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C.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D.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微信是通过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范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的相同之处。
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答案】1.B
2.A
3.D
4.①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
②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熟人关系等;
③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
5.①处于“四大家族”圈外的毫无血缘关系的贾雨村想要借此机会与之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具有可伸缩性。
②贾雨村趋向贾家,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可见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
③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可知,兄弟两人各人有其妻子儿女,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网,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是兄弟二人的两张网下重合的人,因此网与网所罩住的人是可以重合的。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原文是“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主语应为“微信圈层”,偷换概念;且没有体现因果关系。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
D.强调的是公正,并没有体现材料一的观点。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材料一“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和材料二“所谓微信圈层……以‘己’为中心”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②结合材料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材料二“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学缘、业缘、趣缘等熟人关系。③结合材料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和材料二“‘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
故答案为:①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②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熟人关系等;③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红楼梦》描写了多次丧葬活动,最重要的是秦可卿之丧、贾敬之丧与贾母之丧。从死者的辈分来说,秦可卿辈分最低,贾敬次之,贾母最高。按照传统,在家族内,死者的年龄越大,辈分越高,丧礼的规模也理应越大。然而这三次丧礼的规模,却是秦可卿规模最大,贾敬次之,贾母又次之。秦可卿是贾蓉的妻子,辈分甚低,许多长辈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来参加丧礼的。秦可卿死时,贾府正处于兴盛时期,贾家辈分较长的贾代儒、贾代修、贾政、贾赦等人,辈分最低的贾菌、贾芝等人都来了,一共列出了二十八人。从参加丧礼的亲友来看,秦可卿去世时,忠靖侯史鼎的夫人亲自来祭奠,锦乡侯、川宁侯、寿山伯三家都送来了祭礼。送殡当天,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等公爵的后代都来了,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也来了,北静王水溶甚至亲自来路祭,“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其规模甚大、规格甚高,可谓“风光”无限。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辈分最长,去世时享年八十三岁,其丧礼应该最隆重,可是情况却恰好相反。贾母死时,贾家已经不可挽回地衰败了下去,原本仆人众多的家庭,此时却“统共只有男仆二十一人,女仆只有十九人”,小丫头“也不过三十多人”,以至于贾母的丧事“内里竟无一人支持,只有凤姐可以照管里头的事”。结合材料一“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可知,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秦可卿葬礼办的盛大隆重,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结合材料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可知,差序格局是动态变化的,具有伸缩性,是不断向外扩展的。贾母生前地位尊贵,娘家史氏为四大家族之一,是贾府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去世时贾府没落,葬礼办的很凄清,贾家是陷入北静王与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失败后惨被抄家。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故答案为:①处于“四大家族”圈外的毫无血缘关系的贾雨村想要借此机会与之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具有可伸缩性。②贾雨村趋向贾家,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可见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③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却没有料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喕,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日,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轻,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伸一伸腰,又好像得了什么货色似的,咂一咂嘴,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这老头子究竟是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的?”
“自说是上流沙去的,”关尹喜冷冷的说。“看他走得到。外面不但没有盐,面,连水也难得。肚子饿起来,我看是后来还要回到我们这里来的。”
“那么,我们再叫他著书。”账房先生高兴了起来。“不过饽饽真也太费。那时候,我们只要说宗旨已经改为提拔新作家,两串稿子,给他五个饽饽也足够了。”
“那可不见得行。要发牢骚,闹脾气的。”
“饿过了肚子,还要闹脾气?”
“我倒怕这种东西,没有人要看。”书记摇着手,说。“连五个饽饽的本钱也捞不回。譬如罢,倘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无不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
“那倒不要紧,”账房先生说,“总有人看的。交卸了的关官和还没有做关官的隐士,不是多得很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重复出现“好像一段呆木头”,借此来刻画老子的神态样貌,折射出作者对老子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态度。
B.被拦截到关上后,老子答应讲学是因为“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虽是“满口答应”,但也流露了无奈情绪。
C.大厅里听讲的人“显出苦脸”“似乎手足失措”“七倒八歪斜”等侧面描写表明老子讲学、道行极不高明。
D.将现代生活中的语汇插入文本,如文中关尹喜们所议的“优待”老作家,“提拔新作家”等,借以讥讽时事。
7.关于文中人们谈论老子的部分和对老子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老子出关之际,关尹喜拦住了他,并把老子拥到了关上,请他传经布道,从一个侧面写出老子思想影响大。
B.因听不懂老子的方言而不能了解道的含义,就议论纷纷,请求老子编写讲义,体现了人们追崇道的强烈热情。
C.在关上这段日子,人们“为面子起见”“只好熬着”等表现反映了对老子的态度,增加了老子的悲剧色彩。
D.送走名人老子,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他的“道”和他的前途,表达出一种对待文化学术的世俗浮躁的心态。
8.有人说,有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的笔下不再是古代圣贤的模样,他们焕发了新的‘容颜’”。请简述文中老子的形象。
9.“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寓褒贬,微言有大义。即记事简约,作者态度寓含在事实叙述之中。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春秋笔法”的。
【答案】6.C
7.B
8.①木讷体衰;
②讲学表达受发音、方言影响等,不能使大家听得懂;
③思想与世俗不合拍。
9.①老子的讲学让听众打盹,难熬,讽刺了老子的思想与世俗脱节,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②人们崇拜老子的名气请他讲学,但在听的过程东倒西歪打瞌睡,听不进去,听后不认可,讽刺人们盲目崇拜名气,不重实际,浅薄浮躁。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老子讲学、道行极不高明”错误。根据原文“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大家还是听不懂”“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可知,是因为老子讲的都是老一套,以及方言不容易懂,另加听众不耐烦听的原因。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请求老子编写讲义,体现了人们追崇道的强烈热情”错误,从后面的议论和对讲义的态度可知,他们只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等可知,他总是一动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而且做事很费劲,由此可看出他木讷体衰。根据原文“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可看出,老子讲学表达受发音、方言影响等,不能使大家听得懂。根据文中人们对他的学问的评价“‘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譬如罢,倘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无不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可从侧面看出,老子的思想与世俗并不合拍。
