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1.(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 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
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B.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D.“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  )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许多学校致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
(4)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B
(2)A
(3)A
(4)①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如材料二围绕“读书”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对个人的影响,对社会的意义,好书的标准。
②各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逻辑要清晰。前两个问题谈的是读书的意义,后一个问题是谈好书的标准,从个人到社会,从意义到标准。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
A.“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材料”错误。根据材料一:“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可见黑塞只是在和呆在咖啡馆、舞池里进行比较,并非“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材料”,选项表述绝对。
C.“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错,由原文“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可知,原文是说“互联网飞速发展”使“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错误,根据材料二的信息王蒙的观点里并无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信息。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A.“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错误,根据材料一:“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可见选项把“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偷换成“危害生活”,曲解文意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并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中“人与人”“不良风气”等处可见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
B.“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属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C.“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属于对个体的意义。
D.“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从“受众”中可见属于个体的意义。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筛选整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首先对访谈提纲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比如1.访谈提纲中的问句不宜过多,以2-4个为适宜2.访谈提纲中的问句避免低效率、诱导3.访谈提纲中的问句尽量以开放性的表达方式4.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的目的设计访谈形式及访谈问句。结合文本信息加以理解分析。比如材料二中“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可见提问时中心要明确具体,然后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设问,尽量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平行并列或者层层递进,比如,从个人到社会,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做等等。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并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筛选整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2.(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春声和春深
林斤澜
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响。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这是春声。
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在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蒙蒙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遇上个外国风景油画展。我没有了多少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这是春深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作者从空间、速度和反复程度三个方面描写了春风给北国大地带来的变化。
B.第8段中,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国春天“春脖子短”的特点。
C.第11段中,作者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映山红,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长的特点。
D.第12段遇上外国油画展由兴趣不大到被吸引,源于我坚信那朦胧画面里有映山红。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2段画线处用拟人手法,展现北方冰雪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突出其野性的特点。
B.拟声词“苏苏苏”“沙沙沙”的不同,表明了作者与弟弟相比对春声的听觉更加细腻。
C.文中写“手冷”和“手热”细节,意在表现“春深如海”以及人生的各种复杂感受。
D.从“春声”到“春深”,写对南北方春天的不同感受,表达思乡之情,暗含报国之意。
(3)兄弟俩对江南春天的感受,弟弟认为是“长”,作者认为是“深”,联系文中相关内容概括二者的不同。
(4)本文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国与北国的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答案】(1)C
(2)B
(3)①弟弟对江南春天特点感受是“长”,是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
②作者的感受是“深”,除了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之外,还包含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也暗含世事变迁之感及报国之情、憧憬未来之意。
(4)①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烘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喜爱之情、思乡之情、家国情怀);
②《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映山红,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长的特点”错误,不全面,第 段作者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角度写映山红。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映山红绽放空间之广;时间上,作者写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所以不仅仅是突出开放时间长这一特点。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明了作者与弟弟相比对春声的听觉更加细腻”错误,根据“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可知,应是表明作者与弟弟对故乡的记忆或感受不同。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根据“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可知,弟弟说自己感觉江南老家的春天“长”,是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
作者认为“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可见,作者的感受是“深”,除了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之外,还包含了其他的内容。
根据“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可知,“深”包含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
根据“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可知,表达作者的报国之情。还有映山红的“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体现的生命力以及暗含的对未来怀着的希望、憧憬。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情感和手法的能力。
本文虽然行文上南北交叉描绘,但作者写作的重点在江南故乡之景,写作北国之景是为江南之景服务,且作者对北国之景是“我服了。后来也爱了”,可见作者也喜爱北国之景,但由“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这是春深了”可知,作者更加眷恋故乡江南的风景,所以这是以北国的春来衬托江南的春,表达作为生活在北国的江南人对故乡江南的思念。
而《故都的秋》中则是用江南的秋来反衬北国之秋:由“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可知,作者认为江南秋味不浓,而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在北国才能领略秋的味道,所以二者构成反衬,以江南的秋反衬故都的秋,表达对“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浓烈的热爱和眷恋。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情感和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3.(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数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 有取乎,抑其无取乎 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
