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七)

资源简介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历史发展,各画科创造出丰富的时尚样式,创新层出不穷,但这些创新从来没有离开笔墨的核心价值。
每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变迁或确立,都是由社会历史文化的合力所促成。清代石涛作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崇尚“笔墨当随时代”和“我自用我法”,被后世冠以“革新派”的称号。作为创新思想活跃的绘画大师,石涛论画思想中屡见讲求创新的论述,如《苦瓜和尚画语录·变化章》云:“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确实有一反传统的气势,殊不知这一章的要旨却是“借古以开今”,强调“古”与“今”的辩证关系。后来,无论傅抱石还是吴冠中,也深谙其中的理意,他们虽然都强调艺术的时代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坚守中国画笔墨的核心价值。事实上,细读石涛绘画思想最主要载体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可以明白石涛反对仿古摹古之风,但他从没有反叛过笔墨审美本体。石涛的艺术思想,更强调顺其自然、求真求美,而非一味求新。
只追求新颖面目的创新往往难登大雅之堂。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记载,唐代有个叫范阳山的人擅长“水画”,挖池灌水后,将墨和颜色准备好,纵笔在水中涂画,两天后用绢拓出,“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这种运用材料在水上形成的“偶然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带有明显的“杂耍”意味。大理论家和大鉴藏家张彦远对此类艺术似乎并不以为然,他说:“……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对特殊笔墨之法的尝试和运用,所谓“水画”“吹云”虽有一定妙趣,却非中国画“正体”。艺术的核心审美在于典雅规范,岂能仅仅依赖于这些异形的方法而得以实现?
如今,中国画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选项”更多,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之广泛远超历史任何时期,随着东西方艺术的全方位交流、网络的普及以及方兴未艾的AI技术,中国画历经千百年形成的笔墨观念与技巧似乎已不再是“必选项”,甚至在“创新”旗帜下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面貌。随着绘画材料和传播媒介的扩展,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艺术“奇观”让人眼花缭乱,进而影响到了院校绘画教学以及绘画创作。对这些现象,我们除了肯定其艺术热情外,并不认为其对“笔墨”价值有多少贡献。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学人殚精竭虑架构的笔墨“大厦”并不会因此而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十分规范而稳定的内在法则和外在形式,它既有绘画自身的特质,又有诗的性灵和书法的美感,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有观点认为笔墨会限制创新思维,甚至是求新求变的障碍,我认为这是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画的发展,因此容易被各种审美乱象所迷惑。另外,这也是对笔墨价值的理解不够充分,认为笔墨仅仅是古人画作中的既有符号和图式。
要从事中国画,就要严格遵循其中的规则约束,在画法和画格方面不断精进,探赜钩深,不是谁都可以逸笔草草信手拈来,否则便失去艺术的难度。试问,没有挑战性的艺术又如何能产生吸引人的魅力?中国画的笔墨境界和审美价值如烈马、如高山,需真正的勇士去驯服和攀登才能得其要妙。坚守中国画的笔墨核心价值,就不能用所谓多元视角曲解中国画笔墨的价值。
(摘编自姜金军《中周画需要坚守笔墨核心价值》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岭南画派开馆兴学,开启了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序曲。岭南画派以创新为宗旨,认为中国画不该停留在模仿古人的阶段,反对“师以临摹教其徒,父以临摹教其子”的私塾式教育,推广新式公学堂,普及新式的审美意识。岭南画派的几位创始人早年都曾留学日本。他们在研习日本绘画风格与特性的同时,借鉴其特点开创了“新国画”,突破了“熟纸熟绢”和“全幅渲染”的局限,充分发挥笔墨意趣,令人耳目一新。岭南画派的先行者们秉持开放兼容的心态,率先对笔墨的边界作出了拓展,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岭南画派也践行着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精神。
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画的改造,让很多岭南画家走出书斋,在自然中对景写生,从而对传统笔墨有了新的理解。这一时期,岭南画派的大多数作品都呈现出实验性的特征,例如在传统的山林丘壑中加入现代性的建筑,虽然显得有些不自然,但体现出画家们敢于变革的精神。在广州美术学院执教的关山月与黎雄才两位先生深入生活,收集了大量素材,画出了许多鲜活而富有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从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与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先生早已完成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蝶变与技术转换,景物之间的构建搭配显得极其融洽,传统中国画的形象模式在他们的笔下具有了时代的样态。此时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教学,同样关注笔墨的传承与变革。可以说,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固守已不再是岭南画派的教学理念。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思潮与绘画观念的涌入,中国画的笔墨样态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岭南画家们广泛汲取不同种类的艺术营养以发展自身的创作,各种实验性的观念进入中国画领域。这时期出现的城市水墨、实验水墨等,都将笔墨的维度再一次从具体的形象向意象或抽象方面拓展。中国画家在笔墨中融入现代思想、观念、情感、审美等,使笔墨向材料、色彩、形式、构成、精神内蕴等维度展开,实现笔墨传承与时代表达的统一。
(摘编自刘文东 陈川 李琳《突破笔墨边界 寻找更多可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但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并不相同
B.材料一引用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的话,是为了论证绘画要体现出反传统的气势。
C.材料二认为,岭南派画家敢于变革,某些作品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具有实验性特征。
D.材料二指出,岭南画派广泛吸取不同艺术的营养,将笔墨维度再次从具象拓展到抽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艺术的核心审美要求典雅规范,任何以追求新颖为目的的创新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B.当下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过于广泛,这一弊端促使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奇观”大量产生。
C.不遵循中国画的规则约束,不在技法上钻研精进,会使艺术失去难度并无法产生吸引力。
D.以创新为宗旨的岭南画派反对模仿古人,普及新式审美意识,因而能充分发挥笔墨意趣。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黄公望: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
B.郭熙:笔与墨,人之浅近事……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
C.恽南田: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D.布颜图:盖笔即精工,墨即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笔墨当随时代”,但其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现代文阅读Ⅱ
两个青蛙灶
萧红
楼上的声音从窗洞飘落下来了。
“让我们都来看吧,秦铮又回来了,又是同平野一道……”
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校园像幅画似的,绘着小堆小堆的黄花;地平线以上,是些散散乱乱的枝柯,在晚风里取暖;拥挤着的树叶上,跳跃着金光。
秦铮提篮里的青蛙,跳到地面,平野在阳光里笑着,惊惧的肩头缩动着,把青蛙装进篮里。
裙襟被拆卷一下,秦铮坐在水池旁愉快着,她的眼睛向平野羞涩地笑,别离使她羞涩了。
平野和她的肩头相依,但只是坐着,他躲避着热情似的坐着。一种初会的喜悦常常是变做悲哀的箭,连贯地穿了两颗心,水珠在树叶上闪起金光,滚动着,风来了,水珠落了。也和水珠一样,秦铮的眼泪落了,落到平野的衣襟上、手上、唇上,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
平野觉得自己的生命这算是第一次有了意义。
“不要哭啊……”
楼上的声响震着玻璃窗时,秦铮扭动她的肩头,但不看上去,她知道这又是她的妹妹秦华在作怪。
提篮里的青蛙要去寻水,粗糙地呼吸着。
秦铮从来爱玩小孩子的事,从乡间回来特地带回两个青蛙,现在青蛙是放在水池里了。晚天染着紫色红色的颜料,各自划分着,划分得不清晰了,越加模糊下去。
“这次我到乡下去,受罪极了,猩红热,虎列拉,……各样的传染病都有。只有传染病,没有医生,患病者只有死。——在这样的世界上,我也真希望死了。因为你,我死的希望破碎了。你不是常说吗?想要死的人,那是自私,或是个人主义的变态。”
平野吻了她手一下,并且问:“那里工作怎样?”
