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1)教材辅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勾股定理(1)教材辅导

资源简介

《勾股定理》(1)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爽坨中学,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教材,真诚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今天我要介绍的内容,是初中八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的第一节,下面我分这样几部分:“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与方法”,“课后反思”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十八章的内容。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的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之后,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它也是初三几何中解直角三角形及圆有关计算必备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习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构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应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探索、发现规律,并应用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且能学以致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能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且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并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数学推理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况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践、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使学生深刻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的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学习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
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需要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尤其在构思拼图方法时,需要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而被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心理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几何学习,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经验,整体感知几何图形的能力以及几何证明的思维能力已初步形成。在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条理的整理归纳所学知识,生成新知识。所以,他们希望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环境,给他们表现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前面的教材里已经接触过网格中的多边形,对于求网格中各种不规则的多边形的面积,很多学生已经掌握解题技巧,能够运用比较恰当的方法求多边形的面积,这是突破本节重点所必有的前提条件。
2、教学方法及策略: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讨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围绕图形面积,展开一系列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情景观察和计算,以及相互间的合作交流,从中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学法设计: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想—整理—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探究问题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展示自己才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整理归纳,交流讨论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况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的运用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直观、生动的展示图形,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带来一种图像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演示各种图形的变化情况,增强教学形象性,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
(四)、应用知识、回归生活;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1、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应用知识回归生活—总结反思布置作业五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运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家故事到大风断树的题目,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3、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我国某沿海城市,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4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跟底部3米处的地面上,这棵树折断前有多高?
设计意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构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一问题情境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一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二)、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探究材料:我选用的是课本教材所给的探究题材,毕达哥拉斯从朋友家的地砖中的发现,这个题材来自于传说故事,也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图片不仅给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刺激,给他们一种图形美的感受,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渴望,加上文字说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状态。
这一环节分两部分进行:
活动一:毕达哥拉斯从朋友家的地砖中发现了什么?
活动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性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活动一、毕达哥拉斯从朋友家的地砖中发现了什么?
(1)、观察下面正方形地板砖示意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图一、图二、图三。每个地板砖都是有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构成的
(2)、填表:请同学们算一算每个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
正方形(单位面积)
A的面积
B的面积
C的面积
A B C三者的关系
图2
图3
(3)、观察: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与中间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归纳直角三角形三边长有何关系?
师生行为:
教师引入:相传25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一次赴晚宴时,看着由正方形木板铺成的地面,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规律,请同学们也来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是否也和大数学家有同样的发现呢?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每块地板砖的图案,说一说是由什么样的小图形构成的,这些小图形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能得出是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另外的两图中彩色的正方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同学们算一算每个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并找出每个图形中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完成表格。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图形面积的计算,和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感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在计算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计算过程,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数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个数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环节的安排,也有利于后面的探究活动的开展。
以上两个环节完成后,教师进一步设置疑问:观察三个正方形,与三个正方形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关系,通过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说一说直角三角形三边长满足什么关系。
有了前面的计算,学生很容易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探究意图:数学知识的学习,究其根本就是要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在本次探究活动中,以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为主线,感受新的数学原理。就这样在自己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在整理旧知识生成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也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活动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一般的
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1、观察右边两幅图:(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
小组合作探究:
(1)、计算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并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分析填表数据,说一说:图中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有何关系?
正方形(单位面积)
A的面积
B的面积
C的面积
A B C三者的关系
图1
图2
师生行为: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上一活动中,我们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具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性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这样就将特殊条件下的结论转化为普遍问题的探究材料,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观察右边两幅图:(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小组合作探究:
(1)、计算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并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分析填表数据,说一说:图中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有何关系?
由于已经有了前面的探究基础,所以这一环节,要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通过计算,加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就会发现:(1)、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即:SA+SB= SC ;(2)、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 c ,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以上图形所给的数据都是整数,如果直角边的长度不是整数,这个结论是否还能成立?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变化,学生观察数据,从中体会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强调三角形三边关系: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把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完全交给学生,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具有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所所具有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实现了知识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这也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掌握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三(1)运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你能否拼出一些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吗?
(2)将各种拼图记录下来,并在各图中用a、b、c分别表示出各线段的长.
(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3)利用各自的拼图,你能探索出说明a2+b2=c2正确性的方法吗?
方法一:(利用左上图) 方法二(利用右上图)
师生行为: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教师提出问题:运用手中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你能否拼出一个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吗?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活动形式: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边长为a,b,c),进行拼图游戏,
学生展示所拼的正方形图形。教师给与适当的评价。
小组继续研究讨论:根据所拼得图形,怎样验证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a2+b2=c2正确性,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代表叙述或者展示证明过程。
(4)介绍勾股定理的由来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介绍勾股定理的应用环境、解题格式,及公式变形
游戏意图分析:
本节学习的中心问题是利用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由所拼图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经恒等变形得到勾股定理。
课本教材中,直接介绍了拼图的方法,我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把教材所提供的方法简单地呈现给学生,因为我认为,如果把图的拼接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按图操作活动。应当首先鼓励学生构思自己的拼图方法,并阐述其中的道理。再对学生构思的不同方法进行交流、评判,这样才能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活动。
利用所拼图形面积的恒等关系,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游戏,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
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应用知识、回归生活
学生领悟了勾股定理的奥妙,便想小试身手了。于是给出了以下题目:
例题解析:解决课前所提出的问题,(这棵树有多高?)
介绍勾股定理两种解题方式:利用算数平方根求值;利用解方程法求值。
1、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设计意图:以上两题难度较小,可以让大部分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体现了用方程思想解题的思路。
2、若等腰三角形中,腰长为5,底边长为8,求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3.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难点,进行强化训练
4、如图:是一个长方形零件图,根据所给的尺寸,求两孔中心A、B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解决导入时候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生活,为实际生活服务。以上两题进一步体现了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渗透了方程思想。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总结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作业的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查阅知识(搜集信息)能力,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较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互动的能力,有效的解决了教材重点和难点两大问题,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体现了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