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 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始A吾B幼C且D少E为F文G章H以I辞J为K工L及M长N乃O知P文Q者R以S明T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仆,第一人称代词,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中的“余”相同,都有自谦的意思。
B.京师,指京城,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京师”相同,都指古时“长安”。
C.假,借助,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假”相同,都强调要善于借助外力。
D.众人,指一般人,与“今之众人”(《师说》)中的“众人”相同,都指当时的士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以来,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顾流俗,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当做狂人。
B.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以此为喻,既讽刺那些聚骂并反对从师的流俗之辈,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C.柳宗元向韦中立讲述了自己的为文之道,强调要去除“轻心”“怠心”“昏气”“矜气”使文章含蓄而明快,流畅而凝练,清雅而庄重。
D.文章围绕“取其实而去其名”的论点,分两部分展开论述,前部分论尊师重道,后部分谈写作理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5)柳宗元拒绝韦中立拜师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ELN
(2)A
(3)B
(4)①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
受到辱骂吗?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小舟,举杯相互劝酒。
(5)①柳宗元认为自己才能不济,难以做韦中立的老师;
②当时社会以做老师为耻,凡为师之人皆受责难;
③柳宗元主张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为文之道。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
“始吾幼且少”,“幼且少”为并列短语作“吾”的谓语,E处断开;
“为文章以辞为工”,“为文章”为“以辞为工”的状语,L处断开;
“及长”作时间状语,单独成句,N处断开。
故答案为:ELN。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意思相同”错误,“君既若见录”的“见”不表被动,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燕国被欺凌的耻辱/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
B.正确。
C.正确。“不矜名节”的“矜”:看中,推崇。句意:并不想顾惜名誉与节操。
D.正确。文中“亟”读作qì,屡次;“亟不可待”的“亟”读作jí,“急”的意思。句意:急得不能等待。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错误,“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作者并没有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亲见的是南越之犬吠雪。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不暇”,没时间,来不及;“挈絮”,匆忙,急切地。
②“羽翼”,辅佐;“果”,到底,究竟。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态度:根据“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可知,委婉拒绝,不敢为人师。
做法:根据“取其实而去其名”可知第一点答案。
根据“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可知第二点答案。
根据“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则可矣”可知第三点答案。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敢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炼;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
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象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
4.(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山路梅花 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车行途中听闻山下有梅花开放,随即揭开车帷,下车观赏,可见诗人雅兴之浓。
B.颔联写诗人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花,一股春意向他袭来,使他享受到春天的芳情美意。
C.颈联运用联想想象,写诗人希望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并寄意东风能依次把梅花吹放。
D.这首七言律诗,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样,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可谓异曲同工。
(2)诗人为什么说对山路梅花“莫作寻常花蕊看”?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山路梅花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
②山路梅花带来了江南隔年的音信。
③山路梅花开在路旁,陪伴行人于路途之中,给人带来温暖与慰藉。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以梅喻人,托物言志”错误,本诗就是写山路梅花,没有以梅喻人,托物言志。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三、四两句“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写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据此可知,山路梅花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
结尾两句“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大意是: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这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诗人认为,梅花,不仅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
第五、六两句“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这两句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据此可知,山路梅花开在路旁,陪伴行人于路途之中,给人带来温暖与慰藉。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5.(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3)姚鼐《登泰山记》中“   ,   ”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4)姚鼐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概括了作者与友人寒冬登泰山途中的困难与艰辛。
【答案】(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4)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舳、舻、旌、蜉蝣、磴的书写。
故答案为:(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4)道中迷雾冰滑 磴不可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6.(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课内文言文
(1)下列选项中,不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列缺霹雳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君子生非异也
C.须臾成五采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寄蜉蝣于天地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自京师乘风雪(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磴几不可登(几乎)
D.倚歌而和之(循,依) 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5)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ー。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答案】(1)D
(2)B
(3)C
(4)A
(5)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称谓;古代日常用语;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列”,通“裂”,分裂。“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B.“生”,通“性”,天性。“冯”,通“凭”,乘。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C.“采”,通“彩”,五色。“缪”,通“缭”,盘绕,围绕。句意: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D.“受”,通“授”,传授。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要求选出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正襟危坐”,意思是整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坐”,端坐的意思。B错误。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能力。
A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C项,须臾:古义、今义均为“一会儿”。