平野又像恢复了自己似的,人像又涌上他的心来,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在喊口号了。他们的声音低下来,暗下来,和苍茫的暮色一样,苍茫下去。
南楼宿舍睡在夜里了,北楼也睡在夜里,久别的情绪苍白着,不可顿挫地强硬起来,纠缠起来。
踱荡着他们的热情似的,穿着林丛踱荡,踏着月光踱荡,秦铮是愉快的,讲了一些流水似的话,别离不再压紧她了。她轻松地跳着舞步,可是平野的心情正相反,他徘徊着,他作窘,平野为了她的青春所激动。
关于这个,秦铮是忽略了,她永不知道她的青春可能激动了别人,在一个少女这是一件平常的事。
南楼的影子倒在水池里,太空镶着无数的星座,秋夜静得和水晶似的透明。秦铮怕羞的背影走上楼梯去
平野站在月光中的池旁,目送她。每次他送秦铮回宿舍时,她都是倒踏着梯级向他微笑着,缓缓地走进去
平野的心思平静下来,转身向北楼走去。

这是一个回忆,完全是一个梦中的回忆。
平野醒转来了,铁窗外石壁的顶端,模糊着苍白的星座。深壑的院宇,永恒地刮着阴惨的风,住在这里的人,有的是单身房,有的是群居,有的在等候宣告死刑,也有些是在挨混刑期。
等候大刑的人,他们终夜不能睡着,他们吼叫出不是人的声音来,但是他们腿上的铁锁和手上的木枷并不因为吼号而脱落,依然严紧地在枷锁着。五个人中的两个人是瘫落在墙角里,不喊叫也不挣脱,使你看到,你可以联想起那是两个年老的胡匪被死恐吓住了?但,他们不是,那两张面孔,并不苍白;手足安然的,并不颤索。
提着枪打着裹腿的人,整夜在看守着这五个人,这是为了某种事体。提枪的人,总是不间断地在袖口间探望自己的手表,就像希望着天快亮起来似的。但,天亮起来又有什么事体要发生呢?这个事体,看守人和被看守人都像明白似的。被看守人嚎叫着,他们不能滚转,提枪的人在那里踱来踱去。
其中的一个向着那两个永不知嚎叫的人说:
“怎么你们的不是行抢,只为了几张碎纸在身上就……”
说话的被那个提着枪的绞断了话声,但是他现在一点都不知惧怕什么叫枪,他大骂了一阵,没有法治他。提枪的那个人仍然是走来走去,一面看他袖口间的表。
平野,他是一个永久要住在这里的犯人,因为法律判定他是这样。
因为三年前的那天晚间,他同秦铮在校园里谈一些关于乡间和工作的事,第二天,秦铮的父亲处死刑了,第三天,秦铮被捕了。接着就是平野。
现在秦铮和平野是住在同一个铁包的院里,现在已三年了。放在水池里两个青蛙变作了一群小青蛙,在校园里仍是叫着。
在三年之中,他们总是追随三年前的旧梦,平野醒转来了。醒来他寻觅不见秦铮,他又闭起眼睛,窗子铁栏外,有不转动的白色的月轮,外面嚷着这样的声音,平野听到了:“又是五个:两个政治犯,三个强盗犯,被提出去。”过了一刻,车轮的声音轧过了,渐远了。
(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1933年,当时东北人民正处于日伪统治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学生的故事。
B.秦铮在乡下看到的悲惨情形,使她对农民产生了强烈同情,并厌恶“这样的世界”。
C.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监狱环境的阴冷和残酷,烘托了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
D.秦铮和平野因在校园交谈的内容而被捕入狱,这展示出了日伪统治下的白色恐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落笔于秦铮和平野的久别重逢,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展示出特殊时代的人性之美。
B.小说善用对比手法,如将等候大刑的不停吼叫的人与那两个永不知嚎叫的人进行对比,表现后者坚定的革命意志。
C.小说多次写监狱看守人看向袖口间的手表,这个简单的动作既写出了看守人的不耐烦,又写出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D.小说以“车轮的声音轧过了,渐远了”结尾,颇具画面感,同时运用留白手法,暗示这两个政治犯、三个强盗犯的结局。
8.小说标题“两个青蛙”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从情节、环境、语言等角度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臧武仲①,又称臧纥,谥“武”,鲁之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初,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继室以其姬,穆姜②之姨子也,生纥,长于公宫。姜氏爱之,故立之。臧贾、臧为出在铸。臧武仲使使告臧贾,且致大蔡③焉,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为以纳请,遂自为也。臧纥如防,使来告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
臧纥致防而奔齐。将盟臧氏,季孙④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对曰:“盟东门氏也,曰:‘毋或如东门遂,不听公命,杀適立庶。’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季孙曰:“臧纥之罪,皆不及此。”盂椒曰:“盍以其犯门斩关?”季孙用之。乃盟臧氏曰:“无或如臧纥,干国之纪,犯门斩关。”臧纥闻之,曰:“国有人焉!谁居?其孟椒乎!”
齐侯将为臧纥田。臧纥闻之,见齐侯。与之言伐晋。对曰:“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晋之乱而后作焉,宁将事之,非鼠如何?”乃弗与田。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
(节选自《左传》)
【注】①臧武仲:鲁国大夫,封邑在防。其父、祖父都为鲁国高官。②穆姜:鲁宣公夫人。③大蔡:即大龟,其甲用于占卜。④季孙:季武子,鲁国正卿。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纥之罪A不B及C回不祀D子E以大蔡E纳请G其H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朽,指永不磨灭,与成语“永垂不朽”“万劫不朽”的“不朽”意思相同。
B.致,给予、送给,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不同。
C.再拜,指拜两次,“再”与《曹刿论战》中“再而衰”的“再”意思不同。
D.宁,指宁可、宁愿,与《与妻书》中“宁请汝先死”的“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认为,臧武仲虽被世人称为圣人,但不能免于罪责;喜好谈论出兵征讨,与地打仗却失败了,他的智慧是名不副实的。
B.臧武仲因受穆姜喜爱而被立为臧氏继承人,但他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便想让位给长兄臧贾,但最终事与愿违。
C.季武子打算与臧氏结盟,便向掌管逃亡臣子的外史询问盟约的写法,最终采用了孟椒的建议;该说法得到了臧武仲的认可。
D.臧武仲在与齐庄公谈论进攻晋国之事时,将齐庄公比作老鼠,闻风而动,趁乱进攻,以致齐庄公生了气不赏赐土地给他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②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
14.孔子是如何评价臧武仲其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晚①
杜甫
杖藜寻晚巷,炙背近墙暄。
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②尊。
朝廷问府主③,耕稼学山村。
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
【注】①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东屯作此诗,时年56岁。②拙养,即养拙、守拙。③府主,佐吏、幕僚对其长官的尊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杖藜”即拄着手杖行走,首联上句叙事,写诗人黄昏时分拄杖漫步于东屯巷中。
B.首联下句描写诗人惬意的生活,傍晚的阳光投射过来,诗人靠近墙壁晒背取暖。
C.领联抒心志,虽然他人认为幽居之地太过偏僻,但诗人知道这里十分适宜养拙。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诗人选择向农人学习耕耘之事,流露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16.这首诗的尾联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7.(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语,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夸张地写出了星斗可触、使人惶恐的情形,凸显了蜀道高峻的特点。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典故,表达自己多纳人才的期望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Ⅰ
十月,一场秋雨。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从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____的素书。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____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Ⅱ
骨传导耳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听觉技术,它通过将声音传输到你的颅骨,而不是____ ,来实现听觉效果。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颅骨的振动传递声音信号到内耳,从而____ 。骨传导耳机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保证听力安全。传统的耳机会直接将声音传递到耳道中,这可能会导致耳膜受损或者听力受损。而骨传导耳机是通过振动头骨来传递声音的,不会直接影响耳朵,因此可以保证听力的安全。二是____。传统的耳机会隔绝周围的声音,这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法听到重要的警报声或者其他的警告声。而骨传导耳机可以让人们在听音乐或通话的同时,仍然可以感知到周围的声音,这对于行人和骑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三是适合户外运动。骨传导耳机因为可以让人们听到周围的声音,这对于跑步、骑车或者其他户外运动来说非常重要。此外,它还具有防水和防汗,适合在户外运动中使用。
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果你站在天山的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
B.放心吧,你的妈妈就是我的妈妈,我一定像对待亲妈妈一样对待她。
C.现在请第五组讨论《水浒传》中的人物,你说一个,他说一个,轮流来。
D.屈原啊,你这个楚国大夫所受的委屈我能深深地理解,我内心很同情你。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有些人看来,行事要避免显露锋芒,要低调,因为“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行事要高调张扬,正所谓“毛遂自荐”“先声夺人”;还有一些人认为,高调、低调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行事应该不拘一格,高调也好,低调也好,要注意分清场合,也要因人而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D
4.①首先提出观点,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坚守笔墨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的;②接着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画的“正体”是笔墨;③然后指出如今中国画的很多“创新”并不会影响千百年来构建的笔墨“大厦”;④最后重申观点,点明中国画要坚守笔墨核心价值,严格遵循其内在规则。
5.①材料一提到“笔墨当随时代”,是在论述清代石涛的绘画理念时,意在强调石涛虽注重艺术的时代性,讲求创新,但实际上一直坚持笔墨审美主体,在古今辩证的基础上注重顺其自然、求真求美。②材料二提到“笔墨当随时代”,是在论述关山月、黎雄才的绘画创作时,意在强调20世纪50年代岭南画派不再只固守中国画传统笔墨,而开始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创新。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掌握的能力。此题需要先根据每一段的首尾句确定每一段的中心观点,然后对每一段的中心观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与划分,按照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一个答题思路进行概括总结。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B“是为了论证绘画要体现出反传统的气势”错误,材料一引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的话,是为了论证石涛讲求创新的同时注重“古”与“今”的辩证关系,强调“借古以开今”。
