我”一样,情绪激动一是受音乐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子青、凌心和琪如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影响。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插叙”错,“我”与琪如的相遇、相处是文章的关键情节之一,不属于“插叙”。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由“琪如是我新近在冰场上认识的朋友,她那种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真是能令千万人沉醉。当她第一次走进冰场时,我就很注意她,她穿了一件杏黄色的绳衣,法兰绒的米色方格裙子,一套很鲜艳的衣服因为配合得调和,更觉十分的称体”可知,第一次在冰场上看见琪如衣服颜色搭配调和,陶醉于她的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由“星期二有音乐的一天,我和溶从东华门背着冰鞋走向冰场。途中她才告诉我黄衣女郎是谁。知道后,陡然增加了我无限的哀愁。原来这位女郎便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想不到她又来到这里了。我和溶很有意地相向一笑!”“在更衣室换鞋时,音乐慷慨激昂、幽抑宛转的声音,令我的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溶也如此,她回头向我说:‘我心跳呢!这音乐为什么这样动人?’”可知,当好友溶告诉“我”琪如就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时,令“我”“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我”对琪如有了些许厌恶;由“我独自在中间练我新习的步伐,忽然有一种轻碎的语声由背后传来,回头看,原来又是她,她说:‘能允许我和你溜一圈吗?‘她不好意思地把双手递过来”“这时候,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忽然由厌恨转为爱慕了,她真是具有伟大的魔术呢!”可知,后来的滑冰过程中,琪如想亲近“我”,“我”觉得她有着“伟大的魔力”,“我”心生爱慕;由“当我伴她经过那灿烂、光亮如昼的电灯下时,我仔细看着她这一套编素衣裳和那一只温柔的玉腕时,猛然想到沉没海底的凌心和流落天涯的子青,说不出那时我心中的惨痛!栗然使我心惊”可知,一想到两个好朋友的遭遇,“我”就感到心惊;由“过她仍具有绝大的魔力,此后我遇见她时,真令我近又不是,避又不是,恨又不忍,爱又不能了”可知,再遇到琪如,“我”想接近、回避、怨恨都不能,内心无比纠结;由“我觉她仿佛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柔软如丝带似地缠绕着我!我走到柱子前托言腿酸就悄悄溜开了”“往日此中的灯光倩影,如今只剩模糊梦痕,我心中惆怅之余,偶然还能想起魔女的微笑和她的一切”可知,“我”觉得她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希望不要再见到她,但又有些惆怅。
故答案为:①第一次在冰场上看见琪如衣服颜色搭配调和,陶醉于她的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②当好友溶告诉“我”琪如就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时,令“我”“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我”对琪如有了些许厌恶;③后来的滑冰过程中,琪如想亲近“我”,“我”觉得她有着“伟大的魔力”,“我”心生爱慕;④一想到两个好朋友的遭遇,“我”就感到心惊;⑤再遇到琪如,“我”想接近、回避、怨恨都不能,内心无比纠结;⑥“我”觉得她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希望不要再见到她,但又有些惆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小说以“毒蛇”为题,自然备受关注,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毒蛇”指的是小说中的“黄衣女郎”琪如,“这位女郎便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她就像“毒蛇”一样,害的子青家破人亡,远走天涯,以“毒蛇”为题,具有隐喻的作用。最后,在主旨的表达上,从“我总是原谅她,替她分辩。我有时恨她们常说女子的不好。一切罪恶来了,都是让女子负担,这是无理的。不过良心唤醒我时,我又替凌心、子青表同情了”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一切罪恶来了,都是让女子负担”的现象是批判的:虽然口头上呐喊解放女性,但是人们脑中对女性的认知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像“毒蛇”一样。
故答案为: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形象上,隐喻小说中的“黄衣女郎”琪如,她像“毒蛇”一样,害得子青家破人亡,远走天涯。③主旨上,隐喻着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毒蛇”般的观念:口头上为解放女性而呐喊,可“一切罪恶来了”,却“都是让女子负担”。
【答案】10.BDF
11.A
12.D
13.①由于史思明拥兵自重而没有赴任,于是悠闲地居住在京师,颇为自负骄傲。
②他的父亲感到他与众不同,说:“真是严挺之之子!”但却经常管教他。
14.①材料二相比材料一,多介绍了严武和杜甫的交往及严武死后其母的忧虑。②更体现严武狂妄恣肆、喜怒无常的性格,及其性格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严武,是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儿子。二十岁因祖上的功勋做官,迁任侍御史。至德初年,肃宗兴兵平难,广收人才,严武执持旄节赶赴肃宗的驻跸之所。宰相房琯因为严武是名臣之子,一向器重他,这时,首先推荐他,说
