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②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中国在使用铁器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
③殷周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以父子关系为心脏和骨骼的父系家长氏族,其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才干和德行,在本家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的疆域以“一统天下”。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既促使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高度重视,也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④由这种氏族血缘宗法制所决定,社会自然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就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套思想观念在《礼记》里被归纳为“五止十义”,“五止”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五止十义”以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主干,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敬是忠,也是孝的表现形式,忠是敬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就此而言,朝廷的为臣之道与家庭的为子之道,分为异途,实为一理。
⑤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
⑥《左传》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⑦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先秦思想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⑧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换言之,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
⑨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⑩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时期,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主要是通过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财产、土地的继承与分配。
B.殷周至春秋,“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C.在等级分封、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是互相重合、融为一体的。
D.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既是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丰功伟业的动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族血缘宗法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也决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了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B.按照家国同构的观念,以事亲之孝移之于君,就可以成为国君所需要的臣子,以理家经验治国,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C.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下,对“孝”的提倡一方面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D.家国情怀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在逐渐形成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家国同构”观念的一项是(  )
A.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
B.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4.文章首段提出“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的观点,请简要分析第2至10段的论证思路。
5.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答案】1.A
2.B
3.B
4.①第2至7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家国同构”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②第8至10段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①习近平期望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是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②家国情怀根植于“家国同构”这种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也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③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牢记九大“陷阱”—— 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绝对 、混淆时态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是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概括段意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勾画圈点出能够概括段意、揭示思路的关键词句。在厘清各段大意后,应立足于论题或论点,进行合理分层,相当于合并同类项。而对这些同类型的大意加以整合,并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文本的脉络。在这一阶段要坚决杜绝不分层,直接机械串联各段大意的做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a.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b.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通过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错误,原文第2段说的是“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A错误
BCD正确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CD正确
B.“以理家经验治国,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说法绝对,原文第5段中说的是“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只是强调了古人认为治家与治国是同一回事,但并未说只要能治好家,就能治好国。B错误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家国同构”观念一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相同的,即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治家与治国是一回事;二是指家与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者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ACD正确
B.语出《慎子·内篇》:“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并不是建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说明国君的设置是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他们个人。这是先秦法家的“家国异构”国家理论,主张明家国之分、国法之公,君主不能依赖血缘亲情和伦理道德治理国家。B错误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1段是第一部分,提出观点: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
第2至7段为第二部分:第2、3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形成,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这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第4至7段指出“家国同构”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第8至10段为第三部分:“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题干,题目要求“结合本文内容”谈认识,那么回答时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和文中的内容相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体现了家国情怀。然后要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对青年说。
结合“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可知,家国情怀根植于“家国同构”这种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也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结合“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知,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电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台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班长点名“不得人心”,看似闲笔,却巧妙地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为下文写老兵发牢骚做了铺垫。
B.“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指的是战士们期待慰问电报能到来;“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指的是战士们听完电报意犹未尽。
C.“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既交代事实,又隐含着战士们在得知慰问电报发给了白砂岛后的复杂心理。
D.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月亮又“大”又“圆”,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出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小说两次补叙,一是通过班长还是新兵时的经历,补叙慰问电报的由来;二是补叙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C.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D.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8.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程。
