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
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
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
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可以说,一切不良文风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
(摘自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材料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即使是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其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一种文章,被很多人认为很容易写,就是所谓的“官样文章”。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
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官场文章”这个词既不科学,其边界也比较模糊,因为其内容涉及“官方”,写作主体也多出自“官方”,所以被一些人称为“官场文章”。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执政党是代表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党政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既无所谓的“官”,也不存在旧社会那样的“官场”,因此“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应当慎用。我们认为应当慎用“官场文章”这一提法,但并不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官场”与“官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的事物却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肃纪的政治生态中,“官场”的“场”已无栖身之地,但“官样”的“样”在一些干部身上还客观存在着,就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在一些往来公文、总结材料和理论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就是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文风。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
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说起“官样文章”,很多人就会想到曾被毛泽东同志猛烈抨击的“党八股”。“党八股”可谓“官样文章”的极致。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在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的同时,也应认识和解决文章“撞脸”的问题。一些党政机关的公文、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报刊发表的文章为何会“撞脸”?为何会形成不良文风?这里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上述公文、讲话和文章都属于特殊的文体,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较为常用的思路,如“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启示思考”“基本概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涉及的一些重要政治术语,也必须准确规范。此外,这类文章写作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提法,也必须与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出现偏差和背离,也造成了一些表述有所重复或“似曾相识”。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这类文章“撞脸”的几率,比纯学术性的文章大为增多。
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很多文章空话、套话连篇,是因为作者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经验储备把“大道理”即党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己的正确理解认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只会做“规定动作”,不会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自选动作”,结果只能照搬照抄、到处套用,即使涉及了一些实际工作和具体实例,也往往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作者或思想懒惰或眼高手低,不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不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会依赖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讨生活”,这是一种很不良的文风,对干部来讲,也是一种“懒政”。
(摘编自张健《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在写作中要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但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并不相同。
B.材料一提到,一些机关文件、讲话和理论文章的文风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想要纠正这些不良文风,需要一定的时间。
C.材料二指出,“官场文章”并不科学,我们应当慎用这一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
D.材料二认为,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文章指出“官场文章”与“官样文章”只有一字之差,但如果不加以区分,就有可能影响材料二论述的严谨性。
B.“党八股”是“官样文章”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
C.一些公文、讲话和文章涉及的重要术语,必须准确规范,这造成文章中一些表述“似曾相识”,增加了“撞脸”的几率。
D.写作者即便在提高学识水平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很难完全告别“撞脸”文章。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先明确了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阐述了观点。
B.材料一第四段,在分析不良文风的特点时,使用“言不由衷”“堆砌辞藻”等四字短语,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简洁性。
C.材料二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为例,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
D.材料二第三段,认为要坚持一分为二地剖析“撞脸”文章,这为下文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论证奠定了基础。
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两张皮”“讨生活”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不良文风,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
2.B
3.C
4.①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撞脸”文章的作者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的表现;②反面强调了提高文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端正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5.①材料一侧重不良文风的具体表现和危害;②材料二侧重澄清何为“官样文章”,分析“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原因。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重要词语的作用,并组织语言作答。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多个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思考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再组织语言作答。
1.A.“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并不相同”错,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相同,都是针对文风不正的问题,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C.“‘官场文章’并不科学”错,是“‘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
D.“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说法绝对,“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是强调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官样文章”,但不能说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
故答案为:B。
2.B.“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错,原文明确说“‘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故答案为:B。
3.C.“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错,原文“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强调写作不易,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故答案为:C。
4.结合“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可知,文章从主观方面分析文章为何会“撞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张皮”,指的是相互之间原本存在必然联系或依附关系的两种事物发生游离而单独存在。文中指“撞脸”文章的作者照搬照抄、到处套用,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另一种是“讨生活”,原指谋求生计,这里指“撞脸”文章的作者只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套用,不能结合实际。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撞脸”文章的作者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的表现。
“两张皮”“讨生活”等词语都是反义词,都是文风不正的表现,从反面强调了要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提高文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端正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5.①材料一第一段“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总说,然后从“长”“假”“空”三个方面论述不良文风的具体表现,最后一段“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阐述不良文风的危害。
②材料二第一段“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为总说,第二段“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侧重澄清何为“官样文章”;第三段“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后面两段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原因。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受酷刑喊冤阎罗殿 遭欺瞒转世白蹄驴
莫言
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
“大王,炸好了。”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
“西门闹,你还闹吗?”
“冤枉!”
我喷吐着腥膻的油星子喊叫:冤枉!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不服,我冤枉,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
“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本殿法外开恩,放你生还。”
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阎王扔下一块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用颇不耐烦的腔调说:
“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
掖了令牌的那位鬼卒,搡了那个扯我胳膊的鬼卒一把,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教训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的口吻说:
“你的脑子里灌水了吗?你的眼睛被秃鹫啄瞎了吗?你难道看不见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了吗?”
在他的教训声中,那个年轻的鬼卒翻着白眼,茫然不知所措。掖令牌的鬼卒道:
“还愣着干什么?去取驴血来啊!”
那个鬼卒拍了一下脑袋,脸上出现恍然大悟般的表情。他转身跑下大堂,顷刻间便提来一只血污斑斑的木桶。
他将木桶沉重地蹭在我的身边,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我嗅到了一股令人作呕的腥气;一股热烘烘的腥气,仿佛还带着驴的体温。一头被杀死的驴的身体在我脑海里一闪现便消逝了。持令牌的鬼卒从桶里抓起一只用猪的鬃毛捆扎成的刷子,蘸着黏稠的、暗红的血,往我头顶上一刷。那鬼卒如一位技艺高超、动作麻利的油漆匠,一刷子紧接着一刷子,将驴血涂遍了我的全身。到最后,他提起木桶,将其中剩余的,劈头浇下来。我感到生命在体内重新又汹涌澎湃了。我感到力量和勇气又回到了身上。没用他们扶持,我便站了起来。
在两位蓝脸鬼卒挟持下,我们穿越了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幽暗隧道。
终于走出隧道,然后登上高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伸出白胖细腻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手,从一只肮脏的铁锅里,用乌黑的木勺子,舀了一勺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色液体,倒在一只涂满红釉的大碗里,鬼卒端起碗递到我面前,脸上浮现着显然是不怀好意的微笑,对我说:
“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
我挥手打翻了碗,对鬼卒说:
“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我昂然下了高台……
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难道她们知道我要回来吗?我对鬼差说:
“二位兄弟,一路辛苦!”
我看到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笑容的含义,他们就抓着我的胳膊猛力往前一送。我的眼前一片昏黄,就像沉没在水里一样,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人欢快的喊叫声:
“生下来了!”