故答案为:B。
2.A项,“任何以追求新颖为目的的创新都会以失败而告终”错误,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只追求新颖面目的创新往往难登大雅之堂”可知。
B项,“这一弊端促使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奇观’大量产生”错误,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的广泛并不能说是“弊端”;且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应是“绘画材料和传播媒介的扩展”促使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奇观”大量产生。
D项,“反对模仿古人”不准确,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岭南画派只是认为“不该停留在模仿古人的阶段”;“因而能充分发挥笔墨意趣”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前后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C。
3.A项,是说绘画中笔、墨的含义,体现出笔墨语言有规范稳定的外在形式,能支撑倒数第二段的观点。B项,是说绘画中笔墨汲取书法艺术之长,体现出笔墨与书法的关联,能支撑倒数第二段的观点。
C项,是说有笔墨才能称之为画,强调笔墨的核心价值,能支撑倒数第二段的观点。
D项,是强调绘画中境界的重要性,不能支撑倒数第二段的观点。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掌握的能力。
“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历史发展,各画科创造出丰富的时尚样式,创新层出不穷,但这些创新从来没有离开笔墨的核心价值”,首先提出观点,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坚守笔墨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清代石涛作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等,接着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画的“正体”是笔墨;
“甚至在‘创新’旗帜下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面貌”“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学人殚精竭虑架构的笔墨‘大厦’并不会因此而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改变”,然后指出如今中国画的很多“创新”并不会影响千百年来构建的笔墨“大厦”;
“要从事中国画,就要严格遵循其中的规则约束,在画法和画格方面不断精进,探赜钩深,不是谁都可以逸笔草草信手拈来,否则便失去艺术的难度”,最后重申观点,点明中国画要坚守笔墨核心价值,严格遵循其内在规则。
故答案为:①首先提出观点,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坚守笔墨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的;②接着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画的“正体”是笔墨;③然后指出如今中国画的很多“创新”并不会影响千百年来构建的笔墨“大厦”;④最后重申观点,点明中国画要坚守笔墨核心价值,严格遵循其内在规则。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笔墨当随时代”,材料一第二段,清代石涛作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崇尚“笔墨当随时代”和“我自用我法”,被后世冠以“革新派”的称号,在古今辩证的基础上注重顺其自然、求真求美。
材料二提到“笔墨当随时代”,在材料二第二段,“ 从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与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先生早已完成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蝶变与技术转换,景物之间的构建搭配显得极其融洽,传统中国画的形象模式在他们的笔下具有了时代的样态 ”,意在强调20世纪50年代岭南画派不再只固守中国画传统笔墨,而开始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创新。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提到“笔墨当随时代”,是在论述清代石涛的绘画理念时,意在强调石涛虽注重艺术的时代性,讲求创新,但实际上一直坚持笔墨审美主体,在古今辩证的基础上注重顺其自然、求真求美。②材料二提到“笔墨当随时代”,是在论述关山月、黎雄才的绘画创作时,意在强调20世纪50年代岭南画派不再只固守中国画传统笔墨,而开始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创新。
【答案】6.C
7.A
8.①“两个青蛙”指秦铮从乡下特地带回来的两只青蛙,它们被秦铮和平野放人了校园里的水池中,见证了秦铮和平野的爱情生活,代表着秦铮对生活的热爱。②“两个青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秦铮和平野两个人,小说结尾部分写水池里的两个青蛙变作了一群小青蛙,象征着秦铮和平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望。
9.①小说淡化情节,散化结构,第一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爱情生活,第二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牢狱生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性不强。②小说注重环境描写,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如“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运用散文的笔触,给人以静谧微凉之感,具有抒情性。③小说语言散文化,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巧设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平野看到秦铮流泪时的感受,富有诗性美。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C“烘托了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错误,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并不能表现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主要是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氛围。
故答案为:C。
7.A“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错误,小说开头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从表层义和深层义解释。
表层义,“ 秦铮从来爱玩小孩子的事,从乡间回来特地带回两个青蛙,现在青蛙是放在水池里了。晚天染着紫色红色的颜料,各自划分着,划分得不清晰了,越加模糊下去 ”代表着秦铮对生活的热爱。
深层义,“两个青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秦铮和平野两个人。
故答案为:①“两个青蛙”指秦铮从乡下特地带回来的两只青蛙,它们被秦铮和平野放人了校园里的水池中,见证了秦铮和平野的爱情生活,代表着秦铮对生活的热爱。②“两个青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秦铮和平野两个人,小说结尾部分写水池里的两个青蛙变作了一群小青蛙,象征着秦铮和平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望。
9.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小说淡化情节,散化结构,第一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爱情生活,“平野和她的肩头相依,但只是坐着,他躲避着热情似的坐着”;第二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牢狱生活,“现在秦铮和平野是住在同一个铁包的院里,现在已三年了”,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性不强。
小说注重环境描写,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校园像幅画似的,绘着小堆小堆的黄花;地平线以上,是些散散乱乱的枝柯,在晚风里取暖;拥挤着的树叶上,跳跃着金光”。
小说语言散文化,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南楼的影子倒在水池里,太空镶着无数的星座,秋夜静得和水晶似的透明”。
故答案为:①小说淡化情节,散化结构,第一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爱情生活,第二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牢狱生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性不强。②小说注重环境描写,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如“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运用散文的笔触,给人以静谧微凉之感,具有抒情性。③小说语言散文化,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巧设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平野看到秦铮流泪时的感受,富有诗性美。
【答案】10.ADG
11.D
12.B
13.文仲身死而言立,所以被称为文仲,然而他仍然有三件不仁的事,三件不智的事。
②与叔孙氏结盟,说:“不要像叔孙侨如那样,想要废弃国家法规,颠覆国家政权。”
14.①孔子认为臧武仲有智慧,是一个贤能的人,比他的祖父臧文仲更加贤能。②同时认为臧武仲的所作所为不顺于事理,不合于恕道,这也致使他不被鲁国所容纳。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颜回向孔子询问说:“臧文仲、臧武仲,谁更贤能呢?”孔子说:“武仲更贤能!”颜回说:“武仲被世人称为圣人,但他自身不免于罪责,这是他的智慧还不足以称道;他喜好说用兵讨伐,但与邾地打仗却失败了,这是他的智慧和名声不相合。文仲虽然身死,但他的言论不朽,怎么能说他不如武仲贤能呢?”孔子说:“文仲身死而言立,所以被称为文仲,然而他仍然有三件不仁的事,三件不智的事,这方面是不如武仲的。”
材料二: 臧武仲,又称臧纥,谥号“武”,是鲁国臧文仲的孙子,臧宣叔的儿子。当初,臧宣叔在铸地娶妻,妻子生下臧贾和臧为后就死了。臧宣叔娶了妻子的侄女作为继室,她是穆姜妹妹的女儿,生了臧纥,臧纥在鲁公的宫中长大。穆姜喜欢他,所以立他为臧宣叔的继承人。臧贾、臧为离开家住在铸地。臧武仲派人告诉臧贾,同时送去占卜用的大龟,说:“我没有才能,没能守住宗庙,谨向您报告我的无能。我的罪责,不至于使臧氏灭绝。您把大龟进献而请求立为臧氏继承人,也许是可以的。”臧贾说:“这是家里的灾祸,不是您的过错。我听到命令了。”拜了两次,接受了大龟。臧贾让臧为代他进献大龟并请求,臧为却请求立自己为继承人。臧纥去到防地,派人来报告说:“我不能伤害别人,只是智谋不足。我不敢为个人请求。如果能守住先人的祭祀,不废弃祖辈、父辈的功劳,我岂敢不离开防地。”于是鲁国就立了臧为。
臧纥献出防地而逃亡到齐国。(季孙氏)打算与臧氏结盟,季武子召见掌管逃亡臣子的外史,询问盟约的写法。外史回答说:“与东门氏结盟,说:‘不要像东门遂那样,不听国君的命令,杀嫡子、立庶子。’与叔孙氏结盟,说:‘不要像叔孙侨如那样,想要废弃国家法规,颠覆国家政权。’”季武子说:“臧纥的罪过,都不至于此。”孟椒说:“何不把他破坏门禁砍断门闩写进盟约?”季武子采用这个建议。于是和臧氏结盟,说:“不要像臧纥那样,触犯国家的法纪,破坏门禁砍断门闩。”臧纥听说了这件事,说:“国内有人才啊!是谁呀?是孟椒吧!”
