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 34 植物的生命活动2024 年浙江省中考一轮复习一 、选择题1.世博会馆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绿墙,一年可吸收 4 吨的二氧化碳,能使空气清新是因为植物体能进行的( )A.呼吸作用 B.代谢作用 C.吸收作用 D.光合作用2.导致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3.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 ppm)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 315 ppm升至 21 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 人口过快增长 B. 植被遭受破坏 C. 全球气温升高 D. 野生生物灭绝4.有位同学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分别于清晨、正午、傍晚四个时间从同一棵绿色植物上摘取一片绿叶,将它们进行脱色、漂洗、碘液染色, 其中染色最深的是( )A.清晨的叶 B.傍晚的叶 C.正午的叶 D.都一样5.6、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氧气,产物是有机物和能量B.原料是二氧化碳和光能,产物是化学能和氧气C.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储存着能量)和氧气D.原料是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和氧气, 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6.李超同学在帮父母搬运蒜薹时发现, 蒜薹堆的内部比较热,这些热量来源于(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7.关于“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实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将盆栽天竺葵置于暗处 2~3 天B.用不透光纸将一健壮叶片的一部分上下遮盖C.去除不透光纸片并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直接加热D.叶片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8.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 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第 1 页(共 14 页)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B.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C.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D.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 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9.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不属于雾霾治理措施的是( )A.植树绿化, 美化环境B.提倡绿色出行, 发展公共交通C.外出时佩戴防雾霾口罩D.减少燃烧发电, 增加太阳能发电10.如图表示农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均增强B.种植密度越大, 农作物产量越高C.种植密度为 m 时, 有机物积累最多D.种植密度在 m4之后,有机物积累继续增多二 、填空题11.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有 的冰箱和空调等原因,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12.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 前者由 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 、 、 减少对肺的刺激.13.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1)滴有洗洁精水可以洗去盘子上的油污,其原理是 .第 2 页(共 14 页)(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近几年我国各地出现了“雾霾 ”天气, 严重地影响人体健康和交通安全,请你为减少“雾霾 ”天气, 提出合理的建议 .14.图中的图(一)代表呼吸肌的运动,图(二)为模拟膈肌运动,据图回答问题。(1)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图(二)中 (填名称)模拟该器官。(2)表示吸气过程的是图(一)中的 和图(二)中的 ,此时,肋间肌 ,肋骨和胸骨向上、向外运动;同时膈肌 ,膈顶部 ,胸廓的容积 。肺便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15.如图, 是叶片的横切面,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叶片中起运输功能的是 .(填序号)(2)在叶片的上下表面涂上一层凡士林, 会直接影响到叶片的光合作用,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无法从 (填序号)进入叶片内.(3)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摘下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 叶片的颜色是 ,这是因为叶片产生了 .三 、实验探究题16.我们可以利用如图一所示装置来比较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已知其他条件适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第 3 页(共 14 页)(1)甲处气体的 CO2 浓度低于乙处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选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2)装置内, 光由暗逐步调亮, 测得甲处 CO2 量下降;光照强度与甲处 CO2 量的关系如图二,说明在ab 段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3)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如图三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污浊的空气,可有人于黑暗环境中 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出相反的结论:植物和动物“都会使空气变污浊”。从他们的实验和相关知识,你的观点是 。17.如图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如下。①往烧杯中倒入水, 放入金鱼藻,再将漏斗倒扣在金鱼藻上;②在漏斗上倒扣一支装满水的试管;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试管内液面下降;④当试管内充满气体时, 用大拇指在水中将试管口盖住后取出;⑤ 检验试管中的气体,得出结论。(1)步骤⑤中检验气体的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该实验不需要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 理由是 。(3)本实验的材料不选用天竺葵而选择金鱼藻,其优点是 。四 、解答题第 4 页(共 14 页)18.如下图是“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 ”所用的菠菜。(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 。(选填“直根系 ”或“须根系”)(2)在实验时,取一大口塑料瓶, 装入菠菜,盖紧瓶盖, 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打开瓶盖, 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观察到蜡烛立刻熄灭。你认为由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A.塑料瓶内的 O2 减少了B.塑料瓶内的 CO2 增多了19.一生态园内种植大量的樱桃树, 每年 5 月进入樱桃采摘季,下面是围绕樱桃树开展的讨论。(1)如图甲, A.B、C 表示樱桃树的某些生理过程对维持自然界的 平衡起到重要作用。(2)如图乙是反映樱桃树内有机物的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积的数量),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樱桃树 。(3)生态园为了生产的樱桃品质好、产量高、果实大、糖分多, 采用合理密植、 侧枝环剥、大棚内夜间降温等栽培技术, 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选取其中 1 项栽培技术简述所蕴含的科学道理。20.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质量来表示。某同学按下列步骤测量 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①选取 n 张对称性良好的樟树叶片、将每张叶片标记为如图的 A.B 两部分;②将叶片的 A 部分作遮光处理, B 部分不作处理:③光照 t 小时后,在所选的每张叶片 A.B 的对应部位各截取面积为 S 的小方片, 分别烘干, 称得 A 部分小方片总质量为 mA ,B 部分小方片总质量 mB;④计算出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第 5 页(共 14 页)(1)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场所在 (填细胞结构) 。(2)另一同学认为, 上述方法在测量时没有考虑光合作用产物会运出叶片,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减小偏差,在步骤②之前对叶片进行处理最好的方法是 。A.摘下叶片以切断叶柄B.环剥叶柄以切断筛管C.破坏叶柄木质部以切断导管(3)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为 。 (用字母表示)(4)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很多,在一次给植物施以较多肥料后,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 可能的原因是 。