他有才能和谋略,逐步升迁到给事中。官军收复长安后,朝廷任命严武做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由于史思明拥兵自重而没有赴任,于是悠闲地居住在京师,颇为自负骄傲。后来离开京城做了绵州刺史,迁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后入朝做了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严武和宰相元载结交很深,希望元载引荐他为同级别官员。这件事没有办成,求做地方大员,朝廷再次拜授他为成都尹,充任剑南节度等使。广德二年,严武率领军队打败吐蕃七万多人的军队,攻占了当狗城。十月,攻取盐川城,朝廷加授他为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严武前后在蜀地居住多年,随心所欲,恣意推行暴政。梓州刺史章彝起初在严武麾下任判官,到这时做事稍不合意,严武便招他回成都用杖刑打死了他,从此严武威震一方。蜀地奇珍异产很丰富,严武极其奢侈,赏赐起来没有节制,有时因为一句话而赏赐高达百万。蜀地民间因为征赋过重而几乎被搜刮殆尽,但是吐蕃也不敢侵犯边境。而严武本性狂妄放荡,处理政务往往凭感情用事,即使是慈母的话也不听。起初,严武担任剑南节度使,前宰相房琯出任巡内刺史,房琯对严武有引荐之恩,但严武骄慢倨傲,见到房琯毫无朝见的礼仪,尤其受到当时舆论的贬斥。永泰元年四月,严武因病而死,时年四十岁。
材料二:
严武年幼时性格豪爽。他的父亲感到他与众不同,说:“真是严挺之之子!”但却经常管教他。严武读书不大推究深意,因门荫调任太原府参军事,多次迁任后,为殿中侍御史。他跟从玄宗入蜀,升任谏议大夫。至德初年,赶赴肃宗驻跸之地,房琯因他是名臣之子,推荐他任给事中。严武和元载交情深厚,想要通过他求得宰相的官职而没有成功,再次去剑南做了节度使。
严武在蜀地十分放纵,有时因为一句话使他高兴,赏赐高达百万。属地虽然有富饶之称,但因横征暴敛,乡里为此一空,不过吐蕃也不敢逼近边境。梓州刺史章葬起初担任严武的判官,严武却因小怒而杀了他。房琯凭借前任宰相的身份担任巡内刺史,严武却对他态度傲慢,不以礼相待。严武和杜甫交情最深,但却多次想杀掉杜甫。永泰初年,严武死去,他的母亲哭泣,并且说:“从今以后,我知道将要被抄没沦落为官婢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件事没有办成,求做地方大员,朝廷再次拜授他为成都尹,充任剑南节度等使。“事未行”是主谓句,后面B处断开;“求为方面”省略主语“严武”,“求为”是谓语,“方面”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后面D处断开;“成都尹”是官职名,作“拜”的宾语,宾语后面F处断开。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所有子女”错误。唐代荫补数量有限。B.正确。C.正确。都指“有时”。句意:有时因为一句话而赏赐高达百万。/有时因为一句话使他高兴。D.正确。并且;暂且。句意:并且说。/我暂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身为宰相兼任巡内刺史的房琯”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琯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可知,房琯是凭借前宰相的职位担任巡内刺史,不是兼任。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之”,赴任;“优游”,悠闲地居住;“矜大”,自负骄傲。②“奇”,以……为奇,感到……与众不同;“然”,但是,却;“禁敕”,管教。
故答案为:①由于史思明拥兵自重而没有赴任,于是悠闲地居住在京师,颇为自负骄傲。②他的父亲感到他与众不同,说:“真是严挺之之子!”但却经常管教他。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材料二原文“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母哭,且曰:‘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可知,材料二相比材料一,多介绍了严武和杜甫的交往及严武死后其母的忧虑。②严武和杜甫交情最深,但却多次想杀掉杜甫;严武在蜀地十分放纵,得罪很多人,死去后难免挨报复,作母亲的才发出“从今以后,我知道将要被抄没沦落为官婢了”的哀叹,这更体现严武狂妄恣肆、喜怒无常的性格,及其性格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故答案为:①材料二相比材料一,多介绍了严武和杜甫的交往及严武死后其母的忧虑。②更体现严武狂妄恣肆、喜怒无常的性格,及其性格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答案】15.D
16.①本词开篇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有人生坎坷之感;接着描绘雨后东坡生机宜人的美景,寄寓词人对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的陶醉、喜爱;最后用东坡雪堂的美景与陶渊明斜川之景进行类比,表达词人对陶渊明超尘脱俗品格的仰慕以及自己归隐颐养的决心。②《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对赤壁景色的描绘,抒发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旷达之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D选项“详写”错误,这里应是略写。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①本词开篇“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有人生坎坷之感;接着“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描绘雨后东坡生机宜人的美景,这些春天富于生气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寄寓词人对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的陶醉、喜爱;最后“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用东坡雪堂的美景与陶渊明斜川之景进行类比,表达词人对陶渊明超尘脱俗品格的仰慕以及自己归隐颐养的决心。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一开始,便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赤壁的雄奇景色。“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抒发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联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谪黄州的背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旷达之心。