齐庄公准备封给臧纥土地。臧纥听说这件事,去见齐庄公。(齐庄公)对臧纥说起进攻晋国的事。臧纥回答说:“功劳多倒是很多,不过君王却像老鼠。老鼠白天藏起来,晚上出动,不在宗庙里穴居,是畏惧人的缘故。现在君王听说晋国有了动乱然后出兵,一旦晋国安宁又准备侍奉晋国,这不是老鼠又是什么?”齐庄公于是不封赏臧纥田地了。孔子说:“智慧是很难的。有臧武仲这样的智慧(臧武仲不想受封齐国的土地,便故意触怒齐庄公),却不能被鲁国容纳,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所作不顺于事理,所施不合于恕道。《夏书》说:‘想着这个,一心在于这个。’这就是顺于事理,合于恕道啊。”
10.句意:我的罪责,不至于使臧氏灭绝。您把大龟进献而请求立为臧氏继承人,也许是可以的。
“纥之罪”充当主语,之后断开;
“子以大蔡纳请”,“子”,你,放在句首,之前断开;
“其可”,“其”表揣测,之前断开。
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
故答案为:ADG
11.A项,“永垂不朽”“万劫不朽”的“不朽”指永不磨灭,与文中加点的“不朽”意思相同。
B项,“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指招致、招引,与文中加点的“致”意思不同。
C项,“再而衰”的“再”指第二次,与文中加点的“再”意思不同。D项,文中加点的“宁”指安宁、安定,“宁请汝先死”的“宁”指宁可、宁愿,二者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D。
12.B“但他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错误,原文并未提及臧武仲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从臧武仲派人跟臧贾说的话中,可推测臧武仲是身有罪责,但不想断绝臧氏香火,所以让臧贾代他成为臧氏继承人。
故答案为:B。
13.①“殁”,死;“犹” 仍然 ;“ 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定语后置。
②“毋或”, 不要 ;“荡覆”,颠覆。
故答案为:①文仲身死而言立,所以被称为文仲,然而他仍然有三件不仁的事,三件不智的事。
②与叔孙氏结盟,说:“不要像叔孙侨如那样,想要废弃国家法规,颠覆国家政权。”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武仲贤哉!”“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据此理解意思,换成自己的话表达。
①孔子认为臧武仲有智慧,是一个贤能的人,比他的祖父臧文仲更加贤能。②同时认为臧武仲的所作所为不顺于事理,不合于恕道,这也致使他不被鲁国所容纳。
【答案】15.D
16.①尾联写晚景:归鸟已飞回栖息,寒夜灯烛已经熄灭,门户已经关闭。②这两句照应标题,且与首联相呼应,全诗以晚景开头,以晚景作结,结构完整。③尾联以景结情,展现了杜甫晚年对质朴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追求自由与内心宁静的心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15.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错误。颈联意思是朝廷之事可问府主,耕稼农活要向农人学习,并未运用对比手法。
故答案为:D
16.“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中“归翼”使用借代手法,借归飞的翅膀代指归飞的鸟。鸟倦飞而知还,多么温馨美好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栖定,指鸟儿回到巢中并已经安歇下来。众所周知,鸟儿归巢之初,犹如奔波忙碌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中,是鸟儿一天中最喧闹、热闹的时候。故而,“栖定”二字,暗示了鸟儿回家的喧嚣已经平静,说不定已经进入了梦乡,侧面表现了时间之晚。诗人在傍晚时分出门炙背,徘徊流连以至于鸟儿“栖定”,可见诗人漫步时间之久,侧面表现了诗人“炙背”的愉悦和惬意,诗人展现了与鸟儿甚至整个天地自然相同的律动,流露出诗人遗世离俗融于自然的恬淡、自然、平静、自得。另外,灯而寒,一方面扣合了题目“晚”;一方面灯之寒与前文炙背之暖形成反差,流露出诗人对炙背之暖以及炙背之暖所代表的自然、随性、安适、自得的生活的眷恋与喜爱。
17.【答案】(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语,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可得出 忧劳可以兴国 ; 逸豫可以亡身
(2)根据语境 夸张地写出了星斗可触、使人惶恐的情形,凸显了蜀道高峻的特点 可得出 扪参历井仰胁息 ;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根据语境 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典故,表达自己多纳人才的期望的两句是 可得出 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案】18.博大精深(百读不厌);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19.①比喻:将山比作水墨画中的“留白”,将水比作醉人的“醇酒”,将云比作儿时的“手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桂林兴安的山、水、云的美。②拟人:“水吟唱”将水人格化,赋予其人的行为,让桂林兴安的水充满了灵性。③排比:“山·……似……”“水………像……“云……还原……”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使桂林兴安的山、水、云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且增强了语势,使语言更加优美。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分条整理,并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个空修饰“书”, 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第二个空修饰故事, 波澜起伏 : 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原指波浪四起,常用比喻义,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
故答案为: 博大精深(百读不厌);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19.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 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
“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像秋日醉人的醇酒”比喻;
“水吟唱”,拟人,把水当作人。
三个句子之间是排比。
故答案为:①比喻:将山比作水墨画中的“留白”,将水比作醉人的“醇酒”,将云比作儿时的“手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桂林兴安的山、水、云的美。②拟人:“水吟唱”将水人格化,赋予其人的行为,让桂林兴安的水充满了灵性。③排比:“山·……似……”“水………像……“云……还原……”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使桂林兴安的山、水、云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且增强了语势,使语言更加优美。
【答案】20.A
21.传输到你的耳道;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22.骨传导耳机可以让人们听到周围的声音,这对于跑步、骑车或者其他户外运动来说非常重要。此外,它还具有防水和防汗的功能,适合在户外运动中使用。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义的把握能力。
1、要搞清词语的感彩。
2、注意运用的对象。
3、注意范围的大小。
4、注意程度的轻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20.例句:泛指,指读到本文的任何一人。 A.泛指,指读到本文的任何一人。 B.特指,指对话中的说话对象。 C.泛指,集团中的某一个体。 D.特指,指屈原。
故答案为:A
21.①处,根据“传统的耳机会直接将声音传递到耳道中”以及前文“骨传导耳机……而不是”,可知本处可填入“通过传统的耳道”。
②处,根据“骨传导耳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听觉技术”以及前文“这种技术的原理…..从而”,可知本处可填入“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
③处,根据“传统的耳机会隔绝周围的声音”“而骨传导耳机...仍然可以感知到周围的声音”,可知本处可填入“保持周围环境的感知”。
22.原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骨传导耳机因为”语序不当,可改为“因为骨传导耳机”;二是成分残缺,“具有”缺失对应的宾语中心语,可在“防汗”后加“的功能”。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高调还是低调?材料的最终观点是相当辩证的,即无论哪种行为方式,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优劣之分。高调还是低调取决于人、事件和结果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题干分析】
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观点。做事要低调,否则会有一定的风险。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太显眼、太招摇,他们会引来嫉妒和嫉妒。谁能保证他们一生都会安于现状,一帆风顺?如果有一天它失去了权力,估计会有很多人陷入困境。但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说,这是一种明智而保守的思维方式,太保守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这样做,社会如何发展进步?“树林里的木头很美,风会摧毁它;堆积在岸边,水流会汹涌它。”这是平庸无畏者懦弱思想的表现,也是他们自己无能行为的借口。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树都努力长得更高,以争夺阳光。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你跑得不快或飞得比别人高,你就会被淘汰。敢为人先,不断超越,才能拥有成功而精彩的人生。
让我们看看第二个视角。我们做事要敢于展现自己的敏锐性,愿意“做志愿者”、“挺身而出”。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值得肯定。现实中,我们看到一小部分人安于现状,缺乏敢于站出来、敢于担当的精神;顺从,不敢创新;有些人知道自己落后于其他人,就不敢咬紧牙关冒险。他们宁愿平庸也不愿冒险;有些人只为一点点成就而沾沾自喜,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荣誉。当他们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他们将永远不会恢复,也永远不会努力进步。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努力创业,必须摒弃过时的、自我标榜的观念,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能有新的前景和成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炫耀自己的敏锐并不意味着炫耀和鲁莽,也不意味着鲁莽和冒险。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由此可见,前两种视角各有利弊,我们能否平衡两者的关系,妥善处理这两种方法?第三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
写作要辩证分析,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你性格谨慎,但缺乏勇气,那么应该鼓励你更加高调和勇敢;如果你性格急躁,容易冒险,
然后要更加谨慎和低调。如果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需要我们开辟新的道路,那么为什么不更具创新性和敏锐性呢;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属于保守阶段,那么就要保守和谨慎。总之,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作风,需要我们辩证分析,慎重选择。青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有志愿服务和挺身而出的力量和勇气,以及低调做事和克制锐气的能力。如何处理,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体验。
【立意选取】
1.高调、低调因时而异。
2.高调是一种魄力,低调是一种修养。
3.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历史发展,各画科创造出丰富的时尚样式,创新层出不穷,但这些创新从来没有离开笔墨的核心价值。
每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变迁或确立,都是由社会历史文化的合力所促成。清代石涛作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崇尚“笔墨当随时代”和“我自用我法”,被后世冠以“革新派”的称号。作为创新思想活跃的绘画大师,石涛论画思想中屡见讲求创新的论述,如《苦瓜和尚画语录·变化章》云:“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确实有一反传统的气势,殊不知这一章的要旨却是“借古以开今”,强调“古”与“今”的辩证关系。后来,无论傅抱石还是吴冠中,也深谙其中的理意,他们虽然都强调艺术的时代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坚守中国画笔墨的核心价值。事实上,细读石涛绘画思想最主要载体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可以明白石涛反对仿古摹古之风,但他从没有反叛过笔墨审美本体。石涛的艺术思想,更强调顺其自然、求真求美,而非一味求新。
只追求新颖面目的创新往往难登大雅之堂。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记载,唐代有个叫范阳山的人擅长“水画”,挖池灌水后,将墨和颜色准备好,纵笔在水中涂画,两天后用绢拓出,“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这种运用材料在水上形成的“偶然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带有明显的“杂耍”意味。大理论家和大鉴藏家张彦远对此类艺术似乎并不以为然,他说:“……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对特殊笔墨之法的尝试和运用,所谓“水画”“吹云”虽有一定妙趣,却非中国画“正体”。艺术的核心审美在于典雅规范,岂能仅仅依赖于这些异形的方法而得以实现?