故答案为:①木讷体衰;②讲学表达受发音、方言影响等,不能使大家听得懂;③思想与世俗不合拍。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运用“春秋笔法”,不仅批判了老子这位先贤,也借关尹喜等人表现了对大众的批判。比如,老子作为一位大思想家,所讲内容本应为大家推崇,但从文中大家听讲的反应“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以及最后大家的评价“‘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譬如罢,倘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无不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都可从侧面看出作者在文中讽刺了老子的思想与世俗脱节,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不被人们认可。一开始,关尹喜等人“打着拱,说道……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并且“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先是对老子热情有加,后又出言调侃讥讽,这说明他们邀请老子并非是出于热爱学问,而仅仅是因为这是著名的老聃馆长。但在实际听讲的过程中,众人的反应是“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众人来听老子讲学,却最终“为面子起见”“熬着”“七倒八歪斜”,甚至结束了都没有反应,说明根本没有人在听,大家对真正的学问并没有兴趣,凸显了众人的敷衍态度和对学问的冷漠轻视。从这里,也可看出鲁迅对人们盲目崇拜名气,不重实际,浅薄浮躁的讽刺。故答案为:①老子的讲学让听众打盹,难熬,讽刺了老子的思想与世俗脱节,不能解决现实问题。②人们崇拜老子的名气请他讲学,但在听的过程东倒西歪打瞌睡,听不进去,听后不认可,讽刺人们盲目崇拜名气,不重实际,浅薄浮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
(摘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徙知太和县,就加大理评事。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诲,老幼多传诵之。久之,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丞,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真宗即位,判鼓司、登闻院。出内府缗帛市边粮,诏纶乘传往均市之。景德元年,改盐铁判官。上疏言边事,甚被嘉奖。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或夜中召见,多所敷启。俄上奏曰:“臣屡蒙召对皆延数刻屈万乘之尊接一介之士,圣德渊深,体其至愚,安敢循嘿不言。谨摭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词颇深切,上为嘉奖。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进秩右司谏、兵部员外郎。时诏禁群臣匿名上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纶谓“忠说之人,当开奖言路,若疏远之士,尤艰请对”,上颇嘉之。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会峻待制之秩,又兼集贤殿修撰。建议修释奠仪,颁于天下;立常平仓,隶司农寺,以平民余,皆从之。出知杭州,属江潮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石之制,免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五年,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戚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的字母填到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
臣A屡蒙B召对C皆延D数刻E屈万乘F之尊G接一介H之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勾结,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不相同。
B.“刑”同“型”,榜样,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词义相同。
C.申,告诫、申诫,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词义相同。
D.峻,增加、提高,与《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峻”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纶担任了沂水主簿,调查名册和户籍,搜查到拖欠赋税、逃脱赋税、漏交租税的人很多。
B.长江以南的民风刁蛮强悍,诉讼不断,戚纶把当地风俗和百姓日常生活写成歌谣来告诫教化百姓。
C.针对官府繁多、官员冗杂、政令不一的现象,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作为当朝法典。
D.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和越级言事时,他进言说,谏言者应该被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堵塞言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
②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
14.荀子认为圣臣不同于功臣,他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制订法令制度。据此,戚纶理当为一代圣臣。其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案】10.CEG
11.B
12.C
13.①戚纶长期驻留州县官,对政事十分关注,每次上殿应答皇帝,必谈到日影西移。
②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使许多老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
14.①主管贡举时,他制订了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任鸿胪寺时,制订了朝廷的安葬制度;
③建议沿革唐朝的《通礼》《六典》,制订当朝法典。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子的类别:有阿谀奉承的臣子,有篡夺君权的臣子,有立功的臣子,有圣明的臣子。对内不能治理民众,对外不能抵御外侮,百姓不亲近他,诸侯不信任他;但是机巧奸诈,阿谀奉承,善于从君主那里博得宠幸,这是阿谀奉承的臣子。对上不忠于君主,对下善于在民众中骗取声誉,不顾有利于公家的原则和普遍适用的道义,拉党结派互相勾结,把封锁蒙蔽君主、图谋私利作为自己的主要事务,这是篡夺君权的臣子。对内能够治理民众,对外能够抵御外侮,民众亲近他,士人信赖他,对上忠于君主,对下爱护百姓而不懈怠,这是立功的臣子。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爱护百姓,对政策法令和教育感化,他像影子一样随时给百姓作榜样,应付突发变故,他就像回声一样敏捷,推论类似的事物、综合对照同类的东西,用来应对各种变故,多方设法制定法令制度,这些就是圣贤的臣子。
材料二: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他担任了沂水主簿,调查名册和户籍,搜查到拖欠赋税、逃脱赋税、漏交租税的人很多。调任太和县知县,加任大理评事。长江以南百姓性情刁蛮强悍,经常诉讼,戚纶写下《谕民诗》五十篇,运用当地风俗和百姓熟悉的事情,来规诫教诲百姓,当地百姓大多传诵它。不久,被授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内有池塘灌溉之利,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又担任光禄寺丞,转运使又将其政绩上报,朝廷多次下诏书褒奖戚纶。真宗即位,不久判鼓司、登闻院。拿出官府所藏钱帛买军粮,朝廷诏令戚纶乘坐驿车前往协调买卖。景德元年,改任盐铁判官。上疏奏言边防之事,很受真宗嘉奖。戚纶长期驻留州县官,对政事十分关注,每次上殿应答皇帝,必谈到日影西移,有时夜中被召见,也多有陈述。不久戚纶上奏说:“臣下多次承蒙召见应对,每次都被接见很长时间,委屈皇上的尊严,接见微贱之臣,圣德广大,体谅臣下的愚钝,怎敢顺俗不言呢?慎重地选择应该治本的十件事情附在奏章左边。”言词很诚恳切合实际,真宗给予嘉奖。景德二年,起用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共同主管贡举,戚纶上奏阐释选拔文士的办法,大多成为条规制令,得到朝廷采用。通判鸿胪寺。在此之前,王公大臣受诏安葬,公私花费没有一定的标准。戚纶上书禀告此事,诏令戚纶与晁迥、朱巽、刘承王圭校定官吏的等级,形成制度,于是遵照执行。戚纶认为三公、尚书、九列的官职,从唐末以来,有司逐渐增加,号令不统一,建议应当采用《通礼》《六典》法令条规,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写成大典,当时人们对此称赞不已。晋升为右司谏、兵部员外郎。当时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以及越级上廷言事,戚纶认为“忠诚正直的人,应当广开言路并对上言者予以奖励,如果是朝廷疏远之人,就更难上书言事了”,真宗对此很赞赏。升任户部郎中、直昭文馆,恰逢提高待制的等级,又兼任集贤院修撰。建议制作并解释祭奠礼仪,颁布天下;设立常平仓,隶属司农寺,来平抑民间买卖,都被采纳。离开京城就任杭州知州,所在之地江水涨潮成为祸患,戚纶于是就在岸边建立防水埽,改变树立柱石的办法,免除了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又任青州知州。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使许多老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天禧四年,改任保静军副使。这年冬天,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五年死,终年六十八岁。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下多次承蒙召见应对,每次都被接见很长时间,委屈皇上的尊严,接见微贱之臣。“臣屡蒙召对”是一主谓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即C处;“数刻”是“延”的补语,补语后面断开,即E处;“万乘之尊”是“屈”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G处。故答案为:C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B“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是“刑罚”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的作为当朝法典”错,由原文“比类沿革,著为大典”可知,应是“采用《通礼》《六典》法令条规,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而不是“直接作为当朝法典”。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解褐”,脱去平民所穿的衣服,担任官职;“按”,调查;“逋”,拖欠(2)“次”,担任……官吏,驻留;“对”,应答皇帝;“移晷”,日影西移,时间很长。