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
选自莫言《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第一章)(有删改)
文本二:
创作于2005年的《生死疲劳》,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用莫言的话说,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这本书,才把这个殊荣授予了他。
《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冤死的地主西门闹,在历经了六道轮回,依次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和一个带着先天缺憾的大头婴儿的故事。故事主要以动物们的独特视角,来体悟和审视1950到2000这几十年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下,一个叫做高密的乡村,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的变迁与改革。而引发这一次次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便是土地这个沉重却不可逾越的具体事物。通过对几代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中国式农民的朴实、勤劳与坚韧。
这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然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却又带着浓烈的中国风韵味,它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作者深受影响的乡土文化相融合。诸如作为本书主线的“六道轮回”,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穿插引用,和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方言,都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另外,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致敬与发扬。总之,在风格上,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
摘自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
6.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讲述了地主西门闹因土改蒙冤被毒毙后其灵魂不服冤情,先大闹阎罗殿,后又先后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猴、狗、人的故事。
B.西门闹在阴曹地府受尽了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都鸣冤叫屈,可是阎王也无法改变现实,最后阎王法外开恩,让他转世。
C.“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冤屈、不服和不甘。
D.西门闹游走于阴阳两界、人畜六道,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坚韧的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虽无“下回分解”这一说,但是结尾“我睁开眼睛……竟成了……小驴子”,对读者也有无限的吸引力。
B.西门闹打翻孟婆汤、走下高台一段,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他想要与家人相聚,也为下文写他真的转世回到家里做了铺垫。
C.小说语言幽默、诙谐、俏皮,成功化解了故事的沉重感,但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复杂情愫。
D.小说运用了荒诞的笔法,通过写西门闹的转世轮回,反映了世事沧桑、社会变迁,给读者带来“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的感受。
8.文本一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9.孙克艳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请从魔幻与现实的角度简要概括本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答案】6.A
7.B
8.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心理活动叙述故事,随时点评人物,展示情节,揭示真相,引导读者的感知。
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突转式结尾,结尾西门闹转世为驴,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⑤行文有铺垫、照应,故事发展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9.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魔幻”:①意象意境魔幻;②人物魔幻;③情节魔幻;④语言风格魔幻;⑤艺术手法魔幻。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叙事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叙述视角、叙述手法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文本指出“魔幻”的体现,和“现实主义”的体现。
6.A.“后又先后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猴、狗、人的故事。”错,选文只讲了“投胎转世为驴”,并未讲“投胎转世为牛、猪、猴、狗、人的故事”
故答案为:A。
7.B.“他想要与家人相聚”错,根据原文“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可知,他想回去的主要是想为自己打抱不平。
故答案为:B。
8.①根据第一段“我的故事……我在阴曹地府……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我知道许多……我也知道……为了让我……将我扔到……把我叉起来……”可知,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第一人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结尾“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以驴的视角观察事物,真切,新奇。
②“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等处以心理活动叙述故事,这样可以随时点评人物,以达到展示情节,揭示真相,引导读者的感知。
③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如我在大堂上与阎王爷的对话,我与老婆婆的对话,表现了我内心的冤屈和不忿,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结尾我投胎成了驴子,这一突转,有欧·亨利式结尾的情调,使得故事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⑤前文受尽各种折磨,却允许突然转生,暗示了后文转世肯定有问题;鬼卒为炸焦了的西门闹涂满驴血,暗示后文转生为驴子;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暗示转世有猫腻;行文有铺垫、照应,故事发展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9.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是用魔幻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变幻想为现实而不失其真实。
就本文来说,小说魔幻的一面:
在艺术手法上,文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用第一人称人称视角和鬼怪视角,描写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意识活动的无逻辑性和随意性,这种表达手法打破了线性发展的结构,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常常出现时空的颠倒和跳跃。通过自由联想,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线条和多透视的立体结构。通过这种表达手法,人物的杂乱无章的意识之流,如对往事的回忆、对外部世界的印象、某种情境下的情绪、偶然产生但又瞬息即逝的念头等等,得到再现,使读者似乎能直接观察到人物的意识过程。进而产生魔幻的效果。
文中阴曹地府、阎罗殿、油锅、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奈何桥、孟婆汤等阴森恐怖且具有魔幻色彩的意象选取,增添了小说的魔幻主义色彩,让人在阴森、恐怖的氛围中感受到残酷和无奈;
文中阎罗王、判官、鬼卒、牛头、马面等都是中国文化传说或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其本身就附带一层魔幻的色彩,这样安排人物和情节符合了鬼怪的传统形象特征,代入感强,且便于普通读者理解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为故事的离奇怪诞埋下伏笔;
文中下油锅,阎罗殿喊冤,牛头马面押送转世,喝孟婆汤等情节,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具备一定的民间认知基础,这样安排使得情节具备魔幻色彩;
文中“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自我调侃的语调又使得语言具备了幽默性,诙谐俏皮,中和了文中阴森凝重的色彩。达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效果,极其魔幻。
小说现实的一面:
文章开头“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文中的西门闹是建国初期因土地改革别击毙的封建地主。所以,本文具有真实的时代背景。
根据文中“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根据文中西门闹的自述“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知,文中的事件都是具体的事件,人物形象也是真实的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言人人皆得过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曰:“将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穹,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
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
(节选自《典论·自序》)
材料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时四海既困A中平之政B兼恶卓之凶逆C家家思乱D人人自危山东牧守E咸以《春秋》之义言F人人皆得G讨贼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波浪线句中的“恶”,与《墨子·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含义不同。
B.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兼采封建及郡县制,分天下为郡与国,后用来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C.文中“要狡兽”的“要”,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含义相同。
D.略,文中指巡行,巡视,与《送东阳马生序》“略无慕艳意”中的“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丕生于乱世,时值董卓专权,颠覆朝政,各方豪杰,群雄并起,黄巾军盛行于海岳,山林强盗横行在并州冀州,百姓暴尸荒野。
B.曹丕长于军中,自幼习骑射,颇受曹操喜爱,常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并与曹操部下荀彧、张京等参详军务,探讨骑射技术。
C.曹丕自叙生平,娓娓道来,从时政之乱、民生之苦,到一己之好,作者不忌琐细,笔势纵笔驰骋,收放自如,文风通脱自然。
D.司马迁十岁习诵古文,曾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耕种畜牧,二十岁即纵游四方,遍历胜迹,出仕之后曾奉命出使巴蜀,巡视昆明一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②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14.两则材料均为“自序”,请概括回答两则材料的相同点。
【答案】10.BCD
11.C
12.B
13.①皇上平素非常喜好文章典籍,即使在军旅之中,手里也从未放下过书卷(/书本)。
②在齐、鲁两地的都会讲学,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礼。
14.①两篇自序均以叙述为主;②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为经,事件为维)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③句式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行政建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读懂两则材料,分析其表达方式、叙述内容和顺序、句式,再将两者材料进行对比,之处其相同点。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杀掉汉少帝毒死何皇后,动摇王室,颠覆了朝政。那个时候天下人都苦于中平时期的统治,加上厌恶董卓的叛逆行为。诸侯都想着起事作乱,人人都感到自身危机。崤山以东的地方长官都凭借《春秋》书里的大义宣称人人能够讨伐乱贼。于是各地都大规模起兵(讨伐董卓)。有名望的家族,富有的豪强,都纷纷起兵,旗帜飘扬,人们如云彩一样,从万里之外的地方聚集到一起。兖州和豫州的军队,在荥阳与董卓的军队作战,河内的军队,则驻扎在孟津一带,于是,董卓就胁迫天子,向西进发,定都于西安。而崤山以东的地区,势力强大的诸侯就连接几个郡国,势力中等的官吏就进犯城邑,势力弱小的盗贼就聚集在乡间田野作乱,并且,这些势力也相征战吞并。赶上黄巾军在海岳之间盛行,山林强盗在并州、冀州横行不法,(黄巾盗贼)乘势转攻各地城市,以席卷之势向南攻取。乡村之民望风而逃,城郭居民望尘而跑。百姓死亡众多,尸骨累累,荒野之中,苍莽一片。我那时只有五岁。父王看到世局扰乱,教我学射箭,六岁就能开弓。又教我骑马,八岁就能骑射了。因为当时世事艰难,所以每次征战,我都跟随父王。
凡文、武之道,应随时而用。我生于灵帝中平年间,在军队里长大,因此从少年就喜爱弓马,至今都没有减退;追赶飞禽,动辄十里,骑马射箭,常常在百步开外。身体逐日强健,心里常常不满足。后来部队南征,驻扎在曲蠡。尚书令荀彧奉命劳军,见到我后,在谈论结束时,他说:“听说您能左右开弓,这实在非常难得。”我说:“射场围墙有固定尺寸,靶子有固定地方,虽然每次射箭总能射中,还不算绝妙手段。如果驰骋平原,奔赴茂草,邀击狡兽,拦截轻禽,如果弓不虚弯,射中的猎物一定被洞穿,这样才算妙。”当时随军祭酒张京在坐,看了荀彧一眼,拍着手说:“好!”