如今,中国画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选项”更多,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之广泛远超历史任何时期,随着东西方艺术的全方位交流、网络的普及以及方兴未艾的AI技术,中国画历经千百年形成的笔墨观念与技巧似乎已不再是“必选项”,甚至在“创新”旗帜下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面貌。随着绘画材料和传播媒介的扩展,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艺术“奇观”让人眼花缭乱,进而影响到了院校绘画教学以及绘画创作。对这些现象,我们除了肯定其艺术热情外,并不认为其对“笔墨”价值有多少贡献。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学人殚精竭虑架构的笔墨“大厦”并不会因此而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十分规范而稳定的内在法则和外在形式,它既有绘画自身的特质,又有诗的性灵和书法的美感,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有观点认为笔墨会限制创新思维,甚至是求新求变的障碍,我认为这是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画的发展,因此容易被各种审美乱象所迷惑。另外,这也是对笔墨价值的理解不够充分,认为笔墨仅仅是古人画作中的既有符号和图式。
要从事中国画,就要严格遵循其中的规则约束,在画法和画格方面不断精进,探赜钩深,不是谁都可以逸笔草草信手拈来,否则便失去艺术的难度。试问,没有挑战性的艺术又如何能产生吸引人的魅力?中国画的笔墨境界和审美价值如烈马、如高山,需真正的勇士去驯服和攀登才能得其要妙。坚守中国画的笔墨核心价值,就不能用所谓多元视角曲解中国画笔墨的价值。
(摘编自姜金军《中周画需要坚守笔墨核心价值》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岭南画派开馆兴学,开启了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序曲。岭南画派以创新为宗旨,认为中国画不该停留在模仿古人的阶段,反对“师以临摹教其徒,父以临摹教其子”的私塾式教育,推广新式公学堂,普及新式的审美意识。岭南画派的几位创始人早年都曾留学日本。他们在研习日本绘画风格与特性的同时,借鉴其特点开创了“新国画”,突破了“熟纸熟绢”和“全幅渲染”的局限,充分发挥笔墨意趣,令人耳目一新。岭南画派的先行者们秉持开放兼容的心态,率先对笔墨的边界作出了拓展,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岭南画派也践行着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精神。
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画的改造,让很多岭南画家走出书斋,在自然中对景写生,从而对传统笔墨有了新的理解。这一时期,岭南画派的大多数作品都呈现出实验性的特征,例如在传统的山林丘壑中加入现代性的建筑,虽然显得有些不自然,但体现出画家们敢于变革的精神。在广州美术学院执教的关山月与黎雄才两位先生深入生活,收集了大量素材,画出了许多鲜活而富有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从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与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先生早已完成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蝶变与技术转换,景物之间的构建搭配显得极其融洽,传统中国画的形象模式在他们的笔下具有了时代的样态。此时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教学,同样关注笔墨的传承与变革。可以说,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固守已不再是岭南画派的教学理念。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思潮与绘画观念的涌入,中国画的笔墨样态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岭南画家们广泛汲取不同种类的艺术营养以发展自身的创作,各种实验性的观念进入中国画领域。这时期出现的城市水墨、实验水墨等,都将笔墨的维度再一次从具体的形象向意象或抽象方面拓展。中国画家在笔墨中融入现代思想、观念、情感、审美等,使笔墨向材料、色彩、形式、构成、精神内蕴等维度展开,实现笔墨传承与时代表达的统一。
(摘编自刘文东 陈川 李琳《突破笔墨边界 寻找更多可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但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并不相同
B.材料一引用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的话,是为了论证绘画要体现出反传统的气势。
C.材料二认为,岭南派画家敢于变革,某些作品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具有实验性特征。
D.材料二指出,岭南画派广泛吸取不同艺术的营养,将笔墨维度再次从具象拓展到抽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艺术的核心审美要求典雅规范,任何以追求新颖为目的的创新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B.当下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过于广泛,这一弊端促使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奇观”大量产生。
C.不遵循中国画的规则约束,不在技法上钻研精进,会使艺术失去难度并无法产生吸引力。
D.以创新为宗旨的岭南画派反对模仿古人,普及新式审美意识,因而能充分发挥笔墨意趣。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黄公望: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
B.郭熙:笔与墨,人之浅近事……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
C.恽南田: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D.布颜图:盖笔即精工,墨即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笔墨当随时代”,但其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
2.C
3.D
4.①首先提出观点,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坚守笔墨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的;②接着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画的“正体”是笔墨;③然后指出如今中国画的很多“创新”并不会影响千百年来构建的笔墨“大厦”;④最后重申观点,点明中国画要坚守笔墨核心价值,严格遵循其内在规则。
5.①材料一提到“笔墨当随时代”,是在论述清代石涛的绘画理念时,意在强调石涛虽注重艺术的时代性,讲求创新,但实际上一直坚持笔墨审美主体,在古今辩证的基础上注重顺其自然、求真求美。②材料二提到“笔墨当随时代”,是在论述关山月、黎雄才的绘画创作时,意在强调20世纪50年代岭南画派不再只固守中国画传统笔墨,而开始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创新。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掌握的能力。此题需要先根据每一段的首尾句确定每一段的中心观点,然后对每一段的中心观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与划分,按照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一个答题思路进行概括总结。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B“是为了论证绘画要体现出反传统的气势”错误,材料一引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的话,是为了论证石涛讲求创新的同时注重“古”与“今”的辩证关系,强调“借古以开今”。
故答案为:B。
2.A项,“任何以追求新颖为目的的创新都会以失败而告终”错误,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只追求新颖面目的创新往往难登大雅之堂”可知。
B项,“这一弊端促使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奇观’大量产生”错误,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的广泛并不能说是“弊端”;且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应是“绘画材料和传播媒介的扩展”促使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奇观”大量产生。
D项,“反对模仿古人”不准确,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岭南画派只是认为“不该停留在模仿古人的阶段”;“因而能充分发挥笔墨意趣”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前后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C。
3.A项,是说绘画中笔、墨的含义,体现出笔墨语言有规范稳定的外在形式,能支撑倒数第二段的观点。B项,是说绘画中笔墨汲取书法艺术之长,体现出笔墨与书法的关联,能支撑倒数第二段的观点。
C项,是说有笔墨才能称之为画,强调笔墨的核心价值,能支撑倒数第二段的观点。
D项,是强调绘画中境界的重要性,不能支撑倒数第二段的观点。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掌握的能力。
“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历史发展,各画科创造出丰富的时尚样式,创新层出不穷,但这些创新从来没有离开笔墨的核心价值”,首先提出观点,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坚守笔墨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清代石涛作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等,接着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画的“正体”是笔墨;
“甚至在‘创新’旗帜下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面貌”“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学人殚精竭虑架构的笔墨‘大厦’并不会因此而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改变”,然后指出如今中国画的很多“创新”并不会影响千百年来构建的笔墨“大厦”;
“要从事中国画,就要严格遵循其中的规则约束,在画法和画格方面不断精进,探赜钩深,不是谁都可以逸笔草草信手拈来,否则便失去艺术的难度”,最后重申观点,点明中国画要坚守笔墨核心价值,严格遵循其内在规则。
故答案为:①首先提出观点,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坚守笔墨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的;②接着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画的“正体”是笔墨;③然后指出如今中国画的很多“创新”并不会影响千百年来构建的笔墨“大厦”;④最后重申观点,点明中国画要坚守笔墨核心价值,严格遵循其内在规则。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笔墨当随时代”,材料一第二段,清代石涛作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崇尚“笔墨当随时代”和“我自用我法”,被后世冠以“革新派”的称号,在古今辩证的基础上注重顺其自然、求真求美。