D项,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D项,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故答案为: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赤壁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
C项,“‘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错误,其中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唐宋八大家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故答案为:C。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4)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赤壁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7.(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 ① ,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 ② ,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 ③ ,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烛》化用“蜡炬”这一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B.阅读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是如何给出精妙“药方”的。
C.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彻精辟而振聋发聩。
D.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B
(2)①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
②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
③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童子功”引号是特殊含义。
A.引号是强调;
B.引号是特殊含义;
C.引号是反语;
D. 引号是直接引用。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讲“体会”,后面说“长大后”,此处应该是“小时候”;根据后面“很难忘记”“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等分析,强调小时候积累的古诗词的影响,此处应该是讲小时候熟记的一些古诗文。
第二处,此处讲“填鸭式灌输”带来的影响,后面用关联词“也”,此处可以用“不仅”;对古诗文没有理解体会,只是死记硬背,那么是无法理解古诗文的意蕴的,或者说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此处可以用“不仅”“古诗文”“传统文化”“意蕴”等来写。
第三处,此处是想象“若干年后”的情景,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诗句,现在身处相似的情境之中,仰望圆月,应该是再次念起这句诗,产生不同的理解。此处应该是“再次想起这句诗”。
【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四、写作(60分)
8.(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材料二:《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时说:“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说过:“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或成就一番事业也是这样的,既要依靠自身内力,往往也要借助外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借助内力,借助外力。材料一“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说明要到达远方或渡河需要外物相助;《红楼梦》中薛宝钗借咏柳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接着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强调说明“用好外力与激发内力的关系”。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理想等进行立意,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借助外力、外物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可以是他人(老师、父母、朋友等人)的帮助,借助他人的智慧、经验、资源;也可以机遇、平台、时代国家的大背景、大环境等,更好地帮助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提升。
写作思路:将借助外物、外力与自身努力构成二元思辨关系进行论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辩证分析:①从借助外力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努力,只依靠外力而没有自身的努力,最终也无法实现自我提升;②从需要自身努力外还要选择借助正确的外力。比如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的人和事物。如,选择优秀的导师,可以指导我们的方向、给予我们经验;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③从借助外力需要有一个度,在借助外力的同时,保持自我思考和独立性。
立意:
1.精琢己身之玉,善借他山之石。
2.自我努力诚可贵,他山之石价更高。
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远眺。
4.给你一阵风,你也要振翅飞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1.(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 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
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B.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D.“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  )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许多学校致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
(4)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
2.(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春声和春深
林斤澜
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响。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这是春声。
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在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蒙蒙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遇上个外国风景油画展。我没有了多少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这是春深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作者从空间、速度和反复程度三个方面描写了春风给北国大地带来的变化。
B.第8段中,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国春天“春脖子短”的特点。
C.第11段中,作者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映山红,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长的特点。
D.第12段遇上外国油画展由兴趣不大到被吸引,源于我坚信那朦胧画面里有映山红。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2段画线处用拟人手法,展现北方冰雪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突出其野性的特点。
B.拟声词“苏苏苏”“沙沙沙”的不同,表明了作者与弟弟相比对春声的听觉更加细腻。
C.文中写“手冷”和“手热”细节,意在表现“春深如海”以及人生的各种复杂感受。
D.从“春声”到“春深”,写对南北方春天的不同感受,表达思乡之情,暗含报国之意。
(3)兄弟俩对江南春天的感受,弟弟认为是“长”,作者认为是“深”,联系文中相关内容概括二者的不同。
(4)本文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国与北国的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3.(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数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 有取乎,抑其无取乎 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
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 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始A吾B幼C且D少E为F文G章H以I辞J为K工L及M长N乃O知P文Q者R以S明T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仆,第一人称代词,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中的“余”相同,都有自谦的意思。
B.京师,指京城,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京师”相同,都指古时“长安”。
C.假,借助,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假”相同,都强调要善于借助外力。
D.众人,指一般人,与“今之众人”(《师说》)中的“众人”相同,都指当时的士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以来,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顾流俗,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当做狂人。
B.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以此为喻,既讽刺那些聚骂并反对从师的流俗之辈,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C.柳宗元向韦中立讲述了自己的为文之道,强调要去除“轻心”“怠心”“昏气”“矜气”使文章含蓄而明快,流畅而凝练,清雅而庄重。
D.文章围绕“取其实而去其名”的论点,分两部分展开论述,前部分论尊师重道,后部分谈写作理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5)柳宗元拒绝韦中立拜师的理由有哪些?