我对于其他的玩耍逗引的游戏很少有喜欢的,唯独对弹琴与下棋略为掌握一点技巧,(我从)年少的时候曾为之写赋。皇上平素非常喜好文章典籍,即使在军旅之中,也从未放下读书这件事。我每次早晚拜见父王的时候,父王都宽厚和蔼地对我说:“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那么思想就能够专一集中,年纪大了就容易忘记。而年纪大了却能勤奋学习的人,很难有与我和袁伯业相比较的!”我于是从小诵读诗经与文论,等到年纪大了后,就遍览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书,没有不读完的。所写的书、论、诗、赋等作品,共计六十余篇。”
材料二: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讲学于齐、鲁两地的都会,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向西出使巴、蜀以南,往南巡行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10.句意:那个时候天下人都苦于中平时期的黑暗统治,加上厌恶董卓的叛逆行为。豪强诸侯都想着起事作乱,同时人人感到自身危机。崤山以东的地方长官都凭借《春秋》书里的大义宣称人人能够讨伐乱贼。
“中平之政”前省略介词“于”,“于中平之政”作“困”的后置状语,故B处断开;
“恶”的宾语为“卓之凶逆”,所以应在“逆”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思”的宾语为“乱”,且“家家思乱”与“人人自危”结构一致,分别成句,所以应在“乱”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故答案为:BCD。
11.A.正确。文中“恶”是厌恶的意思;“恶施不孝”中的“恶”相当于“何”“怎么”。句意:都厌恶董卓的叛逆行为。/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
B.正确。
C.错误。文中“要狡兽”的“要”是邀击意思;“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是求取,含义不相同。句意:邀击狡兽。/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D.正确。巡行,巡视/略微、稍微。句意:往南巡行邛、笮、昆明。/毫无羡慕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2.B.“并与曹操部下荀彧、张京等参详军务”错误,于文无据,原文为“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雅”,平素;“好”,喜欢;“释”,放下。
(2)“讲业”,讲学;“观”,考察;“乡射邹、峄”,省略句,“乡射(于)邹、峄”。
14.《典论·自序》是曹丕的一篇序文,文中作者历数平生经历,叙述了时政之乱、民生之苦,又写到一己之好,从习骑射到弄弹棋、览诗书。从表达方式上看,以叙述为主。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一篇序文,文中写到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向南游历,又写到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从表达方式上看,以叙述为主。
《典论·自序》写到四方动乱,我六岁能拉弓,八岁能骑射。接着又写到自己在军中的情景。所以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为经,事件为维)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太史公自序》中“生”“年十岁”“二十”“于是”这些词语表明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为经,事件为维)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典论·自序》从句式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短句,如“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等,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太史公自序》从句式上来看,也运用了很多短句,如“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等,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②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③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诗人担任县尉时公务十分繁忙,画面形象生动。
B.颔联描绘诗人休息时偶遇邻家书生的场景,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
C.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
D.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
16.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②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③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爱看书。
15.B.“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错误。“讽诵”意为“朗读、诵读”,通过“喜”也可判断此句并无讽刺之义。
故答案为:B。
16.①颔联“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退食”,指诗人公余休息之时;“讽诵声”,指邻家学子刻苦读书的朗诵声。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②颈联“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大海广阔需要不断积累,山势崇高定当不断攀登。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③尾联“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暮堂吏退”,到了傍晚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张灯火”“抱取鲁论”,指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故答案为:①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②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③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
17.(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以提升自己。在《论语·学而》篇中,他告诫君子要“   ”;在《论语·里仁》篇中,他倡导人们“   ”。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一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句,又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境相通。
(3)《将进酒》中“   ”一句表达出乐观自信的积极思想,“   ”一句表达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
【答案】(1)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焉
(2)海上明月共潮生;愿逐月华流照君
(3)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鼓馔玉不足贵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贤、潮、逐、馔、贵。
故答案为:(1)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焉
(2)海上明月共潮生;愿逐月华流照君
(3)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鼓馔玉不足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亚运筹办、场馆先行”,杭州亚运会的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由28片大花瓣、27片小花瓣组成:形象地被称为“大莲花”。“大莲花”看起来动感飘逸,其灵感源自于钱塘江水的动态和杭州丝绸的妩媚,将原本生硬的钢筋骨架转化为呼应场地曲线的柔美形态。“大莲花”外观设计独具杭州之美,内里布置充满科技智能,可谓是“人文美”与“科技范”十足。
与“大莲花”遥相呼应的是“小而美”的“小莲花”——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平时,它静谧地开放在江畔,夜幕降临,“泛光照明”系统在花瓣上打出柔和紫红色,呼应杭州亚运会主形象色“虹韵紫”。建筑下半部分由24片“小花瓣”组成,犹如水中芭蕾一般优雅协调。(①),每片“大花瓣”重达160吨,8片“花瓣”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顶棚首创“旋转开闭屋盖”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同步张开、闭合,彰显亚运智能理念。
“大小莲花”旁边还有一只“蝴蝶”——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体育馆和游泳馆并列在同一个建筑中,银白色金属屋面和两翼张开的平台式设计,(②)此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恋在杭州,最终双双化成了蝴蝶。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上半部分由8片“大花瓣”构成;从高空看很像振翅欲飞的蝴蝶
19.“形象地被称为”改为“被形象地称为”; ②“源自于”删掉“于”。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1)前文有“建筑下半部分由24片‘小花瓣’组成”,推出此处应是谈下半部分的大花瓣组成,后文提到“8片‘花瓣’”,所以此空填“上半部分由8片‘大花瓣’构成”。
(2)段落开头把体育馆和游泳馆比作蝴蝶,前文又描述了游泳馆和体育馆的外观设计,“金属屋面”“两翼张开”,让人联想到蝴蝶。而结合逻辑,只能俯瞰才能看到建筑全貌,产生“蝴蝶”的联想,故综合,此空填“从高空看很像振翅欲飞的蝴蝶”。
19.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形象地被称为‘大莲花’”语序不当,修饰语“形象地”应紧跟中心词“称为”,所以应改为“被形象地称为”;
“其灵感源自于”成分赘余,“源自于”是动词“源”加上介词“自”和“于”,“自”和“于”都是介词,语义重复,所以“源自于”删掉“于”。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秀美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
21.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句与“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这一句,哪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赏析。
22.词语感彩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答案】20.①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②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变化之妙,音韵之畅。