材料二提到“笔墨当随时代”,在材料二第二段,“ 从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与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先生早已完成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蝶变与技术转换,景物之间的构建搭配显得极其融洽,传统中国画的形象模式在他们的笔下具有了时代的样态 ”,意在强调20世纪50年代岭南画派不再只固守中国画传统笔墨,而开始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创新。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提到“笔墨当随时代”,是在论述清代石涛的绘画理念时,意在强调石涛虽注重艺术的时代性,讲求创新,但实际上一直坚持笔墨审美主体,在古今辩证的基础上注重顺其自然、求真求美。②材料二提到“笔墨当随时代”,是在论述关山月、黎雄才的绘画创作时,意在强调20世纪50年代岭南画派不再只固守中国画传统笔墨,而开始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创新。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现代文阅读Ⅱ
两个青蛙灶
萧红
楼上的声音从窗洞飘落下来了。
“让我们都来看吧,秦铮又回来了,又是同平野一道……”
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校园像幅画似的,绘着小堆小堆的黄花;地平线以上,是些散散乱乱的枝柯,在晚风里取暖;拥挤着的树叶上,跳跃着金光。
秦铮提篮里的青蛙,跳到地面,平野在阳光里笑着,惊惧的肩头缩动着,把青蛙装进篮里。
裙襟被拆卷一下,秦铮坐在水池旁愉快着,她的眼睛向平野羞涩地笑,别离使她羞涩了。
平野和她的肩头相依,但只是坐着,他躲避着热情似的坐着。一种初会的喜悦常常是变做悲哀的箭,连贯地穿了两颗心,水珠在树叶上闪起金光,滚动着,风来了,水珠落了。也和水珠一样,秦铮的眼泪落了,落到平野的衣襟上、手上、唇上,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
平野觉得自己的生命这算是第一次有了意义。
“不要哭啊……”
楼上的声响震着玻璃窗时,秦铮扭动她的肩头,但不看上去,她知道这又是她的妹妹秦华在作怪。
提篮里的青蛙要去寻水,粗糙地呼吸着。
秦铮从来爱玩小孩子的事,从乡间回来特地带回两个青蛙,现在青蛙是放在水池里了。晚天染着紫色红色的颜料,各自划分着,划分得不清晰了,越加模糊下去。
“这次我到乡下去,受罪极了,猩红热,虎列拉,……各样的传染病都有。只有传染病,没有医生,患病者只有死。——在这样的世界上,我也真希望死了。因为你,我死的希望破碎了。你不是常说吗?想要死的人,那是自私,或是个人主义的变态。”
平野吻了她手一下,并且问:“那里工作怎样?”
平野又像恢复了自己似的,人像又涌上他的心来,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在喊口号了。他们的声音低下来,暗下来,和苍茫的暮色一样,苍茫下去。
南楼宿舍睡在夜里了,北楼也睡在夜里,久别的情绪苍白着,不可顿挫地强硬起来,纠缠起来。
踱荡着他们的热情似的,穿着林丛踱荡,踏着月光踱荡,秦铮是愉快的,讲了一些流水似的话,别离不再压紧她了。她轻松地跳着舞步,可是平野的心情正相反,他徘徊着,他作窘,平野为了她的青春所激动。
关于这个,秦铮是忽略了,她永不知道她的青春可能激动了别人,在一个少女这是一件平常的事。
南楼的影子倒在水池里,太空镶着无数的星座,秋夜静得和水晶似的透明。秦铮怕羞的背影走上楼梯去
平野站在月光中的池旁,目送她。每次他送秦铮回宿舍时,她都是倒踏着梯级向他微笑着,缓缓地走进去
平野的心思平静下来,转身向北楼走去。

这是一个回忆,完全是一个梦中的回忆。
平野醒转来了,铁窗外石壁的顶端,模糊着苍白的星座。深壑的院宇,永恒地刮着阴惨的风,住在这里的人,有的是单身房,有的是群居,有的在等候宣告死刑,也有些是在挨混刑期。
等候大刑的人,他们终夜不能睡着,他们吼叫出不是人的声音来,但是他们腿上的铁锁和手上的木枷并不因为吼号而脱落,依然严紧地在枷锁着。五个人中的两个人是瘫落在墙角里,不喊叫也不挣脱,使你看到,你可以联想起那是两个年老的胡匪被死恐吓住了?但,他们不是,那两张面孔,并不苍白;手足安然的,并不颤索。
提着枪打着裹腿的人,整夜在看守着这五个人,这是为了某种事体。提枪的人,总是不间断地在袖口间探望自己的手表,就像希望着天快亮起来似的。但,天亮起来又有什么事体要发生呢?这个事体,看守人和被看守人都像明白似的。被看守人嚎叫着,他们不能滚转,提枪的人在那里踱来踱去。
其中的一个向着那两个永不知嚎叫的人说:
“怎么你们的不是行抢,只为了几张碎纸在身上就……”
说话的被那个提着枪的绞断了话声,但是他现在一点都不知惧怕什么叫枪,他大骂了一阵,没有法治他。提枪的那个人仍然是走来走去,一面看他袖口间的表。
平野,他是一个永久要住在这里的犯人,因为法律判定他是这样。
因为三年前的那天晚间,他同秦铮在校园里谈一些关于乡间和工作的事,第二天,秦铮的父亲处死刑了,第三天,秦铮被捕了。接着就是平野。
现在秦铮和平野是住在同一个铁包的院里,现在已三年了。放在水池里两个青蛙变作了一群小青蛙,在校园里仍是叫着。
在三年之中,他们总是追随三年前的旧梦,平野醒转来了。醒来他寻觅不见秦铮,他又闭起眼睛,窗子铁栏外,有不转动的白色的月轮,外面嚷着这样的声音,平野听到了:“又是五个:两个政治犯,三个强盗犯,被提出去。”过了一刻,车轮的声音轧过了,渐远了。
(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1933年,当时东北人民正处于日伪统治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学生的故事。
B.秦铮在乡下看到的悲惨情形,使她对农民产生了强烈同情,并厌恶“这样的世界”。
C.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监狱环境的阴冷和残酷,烘托了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
D.秦铮和平野因在校园交谈的内容而被捕入狱,这展示出了日伪统治下的白色恐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落笔于秦铮和平野的久别重逢,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展示出特殊时代的人性之美。
B.小说善用对比手法,如将等候大刑的不停吼叫的人与那两个永不知嚎叫的人进行对比,表现后者坚定的革命意志。
C.小说多次写监狱看守人看向袖口间的手表,这个简单的动作既写出了看守人的不耐烦,又写出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D.小说以“车轮的声音轧过了,渐远了”结尾,颇具画面感,同时运用留白手法,暗示这两个政治犯、三个强盗犯的结局。
8.小说标题“两个青蛙”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从情节、环境、语言等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6.C
7.A
8.①“两个青蛙”指秦铮从乡下特地带回来的两只青蛙,它们被秦铮和平野放人了校园里的水池中,见证了秦铮和平野的爱情生活,代表着秦铮对生活的热爱。②“两个青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秦铮和平野两个人,小说结尾部分写水池里的两个青蛙变作了一群小青蛙,象征着秦铮和平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望。
9.①小说淡化情节,散化结构,第一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爱情生活,第二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牢狱生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性不强。②小说注重环境描写,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如“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运用散文的笔触,给人以静谧微凉之感,具有抒情性。③小说语言散文化,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巧设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平野看到秦铮流泪时的感受,富有诗性美。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C“烘托了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错误,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并不能表现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主要是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氛围。
故答案为:C。
7.A“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错误,小说开头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从表层义和深层义解释。
表层义,“ 秦铮从来爱玩小孩子的事,从乡间回来特地带回两个青蛙,现在青蛙是放在水池里了。晚天染着紫色红色的颜料,各自划分着,划分得不清晰了,越加模糊下去 ”代表着秦铮对生活的热爱。
深层义,“两个青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秦铮和平野两个人。
故答案为:①“两个青蛙”指秦铮从乡下特地带回来的两只青蛙,它们被秦铮和平野放人了校园里的水池中,见证了秦铮和平野的爱情生活,代表着秦铮对生活的热爱。②“两个青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秦铮和平野两个人,小说结尾部分写水池里的两个青蛙变作了一群小青蛙,象征着秦铮和平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望。
9.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小说淡化情节,散化结构,第一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爱情生活,“平野和她的肩头相依,但只是坐着,他躲避着热情似的坐着”;第二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牢狱生活,“现在秦铮和平野是住在同一个铁包的院里,现在已三年了”,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性不强。
小说注重环境描写,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校园像幅画似的,绘着小堆小堆的黄花;地平线以上,是些散散乱乱的枝柯,在晚风里取暖;拥挤着的树叶上,跳跃着金光”。
小说语言散文化,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南楼的影子倒在水池里,太空镶着无数的星座,秋夜静得和水晶似的透明”。
故答案为:①小说淡化情节,散化结构,第一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爱情生活,第二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牢狱生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性不强。②小说注重环境描写,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如“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运用散文的笔触,给人以静谧微凉之感,具有抒情性。③小说语言散文化,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巧设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平野看到秦铮流泪时的感受,富有诗性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臧武仲①,又称臧纥,谥“武”,鲁之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初,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继室以其姬,穆姜②之姨子也,生纥,长于公宫。姜氏爱之,故立之。臧贾、臧为出在铸。臧武仲使使告臧贾,且致大蔡③焉,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为以纳请,遂自为也。臧纥如防,使来告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
臧纥致防而奔齐。将盟臧氏,季孙④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对曰:“盟东门氏也,曰:‘毋或如东门遂,不听公命,杀適立庶。’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季孙曰:“臧纥之罪,皆不及此。”盂椒曰:“盍以其犯门斩关?”季孙用之。乃盟臧氏曰:“无或如臧纥,干国之纪,犯门斩关。”臧纥闻之,曰:“国有人焉!谁居?其孟椒乎!”
