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经济法基础 课件(共41张PPT)- 《经济法基础》同步教学(华南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一经济法基础 课件(共41张PPT)- 《经济法基础》同步教学(华南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课前案例】
首先请大家回答我为什么是法,有什么作用?你对经济法有什么主观的认识。
例如:
你在超市买了瓶假洗发水
快递公司遗失了你的物品你会怎么想
TVS1消费者报告开场有句话:
让我们安全的活着
思考:中国是食品安全常常被人们调侃,最近刚曝光的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提供过期食品的事件,涉事企业包括麦当劳、必胜客等知名食品企业,同学们你怎么看?
旅游景区宰客事件层出不穷,例如海南的天价饭、青岛天价虾,到近期的哈尔滨的天价鱼、杭州的天价洗头事件,类似的宰客事件,同学们你怎么看?你会怎么做?
模块一 经济法的基础理论
1、法的产生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法的产生
任务一:认识经济法
2、法的发展
  经济法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规则首先变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为了法律。
道德与法律
行为
习惯
道德
法律
法律
汽车应靠右行驶
两者
不许杀人
道德
你不应该静静的站在一边看着一个盲人走向悬崖
经济法概念的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需要干预的特定经济关系。
主要包括有:
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是指国家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主体
的组织和行为必要干预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
定价)
2、市场秩序(运行)调控关系
是指国家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过程中,为了维护国
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主体的市
场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公平竞争)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是指国家从全局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
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
会组织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产业调节)
4、社会分配关系
是指国家在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过
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初次分配主体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国家参与初次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生产环节的税收,企业包括利润和计提的折旧费,个人包括企业和单位发放的工资、福利、保险等。
再分配: 国家取得的方式是所得税, 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社会保障一类的财政支出, 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属于再分配环节, 个人取得再分配的无非就是享受政府的社 会保障,如免费教育、低保等等.
经济法的形式
经济法的形式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经济法的表现形式。我国的法属于成文法。
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
国际条约
司法解释
任务二:经济法律关系
1、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
指的是当事人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根据经济法律
法规的规定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即经济法主体,是指参加经济
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经济法的主体资格
指当事人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受经济权利和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经济法的主体包括:
a.国家机关 :国家机关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各种机关的通称。
b.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指经法定程序设立,实行独立核算或预算,拥有独立的财产权或经营管理权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c.经济组织内部的职能机构或下属单位 :经济组织内部一般都有职能部门和下属的分支机构或基层单位,表现为一定的隶属层次,如企业内部的职能科室、工厂中的车间、班组等。
d.个体户与承包户 :城乡居民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一般要在经济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他们依法申请营业执照后,从事工商经营的为个体户。
e.自然人 :自然人与公民不同。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经济
权利和经济义务的载体和目标。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物 (天然物、创造物、货币或有价证券)
(2) 行为(理发、建筑安装、工程施工)
(3)知识产品 (著作、专利、商标)
(4)权利 (土地使用权、专营权、特许权)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a.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自己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经营管理权、经济职权、债权、知识产权)
b.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依法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承担经济义务的主体又称为义务主体。
案例一
惠州人人乐需做一批工服,于2014年4月与惠州真维斯服装有限公司签订了1000套工作服的购销合同,根据合同的要求,人人乐签订合同后在2天内必须先付20%的货款,真维斯则在2014年5月做好该批工作服,人人乐收验货后立即将剩余的80%货款一次性付清。
问:主体,和客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3、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由于一定客观情
况的出现而在特定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依法形成
一定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已经发生的经济
法律关系,由于一定的客观情况发生,使经济法律
关系主体、客体、内容发生变化。
经济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因一定的客观情
况发生致使经济法律关系主体间已有的法律关系归
于消灭。
4、经济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经济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1)行为。指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其主观意志
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
变更和终止的活动。经济法律行为按其性质可分为
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2)事件。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事
实。 (自然和社会事件)
思考:什么是法律事实?能否举生活一例说明此概念?

2016年11月,经济学院某班同学前往义乌小商品城购买班服,看到一套标价为180元的运动服很合适于是决定购买50套,经过讨价还价最后168成交,随后交了定金和签订合同,但该班同学在义乌逛了一圈后有点后悔,觉得该套服装不值168元,便向老板提出退货,老板不肯,见是学生。老板同意降价每套30元,双方均无异议,最后按期交货付款。
请指出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终止。
5、经济法律行为的形式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进行某项经济法律
行为而作的意思表示,必须用一定的方式
表现出来,这种意思表示的方式就是经济
法律行为的形式。
A、口头形式
B、书面形式
C、其他形式(例如:行为习惯)
任务三:违反经济法律责任的形式
1、民事责任: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行政责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收得、拘留等
3、刑事责任:主刑和附加刑
任务四、维权途径
1、认识仲裁
2、认识诉讼
实训任务:撰写起诉书
案 例:
王倩所购车辆发动机缸体右侧因破损并漏油。原因系该车发动机在装配过程中将机油防溅板固定螺栓遗落在发动机内,发动机高速运转过程中,其第二缸连杆大头撞击该遗落的螺栓,使该螺栓击破缸体。因发动机漏油问题,王倩在与4S店多次协商未果后,爬上引擎盖哭诉维权。
经济法的公共利益原则表现为:
第一,经济法对特定人格的限定与保护完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之目的。
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定群体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公共利益。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经济法调整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通过宏观调控法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目的。
第三.经济法规制市场秩序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而秩序在保护个人安全和效率的同时,也维护着整个社会的安全和效率。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某电脑公司同某甲签订了一份电脑购销合同,由某电脑公司向某甲出售20台电脑,合同约定由某甲自行提货并负责运输。在提货过程中,某电脑公司装运工某乙实际装运了21台电脑。某电脑公司发现装货有误后,通知某甲返还电脑1台,某甲以合同已履行完毕、钱货两清为由拒不返还。请问:
(1) 引起当事人之间的电脑买卖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是什么?
(2)引起当事人之间的电脑返还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是什么?
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
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
和组织体。
市场主体可以分为投资者、
经营者、劳动者以及消费者, 企
业。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全部立法的法律基础,也是经济法的基本依据。
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法律。
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各种规定、条例、细则等。
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条例”,例如:工伤保险条例 。
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称“规定”,例如: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
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称“办法”,例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
是由国务院所属的部、委、办、局等机构主持制定和批准公布。
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
地方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其效力不能及于全国,而只能在地方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是针对我国经济审判工作的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与审判、检察有关的司法活动中,对于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规章所作的解释。
1、法人不是人,是一种社会组织。
2、法人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3、法人具有独立的财产。
法人之所以能够具有独立的人格就是因为其有独立的财产,这是其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基础。法人具有独立的财产,所以具有了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和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
4、法人能够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人是始于成立,终于撤销或解散时。
2、法人不享有与公民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结婚能力、受教育权利)
3、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平等、普遍和一致的。法人则因各自的经营范围不同而受到法律和自己章程的限制。
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自己的存续时间一致。公民则取决于年龄、智力状况等因素。
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超出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公民则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与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并不一致。
3、法人实现其民事行为能力的方式是以团体意识为前提。公民则出自于自己意愿。
思考:经济法律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具体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关系经过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调整后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联系:
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观物质基础。
统治阶级意志通过法律形式对经济关系进行整顿、梳理、筛选、确认之后所形成的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关系,它将得到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障。
自然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或以上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至18周岁以下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