21.【答案一】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 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答案二】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逗号标示的停顿将四个动作间隔开,单一个动作都能感受到来自山中的幸福感。 “呼吸”与“走道”用逗号,停顿较长;“长眼看”与“耸耳听”用顿号间隔,停顿较短,说明“看”与“听”融合度高,感受自然。不同标点的停顿,让节奏的表达更细致。
22.“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式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句子,再从长短、整散两个角度进行鉴赏。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点符号和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使用或者不适用标点符号,哪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再内容、句式、情感的角度阐述理由。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感彩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0.“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供你闲暇时鉴赏”是短句,干净利落,简洁凝练,“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是长句,给读者悠闲舒缓、不疾不徐的感觉。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长短错落,既有节奏感,又有舒缓有致。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对偶句,“近谷”对“远山”,“内”对“上”,“生烟”对“起霭”,结构一致,句式整齐,给人以典雅感。“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整散结合,既有韵律美,又有变化美。
故答案为 :①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②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变化之妙,音韵之畅。
21.如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句子用“单就”串联起“呼吸”“走道”“看”“听”四个连续的动作,边呼吸,边走路,边睁眼,边看,边听,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作客山中,有感于大山的魅力,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他人的意味,反映出作者身处其中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如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中用顿号和逗号标示了不同的停顿层次,顿号停顿较短,逗号停顿较长,不同的层次代表不同的关系和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标点使内容更加丰富,节奏表达更加细致。
故答案为 :【答案一】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 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答案二】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逗号标示的停顿将四个动作间隔开,单一个动作都能感受到来自山中的幸福感。 “呼吸”与“走道”用逗号,停顿较长;“长眼看”与“耸耳听”用顿号间隔,停顿较短,说明“看”与“听”融合度高,感受自然。不同标点的停顿,让节奏的表达更细致。
22.纵容:指放任,不加拘束。本是贬义词,形容对错误的言行放任不加制止。“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一句中褒义词贬用,语境是说独自作客山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由胡须疯长,无需在意仪表,内心怡然自得。
故答案为: “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虚假同感偏差,是说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虚假同感偏差会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而获得自尊和自豪感,但也可能让你产生认识偏差并带来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偏见在左,理性在右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恩爱的老夫妻,老头爱吃鱼头,老婆爱吃鱼尾,他们一同吃饭,都为了对方考虑,致使从未吃过自己爱吃的那部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虚假同感偏差效应。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总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然而事与愿违,人与人的爱好各异,不存在有极度相像的个体。对于上面的这个故事。如果二人能敞开心扉,主动沟通,就能获得自己爱吃的那部分!
要消除偏见,首先要正视自己。人的意识是主观的,因此要减少认知的偏差,首先要从自己入手。毋庸置疑,世界是多元化的,在社交活动中结交新朋友是必然的,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你我”之间必然有地方是不相容的。如果将个人的情感强加于别人身上,就形成了偏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承认自己的信念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普遍,并且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古代的思想家如果都是固执己见的话,也就不会有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儒家思想形成早期,其思想还不是较为普遍时,容易被个人偏差所曲解,而到孟子提出四心说后,儒家思想才为大多数人追宠。
要消除偏见,需要兼听并蓄。如果一个人太固执己见,往往会说他走进了死胡同。这其实就是偏见的一种形象化比喻。如果将人的思考比作走路的话,兼听便是在迷宫中摸索出一条路来,而偏见就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此,要想避免这种错误,就要善于沟通。比如,首辅严纳,做官三十载,临近退休,想着落叶归根,总要修一处宅院以安一家老小,哪曾想偶遇“钉子户”。盖房进度被迫暂停,在面对政府强拆的决定下,严纳反其道采用缓和手段,从邻家那里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困计,最终采取“以房换房”的方式,顺利化解矛盾。倘若严纳一意孤行,坚持运用强硬手段驱赶邻居,可能最终结果达不到先前做事的期望和假设。仔细想想,尽可能地排除自身的主观思维,或许才能选中真正正确的选择。
要消除偏见,还要换位思考。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之所以迷,是因为他们受情境内过多条件的约束,就像是面对无数个分岔口,无从下手,举步维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因战略决策的失误,身陷囫囵,在面对司马懿的大军来犯之际,焚香摆琴,巧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巧设空城计,从而智退曹军,保存北伐实力。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屡赛屡败。军师孙膑只不过是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便能轻易地转败为胜。由此看来,面对困境,我们大可换位思考一下,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这件事,反而可能会走出一条光明大道。陷入绝境,难以寻求出路就是因为当局者陷入了偏见的逻辑怪圈里。消除偏见,跳出怪圈,有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人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选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偏见的怪圈。因此,要得到理性的正确答案,就要尽力消除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理性的对待虚假同感偏差效应,既能让我们的思想更显成熟,也能让我们的人生开出绚丽之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所说的虚假同感偏差心理现象,其实也说明我们不能换位思考,从对方或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总是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观点、喜好等强加到他人身上。就比如父母常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但其实他们经常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有怎样的理想;比如同学朋友出于“我觉得你会喜欢”的心理,为你点了一个你其实不喜欢吃的菜,或送了一样你并不喜欢的东西,并要求你积极回应。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努力地试图改变别人,却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不会换位思考。材料最后一句也说明了这种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处来说,被肯定、被认同,这能让我们获得自我满足感;而从不利处来说,这种肯定和认同或许只是出于我们的主观臆断,而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想法或客观情况,因此我们自己可能在自以为是中越走越错,或者在一次次的阳奉阴违中逐渐丧失与人相处的能力。
写作时,首先要对“虚假同感偏差”这一心理学专门术语进行阐释,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出他的内涵——自以为是,不会换位思考。然后要结合材料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对这一心理现象的利弊之处进行剖析。“虚假同感偏差”如果能得到积极回应,会让我们更加自信,从而获得自尊和自豪感;反之也可能会让我们偏离正确轨道,到来错误认知和错误选择。最后,则应重点针对“虚假同感偏差”这种心理的不良影响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如多为他人思考,要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哲理,在与人相处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平等地交流与讨论,也要时时刻牢记不要以自己的意向去替别人做决定,不要因为个人情绪影响他人;同时自己做决定之前一定要多征求意见,避免作出错误决定。
立意:
1.纠正同感偏差,尊重对方观点。
2.建立合理的沟通和对话渠道。
3.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1 / 1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