故答案为:①戚纶长期驻留州县官,对政事十分关注,每次上殿应答皇帝,必谈到日影西移。②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使许多老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可知,主管贡举时,他制订了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原文“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可知,任鸿胪寺时,制订了朝廷的安葬制度;由原文“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可知,建议沿革唐朝的《通礼》《六典》,制订当朝法典。故答案为:①主管贡举时,他制订了选拔人才的制度;②任鸿胪寺时,制订了朝廷的安葬制度;③建议沿革唐朝的《通礼》《六典》,制订当朝法典。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③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二句起调高昂,“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人困室内的情状,写出贬谪之地环境恶劣。
B.上阕后三句写久雨放晴,又逢佳节,蜀江畔畅饮狂欢,“及至”“也”二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本词通过重阳即事感怀,借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淋漓尽致地表现词人豪爽的气概。
D.全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全篇布局上一抑三扬,语意疏宕,笔力遒劲,意境开阔。
16.有人评价黄庭坚词“入于苏而又出于苏”。本词下阙在写法上“入于苏”,而情感上“出于苏”。请对照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的下阕,分析本词下阕在情感上“出于苏”的具体表现。
【答案】15.A
16.①苏诗中诗人遥想公瑾年轻有为,仰慕周瑜而自嘲自伤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成; 而黄追忆两谢,赋诗驰射,自负堪与古人比肩,豪情满怀!与苏的“仰慕古人”(或自嘲自伤)比,自当更出一筹。
② 苏诗中诗人“多情应笑我”,接受年华老去,慨叹人生如梦,虽有坦然,然亦含落寞或失意的怅惘;而黄诗中“莫笑”华颠簪菊,不服老,不改壮心,不向命运屈服。与苏比,胸怀更博大,精神更乐观奋发。(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开头二句为全词定下高昂的基调”说法有误。本词前两句为“抑”,调子应是“低沉”。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出于苏”是指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中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塑造出周瑜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的青年英雄形象。反观词人,被贬黄州,处境坎坷,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词人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词人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表达了苏轼有志报国却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本词中,“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是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全是自负口吻。最后三句“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抒发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所以说情感上“出于苏”。故答案为:①苏诗中诗人遥想公瑾年轻有为,仰慕周瑜而自嘲自伤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成; 而黄追忆两谢,赋诗驰射,自负堪与古人比肩,豪情满怀!与苏的“仰慕古人”(或自嘲自伤)比,自当更出一筹。② 苏诗中诗人“多情应笑我”,接受年华老去,慨叹人生如梦,虽有坦然,然亦含落寞或失意的怅惘;而黄诗中“莫笑”华颠簪菊,不服老,不改壮心,不向命运屈服。与苏比,胸怀更博大,精神更乐观奋发。(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
(2)《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中,诗人以时间或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   ,    ”。
【答案】(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莳、畔的书写。
故答案为:(1)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2)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粉丝号称“磁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三体》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看过《三体》的。由此可见 A 。
小说以人类探索外星文明为开始,①人类发出的信号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②三体文明是一个比地球文明更高级的文明,③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④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星球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唯一的出路。⑤在接到地球发出的信号以后,⑥他们立刻向地球派出庞大的三体舰队,⑦人类危在旦夕。⑧在遭到三体舰队攻击后,⑨人类在风雨中筹划未来,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可是作者最后还是一狠心让太阳系在维度打击中毁灭。
“宇宙社会学”是《三体》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人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文明都野蛮生长,它能够永远维续下去的唯一前提就是将其他文明消灭掉。
B ?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外星文明只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但无论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小说都在提醒我们,人类不要执着于内斗,要把眼光投之于永恒的时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 (《三体》的影响之大);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19.序号:③,修改为: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
序号:④,修改为: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出路。/成为三体文明唯一的出路。
序号:⑨,修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A处,“磁铁”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分看过《三体》的和没看过《三体》的,此处表总结,可见从“磁铁”角度总结,也可从《三体》角度总结,可填:“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三体》的影响之大。
B处,上文说到地球文明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消灭其他文明,此处提出的问题应该与外星文明有关,后文“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是与外形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可填: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故答案为:“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 (《三体》的影响之大);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19.三处语病分别是:
③是成分残缺,“经受”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毁灭与重生”后面加上“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
④是成分赘余,“仅有的唯一的出路”语义重复,应删去“仅有的”或“唯一的”。
⑨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语序,应是先谋求生存,再谋求发展,筹划未来,故应调整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故答案为:序号:③,修改为: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序号:④,修改为: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出路。/成为三体文明唯一的出路。
序号:⑨,修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一样,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办起学校无教室,野惯了的孩子,撕了窗户,扯了炕席。地下,雨天、雪天两脚泥;冬天,还要出去打柴搂草烧炕。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爱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办学,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茬学生。到一九七四年他们两口子盖了五间窑,又专门给学生留了两间。学生娃多了,一间窑已经放不下。直到一九八三年,村里富了,才专为学校盖了三孔窑。全村三十五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孩子又在她的炕头上毕业升到了初中。
土炕,我下意识地摸摸身下这盘热烘烘的土炕。这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雨雪天男人们就坐在这里编篮、织席,晚间又常挤到谁家炕头上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世代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为生存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选自梁衡《热炕》,有删改)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加点词“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线处“人呱呱坠地”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短工。