9.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6.A
7.D
8.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
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9.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需做到(一)浏览选项,明确关注点 关注点指对选项“内容+特色”核心关键点的提炼,即标画剖析各选项中的显性表述(写了什么)和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找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关注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三)排除错误,定答案 根据前面分析的各选项特点,判定选项正误,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含义可从本意、引申义、主旨义等方面回答;作用主要有1.形式新颖独特,含义丰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话题或是文章感情的触发点;3.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完整,前后照应;4.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中心,或突出文章的主旨,或深化文章的主题。再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错误。点名“不得人心”,写出了战士们等待可口会餐的焦急,意在突出晚餐的美味可口,并不是“抵触心理”。A错误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小说语言铿锵有力”错误。小说语言自然质朴,多使用口语,很生活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根据“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分析,未收到电报时,班长“咦”是困惑,“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是猜测,“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是自责;
(2)根据“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分析,班长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后,“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失落而又苦闷;
(3)根据“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分析,班长读着往昔的电报,“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是自豪而又怅然;
(4)根据“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分析,“怅然若失”写出了班长满怀怅然;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分析,听到从电视机传来的熟悉的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释然。
故答案为: 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分析以“潮声”为题的好处,可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升华主题等角度分析。
小说中关于“潮声”的描写出现在文章倒数第四段,“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这是在守海岛的战士今年没有收到北京的慰问来电,班长重读往年十八封慰问来电过程中插入的一句景物描写,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文章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情调描绘了守卫海岛的战士们的生活环境,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渲染了美好的氛围,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文章倒数第五段说“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潮声”与战士的心声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烘托了战士守岛卫国的光辉形象,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升华了小说主题。
故答案为: 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②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答案】10.A
11.C
12.B
13.①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
②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14.“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读统全文,把握文意;二是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为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化常识平时需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行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方法:字字落实“留扩换选”;文从句顺“删补调套”。三个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采点意识;翻译五步曲:切、译、审、连、誊;检查标准:信、达、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需要审题,紧扣关键词答题,同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加以答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严肃恭敬。”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安抚别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来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
材料二:略
材料三: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
A正确“于墓”是介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C错误;“夫子式而听之”中,“夫子”是主语,前面应断开,BD错误。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家族;/住所。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A正确B.正确。C.文中的“舅”指丈夫的父亲,即公公。句意: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CD正确B.“首先由近及远、由内修而外治……”错误,应为“由远及近、由外治而内修”。B错误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修己”,修养自己;“安”,使……安乐;“其”,大概;“病”,担忧。(2)“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子路问君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可知,“修身”的目的是使百姓安乐,天下太平,即“平天下”;由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①。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门】①阖棺:死亡。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纱帽宽”一语表现出诗人病势沉重,身体瘦弱之状态。
B.“位卑未敢忘忧国”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
C.颈联诗意加深,为黎民抒怀,百姓们渴望收复失地的梦想即将实现。
D.尾联赞叹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传世之作,半夜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16.本诗首联和颔联情感丰富,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15.C
16.①首联“纱帽宽”“孤臣万里”既表现了诗人患病,又暗示诗人被贬,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②颔联“未敢”“待阖棺”表现了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不气绥,依然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心怀报国的愿望。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从上到下逐句理解,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综合分析。鉴赏评价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BD正确C.“百姓们渴望收复失地的梦想即将实现”分析错误,“京华父老望和銮”是百姓期盼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山河。只是一种希望,不是“即将实现”。C错误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首联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孤臣万里”,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2)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17.(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   ,   ”。
(2)《登岳阳楼》中,杜甫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的诗句是:   ,   
(3)《将进酒》中“   ,   ”两句诗,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了自我的忧愤不平。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易错字:坼、谑
故答案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情像一条坚韧而(  )的丝线,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木,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根小草……啊,也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钉子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天边微微(  )着这城市。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  )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  )的月色里……
月夜瓜棚,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结伴儿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一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绵长 看 虚无缥缈 如诗如画
