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近代前期,那些时常受到猎奴侵扰的非洲人,可能经常需要为自身安全而逃跑,而从美洲传入的木薯,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食物。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非洲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非洲社会进步
C.“三角贸易”优势逐渐丧失 D.物种交流改善了居民的生存条件
2.清末《蜀游见闻录》记载: “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地理志·嘉禾县》: “农产物以……辣椒,为大宗。苎麻辣椒,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这可用于印证在我国( )
A.经济价值是外来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
B.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D.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物种交流
3.如图为清中期至民国初年辣椒在西南地区的引种示意图。中医认为辛辣食材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辣椒成为川菜的主要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辣椒通过移民途径传入西南地区 B.西南地区居民重视中医养生
C.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辣椒种植成为当地主要产业
4.1873~1913年,英国利物浦和印度两地的棉花价格差从57%降到20%,英国伦敦和加尔各答两地的黄麻价格从相差35%变成了4%。据此可推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全球物种交流的范围扩大 B.国际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C.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D.英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
5.元李东垣《食物本草.谷部》记载:“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开花出穗,如秕麦状。苗腋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下列关于这一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宋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B.乾隆、嘉庆年间种植遍布全国
C.因其高产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D.原产美洲,由英国人带到欧洲
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了价格革命,物价飞涨,商品匮乏,经济萧条,而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正好可以满足欧洲人的需求,西方殖民者纷纷携带大量白银东来求购中国商品。西方殖民者当时的行为使( )
A.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 B.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加快
C.中国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 D.国际市场朝纵深方向拓展
7.明嘉靖时期《平凉(今甘肃平凉市)府志》记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这一记载( )
A.反映玉米种植恶化了生态环境 B.体现了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C.说明玉米已成为平凉人的主食 D.提供了玉米西北陆路传入的例证
8.下列是明朝记载玉米的一些史料,对其推论正确的是( )
来源 成书时间 关于玉米的记载
河南《襄城县志》 嘉靖三十年(1551年) “玉麦”
甘肃《平凉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番麦”“西天麦”
(明)田艺衡(杭州人)《留青日札》 序作于1572年 “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 最晚成书于1476年 “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
A.《襄城县志》可佐证玉米种植已遍布全国
B.《平凉府志》可佐证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
C.《留青日札》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D.《滇南本草》说明玉米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9.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有独特的农作物种植体系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10.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也连年增长。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食物物种交流 B.颠覆了欧洲饮食文化
C.改变了传统生活习惯 D.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11.《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陈益泛舟安南,贿酋奴,获著种,伺间遁归。此材料可说明,甘薯( )
A.其原产地尚待考证 B.在明万历年间始传中国
C.溯源工作史料丰富 D.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12.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外来物种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13.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到1700年,人口达到6.1亿。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 )
A.宗教改革使人们摆脱教会束缚 B.黑奴贸易为美洲提供大量人口
C.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物种交流 D.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极大提升
14.明末山东人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说:“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旧名蕃麦……一名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实,一物也。”下列关于这一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宋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B.乾隆、嘉庆年间种植遍布全国
C.因其高产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D.原产美洲,由英国人带到欧洲
15.乾隆时刘汶《种烟行》一诗说道:“新谷在场欲糜烂,小麦未播播已晚。问何不敛复不耕,汲水磨刀烟上版。……愚民废农偏种烟,五谷不胜烟值钱。……往者岁歉难举炊,谁家食烟能疗饥。”该诗( )
A.道出了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 B.表达了作者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C.反映了自然经济结构已解体 D.是研究物种传播的第一手史料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在 1493年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由于生产蔗糖需要密集的劳力……拓殖者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后者对旧世界的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 高死于感染,拓殖者开始直接从非洲进口奴隶,于是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1840-1919年)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 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
——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外交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实践创新方面,中国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从目的上来讲,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具有对立性,倡导的是要对话而不是对抗,所以,伙伴关系更具和平性。建立伙伴关系,需要伙伴国之间尊重彼此之间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找寻彼此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既有平等性,也兼具包容性。
——摘编自张启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玉米成为“上帝的赐福”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为什么西行的甘蔗是个“诅咒”。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原因,并概括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如何“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并概括“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的特点。
17.【食物传播与交换】
材料一 番茄传播图
——摘编自迈尔斯《世界史》
材料二 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从西欧到中国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航海探险唤醒商业贸易的繁荣,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这种大规模种植外来物种,也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番茄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食品交换的影响和带来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传播方向