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
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
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可以说,一切不良文风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
(摘自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材料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即使是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其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一种文章,被很多人认为很容易写,就是所谓的“官样文章”。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
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官场文章”这个词既不科学,其边界也比较模糊,因为其内容涉及“官方”,写作主体也多出自“官方”,所以被一些人称为“官场文章”。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执政党是代表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党政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既无所谓的“官”,也不存在旧社会那样的“官场”,因此“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应当慎用。我们认为应当慎用“官场文章”这一提法,但并不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官场”与“官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的事物却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肃纪的政治生态中,“官场”的“场”已无栖身之地,但“官样”的“样”在一些干部身上还客观存在着,就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在一些往来公文、总结材料和理论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就是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文风。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
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说起“官样文章”,很多人就会想到曾被毛泽东同志猛烈抨击的“党八股”。“党八股”可谓“官样文章”的极致。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在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的同时,也应认识和解决文章“撞脸”的问题。一些党政机关的公文、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报刊发表的文章为何会“撞脸”?为何会形成不良文风?这里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上述公文、讲话和文章都属于特殊的文体,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较为常用的思路,如“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启示思考”“基本概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涉及的一些重要政治术语,也必须准确规范。此外,这类文章写作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提法,也必须与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出现偏差和背离,也造成了一些表述有所重复或“似曾相识”。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这类文章“撞脸”的几率,比纯学术性的文章大为增多。
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很多文章空话、套话连篇,是因为作者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经验储备把“大道理”即党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己的正确理解认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只会做“规定动作”,不会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自选动作”,结果只能照搬照抄、到处套用,即使涉及了一些实际工作和具体实例,也往往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作者或思想懒惰或眼高手低,不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不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会依赖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讨生活”,这是一种很不良的文风,对干部来讲,也是一种“懒政”。
(摘编自张健《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在写作中要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但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并不相同。
B.材料一提到,一些机关文件、讲话和理论文章的文风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想要纠正这些不良文风,需要一定的时间。
C.材料二指出,“官场文章”并不科学,我们应当慎用这一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
D.材料二认为,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文章指出“官场文章”与“官样文章”只有一字之差,但如果不加以区分,就有可能影响材料二论述的严谨性。
B.“党八股”是“官样文章”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
C.一些公文、讲话和文章涉及的重要术语,必须准确规范,这造成文章中一些表述“似曾相识”,增加了“撞脸”的几率。
D.写作者即便在提高学识水平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很难完全告别“撞脸”文章。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先明确了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阐述了观点。
B.材料一第四段,在分析不良文风的特点时,使用“言不由衷”“堆砌辞藻”等四字短语,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简洁性。
C.材料二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为例,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
D.材料二第三段,认为要坚持一分为二地剖析“撞脸”文章,这为下文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论证奠定了基础。
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两张皮”“讨生活”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不良文风,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受酷刑喊冤阎罗殿 遭欺瞒转世白蹄驴
莫言
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
“大王,炸好了。”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
“西门闹,你还闹吗?”
“冤枉!”
我喷吐着腥膻的油星子喊叫:冤枉!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不服,我冤枉,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
“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本殿法外开恩,放你生还。”
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阎王扔下一块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用颇不耐烦的腔调说:
“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
掖了令牌的那位鬼卒,搡了那个扯我胳膊的鬼卒一把,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教训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的口吻说:
“你的脑子里灌水了吗?你的眼睛被秃鹫啄瞎了吗?你难道看不见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了吗?”
在他的教训声中,那个年轻的鬼卒翻着白眼,茫然不知所措。掖令牌的鬼卒道:
“还愣着干什么?去取驴血来啊!”
那个鬼卒拍了一下脑袋,脸上出现恍然大悟般的表情。他转身跑下大堂,顷刻间便提来一只血污斑斑的木桶。
他将木桶沉重地蹭在我的身边,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我嗅到了一股令人作呕的腥气;一股热烘烘的腥气,仿佛还带着驴的体温。一头被杀死的驴的身体在我脑海里一闪现便消逝了。持令牌的鬼卒从桶里抓起一只用猪的鬃毛捆扎成的刷子,蘸着黏稠的、暗红的血,往我头顶上一刷。那鬼卒如一位技艺高超、动作麻利的油漆匠,一刷子紧接着一刷子,将驴血涂遍了我的全身。到最后,他提起木桶,将其中剩余的,劈头浇下来。我感到生命在体内重新又汹涌澎湃了。我感到力量和勇气又回到了身上。没用他们扶持,我便站了起来。
在两位蓝脸鬼卒挟持下,我们穿越了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幽暗隧道。
终于走出隧道,然后登上高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伸出白胖细腻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手,从一只肮脏的铁锅里,用乌黑的木勺子,舀了一勺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色液体,倒在一只涂满红釉的大碗里,鬼卒端起碗递到我面前,脸上浮现着显然是不怀好意的微笑,对我说:
“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
我挥手打翻了碗,对鬼卒说:
“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我昂然下了高台……
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难道她们知道我要回来吗?我对鬼差说:
“二位兄弟,一路辛苦!”
我看到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笑容的含义,他们就抓着我的胳膊猛力往前一送。我的眼前一片昏黄,就像沉没在水里一样,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人欢快的喊叫声:
“生下来了!”