4.(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山路梅花 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车行途中听闻山下有梅花开放,随即揭开车帷,下车观赏,可见诗人雅兴之浓。
B.颔联写诗人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花,一股春意向他袭来,使他享受到春天的芳情美意。
C.颈联运用联想想象,写诗人希望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并寄意东风能依次把梅花吹放。
D.这首七言律诗,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样,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可谓异曲同工。
(2)诗人为什么说对山路梅花“莫作寻常花蕊看”?请简要分析。
5.(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3)姚鼐《登泰山记》中“   ,   ”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4)姚鼐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概括了作者与友人寒冬登泰山途中的困难与艰辛。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6.(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课内文言文
(1)下列选项中,不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列缺霹雳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君子生非异也
C.须臾成五采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寄蜉蝣于天地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自京师乘风雪(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磴几不可登(几乎)
D.倚歌而和之(循,依) 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5)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ー。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7.(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 ① ,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 ② ,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 ③ ,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烛》化用“蜡炬”这一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B.阅读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是如何给出精妙“药方”的。
C.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彻精辟而振聋发聩。
D.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8.(2023高一上·连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材料二:《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时说:“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说过:“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或成就一番事业也是这样的,既要依靠自身内力,往往也要借助外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A
(3)A
(4)①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如材料二围绕“读书”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对个人的影响,对社会的意义,好书的标准。
②各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逻辑要清晰。前两个问题谈的是读书的意义,后一个问题是谈好书的标准,从个人到社会,从意义到标准。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
A.“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材料”错误。根据材料一:“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可见黑塞只是在和呆在咖啡馆、舞池里进行比较,并非“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材料”,选项表述绝对。
C.“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错,由原文“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可知,原文是说“互联网飞速发展”使“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错误,根据材料二的信息王蒙的观点里并无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信息。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A.“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错误,根据材料一:“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可见选项把“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偷换成“危害生活”,曲解文意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并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中“人与人”“不良风气”等处可见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
B.“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属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C.“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属于对个体的意义。
D.“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从“受众”中可见属于个体的意义。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筛选整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首先对访谈提纲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比如1.访谈提纲中的问句不宜过多,以2-4个为适宜2.访谈提纲中的问句避免低效率、诱导3.访谈提纲中的问句尽量以开放性的表达方式4.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的目的设计访谈形式及访谈问句。结合文本信息加以理解分析。比如材料二中“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可见提问时中心要明确具体,然后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设问,尽量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平行并列或者层层递进,比如,从个人到社会,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做等等。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并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筛选整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2.【答案】(1)C
(2)B
(3)①弟弟对江南春天特点感受是“长”,是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
②作者的感受是“深”,除了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之外,还包含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也暗含世事变迁之感及报国之情、憧憬未来之意。
(4)①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烘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喜爱之情、思乡之情、家国情怀);
②《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映山红,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长的特点”错误,不全面,第 段作者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角度写映山红。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映山红绽放空间之广;时间上,作者写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所以不仅仅是突出开放时间长这一特点。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明了作者与弟弟相比对春声的听觉更加细腻”错误,根据“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可知,应是表明作者与弟弟对故乡的记忆或感受不同。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根据“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可知,弟弟说自己感觉江南老家的春天“长”,是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
作者认为“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可见,作者的感受是“深”,除了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之外,还包含了其他的内容。
根据“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可知,“深”包含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
根据“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可知,表达作者的报国之情。还有映山红的“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体现的生命力以及暗含的对未来怀着的希望、憧憬。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情感和手法的能力。
本文虽然行文上南北交叉描绘,但作者写作的重点在江南故乡之景,写作北国之景是为江南之景服务,且作者对北国之景是“我服了。后来也爱了”,可见作者也喜爱北国之景,但由“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这是春深了”可知,作者更加眷恋故乡江南的风景,所以这是以北国的春来衬托江南的春,表达作为生活在北国的江南人对故乡江南的思念。