材料二 马铃薯传入欧洲后,除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60年代起,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帕门梯耶尔设土豆宴款待上层人士,劝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穿有马铃薯花图案的衣服、在纽扣上别新鲜马铃薯花,在巴黎郊区种了40英亩土豆,任由饥饿和好奇的人们偷窃、食用、试种。1774年,他出版《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详细介绍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和可辅助治疗各种疾病。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到1815年,法国的年产量飙升到2100万公石,1840年猛涨到11700万公石。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法国得到推广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马铃薯对世界发展的主要贡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哥伦布大交换”,掀起了动植物以及人种的迁移融合狂潮。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欧洲人所做的只是将大部分美洲和亚洲,以及小部分非洲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他们这些外来人口更舒适地享用这块新土地。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最终导致各大洲的生物种类越来越相似,同一化程度加深。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是从旧大陆引进的。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影响深远。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根据材料“能经常需要为自身安全而逃跑,而从美洲传入的木薯,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食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木薯传入非洲,成为非洲人逃跑时可以携带的理想食物,反映了物种交流改善了居民的生存条件,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非洲农业、工业等方面的数据,无法得知非洲经济结构发生剧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非洲社会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三角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辣椒作为重要的外来物种在中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说明经济价值促进了辣椒在中国的广泛传播,A项正确;“产业结构”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排除B项;题干只体现辣椒的种植,不是多种农作物,排除C项;从辣椒的传播推广可知,传统的经营模式没有阻碍了物种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随着辣椒在西南地区的种植,其他省份移入西南地区的人口也逐渐接受了辣椒,使辣椒成为日常饮食的调料之一,说明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C项正确;根据“通过商贸由‘西南丝绸之路’传入云南”可知辣椒是通过商贸传入西南地区的,排除A项;辣椒成为日常饮食的调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有关,并不能说明西南地区居民注重中医养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辣椒种植成为主要产业,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3—1913年英国、印度。材料反映了1873—1913年英国和印度某些城市棉花、黄麻等工业原料价格差缩小,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本国几乎不生产原料,因此英国国内的棉花。黄麻等来自进口,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和印度某些城市棉花、黄麻等农产品价格差缩小说明运输成本缩小,当时伴随着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运输成本下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贸易价格差缩小,与物种交流不相关,排除A项;“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与印度某些原料价格差,无法得知英国的贸易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玉米,玉米以其高产的特性增加了当时粮食的总供应量,C项正确;玉米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排除A项;“遍布全国”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玉米并不是由英国人带入欧洲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根据材料“西方殖民者纷纷携带大量白银东来求购中国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在中国使用率提高,有利于促进当时中国白银的货币化,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在欧洲,并没有形成多中心格局,排除A项;西方殖民者当时的行为并未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平凉(今甘肃平凉市)府志》记载了玉米的种植情况,说明在西北地区已经种植玉米了,提供了玉米西北陆路传入的例证,D项正确;材料只介绍了玉米的形态,未说明玉米种植的后果,不能得出玉米种植恶化了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为明嘉靖时期《平凉(今甘肃平凉市)府志》,未涉及中国其他地区的玉米种植情况,不能得出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当时人们的饮食情况,不能得出玉米已成为平凉人的主食,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甘肃《平凉府志》,关于玉米的记载中,其描述的“番麦”“西天麦”,说明玉米是从国外传入,佐证了其传入中国的途径,B项正确;河南《襄城县志》,将玉米描述为“玉麦”,无法判断玉米种植是否已遍布全国,排除A项;《留青日札》说明玉米被称为御麦的原因,而非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排除C项;《滇南本草》说明玉米具有药用价值,没有描述其观赏性,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5世纪以来(世界)。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与欧洲之间实现物种的传播,因此表明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D项正确;材料反映美洲与欧洲的跨区域物种交流,而非反映美洲独特的农作物种植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美洲和欧洲的物种,未涉及美洲的社会体系,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殖民扩张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出现海外产品,稻米、蔗糖等食品的食用量也在不断增加,这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欧洲饮食文化被颠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传统生活习惯改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陈益泛舟安南,贿酋奴,获著种,伺间遁归”可得出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如“藤苗及栽种之法”,还有通过行贿方式等,D项正确;材料可说明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没有涉及到甘薯的原产地,排除A项;材料可说明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传入时间尚待考证,排除B项;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溯源工作史料丰富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番柿,一名六月……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可知,番茄引进后人们对番茄的认知从观赏植物发展到食品,D项正确;番茄原产美洲,新航路开辟后才传播到欧洲和亚洲,选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番茄是蔬菜不是主食,对解决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帮助不大,有助于缓解粮食问题的是玉米番薯等的引进,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土地种植情况,不能得出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6至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至18世纪,亚欧大陆人口快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亚欧大陆,推动了人口的增加,C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未摆脱教会对人们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现象是亚欧大陆人口的增加,而非分析美洲人口的增加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题干“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可知该作物为玉米,玉米属于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高产能够增加粮食供应总量,C项正确;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排除A项;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而非种植遍布全国,排除B项;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愚民废农偏种烟,五谷不胜烟值钱”可知刘汶《种烟行》描写了当时一些地区出现的农民改种粮为种植烟草的情况。据材料“往者岁歉难举炊,谁家食烟能疗饥”可知刘汶担心烟草种植扩大会影响粮食生产,无法应对荒年,也即“对粮食安全的担忧”,B项正确;清朝乾隆时小农经济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并未解体,排除A项;清朝乾隆时中国自然经济结构比较稳固,并未解体,排除C项;烟草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刘汶《种烟行》主要是反映农民改种粮为种植烟草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玉米成为赐福的原因: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推动了种植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甘蔗成为诅咒的原因:病毒伴随着甘蔗的流动传到美洲,导致美洲人口锐减;为生产蔗糖,欧洲拓殖者奴役美洲人;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者开启了大西洋奴隶贸易。