B.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你不要再狡辩了。
C.我们这里正缺人,你们不能把他调走。
D.他人很好,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
【答案】20.①:贾淑珍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
②:贾淑珍在这作为生活舞台的,供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
21.①拟物,将这批孩子当作植物去写,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
②口语化,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22.B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短句变长句,长句一般为单句,特征是只有一套主谓宾,把其它的句子分别变成单句的中的定语和状语。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人”的含义,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20.先确定句子的主干,即“贾淑珍加进了新的内容”,其他的成分作为“加进”的状语,并确定状语的语序,可以是“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也可以是“在这作为生活舞台的,供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九尺炕头上”。
故答案为: ①:贾淑珍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②:贾淑珍在这作为生活舞台的,供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
21.“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一茬又一茬”,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这批野孩子”当作庄稼来写,“一茬又一茬”具有动作上的延续性,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
“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更具口语化的特点,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故答案为: ①拟物,将这批孩子当作植物去写,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②口语化,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22.B项中的人指的是每一个人,一般人,A和C指的是人手或人才,D选项是指人的品质 。
故答案为:B。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广东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小明热爱读书。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让小明感受到了读书的奇趣及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则让他领略到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周末休息,小明与室友上学校图书馆阅读,室友拍了张他托着眼镜看书的照片,小明觉得意境不错,顺手就上传到社交网络。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网友甲:晒读书有啥意思,晒美食不是更实在更有意思!
网友乙: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已经问世,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去图书馆读书吗?
网友丙:高三了,时间紧任务重,一周学习身心俱疲,去图书馆读书有个啥意思,不如去喝杯奶茶,看个电影放松一下!
要求:请你以一位高三学生的身份针对材料中某一位同学的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联系现实,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驳“读书有何用,不如美食实在”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古人云:“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则曰:“未饱食而逸居,斯为禽兽。”饮食与读书,同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然而,总有人对读书持有偏见,甚或发出“读书有何用,不如美食实在”的谬论。对此,我必须大喝一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成长。
读书,是精神的滋养。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领略到人生的真谛。然而,网友甲却将“晒美食”视作炫耀的资本,肤浅地将之与“晒读书”比较,足见其未明读书之真谛。诚然,美食能带来口腹之欲的满足,但读书带来的精神满足,是美食无法比拟的。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让我们在阅读中逐渐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确,读书能使我们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领略前人的智慧和思想。由此可见,网友甲将美食与读书比较,实则是将浅薄的食欲、物质与深层次的智慧、精神混为一谈,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读书,是人生的导航。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每一本书都是一盏指路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网友甲将读书视为无用的消遣,忽视其指导人生的价值,实则是短视的无知。诚然,美食能带来味蕾的满足,但读书带来的方向指引,是美食无法提供的。读书能使我们明辨是非,了解人生真谛,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网友甲将读书与美食比较,实则是将瞬时的感官享受与长远的人生导向混淆,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读书,是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有更多的参考和借鉴。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说:“我在书里看我们‘你’——到处的‘你’,可贵的‘你’,由此才有沟通的机会。”读书是一种思考的过程,通过阅读书籍深入了解不同的思想体系和观点时,让我们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非曲直,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而这种批判精神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辨别真假善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相比之下,晒美食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社交媒体的认可,但却无法提供读书所带来的深层次价值和意义。美食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读书却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迪。如果我们仅仅沉迷于美食所带来的短暂快感,那么我们可能会忽略读书所带来的更为深刻的影响。
读书的重要性远非美食可及。读书是是精神的滋养,是人生的导航,是前瞻性的思考。网友甲的看法是他对读书的无知和短视的表现。我们应该珍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正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不断阅读、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有深度、有内涵、有智慧的人。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教考衔接: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这一单元中要求学生学会驳论文写作;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学习《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说理破立结合,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命题材料来源是必修上第六单元自读篇目:《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读书:目的和前提》,作者:黑塞。此文是作者的一篇随笔。文章阐述了读书目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出现了一种浮躁的心态,觉得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可笑的、不值得的。文章由此阐述了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上图书馆》作者:王佐良。此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在国内和国外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由此抒发了上图书馆之乐是一种奇趣的感慨,并借此赞美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C.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D.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微信是通过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范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的相同之处。
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却没有料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喕,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日,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轻,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伸一伸腰,又好像得了什么货色似的,咂一咂嘴,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这老头子究竟是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的?”