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
选自莫言《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第一章)(有删改)
文本二:
创作于2005年的《生死疲劳》,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用莫言的话说,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这本书,才把这个殊荣授予了他。
《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冤死的地主西门闹,在历经了六道轮回,依次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和一个带着先天缺憾的大头婴儿的故事。故事主要以动物们的独特视角,来体悟和审视1950到2000这几十年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下,一个叫做高密的乡村,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的变迁与改革。而引发这一次次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便是土地这个沉重却不可逾越的具体事物。通过对几代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中国式农民的朴实、勤劳与坚韧。
这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然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却又带着浓烈的中国风韵味,它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作者深受影响的乡土文化相融合。诸如作为本书主线的“六道轮回”,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穿插引用,和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方言,都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另外,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致敬与发扬。总之,在风格上,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
摘自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
6.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讲述了地主西门闹因土改蒙冤被毒毙后其灵魂不服冤情,先大闹阎罗殿,后又先后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猴、狗、人的故事。
B.西门闹在阴曹地府受尽了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都鸣冤叫屈,可是阎王也无法改变现实,最后阎王法外开恩,让他转世。
C.“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冤屈、不服和不甘。
D.西门闹游走于阴阳两界、人畜六道,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坚韧的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虽无“下回分解”这一说,但是结尾“我睁开眼睛……竟成了……小驴子”,对读者也有无限的吸引力。
B.西门闹打翻孟婆汤、走下高台一段,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他想要与家人相聚,也为下文写他真的转世回到家里做了铺垫。
C.小说语言幽默、诙谐、俏皮,成功化解了故事的沉重感,但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复杂情愫。
D.小说运用了荒诞的笔法,通过写西门闹的转世轮回,反映了世事沧桑、社会变迁,给读者带来“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的感受。
8.文本一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9.孙克艳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请从魔幻与现实的角度简要概括本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言人人皆得过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曰:“将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穹,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
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
(节选自《典论·自序》)
材料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时四海既困A中平之政B兼恶卓之凶逆C家家思乱D人人自危山东牧守E咸以《春秋》之义言F人人皆得G讨贼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波浪线句中的“恶”,与《墨子·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含义不同。
B.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兼采封建及郡县制,分天下为郡与国,后用来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C.文中“要狡兽”的“要”,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含义相同。
D.略,文中指巡行,巡视,与《送东阳马生序》“略无慕艳意”中的“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丕生于乱世,时值董卓专权,颠覆朝政,各方豪杰,群雄并起,黄巾军盛行于海岳,山林强盗横行在并州冀州,百姓暴尸荒野。
B.曹丕长于军中,自幼习骑射,颇受曹操喜爱,常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并与曹操部下荀彧、张京等参详军务,探讨骑射技术。
C.曹丕自叙生平,娓娓道来,从时政之乱、民生之苦,到一己之好,作者不忌琐细,笔势纵笔驰骋,收放自如,文风通脱自然。
D.司马迁十岁习诵古文,曾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耕种畜牧,二十岁即纵游四方,遍历胜迹,出仕之后曾奉命出使巴蜀,巡视昆明一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②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14.两则材料均为“自序”,请概括回答两则材料的相同点。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②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③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诗人担任县尉时公务十分繁忙,画面形象生动。
B.颔联描绘诗人休息时偶遇邻家书生的场景,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
C.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
D.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
16.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以提升自己。在《论语·学而》篇中,他告诫君子要“   ”;在《论语·里仁》篇中,他倡导人们“   ”。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一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句,又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境相通。
(3)《将进酒》中“   ”一句表达出乐观自信的积极思想,“   ”一句表达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亚运筹办、场馆先行”,杭州亚运会的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由28片大花瓣、27片小花瓣组成:形象地被称为“大莲花”。“大莲花”看起来动感飘逸,其灵感源自于钱塘江水的动态和杭州丝绸的妩媚,将原本生硬的钢筋骨架转化为呼应场地曲线的柔美形态。“大莲花”外观设计独具杭州之美,内里布置充满科技智能,可谓是“人文美”与“科技范”十足。
与“大莲花”遥相呼应的是“小而美”的“小莲花”——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平时,它静谧地开放在江畔,夜幕降临,“泛光照明”系统在花瓣上打出柔和紫红色,呼应杭州亚运会主形象色“虹韵紫”。建筑下半部分由24片“小花瓣”组成,犹如水中芭蕾一般优雅协调。(①),每片“大花瓣”重达160吨,8片“花瓣”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顶棚首创“旋转开闭屋盖”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同步张开、闭合,彰显亚运智能理念。
“大小莲花”旁边还有一只“蝴蝶”——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体育馆和游泳馆并列在同一个建筑中,银白色金属屋面和两翼张开的平台式设计,(②)此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恋在杭州,最终双双化成了蝴蝶。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秀美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
21.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句与“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这一句,哪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赏析。
22.词语感彩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辽宁期中)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虚假同感偏差,是说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虚假同感偏差会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而获得自尊和自豪感,但也可能让你产生认识偏差并带来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C
4.①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撞脸”文章的作者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的表现;②反面强调了提高文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端正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5.①材料一侧重不良文风的具体表现和危害;②材料二侧重澄清何为“官样文章”,分析“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原因。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重要词语的作用,并组织语言作答。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多个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思考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再组织语言作答。
1.A.“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并不相同”错,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相同,都是针对文风不正的问题,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C.“‘官场文章’并不科学”错,是“‘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
D.“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说法绝对,“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是强调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官样文章”,但不能说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
故答案为:B。
2.B.“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错,原文明确说“‘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故答案为:B。
3.C.“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错,原文“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强调写作不易,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故答案为:C。
4.结合“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可知,文章从主观方面分析文章为何会“撞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张皮”,指的是相互之间原本存在必然联系或依附关系的两种事物发生游离而单独存在。文中指“撞脸”文章的作者照搬照抄、到处套用,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另一种是“讨生活”,原指谋求生计,这里指“撞脸”文章的作者只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套用,不能结合实际。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撞脸”文章的作者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的表现。