B.绵延 看 虚无缥缈 诗情画意
C.绵延 睨 缥缥缈缈 诗情画意
D.绵长 睨 缥缥缈缈 如诗如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它相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
B.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C.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一同前行。山,剪不断;水,隔不断。
D.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山和水隔不断也剪不断我们一同前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D
19.B
20.构成:“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形成排比修辞。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更能突出乡情的浓重细腻,增强亲切感。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排比最主要的作用是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能够节奏鲜明的长于抒情。同时还会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进行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绵长:形容词,延续很长。绵延:动词,延续不断。根据后文修饰“丝线”此处应为“绵长”。第二空,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睨:斜着眼睛看。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睨”有一种感情在里面。“睨”字更符合前文“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这一语境,故此处选用“睨”更合适。第三空,缥缥缈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不可捉摸。用来形容“月光”,选用“缥缥缈缈”更合适。第四空,如诗如画:像诗和画一样美好。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前者可以作定语,而后者不能。此处用来形容故乡那美好的月色,选用“如诗如画”更合适。
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无论”这一关联词位置不当导致中途易辙,应将“我无论走到哪里”改为“无论我走到哪里”。
二是“伴着”后缺少宾语,应在“伴着”后加“我”;
三是“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搭配不当,可将“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改为“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排比的构成,就要指出哪几个短语或句子结构一致或相似,形成了排比。排比的常见作用为“增文势”“广文义”。 “增文势”指各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增强气势;“广文义”指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或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明确了这些,结合画横线的句子具体分析即可。
“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三个都是“数量词+形容词+的+名词”构成偏正短语,结构相同,形成排比修辞。
表达效果,形式上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内容上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详情的浓厚。
故答案为:构成:“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形成排比修辞。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更能突出乡情的浓重细腻,增强亲切感。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只需躺在床上放松神经和肌肉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飘浮于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____。
首先,光是人体生物钟最核心的控制因素,飞船绕地球运转一周为90分钟,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____,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造成了宇航员生理系统的紊乱。另外,因工作需要,飞船和空间站从不关灯。因而,为更好地休息,宇航员需科学地调节睡眠时间,睡时需戴黑眼罩,以避免舱内过于频繁的亮暗变化;飞船内也需在休息区降低光照强度,以营造夜间环境。
其次,飞船内的失重状态,会使宇航员产生类似地球上倒立时的不适感,身体也会在空中随意飘浮。为给宇航员营造地面睡觉的感觉,空间站上设置了专门的卧室。床铺垂直安放在地板和天花板之间,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当然,____,也可以用带子把自己捆在舱壁上睡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②昼夜规律的改变;③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
22.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从语段内部层次思路来说,多数可以分为“起始、展开、过渡、结束”四部分。“起始”部分一般为提出话题中心,“展开”部分为叙述主要语意,“过渡”部分为承上启下,“结束”部分为归纳全段、呼应话题或中心,由此形成了内部结构的“总分”关系(“总分”结构又可细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除较为常见的“总分”关系外,还有承接、并列等关系。承接关系是指各层次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按照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前后相互承接。并列关系是指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无主次的。当然,要了解内部层次关系,还要抓住层次标志词语,如关联词,甚至标点符号等。
(2)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能力。第一步,提取主干,分析原文可提炼出其主干,可单独成句;第二步,理顺修饰成分,可以让它们单独成句;第三步,考察句子的逻辑关系,是否需改变句子的排列次序;第四步,结合上下文调整语句。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是针对“睡眠”问题而谈的;此处是对上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的转折,可以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二空结合前文“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以及后文“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可知,这里是说这样多的昼夜变化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因此可以填:昼夜规律的改变。第三空由“当然”可知是对前文“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内容,也就是使用睡袋睡觉的转折,后面有可以用带子捆绑之类的内容,因此可以填: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改写句子的能力。
原句“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的句子主干为:床上有睡袋。睡袋的前面有两个定语,即“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
鉴于题目要求改写成两个短句,“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定语可以置于句子主干中,即改为: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
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可以改写成以睡袋做主语的短句,可以是: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所染》)二人都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
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则注重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内因与外因齐飞,未来为锦绣之色 干涩、冷硬的混凝土地长不出挺拔的乔木,润湿、肥沃的土地上才能矗立起粗壮的栋梁。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所处环境的好坏,决定了未来是繁华似锦还是黯淡无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好的环境能让人健康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孟母把家安在墓地附近时,孟子就摹仿丧葬;当孟母把家安在市集时,孟子就学别人杀猪、做生意;但当孟母把家安在学堂旁时,孟子则去学习礼节和知识。最终,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人尊称为“亚圣”。人的成长,特别是孩子,本身干净得如作画前的白纸,环境浸染成什么就是什么。
由此来看,环境对成长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丽、斑斓,我们才会拥有多彩的人生。古人常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意思就是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会被他同化,变得日益馨香。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14岁就拜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孔子为师。在孔子的教育下,在孔门的熏陶下,颜回“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最终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谦谦君子,被后世尊为“复圣”。反之,“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如果和小人在一起,或者身处不良的环境中,你也会受到他的不良影响。一如荀子所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明神宗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兢兢业业,对朝政没有丝毫懈怠。而在张居正故去之后,神宗身边的人变成了谄媚、拍马的外戚和宦官,他开始疏远朝政,实施不上朝,不面臣等“六不”政策,由此导致明王朝的日渐衰败。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心理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的是人的命运。感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馆
当我们在典籍中掠过,环境改变命运的案例数不胜数。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不同追求的人往往容易结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中的人若个个性情高雅,那么你也会见贤思齐,慢慢就会和他们一样优秀;若圈子中的人,个个都是网瘾患者、佛系青年,那么你势必也会受其影响,哪里还会有进取、奋进的心思啊!