“自说是上流沙去的,”关尹喜冷冷的说。“看他走得到。外面不但没有盐,面,连水也难得。肚子饿起来,我看是后来还要回到我们这里来的。”
“那么,我们再叫他著书。”账房先生高兴了起来。“不过饽饽真也太费。那时候,我们只要说宗旨已经改为提拔新作家,两串稿子,给他五个饽饽也足够了。”
“那可不见得行。要发牢骚,闹脾气的。”
“饿过了肚子,还要闹脾气?”
“我倒怕这种东西,没有人要看。”书记摇着手,说。“连五个饽饽的本钱也捞不回。譬如罢,倘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无不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
“那倒不要紧,”账房先生说,“总有人看的。交卸了的关官和还没有做关官的隐士,不是多得很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重复出现“好像一段呆木头”,借此来刻画老子的神态样貌,折射出作者对老子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态度。
B.被拦截到关上后,老子答应讲学是因为“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虽是“满口答应”,但也流露了无奈情绪。
C.大厅里听讲的人“显出苦脸”“似乎手足失措”“七倒八歪斜”等侧面描写表明老子讲学、道行极不高明。
D.将现代生活中的语汇插入文本,如文中关尹喜们所议的“优待”老作家,“提拔新作家”等,借以讥讽时事。
7.关于文中人们谈论老子的部分和对老子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老子出关之际,关尹喜拦住了他,并把老子拥到了关上,请他传经布道,从一个侧面写出老子思想影响大。
B.因听不懂老子的方言而不能了解道的含义,就议论纷纷,请求老子编写讲义,体现了人们追崇道的强烈热情。
C.在关上这段日子,人们“为面子起见”“只好熬着”等表现反映了对老子的态度,增加了老子的悲剧色彩。
D.送走名人老子,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他的“道”和他的前途,表达出一种对待文化学术的世俗浮躁的心态。
8.有人说,有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的笔下不再是古代圣贤的模样,他们焕发了新的‘容颜’”。请简述文中老子的形象。
9.“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寓褒贬,微言有大义。即记事简约,作者态度寓含在事实叙述之中。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春秋笔法”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
(摘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徙知太和县,就加大理评事。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诲,老幼多传诵之。久之,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丞,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真宗即位,判鼓司、登闻院。出内府缗帛市边粮,诏纶乘传往均市之。景德元年,改盐铁判官。上疏言边事,甚被嘉奖。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或夜中召见,多所敷启。俄上奏曰:“臣屡蒙召对皆延数刻屈万乘之尊接一介之士,圣德渊深,体其至愚,安敢循嘿不言。谨摭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词颇深切,上为嘉奖。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进秩右司谏、兵部员外郎。时诏禁群臣匿名上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纶谓“忠说之人,当开奖言路,若疏远之士,尤艰请对”,上颇嘉之。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会峻待制之秩,又兼集贤殿修撰。建议修释奠仪,颁于天下;立常平仓,隶司农寺,以平民余,皆从之。出知杭州,属江潮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石之制,免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五年,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戚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的字母填到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
臣A屡蒙B召对C皆延D数刻E屈万乘F之尊G接一介H之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勾结,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不相同。
B.“刑”同“型”,榜样,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词义相同。
C.申,告诫、申诫,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词义相同。
D.峻,增加、提高,与《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峻”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纶担任了沂水主簿,调查名册和户籍,搜查到拖欠赋税、逃脱赋税、漏交租税的人很多。
B.长江以南的民风刁蛮强悍,诉讼不断,戚纶把当地风俗和百姓日常生活写成歌谣来告诫教化百姓。
C.针对官府繁多、官员冗杂、政令不一的现象,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作为当朝法典。
D.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和越级言事时,他进言说,谏言者应该被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堵塞言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
②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
14.荀子认为圣臣不同于功臣,他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制订法令制度。据此,戚纶理当为一代圣臣。其具体表现有哪些?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③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二句起调高昂,“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人困室内的情状,写出贬谪之地环境恶劣。
B.上阕后三句写久雨放晴,又逢佳节,蜀江畔畅饮狂欢,“及至”“也”二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本词通过重阳即事感怀,借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淋漓尽致地表现词人豪爽的气概。
D.全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全篇布局上一抑三扬,语意疏宕,笔力遒劲,意境开阔。
16.有人评价黄庭坚词“入于苏而又出于苏”。本词下阙在写法上“入于苏”,而情感上“出于苏”。请对照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的下阕,分析本词下阕在情感上“出于苏”的具体表现。
17.(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
(2)《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中,诗人以时间或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粉丝号称“磁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三体》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看过《三体》的。由此可见 A 。
小说以人类探索外星文明为开始,①人类发出的信号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②三体文明是一个比地球文明更高级的文明,③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④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星球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唯一的出路。⑤在接到地球发出的信号以后,⑥他们立刻向地球派出庞大的三体舰队,⑦人类危在旦夕。⑧在遭到三体舰队攻击后,⑨人类在风雨中筹划未来,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可是作者最后还是一狠心让太阳系在维度打击中毁灭。
“宇宙社会学”是《三体》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人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文明都野蛮生长,它能够永远维续下去的唯一前提就是将其他文明消灭掉。
B ?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外星文明只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但无论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小说都在提醒我们,人类不要执着于内斗,要把眼光投之于永恒的时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3高三上·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一样,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办起学校无教室,野惯了的孩子,撕了窗户,扯了炕席。地下,雨天、雪天两脚泥;冬天,还要出去打柴搂草烧炕。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爱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办学,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茬学生。到一九七四年他们两口子盖了五间窑,又专门给学生留了两间。学生娃多了,一间窑已经放不下。直到一九八三年,村里富了,才专为学校盖了三孔窑。全村三十五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孩子又在她的炕头上毕业升到了初中。
土炕,我下意识地摸摸身下这盘热烘烘的土炕。这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雨雪天男人们就坐在这里编篮、织席,晚间又常挤到谁家炕头上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世代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为生存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选自梁衡《热炕》,有删改)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加点词“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线处“人呱呱坠地”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短工。
B.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你不要再狡辩了。
C.我们这里正缺人,你们不能把他调走。
D.他人很好,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广东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小明热爱读书。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让小明感受到了读书的奇趣及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则让他领略到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周末休息,小明与室友上学校图书馆阅读,室友拍了张他托着眼镜看书的照片,小明觉得意境不错,顺手就上传到社交网络。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网友甲:晒读书有啥意思,晒美食不是更实在更有意思!