齐侯将为臧纥田。臧纥闻之,见齐侯。与之言伐晋。对曰:“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晋之乱而后作焉,宁将事之,非鼠如何?”乃弗与田。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
(节选自《左传》)
【注】①臧武仲:鲁国大夫,封邑在防。其父、祖父都为鲁国高官。②穆姜:鲁宣公夫人。③大蔡:即大龟,其甲用于占卜。④季孙:季武子,鲁国正卿。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纥之罪A不B及C回不祀D子E以大蔡E纳请G其H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朽,指永不磨灭,与成语“永垂不朽”“万劫不朽”的“不朽”意思相同。
B.致,给予、送给,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不同。
C.再拜,指拜两次,“再”与《曹刿论战》中“再而衰”的“再”意思不同。
D.宁,指宁可、宁愿,与《与妻书》中“宁请汝先死”的“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认为,臧武仲虽被世人称为圣人,但不能免于罪责;喜好谈论出兵征讨,与地打仗却失败了,他的智慧是名不副实的。
B.臧武仲因受穆姜喜爱而被立为臧氏继承人,但他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便想让位给长兄臧贾,但最终事与愿违。
C.季武子打算与臧氏结盟,便向掌管逃亡臣子的外史询问盟约的写法,最终采用了孟椒的建议;该说法得到了臧武仲的认可。
D.臧武仲在与齐庄公谈论进攻晋国之事时,将齐庄公比作老鼠,闻风而动,趁乱进攻,以致齐庄公生了气不赏赐土地给他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②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
14.孔子是如何评价臧武仲其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ADG
11.D
12.B
13.文仲身死而言立,所以被称为文仲,然而他仍然有三件不仁的事,三件不智的事。
②与叔孙氏结盟,说:“不要像叔孙侨如那样,想要废弃国家法规,颠覆国家政权。”
14.①孔子认为臧武仲有智慧,是一个贤能的人,比他的祖父臧文仲更加贤能。②同时认为臧武仲的所作所为不顺于事理,不合于恕道,这也致使他不被鲁国所容纳。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颜回向孔子询问说:“臧文仲、臧武仲,谁更贤能呢?”孔子说:“武仲更贤能!”颜回说:“武仲被世人称为圣人,但他自身不免于罪责,这是他的智慧还不足以称道;他喜好说用兵讨伐,但与邾地打仗却失败了,这是他的智慧和名声不相合。文仲虽然身死,但他的言论不朽,怎么能说他不如武仲贤能呢?”孔子说:“文仲身死而言立,所以被称为文仲,然而他仍然有三件不仁的事,三件不智的事,这方面是不如武仲的。”
材料二: 臧武仲,又称臧纥,谥号“武”,是鲁国臧文仲的孙子,臧宣叔的儿子。当初,臧宣叔在铸地娶妻,妻子生下臧贾和臧为后就死了。臧宣叔娶了妻子的侄女作为继室,她是穆姜妹妹的女儿,生了臧纥,臧纥在鲁公的宫中长大。穆姜喜欢他,所以立他为臧宣叔的继承人。臧贾、臧为离开家住在铸地。臧武仲派人告诉臧贾,同时送去占卜用的大龟,说:“我没有才能,没能守住宗庙,谨向您报告我的无能。我的罪责,不至于使臧氏灭绝。您把大龟进献而请求立为臧氏继承人,也许是可以的。”臧贾说:“这是家里的灾祸,不是您的过错。我听到命令了。”拜了两次,接受了大龟。臧贾让臧为代他进献大龟并请求,臧为却请求立自己为继承人。臧纥去到防地,派人来报告说:“我不能伤害别人,只是智谋不足。我不敢为个人请求。如果能守住先人的祭祀,不废弃祖辈、父辈的功劳,我岂敢不离开防地。”于是鲁国就立了臧为。
臧纥献出防地而逃亡到齐国。(季孙氏)打算与臧氏结盟,季武子召见掌管逃亡臣子的外史,询问盟约的写法。外史回答说:“与东门氏结盟,说:‘不要像东门遂那样,不听国君的命令,杀嫡子、立庶子。’与叔孙氏结盟,说:‘不要像叔孙侨如那样,想要废弃国家法规,颠覆国家政权。’”季武子说:“臧纥的罪过,都不至于此。”孟椒说:“何不把他破坏门禁砍断门闩写进盟约?”季武子采用这个建议。于是和臧氏结盟,说:“不要像臧纥那样,触犯国家的法纪,破坏门禁砍断门闩。”臧纥听说了这件事,说:“国内有人才啊!是谁呀?是孟椒吧!”