第 6 页(共 14 页)专题 34 植物的生命活动答案解析2024 年浙江省中考一轮复习一 、选择题1.D【解析】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产物来分析.正确理解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并且释放出氧气的 过程, 叫做光合作用,由此看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使人感觉空气清新.故选 D2. 【答案】B【解析】温室效应主要是指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 CO2 等气体, 增强了大气对红外线的吸收, 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而形成的.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干旱、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解答】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客观地说是两方面的, 有利的方面是:它能促进绿色植物进行 光合作用, 满足人和动物所需的有机物的合成和对氧气的需求;不利的方面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化 石燃料燃烧、森林遭到破坏等) 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 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 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也就是说,现在地球上气温越来越高, 就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因为二 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 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 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故选: B.3.B4.B【解析】碘液染色主要是在检验淀粉的存在, 在有光照的情况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 傍晚的的有机物多, 故颜色最深,故选 B考查光合作用5.C【解析】由公式可知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第 7 页(共 14 页)体。故答案选: C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释放氧气, 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6.B【解析】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蒜薹含水较多,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热量多,堆在一起的蒜薹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失,故蒜薹堆的内部比较热。考查呼吸作用7.C【解析】:该实验的方法步骤: 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A.实验前应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 运和消耗, 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A 正确;B、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上下遮盖后移到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 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这样做就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只有在光下制造的,黑暗中不能光合作用,B 正确;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而不能直接加热.原因是, 因为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 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 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C 错误;D、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 去掉碘液颜色的干扰,便于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使实验现象明显, D 正确.故选: C.通过我们学习可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 →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此实验的要点:(1)光是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2)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据此解答.8. 【答案】B【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 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第 8 页(共 14 页)腐烂分解等过程,被重新释放出来, 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解答】A 二氧化碳除了动植物的呼吸产生外,一些含碳可燃物的燃烧也会产生,所以 A 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它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 从而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B 符合题意。C物体内的有机物可以通过被天敌捕食而转变成二氧化碳, 也可以通过燃烧、微生物的分解而转变成二氧化碳,C 不符合题意。D 地球的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而且大气是循环的,所以即使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也不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故答案为:B9. 【答案】C【解析】【解答】A.植树绿化, 美化环境,属于治理雾霾的措施, 故选项错误;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可以防止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属于治理雾霾的措施,故选项错误;C、外出时佩戴防雾霾口罩,是防止雾霾进入呼吸道,不属于雾霾治理措施, 故选项正确;D、减少燃烧发电, 增加太阳能发电, 属于治理雾霾的措施,故选项错误;故选 C.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 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是由固体小颗粒造成的污染.10.C【解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 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并且释放氧气 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 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A.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光合作用先增加后不变, 呼吸作用强度强度一直增强, A 错误;B. 光合作用会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产量最高是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最多的,所以种植密度越大,农作物产量越高是错误的;第 9 页(共 14 页)C. 产量最高是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最多的,从图中可以看出种植密度为 m 时, 有机物积累最多, C 正确D. 种植密度在 m4之后,有机物积累继续减少,D 错误;二 、填空题11.【答案】氟利昂【解析】氟利昂易挥发, 进入大气层的平流层后, 能破坏臭氧层.【解答】解:臭氧有吸收紫外线中能量较大的短波辐射的能力.如果没有臭氧层, 强烈的阳光早已使 整个大地化为焦土.臭氧还具有强氧化能力, 所以空气中的微量臭氧能消毒杀茵, 能刺激人的中枢神 经并加速血液循环.因此臭氧是一名“人类生命的卫士 ”.但过量的紫外线能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但 是,近年来发现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机能正在减弱.原因是制冷剂中的氟利昂、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尾 气及工厂排放的废气都会破坏臭氧层,所以不用氟利昂(或氟里昂)作制冷剂或使用无氟冰箱、飞机使用清洁能源或飞机尾气经处理后排放、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都可保护臭氧层.故答案为: 氟利昂12.呼吸道;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清洁; 温暖; 湿润【解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器官、支气管组成.鼻腔内有鼻毛, 可以阻挡灰尘, 鼻腔的黏膜分 泌的黏液, 对空气有湿润和清洁作用;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的气体的畅通;其内表面覆 盖着黏膜, 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可以温暖空气.答案为: 呼吸道;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清洁; 温暖;湿润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对空气有温暖、湿润和清洁作用,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13.