网友乙: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已经问世,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去图书馆读书吗?
网友丙:高三了,时间紧任务重,一周学习身心俱疲,去图书馆读书有个啥意思,不如去喝杯奶茶,看个电影放松一下!
要求:请你以一位高三学生的身份针对材料中某一位同学的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联系现实,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D
4.①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
②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熟人关系等;
③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
5.①处于“四大家族”圈外的毫无血缘关系的贾雨村想要借此机会与之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具有可伸缩性。
②贾雨村趋向贾家,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可见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
③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可知,兄弟两人各人有其妻子儿女,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网,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是兄弟二人的两张网下重合的人,因此网与网所罩住的人是可以重合的。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原文是“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主语应为“微信圈层”,偷换概念;且没有体现因果关系。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
D.强调的是公正,并没有体现材料一的观点。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材料一“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和材料二“所谓微信圈层……以‘己’为中心”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②结合材料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材料二“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学缘、业缘、趣缘等熟人关系。③结合材料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和材料二“‘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
故答案为:①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②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熟人关系等;③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红楼梦》描写了多次丧葬活动,最重要的是秦可卿之丧、贾敬之丧与贾母之丧。从死者的辈分来说,秦可卿辈分最低,贾敬次之,贾母最高。按照传统,在家族内,死者的年龄越大,辈分越高,丧礼的规模也理应越大。然而这三次丧礼的规模,却是秦可卿规模最大,贾敬次之,贾母又次之。秦可卿是贾蓉的妻子,辈分甚低,许多长辈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来参加丧礼的。秦可卿死时,贾府正处于兴盛时期,贾家辈分较长的贾代儒、贾代修、贾政、贾赦等人,辈分最低的贾菌、贾芝等人都来了,一共列出了二十八人。从参加丧礼的亲友来看,秦可卿去世时,忠靖侯史鼎的夫人亲自来祭奠,锦乡侯、川宁侯、寿山伯三家都送来了祭礼。送殡当天,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等公爵的后代都来了,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也来了,北静王水溶甚至亲自来路祭,“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其规模甚大、规格甚高,可谓“风光”无限。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辈分最长,去世时享年八十三岁,其丧礼应该最隆重,可是情况却恰好相反。贾母死时,贾家已经不可挽回地衰败了下去,原本仆人众多的家庭,此时却“统共只有男仆二十一人,女仆只有十九人”,小丫头“也不过三十多人”,以至于贾母的丧事“内里竟无一人支持,只有凤姐可以照管里头的事”。结合材料一“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可知,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秦可卿葬礼办的盛大隆重,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结合材料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可知,差序格局是动态变化的,具有伸缩性,是不断向外扩展的。贾母生前地位尊贵,娘家史氏为四大家族之一,是贾府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去世时贾府没落,葬礼办的很凄清,贾家是陷入北静王与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失败后惨被抄家。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故答案为:①处于“四大家族”圈外的毫无血缘关系的贾雨村想要借此机会与之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具有可伸缩性。②贾雨村趋向贾家,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可见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③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
【答案】6.C
7.B
8.①木讷体衰;
②讲学表达受发音、方言影响等,不能使大家听得懂;
③思想与世俗不合拍。
9.①老子的讲学让听众打盹,难熬,讽刺了老子的思想与世俗脱节,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②人们崇拜老子的名气请他讲学,但在听的过程东倒西歪打瞌睡,听不进去,听后不认可,讽刺人们盲目崇拜名气,不重实际,浅薄浮躁。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老子讲学、道行极不高明”错误。根据原文“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大家还是听不懂”“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可知,是因为老子讲的都是老一套,以及方言不容易懂,另加听众不耐烦听的原因。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请求老子编写讲义,体现了人们追崇道的强烈热情”错误,从后面的议论和对讲义的态度可知,他们只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等可知,他总是一动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而且做事很费劲,由此可看出他木讷体衰。根据原文“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可看出,老子讲学表达受发音、方言影响等,不能使大家听得懂。根据文中人们对他的学问的评价“‘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譬如罢,倘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无不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可从侧面看出,老子的思想与世俗并不合拍。
故答案为:①木讷体衰;②讲学表达受发音、方言影响等,不能使大家听得懂;③思想与世俗不合拍。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运用“春秋笔法”,不仅批判了老子这位先贤,也借关尹喜等人表现了对大众的批判。比如,老子作为一位大思想家,所讲内容本应为大家推崇,但从文中大家听讲的反应“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以及最后大家的评价“‘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譬如罢,倘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无不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都可从侧面看出作者在文中讽刺了老子的思想与世俗脱节,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不被人们认可。一开始,关尹喜等人“打着拱,说道……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并且“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先是对老子热情有加,后又出言调侃讥讽,这说明他们邀请老子并非是出于热爱学问,而仅仅是因为这是著名的老聃馆长。但在实际听讲的过程中,众人的反应是“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众人来听老子讲学,却最终“为面子起见”“熬着”“七倒八歪斜”,甚至结束了都没有反应,说明根本没有人在听,大家对真正的学问并没有兴趣,凸显了众人的敷衍态度和对学问的冷漠轻视。从这里,也可看出鲁迅对人们盲目崇拜名气,不重实际,浅薄浮躁的讽刺。故答案为:①老子的讲学让听众打盹,难熬,讽刺了老子的思想与世俗脱节,不能解决现实问题。②人们崇拜老子的名气请他讲学,但在听的过程东倒西歪打瞌睡,听不进去,听后不认可,讽刺人们盲目崇拜名气,不重实际,浅薄浮躁。