齐庄公准备封给臧纥土地。臧纥听说这件事,去见齐庄公。(齐庄公)对臧纥说起进攻晋国的事。臧纥回答说:“功劳多倒是很多,不过君王却像老鼠。老鼠白天藏起来,晚上出动,不在宗庙里穴居,是畏惧人的缘故。现在君王听说晋国有了动乱然后出兵,一旦晋国安宁又准备侍奉晋国,这不是老鼠又是什么?”齐庄公于是不封赏臧纥田地了。孔子说:“智慧是很难的。有臧武仲这样的智慧(臧武仲不想受封齐国的土地,便故意触怒齐庄公),却不能被鲁国容纳,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所作不顺于事理,所施不合于恕道。《夏书》说:‘想着这个,一心在于这个。’这就是顺于事理,合于恕道啊。”
10.句意:我的罪责,不至于使臧氏灭绝。您把大龟进献而请求立为臧氏继承人,也许是可以的。
“纥之罪”充当主语,之后断开;
“子以大蔡纳请”,“子”,你,放在句首,之前断开;
“其可”,“其”表揣测,之前断开。
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
故答案为:ADG
11.A项,“永垂不朽”“万劫不朽”的“不朽”指永不磨灭,与文中加点的“不朽”意思相同。
B项,“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指招致、招引,与文中加点的“致”意思不同。
C项,“再而衰”的“再”指第二次,与文中加点的“再”意思不同。D项,文中加点的“宁”指安宁、安定,“宁请汝先死”的“宁”指宁可、宁愿,二者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D。
12.B“但他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错误,原文并未提及臧武仲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从臧武仲派人跟臧贾说的话中,可推测臧武仲是身有罪责,但不想断绝臧氏香火,所以让臧贾代他成为臧氏继承人。
故答案为:B。
13.①“殁”,死;“犹” 仍然 ;“ 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定语后置。
②“毋或”, 不要 ;“荡覆”,颠覆。
故答案为:①文仲身死而言立,所以被称为文仲,然而他仍然有三件不仁的事,三件不智的事。
②与叔孙氏结盟,说:“不要像叔孙侨如那样,想要废弃国家法规,颠覆国家政权。”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武仲贤哉!”“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据此理解意思,换成自己的话表达。
①孔子认为臧武仲有智慧,是一个贤能的人,比他的祖父臧文仲更加贤能。②同时认为臧武仲的所作所为不顺于事理,不合于恕道,这也致使他不被鲁国所容纳。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晚①
杜甫
杖藜寻晚巷,炙背近墙暄。
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②尊。
朝廷问府主③,耕稼学山村。
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
【注】①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东屯作此诗,时年56岁。②拙养,即养拙、守拙。③府主,佐吏、幕僚对其长官的尊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杖藜”即拄着手杖行走,首联上句叙事,写诗人黄昏时分拄杖漫步于东屯巷中。
B.首联下句描写诗人惬意的生活,傍晚的阳光投射过来,诗人靠近墙壁晒背取暖。
C.领联抒心志,虽然他人认为幽居之地太过偏僻,但诗人知道这里十分适宜养拙。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诗人选择向农人学习耕耘之事,流露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16.这首诗的尾联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5.D
16.①尾联写晚景:归鸟已飞回栖息,寒夜灯烛已经熄灭,门户已经关闭。②这两句照应标题,且与首联相呼应,全诗以晚景开头,以晚景作结,结构完整。③尾联以景结情,展现了杜甫晚年对质朴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追求自由与内心宁静的心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15.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错误。颈联意思是朝廷之事可问府主,耕稼农活要向农人学习,并未运用对比手法。
故答案为:D
16.“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中“归翼”使用借代手法,借归飞的翅膀代指归飞的鸟。鸟倦飞而知还,多么温馨美好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栖定,指鸟儿回到巢中并已经安歇下来。众所周知,鸟儿归巢之初,犹如奔波忙碌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中,是鸟儿一天中最喧闹、热闹的时候。故而,“栖定”二字,暗示了鸟儿回家的喧嚣已经平静,说不定已经进入了梦乡,侧面表现了时间之晚。诗人在傍晚时分出门炙背,徘徊流连以至于鸟儿“栖定”,可见诗人漫步时间之久,侧面表现了诗人“炙背”的愉悦和惬意,诗人展现了与鸟儿甚至整个天地自然相同的律动,流露出诗人遗世离俗融于自然的恬淡、自然、平静、自得。另外,灯而寒,一方面扣合了题目“晚”;一方面灯之寒与前文炙背之暖形成反差,流露出诗人对炙背之暖以及炙背之暖所代表的自然、随性、安适、自得的生活的眷恋与喜爱。
17.(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语,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夸张地写出了星斗可触、使人惶恐的情形,凸显了蜀道高峻的特点。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典故,表达自己多纳人才的期望的两句是“   ,   ”
【答案】(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语,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可得出 忧劳可以兴国 ; 逸豫可以亡身
(2)根据语境 夸张地写出了星斗可触、使人惶恐的情形,凸显了蜀道高峻的特点 可得出 扪参历井仰胁息 ;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根据语境 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典故,表达自己多纳人才的期望的两句是 可得出 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Ⅰ
十月,一场秋雨。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从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____的素书。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____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博大精深(百读不厌);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19.①比喻:将山比作水墨画中的“留白”,将水比作醉人的“醇酒”,将云比作儿时的“手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桂林兴安的山、水、云的美。②拟人:“水吟唱”将水人格化,赋予其人的行为,让桂林兴安的水充满了灵性。③排比:“山·……似……”“水………像……“云……还原……”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使桂林兴安的山、水、云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且增强了语势,使语言更加优美。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分条整理,并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个空修饰“书”, 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第二个空修饰故事, 波澜起伏 : 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原指波浪四起,常用比喻义,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
故答案为: 博大精深(百读不厌);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19.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 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
“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像秋日醉人的醇酒”比喻;
“水吟唱”,拟人,把水当作人。
三个句子之间是排比。
故答案为:①比喻:将山比作水墨画中的“留白”,将水比作醉人的“醇酒”,将云比作儿时的“手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桂林兴安的山、水、云的美。②拟人:“水吟唱”将水人格化,赋予其人的行为,让桂林兴安的水充满了灵性。③排比:“山·……似……”“水………像……“云……还原……”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使桂林兴安的山、水、云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且增强了语势,使语言更加优美。
(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Ⅱ
骨传导耳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听觉技术,它通过将声音传输到你的颅骨,而不是____ ,来实现听觉效果。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颅骨的振动传递声音信号到内耳,从而____ 。骨传导耳机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保证听力安全。传统的耳机会直接将声音传递到耳道中,这可能会导致耳膜受损或者听力受损。而骨传导耳机是通过振动头骨来传递声音的,不会直接影响耳朵,因此可以保证听力的安全。二是____。传统的耳机会隔绝周围的声音,这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法听到重要的警报声或者其他的警告声。而骨传导耳机可以让人们在听音乐或通话的同时,仍然可以感知到周围的声音,这对于行人和骑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三是适合户外运动。骨传导耳机因为可以让人们听到周围的声音,这对于跑步、骑车或者其他户外运动来说非常重要。此外,它还具有防水和防汗,适合在户外运动中使用。
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果你站在天山的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
B.放心吧,你的妈妈就是我的妈妈,我一定像对待亲妈妈一样对待她。
C.现在请第五组讨论《水浒传》中的人物,你说一个,他说一个,轮流来。
D.屈原啊,你这个楚国大夫所受的委屈我能深深地理解,我内心很同情你。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A
21.传输到你的耳道;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22.骨传导耳机可以让人们听到周围的声音,这对于跑步、骑车或者其他户外运动来说非常重要。此外,它还具有防水和防汗的功能,适合在户外运动中使用。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义的把握能力。
1、要搞清词语的感彩。
2、注意运用的对象。
3、注意范围的大小。
4、注意程度的轻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20.例句:泛指,指读到本文的任何一人。 A.泛指,指读到本文的任何一人。 B.特指,指对话中的说话对象。 C.泛指,集团中的某一个体。 D.特指,指屈原。
故答案为:A
21.①处,根据“传统的耳机会直接将声音传递到耳道中”以及前文“骨传导耳机……而不是”,可知本处可填入“通过传统的耳道”。
②处,根据“骨传导耳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听觉技术”以及前文“这种技术的原理…..从而”,可知本处可填入“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
③处,根据“传统的耳机会隔绝周围的声音”“而骨传导耳机...仍然可以感知到周围的声音”,可知本处可填入“保持周围环境的感知”。
22.原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骨传导耳机因为”语序不当,可改为“因为骨传导耳机”;二是成分残缺,“具有”缺失对应的宾语中心语,可在“防汗”后加“的功能”。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河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有些人看来,行事要避免显露锋芒,要低调,因为“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行事要高调张扬,正所谓“毛遂自荐”“先声夺人”;还有一些人认为,高调、低调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行事应该不拘一格,高调也好,低调也好,要注意分清场合,也要因人而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高调还是低调?材料的最终观点是相当辩证的,即无论哪种行为方式,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优劣之分。高调还是低调取决于人、事件和结果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题干分析】
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观点。做事要低调,否则会有一定的风险。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太显眼、太招摇,他们会引来嫉妒和嫉妒。谁能保证他们一生都会安于现状,一帆风顺?如果有一天它失去了权力,估计会有很多人陷入困境。但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说,这是一种明智而保守的思维方式,太保守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这样做,社会如何发展进步?“树林里的木头很美,风会摧毁它;堆积在岸边,水流会汹涌它。”这是平庸无畏者懦弱思想的表现,也是他们自己无能行为的借口。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树都努力长得更高,以争夺阳光。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你跑得不快或飞得比别人高,你就会被淘汰。敢为人先,不断超越,才能拥有成功而精彩的人生。
让我们看看第二个视角。我们做事要敢于展现自己的敏锐性,愿意“做志愿者”、“挺身而出”。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值得肯定。现实中,我们看到一小部分人安于现状,缺乏敢于站出来、敢于担当的精神;顺从,不敢创新;有些人知道自己落后于其他人,就不敢咬紧牙关冒险。他们宁愿平庸也不愿冒险;有些人只为一点点成就而沾沾自喜,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荣誉。当他们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他们将永远不会恢复,也永远不会努力进步。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努力创业,必须摒弃过时的、自我标榜的观念,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能有新的前景和成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炫耀自己的敏锐并不意味着炫耀和鲁莽,也不意味着鲁莽和冒险。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由此可见,前两种视角各有利弊,我们能否平衡两者的关系,妥善处理这两种方法?第三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
写作要辩证分析,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你性格谨慎,但缺乏勇气,那么应该鼓励你更加高调和勇敢;如果你性格急躁,容易冒险,
然后要更加谨慎和低调。如果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需要我们开辟新的道路,那么为什么不更具创新性和敏锐性呢;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属于保守阶段,那么就要保守和谨慎。总之,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作风,需要我们辩证分析,慎重选择。青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有志愿服务和挺身而出的力量和勇气,以及低调做事和克制锐气的能力。如何处理,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体验。
【立意选取】
1.高调、低调因时而异。
2.高调是一种魄力,低调是一种修养。
3.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