环境影响人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搏击长空,翱翔蓝天能力;骏马在农田里劳作,就会丧失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选择良好、合适的环境,让洁白的丝线染上纯净的色彩,未来才能绘出锦绣一片,成就人生一流!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两则材料实质是关于主观内因和环境外因二元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则材料重心在外因,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第二则材料重心在内因,认为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两则简单看似乎相对立,其实内在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
环境有可能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可能是促进其发挥,不利因素可以通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特定的客观条件巧妙的转化为有利因素,不是僵死的。当环境所能提供的客观条件不够理想时,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通过某些特定的方式方法加以弥补的。优势中很可能含有劣势,劣势中很可能含有优势,无论你身处何方环境,主观能动性是其中最可依赖的优势。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这时候就需要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发挥作用了。
具体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外界如浮云,更须信自我。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①信任自己,充实自己——任外界穿林打叶,我自吟啸徐行;②正视压力,破茧成蝶——任外界乱云飞渡,我自如劲松般坚挺;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时时反省,是人生进步的阶梯。
参考立意:
①外界如浮云,更须信自我。
②人的主观内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内因与外因齐飞,未来为锦绣之色。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②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中国在使用铁器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
③殷周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以父子关系为心脏和骨骼的父系家长氏族,其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才干和德行,在本家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的疆域以“一统天下”。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既促使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高度重视,也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④由这种氏族血缘宗法制所决定,社会自然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就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套思想观念在《礼记》里被归纳为“五止十义”,“五止”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五止十义”以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主干,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敬是忠,也是孝的表现形式,忠是敬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就此而言,朝廷的为臣之道与家庭的为子之道,分为异途,实为一理。
⑤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
⑥《左传》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⑦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先秦思想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⑧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换言之,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
⑨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⑩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时期,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主要是通过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财产、土地的继承与分配。
B.殷周至春秋,“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C.在等级分封、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是互相重合、融为一体的。
D.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既是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丰功伟业的动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族血缘宗法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也决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了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B.按照家国同构的观念,以事亲之孝移之于君,就可以成为国君所需要的臣子,以理家经验治国,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C.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下,对“孝”的提倡一方面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D.家国情怀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在逐渐形成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家国同构”观念的一项是(  )
A.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
B.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4.文章首段提出“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的观点,请简要分析第2至10段的论证思路。
5.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电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台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班长点名“不得人心”,看似闲笔,却巧妙地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为下文写老兵发牢骚做了铺垫。
B.“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指的是战士们期待慰问电报能到来;“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指的是战士们听完电报意犹未尽。
C.“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既交代事实,又隐含着战士们在得知慰问电报发给了白砂岛后的复杂心理。
D.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月亮又“大”又“圆”,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出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小说两次补叙,一是通过班长还是新兵时的经历,补叙慰问电报的由来;二是补叙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C.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D.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8.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程。
9.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②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①。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门】①阖棺:死亡。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纱帽宽”一语表现出诗人病势沉重,身体瘦弱之状态。
B.“位卑未敢忘忧国”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
C.颈联诗意加深,为黎民抒怀,百姓们渴望收复失地的梦想即将实现。
D.尾联赞叹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传世之作,半夜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16.本诗首联和颔联情感丰富,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17.(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   ,   ”。