【答案】10.CEG
11.B
12.C
13.①戚纶长期驻留州县官,对政事十分关注,每次上殿应答皇帝,必谈到日影西移。
②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使许多老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
14.①主管贡举时,他制订了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任鸿胪寺时,制订了朝廷的安葬制度;
③建议沿革唐朝的《通礼》《六典》,制订当朝法典。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子的类别:有阿谀奉承的臣子,有篡夺君权的臣子,有立功的臣子,有圣明的臣子。对内不能治理民众,对外不能抵御外侮,百姓不亲近他,诸侯不信任他;但是机巧奸诈,阿谀奉承,善于从君主那里博得宠幸,这是阿谀奉承的臣子。对上不忠于君主,对下善于在民众中骗取声誉,不顾有利于公家的原则和普遍适用的道义,拉党结派互相勾结,把封锁蒙蔽君主、图谋私利作为自己的主要事务,这是篡夺君权的臣子。对内能够治理民众,对外能够抵御外侮,民众亲近他,士人信赖他,对上忠于君主,对下爱护百姓而不懈怠,这是立功的臣子。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爱护百姓,对政策法令和教育感化,他像影子一样随时给百姓作榜样,应付突发变故,他就像回声一样敏捷,推论类似的事物、综合对照同类的东西,用来应对各种变故,多方设法制定法令制度,这些就是圣贤的臣子。
材料二: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他担任了沂水主簿,调查名册和户籍,搜查到拖欠赋税、逃脱赋税、漏交租税的人很多。调任太和县知县,加任大理评事。长江以南百姓性情刁蛮强悍,经常诉讼,戚纶写下《谕民诗》五十篇,运用当地风俗和百姓熟悉的事情,来规诫教诲百姓,当地百姓大多传诵它。不久,被授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内有池塘灌溉之利,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又担任光禄寺丞,转运使又将其政绩上报,朝廷多次下诏书褒奖戚纶。真宗即位,不久判鼓司、登闻院。拿出官府所藏钱帛买军粮,朝廷诏令戚纶乘坐驿车前往协调买卖。景德元年,改任盐铁判官。上疏奏言边防之事,很受真宗嘉奖。戚纶长期驻留州县官,对政事十分关注,每次上殿应答皇帝,必谈到日影西移,有时夜中被召见,也多有陈述。不久戚纶上奏说:“臣下多次承蒙召见应对,每次都被接见很长时间,委屈皇上的尊严,接见微贱之臣,圣德广大,体谅臣下的愚钝,怎敢顺俗不言呢?慎重地选择应该治本的十件事情附在奏章左边。”言词很诚恳切合实际,真宗给予嘉奖。景德二年,起用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共同主管贡举,戚纶上奏阐释选拔文士的办法,大多成为条规制令,得到朝廷采用。通判鸿胪寺。在此之前,王公大臣受诏安葬,公私花费没有一定的标准。戚纶上书禀告此事,诏令戚纶与晁迥、朱巽、刘承王圭校定官吏的等级,形成制度,于是遵照执行。戚纶认为三公、尚书、九列的官职,从唐末以来,有司逐渐增加,号令不统一,建议应当采用《通礼》《六典》法令条规,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写成大典,当时人们对此称赞不已。晋升为右司谏、兵部员外郎。当时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以及越级上廷言事,戚纶认为“忠诚正直的人,应当广开言路并对上言者予以奖励,如果是朝廷疏远之人,就更难上书言事了”,真宗对此很赞赏。升任户部郎中、直昭文馆,恰逢提高待制的等级,又兼任集贤院修撰。建议制作并解释祭奠礼仪,颁布天下;设立常平仓,隶属司农寺,来平抑民间买卖,都被采纳。离开京城就任杭州知州,所在之地江水涨潮成为祸患,戚纶于是就在岸边建立防水埽,改变树立柱石的办法,免除了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又任青州知州。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使许多老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天禧四年,改任保静军副使。这年冬天,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五年死,终年六十八岁。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下多次承蒙召见应对,每次都被接见很长时间,委屈皇上的尊严,接见微贱之臣。“臣屡蒙召对”是一主谓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即C处;“数刻”是“延”的补语,补语后面断开,即E处;“万乘之尊”是“屈”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G处。故答案为:C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B“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是“刑罚”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的作为当朝法典”错,由原文“比类沿革,著为大典”可知,应是“采用《通礼》《六典》法令条规,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而不是“直接作为当朝法典”。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解褐”,脱去平民所穿的衣服,担任官职;“按”,调查;“逋”,拖欠(2)“次”,担任……官吏,驻留;“对”,应答皇帝;“移晷”,日影西移,时间很长。
故答案为:①戚纶长期驻留州县官,对政事十分关注,每次上殿应答皇帝,必谈到日影西移。②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使许多老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可知,主管贡举时,他制订了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原文“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可知,任鸿胪寺时,制订了朝廷的安葬制度;由原文“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可知,建议沿革唐朝的《通礼》《六典》,制订当朝法典。故答案为:①主管贡举时,他制订了选拔人才的制度;②任鸿胪寺时,制订了朝廷的安葬制度;③建议沿革唐朝的《通礼》《六典》,制订当朝法典。
【答案】15.A
16.①苏诗中诗人遥想公瑾年轻有为,仰慕周瑜而自嘲自伤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成; 而黄追忆两谢,赋诗驰射,自负堪与古人比肩,豪情满怀!与苏的“仰慕古人”(或自嘲自伤)比,自当更出一筹。
② 苏诗中诗人“多情应笑我”,接受年华老去,慨叹人生如梦,虽有坦然,然亦含落寞或失意的怅惘;而黄诗中“莫笑”华颠簪菊,不服老,不改壮心,不向命运屈服。与苏比,胸怀更博大,精神更乐观奋发。(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开头二句为全词定下高昂的基调”说法有误。本词前两句为“抑”,调子应是“低沉”。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出于苏”是指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中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塑造出周瑜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的青年英雄形象。反观词人,被贬黄州,处境坎坷,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词人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词人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表达了苏轼有志报国却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本词中,“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是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全是自负口吻。最后三句“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抒发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所以说情感上“出于苏”。故答案为:①苏诗中诗人遥想公瑾年轻有为,仰慕周瑜而自嘲自伤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成; 而黄追忆两谢,赋诗驰射,自负堪与古人比肩,豪情满怀!与苏的“仰慕古人”(或自嘲自伤)比,自当更出一筹。② 苏诗中诗人“多情应笑我”,接受年华老去,慨叹人生如梦,虽有坦然,然亦含落寞或失意的怅惘;而黄诗中“莫笑”华颠簪菊,不服老,不改壮心,不向命运屈服。与苏比,胸怀更博大,精神更乐观奋发。(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答案】(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莳、畔的书写。
故答案为:(1)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2)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答案】18.“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 (《三体》的影响之大);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19.序号:③,修改为: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
序号:④,修改为: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出路。/成为三体文明唯一的出路。
序号:⑨,修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A处,“磁铁”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分看过《三体》的和没看过《三体》的,此处表总结,可见从“磁铁”角度总结,也可从《三体》角度总结,可填:“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三体》的影响之大。