【答案】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清洁能源【解析】【解答】(1)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而能够随水流走;(2)为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 可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减少私家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 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故答案为:(1)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清洁能源.(1)洗洁精、洗衣粉等这样的能使乳浊液变成稳定的混合物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 第 10 页(共 14 页)为乳化作用;(2)根据减少雾霾的常见方法进行解答.14.(1)肺; 气球(2)①; ②; 收缩;收缩;下降;增大; 扩张;下降【解析】(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统称为呼吸道, 肺是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 通过气管和支气管, 达到肺, 最后进入肺泡。(2)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在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中, 锥型罩模拟胸腔壁, 气球模拟肺, 导管模拟气管。(2)吸气过程,胸腔体积增大,在图(一)的①和图(二) 的②均表示吸气。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 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 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肺扩张,肺内压力减小, 外界气体就被吸入 。故答案为:(1) 肺 、 气球 (2) ① 、 ② 、 收缩 、 收缩 、 下降 、 增大 、 扩张 、 下降 。15.(1)③(2)二氧化碳;④(3)蓝色;淀粉【解析】如图所示结构为:①上表皮;②叶肉;③叶脉;④气孔(1)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属于 输导组织, 叶脉里面含有导管, 可以从下往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还含有筛管,可以从上往下运输有 机物.(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分布于叶片的上、下表 皮,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 门户 ”,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在叶片的上下 表面涂上一层凡士林,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无法进入叶内,从而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3)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 从而使得叶片的颜色变成蓝色.三 、实验探究题16.(1)大于第 11 页(共 14 页)(2)变大(3)植物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解析】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 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 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是完全相反或对立的关系。(1)甲处气体的 CO2 浓度低于乙处是因为发生光合作用消耗减少了, 即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2)装置内,光由暗逐步调亮,测得甲处 CO2 量下降; 光照强度与甲处 CO2 量的关系如图二, 说明在 ab段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变大。(3)根据题意和图象内容知,植物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17.(1)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2)该实验无需证明淀粉的存在(3)便于收集氧气【解析】(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做光合作用实验前, 植物要进行黑暗处理,其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3)从氧气收集的难易程度方面考虑。(1)步骤⑤中检验气体的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2)该实验不需要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 理由是: 该实验无需证明淀粉的存在。(3)本实验选择水生绿色植物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盆栽的天竺葵,原因是:陆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好收集,而金鱼藻是水生植物,利用此装置, 便于观察和收集产生的气体。四 、解答题18.(1)直根系(2)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解答时可以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第 12 页(共 14 页)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面来切入。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据进行分析判断。根系是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 直根系主根发达,长而粗, 侧根短而细,如大豆、萝卜的根系; 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不定根多而发达, 如玉米、小麦的根系。(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直根系。(2)植物在晚上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呼吸作用, 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产生了二氧化碳。根据氧气具 有助燃的特性, 将点燃的蜡烛放人瓶内, 蜡烛立刻熄灭, 只能说明瓶中缺氧。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的结论更合理。19.(1)碳氧(2)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3)合理密植: 能够保证绝大多数的太阳光照射到植物叶片上(而不是地上),以利用阳光充分光合作 用合成有机物, 从而提高产量。侧枝环剥:花期环剥可以适当控制有机物向下输导,使有机物尽量多 地贮存在果实中。大棚内夜间降温: 晚上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积累在果实内的有机物增多。【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 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 腐烂分解等过程,被重新释放出来, 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 分解等过程,被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所以, 樱桃树的某些生理过程对维持自然界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2)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成长外还有一部分供活细胞呼吸作用,所以阴影部分表示: ” 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3) 生态园为了生产的樱桃品质好、产量高、果实大、糖分多, 采用合理密植、侧枝环剥、大棚内夜 间降温等栽培技术。是因为:”合理密植:能够保证绝大多数的太阳光照射到植物叶片上(而不是地上), 以利用阳光充分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从而提高产量。侧枝环剥: 花期环剥可以适当控制有机物向下 输导, 使有机物尽量多地贮存在果实中。大棚内夜间降温:晚上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积累在果实内的有机物增多。 “第 13 页(共 14 页)故答案为: (1) 碳、氧 ; (2) 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 (3) 合理密植:能够保证绝大多数的太阳光照射到植物叶片上(而不是地上),以利用阳光充分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从而提高产量。侧枝环剥:花期环剥可以适当控制有机物向下输导, 使有机物尽量多地贮存在果实中。大棚内夜间降温:晚上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积累在果实内的有机物增多。20.(1)叶绿体第 14 页(共 14 页)(2) (3)(4)BmB mAnst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细胞失水(导致光合作用减弱)【解析】光合作用, 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 同时 释放氧气的过程。分解代谢是异化作用的别称,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而有氧呼吸是异化作用的重要方式。(1)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2)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通过叶柄中的筛管运出, 因此通过环剥叶柄切断筛管;故选 B。(3)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始终在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 t 小时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 mB-mA ,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为 mnst (B m)A 。(4)在一次给植物施以较多肥料后,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细胞失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