“两张皮”“讨生活”等词语都是反义词,都是文风不正的表现,从反面强调了要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提高文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端正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5.①材料一第一段“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总说,然后从“长”“假”“空”三个方面论述不良文风的具体表现,最后一段“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阐述不良文风的危害。
②材料二第一段“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为总说,第二段“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侧重澄清何为“官样文章”;第三段“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后面两段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原因。
【答案】6.A
7.B
8.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心理活动叙述故事,随时点评人物,展示情节,揭示真相,引导读者的感知。
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突转式结尾,结尾西门闹转世为驴,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⑤行文有铺垫、照应,故事发展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9.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魔幻”:①意象意境魔幻;②人物魔幻;③情节魔幻;④语言风格魔幻;⑤艺术手法魔幻。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叙事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叙述视角、叙述手法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文本指出“魔幻”的体现,和“现实主义”的体现。
6.A.“后又先后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猴、狗、人的故事。”错,选文只讲了“投胎转世为驴”,并未讲“投胎转世为牛、猪、猴、狗、人的故事”
故答案为:A。
7.B.“他想要与家人相聚”错,根据原文“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可知,他想回去的主要是想为自己打抱不平。
故答案为:B。
8.①根据第一段“我的故事……我在阴曹地府……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我知道许多……我也知道……为了让我……将我扔到……把我叉起来……”可知,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第一人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结尾“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以驴的视角观察事物,真切,新奇。
②“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等处以心理活动叙述故事,这样可以随时点评人物,以达到展示情节,揭示真相,引导读者的感知。
③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如我在大堂上与阎王爷的对话,我与老婆婆的对话,表现了我内心的冤屈和不忿,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结尾我投胎成了驴子,这一突转,有欧·亨利式结尾的情调,使得故事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⑤前文受尽各种折磨,却允许突然转生,暗示了后文转世肯定有问题;鬼卒为炸焦了的西门闹涂满驴血,暗示后文转生为驴子;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暗示转世有猫腻;行文有铺垫、照应,故事发展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9.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是用魔幻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变幻想为现实而不失其真实。
就本文来说,小说魔幻的一面:
在艺术手法上,文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用第一人称人称视角和鬼怪视角,描写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意识活动的无逻辑性和随意性,这种表达手法打破了线性发展的结构,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常常出现时空的颠倒和跳跃。通过自由联想,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线条和多透视的立体结构。通过这种表达手法,人物的杂乱无章的意识之流,如对往事的回忆、对外部世界的印象、某种情境下的情绪、偶然产生但又瞬息即逝的念头等等,得到再现,使读者似乎能直接观察到人物的意识过程。进而产生魔幻的效果。
文中阴曹地府、阎罗殿、油锅、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奈何桥、孟婆汤等阴森恐怖且具有魔幻色彩的意象选取,增添了小说的魔幻主义色彩,让人在阴森、恐怖的氛围中感受到残酷和无奈;
文中阎罗王、判官、鬼卒、牛头、马面等都是中国文化传说或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其本身就附带一层魔幻的色彩,这样安排人物和情节符合了鬼怪的传统形象特征,代入感强,且便于普通读者理解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为故事的离奇怪诞埋下伏笔;
文中下油锅,阎罗殿喊冤,牛头马面押送转世,喝孟婆汤等情节,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具备一定的民间认知基础,这样安排使得情节具备魔幻色彩;
文中“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自我调侃的语调又使得语言具备了幽默性,诙谐俏皮,中和了文中阴森凝重的色彩。达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效果,极其魔幻。
小说现实的一面:
文章开头“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文中的西门闹是建国初期因土地改革别击毙的封建地主。所以,本文具有真实的时代背景。
根据文中“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根据文中西门闹的自述“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知,文中的事件都是具体的事件,人物形象也是真实的人物形象。
【答案】10.BCD
11.C
12.B
13.①皇上平素非常喜好文章典籍,即使在军旅之中,手里也从未放下过书卷(/书本)。
②在齐、鲁两地的都会讲学,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礼。
14.①两篇自序均以叙述为主;②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为经,事件为维)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③句式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行政建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读懂两则材料,分析其表达方式、叙述内容和顺序、句式,再将两者材料进行对比,之处其相同点。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杀掉汉少帝毒死何皇后,动摇王室,颠覆了朝政。那个时候天下人都苦于中平时期的统治,加上厌恶董卓的叛逆行为。诸侯都想着起事作乱,人人都感到自身危机。崤山以东的地方长官都凭借《春秋》书里的大义宣称人人能够讨伐乱贼。于是各地都大规模起兵(讨伐董卓)。有名望的家族,富有的豪强,都纷纷起兵,旗帜飘扬,人们如云彩一样,从万里之外的地方聚集到一起。兖州和豫州的军队,在荥阳与董卓的军队作战,河内的军队,则驻扎在孟津一带,于是,董卓就胁迫天子,向西进发,定都于西安。而崤山以东的地区,势力强大的诸侯就连接几个郡国,势力中等的官吏就进犯城邑,势力弱小的盗贼就聚集在乡间田野作乱,并且,这些势力也相征战吞并。赶上黄巾军在海岳之间盛行,山林强盗在并州、冀州横行不法,(黄巾盗贼)乘势转攻各地城市,以席卷之势向南攻取。乡村之民望风而逃,城郭居民望尘而跑。百姓死亡众多,尸骨累累,荒野之中,苍莽一片。我那时只有五岁。父王看到世局扰乱,教我学射箭,六岁就能开弓。又教我骑马,八岁就能骑射了。因为当时世事艰难,所以每次征战,我都跟随父王。
凡文、武之道,应随时而用。我生于灵帝中平年间,在军队里长大,因此从少年就喜爱弓马,至今都没有减退;追赶飞禽,动辄十里,骑马射箭,常常在百步开外。身体逐日强健,心里常常不满足。后来部队南征,驻扎在曲蠡。尚书令荀彧奉命劳军,见到我后,在谈论结束时,他说:“听说您能左右开弓,这实在非常难得。”我说:“射场围墙有固定尺寸,靶子有固定地方,虽然每次射箭总能射中,还不算绝妙手段。如果驰骋平原,奔赴茂草,邀击狡兽,拦截轻禽,如果弓不虚弯,射中的猎物一定被洞穿,这样才算妙。”当时随军祭酒张京在坐,看了荀彧一眼,拍着手说:“好!”
我对于其他的玩耍逗引的游戏很少有喜欢的,唯独对弹琴与下棋略为掌握一点技巧,(我从)年少的时候曾为之写赋。皇上平素非常喜好文章典籍,即使在军旅之中,也从未放下读书这件事。我每次早晚拜见父王的时候,父王都宽厚和蔼地对我说:“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那么思想就能够专一集中,年纪大了就容易忘记。而年纪大了却能勤奋学习的人,很难有与我和袁伯业相比较的!”我于是从小诵读诗经与文论,等到年纪大了后,就遍览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书,没有不读完的。所写的书、论、诗、赋等作品,共计六十余篇。”
材料二: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讲学于齐、鲁两地的都会,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向西出使巴、蜀以南,往南巡行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10.句意:那个时候天下人都苦于中平时期的黑暗统治,加上厌恶董卓的叛逆行为。豪强诸侯都想着起事作乱,同时人人感到自身危机。崤山以东的地方长官都凭借《春秋》书里的大义宣称人人能够讨伐乱贼。
“中平之政”前省略介词“于”,“于中平之政”作“困”的后置状语,故B处断开;
“恶”的宾语为“卓之凶逆”,所以应在“逆”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思”的宾语为“乱”,且“家家思乱”与“人人自危”结构一致,分别成句,所以应在“乱”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故答案为:BCD。
11.A.正确。文中“恶”是厌恶的意思;“恶施不孝”中的“恶”相当于“何”“怎么”。句意:都厌恶董卓的叛逆行为。/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
B.正确。
C.错误。文中“要狡兽”的“要”是邀击意思;“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是求取,含义不相同。句意:邀击狡兽。/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D.正确。巡行,巡视/略微、稍微。句意:往南巡行邛、笮、昆明。/毫无羡慕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2.B.“并与曹操部下荀彧、张京等参详军务”错误,于文无据,原文为“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雅”,平素;“好”,喜欢;“释”,放下。
(2)“讲业”,讲学;“观”,考察;“乡射邹、峄”,省略句,“乡射(于)邹、峄”。
14.《典论·自序》是曹丕的一篇序文,文中作者历数平生经历,叙述了时政之乱、民生之苦,又写到一己之好,从习骑射到弄弹棋、览诗书。从表达方式上看,以叙述为主。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一篇序文,文中写到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向南游历,又写到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从表达方式上看,以叙述为主。
《典论·自序》写到四方动乱,我六岁能拉弓,八岁能骑射。接着又写到自己在军中的情景。所以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为经,事件为维)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太史公自序》中“生”“年十岁”“二十”“于是”这些词语表明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为经,事件为维)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典论·自序》从句式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短句,如“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等,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太史公自序》从句式上来看,也运用了很多短句,如“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等,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答案】15.B
16.①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②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③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爱看书。
15.B.“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错误。“讽诵”意为“朗读、诵读”,通过“喜”也可判断此句并无讽刺之义。