B处,上文说到地球文明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消灭其他文明,此处提出的问题应该与外星文明有关,后文“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是与外形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可填: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故答案为:“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 (《三体》的影响之大);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19.三处语病分别是:
③是成分残缺,“经受”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毁灭与重生”后面加上“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
④是成分赘余,“仅有的唯一的出路”语义重复,应删去“仅有的”或“唯一的”。
⑨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语序,应是先谋求生存,再谋求发展,筹划未来,故应调整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故答案为:序号:③,修改为: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序号:④,修改为: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出路。/成为三体文明唯一的出路。
序号:⑨,修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答案】20.①:贾淑珍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
②:贾淑珍在这作为生活舞台的,供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
21.①拟物,将这批孩子当作植物去写,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
②口语化,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22.B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短句变长句,长句一般为单句,特征是只有一套主谓宾,把其它的句子分别变成单句的中的定语和状语。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人”的含义,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20.先确定句子的主干,即“贾淑珍加进了新的内容”,其他的成分作为“加进”的状语,并确定状语的语序,可以是“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也可以是“在这作为生活舞台的,供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九尺炕头上”。
故答案为: ①:贾淑珍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②:贾淑珍在这作为生活舞台的,供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
21.“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一茬又一茬”,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这批野孩子”当作庄稼来写,“一茬又一茬”具有动作上的延续性,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
“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更具口语化的特点,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故答案为: ①拟物,将这批孩子当作植物去写,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②口语化,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22.B项中的人指的是每一个人,一般人,A和C指的是人手或人才,D选项是指人的品质 。
故答案为:B。
23.【答案】驳“读书有何用,不如美食实在”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古人云:“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则曰:“未饱食而逸居,斯为禽兽。”饮食与读书,同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然而,总有人对读书持有偏见,甚或发出“读书有何用,不如美食实在”的谬论。对此,我必须大喝一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成长。
读书,是精神的滋养。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领略到人生的真谛。然而,网友甲却将“晒美食”视作炫耀的资本,肤浅地将之与“晒读书”比较,足见其未明读书之真谛。诚然,美食能带来口腹之欲的满足,但读书带来的精神满足,是美食无法比拟的。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让我们在阅读中逐渐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确,读书能使我们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领略前人的智慧和思想。由此可见,网友甲将美食与读书比较,实则是将浅薄的食欲、物质与深层次的智慧、精神混为一谈,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读书,是人生的导航。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每一本书都是一盏指路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网友甲将读书视为无用的消遣,忽视其指导人生的价值,实则是短视的无知。诚然,美食能带来味蕾的满足,但读书带来的方向指引,是美食无法提供的。读书能使我们明辨是非,了解人生真谛,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网友甲将读书与美食比较,实则是将瞬时的感官享受与长远的人生导向混淆,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读书,是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有更多的参考和借鉴。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说:“我在书里看我们‘你’——到处的‘你’,可贵的‘你’,由此才有沟通的机会。”读书是一种思考的过程,通过阅读书籍深入了解不同的思想体系和观点时,让我们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非曲直,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而这种批判精神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辨别真假善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相比之下,晒美食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社交媒体的认可,但却无法提供读书所带来的深层次价值和意义。美食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读书却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迪。如果我们仅仅沉迷于美食所带来的短暂快感,那么我们可能会忽略读书所带来的更为深刻的影响。
读书的重要性远非美食可及。读书是是精神的滋养,是人生的导航,是前瞻性的思考。网友甲的看法是他对读书的无知和短视的表现。我们应该珍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正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不断阅读、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有深度、有内涵、有智慧的人。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教考衔接: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这一单元中要求学生学会驳论文写作;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学习《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说理破立结合,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命题材料来源是必修上第六单元自读篇目:《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读书:目的和前提》,作者:黑塞。此文是作者的一篇随笔。文章阐述了读书目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出现了一种浮躁的心态,觉得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可笑的、不值得的。文章由此阐述了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上图书馆》作者:王佐良。此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在国内和国外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由此抒发了上图书馆之乐是一种奇趣的感慨,并借此赞美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