(2)《登岳阳楼》中,杜甫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的诗句是:   ,   
(3)《将进酒》中“   ,   ”两句诗,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了自我的忧愤不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情像一条坚韧而(  )的丝线,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木,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根小草……啊,也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钉子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天边微微(  )着这城市。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  )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  )的月色里……
月夜瓜棚,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结伴儿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一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绵长 看 虚无缥缈 如诗如画
B.绵延 看 虚无缥缈 诗情画意
C.绵延 睨 缥缥缈缈 诗情画意
D.绵长 睨 缥缥缈缈 如诗如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它相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
B.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C.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一同前行。山,剪不断;水,隔不断。
D.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山和水隔不断也剪不断我们一同前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只需躺在床上放松神经和肌肉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飘浮于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____。
首先,光是人体生物钟最核心的控制因素,飞船绕地球运转一周为90分钟,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____,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造成了宇航员生理系统的紊乱。另外,因工作需要,飞船和空间站从不关灯。因而,为更好地休息,宇航员需科学地调节睡眠时间,睡时需戴黑眼罩,以避免舱内过于频繁的亮暗变化;飞船内也需在休息区降低光照强度,以营造夜间环境。
其次,飞船内的失重状态,会使宇航员产生类似地球上倒立时的不适感,身体也会在空中随意飘浮。为给宇航员营造地面睡觉的感觉,空间站上设置了专门的卧室。床铺垂直安放在地板和天花板之间,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当然,____,也可以用带子把自己捆在舱壁上睡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宜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所染》)二人都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
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则注重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B
4.①第2至7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家国同构”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②第8至10段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①习近平期望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是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②家国情怀根植于“家国同构”这种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也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③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牢记九大“陷阱”—— 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绝对 、混淆时态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是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概括段意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勾画圈点出能够概括段意、揭示思路的关键词句。在厘清各段大意后,应立足于论题或论点,进行合理分层,相当于合并同类项。而对这些同类型的大意加以整合,并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文本的脉络。在这一阶段要坚决杜绝不分层,直接机械串联各段大意的做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a.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b.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通过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错误,原文第2段说的是“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A错误
BCD正确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CD正确
B.“以理家经验治国,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说法绝对,原文第5段中说的是“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只是强调了古人认为治家与治国是同一回事,但并未说只要能治好家,就能治好国。B错误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家国同构”观念一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相同的,即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治家与治国是一回事;二是指家与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者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ACD正确
B.语出《慎子·内篇》:“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并不是建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说明国君的设置是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他们个人。这是先秦法家的“家国异构”国家理论,主张明家国之分、国法之公,君主不能依赖血缘亲情和伦理道德治理国家。B错误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1段是第一部分,提出观点: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
第2至7段为第二部分:第2、3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形成,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这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第4至7段指出“家国同构”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第8至10段为第三部分:“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题干,题目要求“结合本文内容”谈认识,那么回答时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和文中的内容相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体现了家国情怀。然后要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对青年说。
结合“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可知,家国情怀根植于“家国同构”这种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也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结合“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知,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
【答案】6.A
7.D
8.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
