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河池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河池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南宁市、河池市2023-2024学年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联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根据考古学研究整理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等数据。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稻米 粟米 黍米
颗粒数 14 768 13 883 2248
千粒重(克) 16 2 7
折合克数 236.288 27.766 15.736
粒数占比 47.8% 44.9% 7.3%
重量占比 84.5% 9.9% 5.6%
A.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B.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灌溉技术
C.古代南稻北栗的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D.地区之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2.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等多“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协同有秩、啬夫等乡官征收赋税徭役、教化民众。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樊重“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闾 推为三老”的现象。有学者推算,东汉乡官里吏一般由有资产十万钱以上富人担任。这一变化
A.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 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
C.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 D.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
3.下图为一份公元701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记录。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1页(共6页)】 S-G
A.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 B.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C.国家严控着土地交易 D.中央政府的权力式微
4.下图是宋代女子从事商业活动的场景。宋代一些女性以经商为业,有些成为专职的商人,并将自己的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据此可知,宋代
A.实现了男女平等 B.理学束缚已被摆脱
C.男子生存压力大 D.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5.明代湖北等地区考课式书院较为普遍,“旬有课,月有试,季有考”,地方“一时文风丕振,士气伸而士习弥端”,如提学葛寅亮到安陆府选拔人才,“所拔前茅皆书院中士,相视而笑,各负慕鉴之不爽”。这说明当时
A.地方教育服务于封建统治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空前增强
C.学术文化权力中心的下移 D.官吏监察与基层教化相结合
6.1851 年底,美国驻上海领事的一份报告中写道:“越来越多的美国船只来到本港……现在本港的中美贸易已接近全国中美贸易的3/4。”另据统计,1853年经由上海进出口的英国货值已分别占到全国各港进出口英国货物总值的59.7%和52.5%。这表明当时
A.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B.美英在中国的利益角逐激烈
C.中国外贸重心发生转移 D.上海的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
7.陈宝箴等维新人士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政策,在通商口岸“准令各国通商,当不令一国专利,不许作租界”。谭嗣同主张“结欢英俄”,以“浼(请求)二国居间胁日本废去遍地通商之约”。据此可知,部分维新人士
A.政治活动深受夷夏观念的掣肘 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变革宗旨
C.注重利用外交手段以维护主权 D.强调民族独立是通商的前提
8.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主要基于
A.抗日战争的需要 B.国民革命的形势
C.工作重心的转移 D.武装斗争的环境
9.下表为 1948年国民政府副总统的投票情况(单位:票)。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副总统候选人 政党 4月23日首轮 4月24日第二轮 4月28日第三轮 4月29日第四轮
李宗仁 国民党 754 27.32% 1 163 42.69% 1 156 42.64% 1 438 52.62%
孙科 国民党 559 20.25% 945 34.69% 1 040 38.36% 1 295 47.38%
程潜 国民党 522 18.91% 616 22.62% 515 19.00%
于右任 国民党 493 17.86%
莫德惠 无党籍 218 7.90%
徐傅霖 民社党 214 7.76%
【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2页(共6页)】 S-G
A.国民政府内部斗争与分裂日甚 B.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路线
C.民主建设缺乏稳定的执政基础 D.党派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198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落实粮食定购“三挂钩”政策的紧急通知:分期分批及时组织供应挂钩物资和资金,确保对农民兑现。化肥、柴油生产部门要按计划完成生产和调拨任务,不得延误;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化肥、柴油运输,不得迟滞;供销部门要及时供应,保证兑现。国务院的这一通知
A.实质上是实行粮食的自由买卖 B.为协调和保障农民利益创造条件
C.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成效显著 D.着眼于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
11.下表为古代印加帝国的社会调控机制。这一系列机制
主要方面 主要表现 ——
社会组织管理 严密的居民编制及土地、税务调配制度
宗教机制 推崇太阳神,神化印加诸王。不反对人们在信仰太阳神的同时,保持对原有神灵的崇拜
物质调配制度 对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逊森林地区的物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调配
处罚制度 对不同的犯罪活动制订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A.推动了印加文明走向世界 B.保障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C.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维系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12.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了自治权利,而这种自治权利是以国王授予的城市特许状形式规定的。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符合加强国王权力的需要