故答案为: ①本词开篇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有人生坎坷之感;接着描绘雨后东坡生机宜人的美景,寄寓词人对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的陶醉、喜爱;最后用东坡雪堂的美景与陶渊明斜川之景进行类比,表达词人对陶渊明超尘脱俗品格的仰慕以及自己归隐颐养的决心。②《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对赤壁景色的描绘,抒发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旷达之心。
17.【答案】(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一尊还酹江月;湖月照我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譬、尊、酹。故答案为:(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一尊还酹江月湖月照我影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②改为“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⑤改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⑦改为“并依此创造出新的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墨画比作江河的分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水墨画和中国画的密切联系。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不合逻辑,应是由浅到深,先是“表现形式”,再是“精神载体”,改为“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⑤成分残缺,缺少介词,改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⑦“制造……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搭配不当,改为“并依此创造出新的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故答案为:②改为“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⑤改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⑦改为“并依此创造出新的语言形态和审美价值”。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一条分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水墨画”,喻体为“江河的分流”,比喻词为“是”,将水墨画比作江河的分流,即如果说中国画是江河,那么水墨画就是江河的分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水墨画和中国画的密切联系,意思更显豁。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墨画比作江河的分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水墨画和中国画的密切联系。
【答案】20.为何重庆会缺水;地下水可分为三类;如何取水
21.①“躲猫猫”原本是捉迷藏的游戏,在这里指水有时能找到,有时找不到,体现了找水的不易;②“桎梏”指束缚,表示缺水问题限制了渝东南岩溶区的发展。
22.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为问句,后面内容阐述重庆缺水的原因,故可填“为何重庆会缺水”。②根据冒号可知,此处为领起句,后文是地下水的具体分类,可知此处可填“地下水可分为三类”。③结合后文“水找到了,钻出来了,送到老乡家,工作才算圆满”可知难题是如何取水,可填“如何取水”。故答案为: 为何重庆会缺水;地下水可分为三类;如何取水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躲猫猫”,也叫摸瞎子、捉迷藏。原本是捉迷藏的游戏,“找水就像在躲猫猫”表明水没有在明面上,需要寻找,有时能找到,有时找不到,体现了找水的不易;“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在句中指束缚,“缺水问题是该区域发展的桎梏”,表示缺水问题限制了渝东南岩溶区的发展。
故答案为:①“躲猫猫”原本是捉迷藏的游戏,在这里指水有时能找到,有时找不到,体现了找水的不易;②“桎梏”指束缚,表示缺水问题限制了渝东南岩溶区的发展。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引用。故答案为:D。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关键词——“村超”。“村超”指乡村社区体育赛事,贵州榕江县的人们因为“热爱”和“喜欢”,用足球将乡村、民族、美食以及夏日狂欢联结起来,把“文化”根植到内心深处,这就是“乡土体育”“破圈”的原因。
它们承载的是乡情与乡愁,引发的是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
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言说的话语空间很多,而根据材料提出的写作任务可知:“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乡情与乡愁,引发的是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很显然,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很多的视角,抓住关键点分析论述即可。
写作时,首先明确文章表达的意旨,提炼文章的中心,如“心有所向当矢志追寻,惟其如此才不留遗憾”;继之,把观点与材料对接,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把材料与现实联系起来,既然心中有了所爱的目标,就应该努力奔跑追寻,而不应该止于“想”的层面;最后,回归现实,与当代青年的生活与成长关联,进一步分析“心有所向”当不懈追求,以实现自我价值,以揭示文章的主题。
立意:
1.贵州“村超”,中国乡村的幸福模样;
2. 土味村超,乡土的气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