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9.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需做到(一)浏览选项,明确关注点 关注点指对选项“内容+特色”核心关键点的提炼,即标画剖析各选项中的显性表述(写了什么)和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找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关注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三)排除错误,定答案 根据前面分析的各选项特点,判定选项正误,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含义可从本意、引申义、主旨义等方面回答;作用主要有1.形式新颖独特,含义丰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话题或是文章感情的触发点;3.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完整,前后照应;4.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中心,或突出文章的主旨,或深化文章的主题。再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错误。点名“不得人心”,写出了战士们等待可口会餐的焦急,意在突出晚餐的美味可口,并不是“抵触心理”。A错误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小说语言铿锵有力”错误。小说语言自然质朴,多使用口语,很生活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根据“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分析,未收到电报时,班长“咦”是困惑,“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是猜测,“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是自责;
(2)根据“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分析,班长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后,“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失落而又苦闷;
(3)根据“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分析,班长读着往昔的电报,“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是自豪而又怅然;
(4)根据“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分析,“怅然若失”写出了班长满怀怅然;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分析,听到从电视机传来的熟悉的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释然。
故答案为: 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分析以“潮声”为题的好处,可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升华主题等角度分析。
小说中关于“潮声”的描写出现在文章倒数第四段,“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这是在守海岛的战士今年没有收到北京的慰问来电,班长重读往年十八封慰问来电过程中插入的一句景物描写,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文章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情调描绘了守卫海岛的战士们的生活环境,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渲染了美好的氛围,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文章倒数第五段说“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潮声”与战士的心声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烘托了战士守岛卫国的光辉形象,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升华了小说主题。
故答案为: 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答案】10.A
11.C
12.B
13.①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
②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14.“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读统全文,把握文意;二是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为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化常识平时需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行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方法:字字落实“留扩换选”;文从句顺“删补调套”。三个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采点意识;翻译五步曲:切、译、审、连、誊;检查标准:信、达、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需要审题,紧扣关键词答题,同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加以答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严肃恭敬。”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安抚别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来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
材料二:略
材料三: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
A正确“于墓”是介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C错误;“夫子式而听之”中,“夫子”是主语,前面应断开,BD错误。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家族;/住所。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A正确B.正确。C.文中的“舅”指丈夫的父亲,即公公。句意: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CD正确B.“首先由近及远、由内修而外治……”错误,应为“由远及近、由外治而内修”。B错误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修己”,修养自己;“安”,使……安乐;“其”,大概;“病”,担忧。(2)“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子路问君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可知,“修身”的目的是使百姓安乐,天下太平,即“平天下”;由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
【答案】15.C
16.①首联“纱帽宽”“孤臣万里”既表现了诗人患病,又暗示诗人被贬,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②颔联“未敢”“待阖棺”表现了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不气绥,依然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心怀报国的愿望。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从上到下逐句理解,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综合分析。鉴赏评价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BD正确C.“百姓们渴望收复失地的梦想即将实现”分析错误,“京华父老望和銮”是百姓期盼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山河。只是一种希望,不是“即将实现”。C错误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首联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孤臣万里”,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2)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易错字:坼、谑
故答案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答案】18.D
19.B
20.构成:“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形成排比修辞。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更能突出乡情的浓重细腻,增强亲切感。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排比最主要的作用是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能够节奏鲜明的长于抒情。同时还会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进行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绵长:形容词,延续很长。绵延:动词,延续不断。根据后文修饰“丝线”此处应为“绵长”。第二空,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睨:斜着眼睛看。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睨”有一种感情在里面。“睨”字更符合前文“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这一语境,故此处选用“睨”更合适。第三空,缥缥缈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不可捉摸。用来形容“月光”,选用“缥缥缈缈”更合适。第四空,如诗如画:像诗和画一样美好。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前者可以作定语,而后者不能。此处用来形容故乡那美好的月色,选用“如诗如画”更合适。
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无论”这一关联词位置不当导致中途易辙,应将“我无论走到哪里”改为“无论我走到哪里”。
二是“伴着”后缺少宾语,应在“伴着”后加“我”;