故答案为:B。
16.①颔联“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退食”,指诗人公余休息之时;“讽诵声”,指邻家学子刻苦读书的朗诵声。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②颈联“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大海广阔需要不断积累,山势崇高定当不断攀登。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③尾联“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暮堂吏退”,到了傍晚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张灯火”“抱取鲁论”,指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故答案为:①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②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③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
17.【答案】(1)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焉
(2)海上明月共潮生;愿逐月华流照君
(3)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鼓馔玉不足贵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贤、潮、逐、馔、贵。
故答案为:(1)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焉
(2)海上明月共潮生;愿逐月华流照君
(3)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鼓馔玉不足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上半部分由8片“大花瓣”构成;从高空看很像振翅欲飞的蝴蝶
19.“形象地被称为”改为“被形象地称为”; ②“源自于”删掉“于”。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1)前文有“建筑下半部分由24片‘小花瓣’组成”,推出此处应是谈下半部分的大花瓣组成,后文提到“8片‘花瓣’”,所以此空填“上半部分由8片‘大花瓣’构成”。
(2)段落开头把体育馆和游泳馆比作蝴蝶,前文又描述了游泳馆和体育馆的外观设计,“金属屋面”“两翼张开”,让人联想到蝴蝶。而结合逻辑,只能俯瞰才能看到建筑全貌,产生“蝴蝶”的联想,故综合,此空填“从高空看很像振翅欲飞的蝴蝶”。
19.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形象地被称为‘大莲花’”语序不当,修饰语“形象地”应紧跟中心词“称为”,所以应改为“被形象地称为”;
“其灵感源自于”成分赘余,“源自于”是动词“源”加上介词“自”和“于”,“自”和“于”都是介词,语义重复,所以“源自于”删掉“于”。
【答案】20.①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②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变化之妙,音韵之畅。
21.【答案一】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 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答案二】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逗号标示的停顿将四个动作间隔开,单一个动作都能感受到来自山中的幸福感。 “呼吸”与“走道”用逗号,停顿较长;“长眼看”与“耸耳听”用顿号间隔,停顿较短,说明“看”与“听”融合度高,感受自然。不同标点的停顿,让节奏的表达更细致。
22.“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式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句子,再从长短、整散两个角度进行鉴赏。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点符号和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使用或者不适用标点符号,哪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再内容、句式、情感的角度阐述理由。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感彩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0.“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供你闲暇时鉴赏”是短句,干净利落,简洁凝练,“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是长句,给读者悠闲舒缓、不疾不徐的感觉。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长短错落,既有节奏感,又有舒缓有致。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对偶句,“近谷”对“远山”,“内”对“上”,“生烟”对“起霭”,结构一致,句式整齐,给人以典雅感。“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整散结合,既有韵律美,又有变化美。
故答案为 :①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②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变化之妙,音韵之畅。
21.如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句子用“单就”串联起“呼吸”“走道”“看”“听”四个连续的动作,边呼吸,边走路,边睁眼,边看,边听,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作客山中,有感于大山的魅力,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他人的意味,反映出作者身处其中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如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中用顿号和逗号标示了不同的停顿层次,顿号停顿较短,逗号停顿较长,不同的层次代表不同的关系和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标点使内容更加丰富,节奏表达更加细致。
故答案为 :【答案一】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 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答案二】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逗号标示的停顿将四个动作间隔开,单一个动作都能感受到来自山中的幸福感。 “呼吸”与“走道”用逗号,停顿较长;“长眼看”与“耸耳听”用顿号间隔,停顿较短,说明“看”与“听”融合度高,感受自然。不同标点的停顿,让节奏的表达更细致。
22.纵容:指放任,不加拘束。本是贬义词,形容对错误的言行放任不加制止。“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一句中褒义词贬用,语境是说独自作客山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由胡须疯长,无需在意仪表,内心怡然自得。
故答案为: “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23.【答案】偏见在左,理性在右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恩爱的老夫妻,老头爱吃鱼头,老婆爱吃鱼尾,他们一同吃饭,都为了对方考虑,致使从未吃过自己爱吃的那部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虚假同感偏差效应。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总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然而事与愿违,人与人的爱好各异,不存在有极度相像的个体。对于上面的这个故事。如果二人能敞开心扉,主动沟通,就能获得自己爱吃的那部分!
要消除偏见,首先要正视自己。人的意识是主观的,因此要减少认知的偏差,首先要从自己入手。毋庸置疑,世界是多元化的,在社交活动中结交新朋友是必然的,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你我”之间必然有地方是不相容的。如果将个人的情感强加于别人身上,就形成了偏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承认自己的信念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普遍,并且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古代的思想家如果都是固执己见的话,也就不会有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儒家思想形成早期,其思想还不是较为普遍时,容易被个人偏差所曲解,而到孟子提出四心说后,儒家思想才为大多数人追宠。
要消除偏见,需要兼听并蓄。如果一个人太固执己见,往往会说他走进了死胡同。这其实就是偏见的一种形象化比喻。如果将人的思考比作走路的话,兼听便是在迷宫中摸索出一条路来,而偏见就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此,要想避免这种错误,就要善于沟通。比如,首辅严纳,做官三十载,临近退休,想着落叶归根,总要修一处宅院以安一家老小,哪曾想偶遇“钉子户”。盖房进度被迫暂停,在面对政府强拆的决定下,严纳反其道采用缓和手段,从邻家那里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困计,最终采取“以房换房”的方式,顺利化解矛盾。倘若严纳一意孤行,坚持运用强硬手段驱赶邻居,可能最终结果达不到先前做事的期望和假设。仔细想想,尽可能地排除自身的主观思维,或许才能选中真正正确的选择。
要消除偏见,还要换位思考。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之所以迷,是因为他们受情境内过多条件的约束,就像是面对无数个分岔口,无从下手,举步维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因战略决策的失误,身陷囫囵,在面对司马懿的大军来犯之际,焚香摆琴,巧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巧设空城计,从而智退曹军,保存北伐实力。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屡赛屡败。军师孙膑只不过是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便能轻易地转败为胜。由此看来,面对困境,我们大可换位思考一下,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这件事,反而可能会走出一条光明大道。陷入绝境,难以寻求出路就是因为当局者陷入了偏见的逻辑怪圈里。消除偏见,跳出怪圈,有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人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选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偏见的怪圈。因此,要得到理性的正确答案,就要尽力消除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理性的对待虚假同感偏差效应,既能让我们的思想更显成熟,也能让我们的人生开出绚丽之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所说的虚假同感偏差心理现象,其实也说明我们不能换位思考,从对方或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总是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观点、喜好等强加到他人身上。就比如父母常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但其实他们经常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有怎样的理想;比如同学朋友出于“我觉得你会喜欢”的心理,为你点了一个你其实不喜欢吃的菜,或送了一样你并不喜欢的东西,并要求你积极回应。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努力地试图改变别人,却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不会换位思考。材料最后一句也说明了这种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处来说,被肯定、被认同,这能让我们获得自我满足感;而从不利处来说,这种肯定和认同或许只是出于我们的主观臆断,而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想法或客观情况,因此我们自己可能在自以为是中越走越错,或者在一次次的阳奉阴违中逐渐丧失与人相处的能力。
写作时,首先要对“虚假同感偏差”这一心理学专门术语进行阐释,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出他的内涵——自以为是,不会换位思考。然后要结合材料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对这一心理现象的利弊之处进行剖析。“虚假同感偏差”如果能得到积极回应,会让我们更加自信,从而获得自尊和自豪感;反之也可能会让我们偏离正确轨道,到来错误认知和错误选择。最后,则应重点针对“虚假同感偏差”这种心理的不良影响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如多为他人思考,要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哲理,在与人相处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平等地交流与讨论,也要时时刻牢记不要以自己的意向去替别人做决定,不要因为个人情绪影响他人;同时自己做决定之前一定要多征求意见,避免作出错误决定。
立意:
1.纠正同感偏差,尊重对方观点。
2.建立合理的沟通和对话渠道。
3.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