(2)原因:中西方文化碰撞,对西方的了解增多;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吸收了外交理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对策。
表现:经济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工厂制度;政治上:开展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翻译馆(或“创学会”“办报刊”),传播西方思想;推行维新思想,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生活上: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如何构建: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特点:和平性;平等性;包容性。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玉米成为赐福的原因,据所学可知,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推动了种植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第二小问甘蔗成为诅咒的原因,据材料一“后者对旧世界的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 高死于感染”可知,病毒伴随着甘蔗的流动传到美洲,导致美洲人口锐减;据材料一“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由于生产蔗糖需要密集的劳力……拓殖者试图奴役当地人”可知,为生产蔗糖,欧洲拓殖者奴役美洲人;据材料一“拓殖者开始直接从非洲进口奴隶,于是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可知,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者开启了大西洋奴隶贸易。
(2)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和所学可知,中西方文化碰撞,对西方的了解增多;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吸收了外交理念;据材料二“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和所学可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对策。第二小问表现,据所学可得出,经济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工厂制度;政治上:开展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翻译馆(或“创学会”“办报刊”),传播西方思想;推行维新思想,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生活上: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如何构建,据材料三“国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和所学可知,主要从与发达国家、世界主要国家、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等方面去分析。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三“从目的上来讲,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具有对立性,倡导的是要对话而不是对抗,所以,伙伴关系更具和平性”可得出,和平性;据材料三“需要伙伴国之间尊重彼此之间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找寻彼此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既有平等性,也兼具包容性”可得出,平等性;包容性。
17.(1)特点:起源于美洲;以欧洲为主导,向世界传播;东、西两条线传播;历时3个世纪;18世纪传播回美洲。(任选3点即可)
(2)影响:
积极:丰富了物种种类,促进了物种的改良。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增长。促进了全球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消极: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
(积极+消极)
启示:1.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经济发展应该与环境保护相适应。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共同努力。
(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6-18世纪。特点:依据地图,可知起源于美洲;从时间来看,是新航路开辟时期,逐渐传播,可得出以欧洲为主导,向世界传播;从扩散路线可得出东、西两条线传播;从漫画展示的时间来看,历时3个世纪;从最后路线图,可得出18世纪传播回美洲。
(2)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1700年的世界。影响:积极:依据材料“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可得出丰富了物种种类,促进了物种的改良;依据材料“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可得出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增长;依据材料“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可得出促进了全球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消极:依据材料“这种大规模种植外来物种,也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
启示:依据材料“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可得出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依据材料“这种大规模种植外来物种,也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可得出经济发展应该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关注世界发展与人类共同利益,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共同努力。
18.(1)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
(2)爱尔兰和西班牙的先期种植示范,明智之士和统治者的推动,人们对马铃薯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对粮食的需 求增强。
(3)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带动经济文化的繁荣;助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第一小问路径,根据材料二中图片信息可知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第二小问条件,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首先可以从马铃薯本身来说,马铃薯适应性强;然后结合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都有助于马铃薯的跨洋传播。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至19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一“乌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可知爱尔兰和西班牙的先期种植示范;根据“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帕门梯耶尔设土豆宴席款待上层人士,劝说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安托瓦内特穿印有或绣有马铃薯花图案的衣服,向陛下推介在衣服纽扣上别新鲜马铃薯花,在巴黎郊区种了40英亩土豆出”可知明智之士和统治者的推动;根据“任由饥饿和好奇的人们偷窃、食用、试种。1774 年,他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详细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可知人们对马铃薯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根据“到1815年,法国的年产量飙升到2100万公石,1840年猛涨到11700万公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增强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更加频繁,推断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助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同时丰富了人民的饮食结构。
19.(1)特点:欧洲处于主导地位;交换内容较为丰富;交换范围广泛,具有全球性;交换时间具有长期性;带来的后果中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2)影响:改变了传入地的饮食结构;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利于人口的增加;马的传入影响美洲的生产劳动方式和军事斗争;加速各种疾病的传播,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便利了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一“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交换范围广泛,具有全球性;根据材料一“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换内容较为丰富;根据材料一“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换时间具有长期性并且带来的后果中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传入地的饮食结构,并且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利于人口的增加;根据材料二“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与“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的传入影响美洲的生产劳动方式和军事斗争;根据材料二“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速各种疾病的传播,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便利了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一“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