三是“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搭配不当,可将“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改为“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排比的构成,就要指出哪几个短语或句子结构一致或相似,形成了排比。排比的常见作用为“增文势”“广文义”。 “增文势”指各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增强气势;“广文义”指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或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明确了这些,结合画横线的句子具体分析即可。
“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三个都是“数量词+形容词+的+名词”构成偏正短语,结构相同,形成排比修辞。
表达效果,形式上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内容上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详情的浓厚。
故答案为:构成:“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形成排比修辞。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更能突出乡情的浓重细腻,增强亲切感。
【答案】21.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②昼夜规律的改变;③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
22.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从语段内部层次思路来说,多数可以分为“起始、展开、过渡、结束”四部分。“起始”部分一般为提出话题中心,“展开”部分为叙述主要语意,“过渡”部分为承上启下,“结束”部分为归纳全段、呼应话题或中心,由此形成了内部结构的“总分”关系(“总分”结构又可细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除较为常见的“总分”关系外,还有承接、并列等关系。承接关系是指各层次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按照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前后相互承接。并列关系是指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无主次的。当然,要了解内部层次关系,还要抓住层次标志词语,如关联词,甚至标点符号等。
(2)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能力。第一步,提取主干,分析原文可提炼出其主干,可单独成句;第二步,理顺修饰成分,可以让它们单独成句;第三步,考察句子的逻辑关系,是否需改变句子的排列次序;第四步,结合上下文调整语句。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是针对“睡眠”问题而谈的;此处是对上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的转折,可以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二空结合前文“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以及后文“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可知,这里是说这样多的昼夜变化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因此可以填:昼夜规律的改变。第三空由“当然”可知是对前文“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内容,也就是使用睡袋睡觉的转折,后面有可以用带子捆绑之类的内容,因此可以填: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改写句子的能力。
原句“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的句子主干为:床上有睡袋。睡袋的前面有两个定语,即“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
鉴于题目要求改写成两个短句,“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定语可以置于句子主干中,即改为: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
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可以改写成以睡袋做主语的短句,可以是: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
23.【答案】内因与外因齐飞,未来为锦绣之色 干涩、冷硬的混凝土地长不出挺拔的乔木,润湿、肥沃的土地上才能矗立起粗壮的栋梁。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所处环境的好坏,决定了未来是繁华似锦还是黯淡无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好的环境能让人健康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孟母把家安在墓地附近时,孟子就摹仿丧葬;当孟母把家安在市集时,孟子就学别人杀猪、做生意;但当孟母把家安在学堂旁时,孟子则去学习礼节和知识。最终,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人尊称为“亚圣”。人的成长,特别是孩子,本身干净得如作画前的白纸,环境浸染成什么就是什么。
由此来看,环境对成长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丽、斑斓,我们才会拥有多彩的人生。古人常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意思就是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会被他同化,变得日益馨香。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14岁就拜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孔子为师。在孔子的教育下,在孔门的熏陶下,颜回“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最终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谦谦君子,被后世尊为“复圣”。反之,“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如果和小人在一起,或者身处不良的环境中,你也会受到他的不良影响。一如荀子所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明神宗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兢兢业业,对朝政没有丝毫懈怠。而在张居正故去之后,神宗身边的人变成了谄媚、拍马的外戚和宦官,他开始疏远朝政,实施不上朝,不面臣等“六不”政策,由此导致明王朝的日渐衰败。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心理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的是人的命运。感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馆
当我们在典籍中掠过,环境改变命运的案例数不胜数。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不同追求的人往往容易结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中的人若个个性情高雅,那么你也会见贤思齐,慢慢就会和他们一样优秀;若圈子中的人,个个都是网瘾患者、佛系青年,那么你势必也会受其影响,哪里还会有进取、奋进的心思啊!
环境影响人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搏击长空,翱翔蓝天能力;骏马在农田里劳作,就会丧失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选择良好、合适的环境,让洁白的丝线染上纯净的色彩,未来才能绘出锦绣一片,成就人生一流!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两则材料实质是关于主观内因和环境外因二元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则材料重心在外因,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第二则材料重心在内因,认为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两则简单看似乎相对立,其实内在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
环境有可能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可能是促进其发挥,不利因素可以通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特定的客观条件巧妙的转化为有利因素,不是僵死的。当环境所能提供的客观条件不够理想时,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通过某些特定的方式方法加以弥补的。优势中很可能含有劣势,劣势中很可能含有优势,无论你身处何方环境,主观能动性是其中最可依赖的优势。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这时候就需要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发挥作用了。
具体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外界如浮云,更须信自我。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①信任自己,充实自己——任外界穿林打叶,我自吟啸徐行;②正视压力,破茧成蝶——任外界乱云飞渡,我自如劲松般坚挺;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时时反省,是人生进步的阶梯。
参考立意:
①外界如浮云,更须信自我。
②人的主观内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内因与外因齐飞,未来为锦绣之色。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