而《故都的秋》中则是用江南的秋来反衬北国之秋:由“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可知,作者认为江南秋味不浓,而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在北国才能领略秋的味道,所以二者构成反衬,以江南的秋反衬故都的秋,表达对“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浓烈的热爱和眷恋。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情感和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答案】(1)ELN
(2)A
(3)B
(4)①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
受到辱骂吗?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小舟,举杯相互劝酒。
(5)①柳宗元认为自己才能不济,难以做韦中立的老师;
②当时社会以做老师为耻,凡为师之人皆受责难;
③柳宗元主张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为文之道。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
“始吾幼且少”,“幼且少”为并列短语作“吾”的谓语,E处断开;
“为文章以辞为工”,“为文章”为“以辞为工”的状语,L处断开;
“及长”作时间状语,单独成句,N处断开。
故答案为:ELN。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意思相同”错误,“君既若见录”的“见”不表被动,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燕国被欺凌的耻辱/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
B.正确。
C.正确。“不矜名节”的“矜”:看中,推崇。句意:并不想顾惜名誉与节操。
D.正确。文中“亟”读作qì,屡次;“亟不可待”的“亟”读作jí,“急”的意思。句意:急得不能等待。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错误,“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作者并没有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亲见的是南越之犬吠雪。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不暇”,没时间,来不及;“挈絮”,匆忙,急切地。
②“羽翼”,辅佐;“果”,到底,究竟。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态度:根据“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可知,委婉拒绝,不敢为人师。
做法:根据“取其实而去其名”可知第一点答案。
根据“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可知第二点答案。
根据“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则可矣”可知第三点答案。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敢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炼;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
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象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
4.【答案】(1)D
(2)①山路梅花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
②山路梅花带来了江南隔年的音信。
③山路梅花开在路旁,陪伴行人于路途之中,给人带来温暖与慰藉。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以梅喻人,托物言志”错误,本诗就是写山路梅花,没有以梅喻人,托物言志。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三、四两句“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写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据此可知,山路梅花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
结尾两句“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大意是: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这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诗人认为,梅花,不仅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
第五、六两句“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这两句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据此可知,山路梅花开在路旁,陪伴行人于路途之中,给人带来温暖与慰藉。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5.【答案】(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4)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舳、舻、旌、蜉蝣、磴的书写。
故答案为:(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4)道中迷雾冰滑 磴不可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6.【答案】(1)D
(2)B
(3)C
(4)A
(5)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称谓;古代日常用语;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列”,通“裂”,分裂。“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B.“生”,通“性”,天性。“冯”,通“凭”,乘。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C.“采”,通“彩”,五色。“缪”,通“缭”,盘绕,围绕。句意: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D.“受”,通“授”,传授。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要求选出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正襟危坐”,意思是整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坐”,端坐的意思。B错误。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能力。
A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C项,须臾:古义、今义均为“一会儿”。
D项,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D项,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故答案为: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赤壁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
C项,“‘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错误,其中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唐宋八大家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故答案为:C。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4)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赤壁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7.【答案】(1)B
(2)①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
②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
③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童子功”引号是特殊含义。
A.引号是强调;
B.引号是特殊含义;
C.引号是反语;
D. 引号是直接引用。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讲“体会”,后面说“长大后”,此处应该是“小时候”;根据后面“很难忘记”“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等分析,强调小时候积累的古诗词的影响,此处应该是讲小时候熟记的一些古诗文。
第二处,此处讲“填鸭式灌输”带来的影响,后面用关联词“也”,此处可以用“不仅”;对古诗文没有理解体会,只是死记硬背,那么是无法理解古诗文的意蕴的,或者说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此处可以用“不仅”“古诗文”“传统文化”“意蕴”等来写。
第三处,此处是想象“若干年后”的情景,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诗句,现在身处相似的情境之中,仰望圆月,应该是再次念起这句诗,产生不同的理解。此处应该是“再次想起这句诗”。
【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8.【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借助内力,借助外力。材料一“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说明要到达远方或渡河需要外物相助;《红楼梦》中薛宝钗借咏柳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接着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强调说明“用好外力与激发内力的关系”。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理想等进行立意,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借助外力、外物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可以是他人(老师、父母、朋友等人)的帮助,借助他人的智慧、经验、资源;也可以机遇、平台、时代国家的大背景、大环境等,更好地帮助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提升。
写作思路:将借助外物、外力与自身努力构成二元思辨关系进行论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辩证分析:①从借助外力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努力,只依靠外力而没有自身的努力,最终也无法实现自我提升;②从需要自身努力外还要选择借助正确的外力。比如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的人和事物。如,选择优秀的导师,可以指导我们的方向、给予我们经验;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③从借助外力需要有一个度,在借助外力的同时,保持自我思考和独立性。
立意:
1.精琢己身之玉,善借他山之石。
2.自我努力诚可贵,他山之石价更高。
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远眺。
4.给你一阵风,你也要振翅飞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