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3.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指出,“手艺人和商人都挣了一笔钱,赢得了第二流人物的势力和声望,他们既不肯像农民那样,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自卑,而屈服于奴隶制统治的淫威,也不希望像贵族那样,骑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因此“形塑了不同于前商业社会的政治生态”。休谟意在强调
A.政府应重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自由与理性精神渗透商业社会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必然性 D.工商业发展是政治进步的基础
14.有学者认为,法国的宪政运动“正是以权利与义务、终极正义、自由、平等、安全、财产等意识形态教条为政治行动的根据”,同时政治制度的建设者们在第三共和国时更加注重“妥协与合作”的艺术。该学者旨在说明法国宪政的构建
A.未能发挥启蒙思想的实践价值 B.注重政治力量间的利益均衡
C.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结合 D.具有曲折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15.国联指定其成员国担任委任统治地的受委任国,有别于一直以来“先占、征服或割让”等传统方式,受委任国对委任地的统治并不发生主权归属地位转移的效果,实际管理方国家需要履行向国联行政院提交委任事项执行情况年度报告等义务。据此可知,国联的委任制度
A.对保护战后和平发挥巨大作用 B.折射出非殖民化的时代趋势
C.有效维护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D.体现了国联的集体安全原则
【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3页(共6页)】 S-G
16.下面为1948年5月西班牙作家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在欧洲议会上发表的演讲内容。材料意在说明西欧国家应该
A.率先致力于经济的复兴 B.携手应对苏联威胁
C.以联合方式促共同发展 D.让渡传统国家主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 题12分,第20题16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 ”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 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 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唐太宗和王珪的治国理政思想。(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当时的视角,分析“太宗深然其言”的依据。(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治国理政思想对唐代产生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
【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4页(共6页)】 S-G
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9年至今我国四种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主要内容 起步发展观1949~1956年 政治发展观 1957~1977年 经济发展观 1978~2002年 科学发展观 2003年~至今
发展目标 恢复国民经济 巩固政治基础 发展生产力 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标准 工农业总产值 国家政局稳定 人均GDP 人均GNH"
发展途径 增长优先 政治斗争优先 生产力优先 全面协调发展
发展重点 重工业 政治意识领域 民用工业农业 着力民生改善
发展方式 外延式粗放型 阶级斗争 外延式粗放型 内涵式与集约式
发展形式 积累优先 政治挂帅 积累消费并举 科学发展
发展动力 生产关系革命 抓革命促经济 经济改革与开放 人对幸福的追求
发展态势 不切实际快速 政治表面稳定 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层面 单一经济 政治生活为主 经济社会发展 四个文明建设
区域发展 全国一起发展 全国人民革命 东部带动西部 东西兼顾协调
发展结果 经济初步恢复 经济衰落 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发展显著
*注:人均GNH 是称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高低的国民幸福指数。
——摘编自罗建文《6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观演变特征与启示》
提取上表中的若干信息,围绕“中国发展观”,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5页(共6页)】 S-G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马克思(1818~1883年)在研究殖民主义时曾提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日后,一些西方学者通常援引此观点,认为殖民主义为当地人民带来西式文明,促进其向世界先进地区靠拢。所有对东方“野蛮”“专制”“未开化”等描述,无不导致了一个结论: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
——摘编自于志伟《列宁殖民地理论研究》
材料二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法国巴黎公社运动等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纠正了其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看法,对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重新分析,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国家造成的沉重灾难。
——摘编自李包庚等《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马克思与一些西方学者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并指出其认识的各自视角。(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新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6页(共6页)】 S-G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古代农业与文明交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农作物中以“千粒重”为重量,稻最重,粟次之,黍最轻,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稻米原产自我国南方地区,而二里头遗址位于中原地区,由此可推知原始社会时期南北方存在交流,南方的稻传
播到中原地区,而以二里头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已拥有较为成熟的灌溉技术,才能使得对水更加依赖的稻成为重要的食
物来源,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献记载,故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二里头农业情况,无法得出南稻北栗的格局,故排
除C项: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南北经济交流,但无法得出交流日益频繁,故排除D项。
2.C考查汉朝基层治理。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虽不是基层的正式官僚阶层,但却赋有辅佐乡官进行治理的职权,
根据“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可知,这些里吏多为基层社会中的民众代表,选任以品行和威望为标准。而西汉中期以后,
这些里吏任命有了财产限制,有一定数量家产的人才能当选,这种财产限制,是地方豪强与权力结合的表现,宗族、豪强
对基层治理影响力渐大,而他们的利益与皇权并不总是一致,易导致中央对基层社会管控的削弱,故C项正确。里吏不
是郡县官员,故排除A项:材料只论及了里吏的选任标准的转变,不能得出察举制影响力丧失,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
项:这种选任标准由德行威望转为资产开始于西汉中期,而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故排除D项。
3.B考查唐代经济。根据材料可知,户主邯寿寿合应受田131亩,但现实却是有一半多的地未受,这表明当时的土地制
度即均田制已存在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地主大量兼并国有土地,这反映出当时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故B项正确。A项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4.D考查宋代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一些女子从事商业并取得一定的知名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宋代整
个社会经商,重商的趋势有关,女性经商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表现,故D项正确。宋朝尚未实现男女平等,
且深受理学影响,故排除A,B两项;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5,A考查明清书院与科举。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湖北等地书院中以服务科举考试为宗旨的较为普遍,具有鲜明的
“应试”特点,地方选拔出的官吏大多数是这些考课式书院出身,因此这些书院的存在服务于科举制,服务于封建统治,
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理学的影响力,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地方书院与人才选拔
的结合,而非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故排除D项。
6.C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连同原有广州在内的五个口岸对外通商。
而材料中所体现的是上海在通商口岸贸易地位的提升,成为全国各对外贸易港口货物总值占有量最多的地方,这表明
中国贸易重心由广州向上海转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完整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故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扩大的结论,故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C考查维新思想。根据材料“以夷制夷”“当不令一国专利”“结欢英俄”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宝箴等维新人士意
在利用列强之间的争夺与矛盾,希望达到改约或毁约及维护主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维新人士的思想,但未
涉及具体实践,故排除A项;这些维新人士旨在挽救民族危亡,故排除B项;通商的前提不是陈宝箴等人强调的重点,故
排除D项。
8.D考查土地革命时期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8月,正值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前,正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强调经济工作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此时中共苏区的主要敌人是国民政府,故排除A项;B、C两
项的时期并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9.B考查国民党一党专政。根据材料可知,参选副总统的人选中国民党占多数,少有其他党派,后续几轮参选投票其他
党派干脆不参与,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依旧实行独裁统治,故B项正确。仅从投票无法看出国民政府的内部
分裂十分严重,并且后来的投票也相对较为集中,故排除A项;材料实际折射出国家政权为国民党一党所垄断,“稳定的
执政基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其他党派与国民党之间的力量变化,故排除D项。
10.B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对内改革。材料中从生产到运输再到供应,环环相连,以实现物资和资金,确保对农民兑现,实
质上是既坚持粮食合同定购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放开价格的要求,这是政府协调和保障农民利益而采取的积
极措施,故B项正确。A项史实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故排除C项;由材料得不出关于增强国
有企业活力的结论,故排除D项。
11.C考查中古时期的美洲文明。纵观印加帝国的儿大调控机制,可以看出具有“保民”政策和高压政策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这两种手段,他们将人民的思想意识,经济活动和全社会有效地控制在统治阶级设置的轨道上运行,因此这些调
控机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特权,故C项正确。印加文明并未走向世界,故排除A项:B项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印加帝国并未实现长治久安,故排除D项。
12.B考查中古欧洲的城市自治。根据材料中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
担建义务,他们拥有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等信息可知,城市以法律的形式
获得了自治权,适应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故B项正确。西欧城市自治产生于12至13世纪,封君封臣制产生于8世
纪,故排除A项;12、13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故排除C项;12、13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故排除D项。
13.D考查启蒙运动。根据材料“既不肯像农民那样…而屈服于奴隶制统治的淫威,也不希望…骑在别人头上作威
【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S-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