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第12天(解析版)--【高效冲刺·考前90天】2023-2024学年中考科学每日练习(浙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前第12天(解析版)--【高效冲刺·考前90天】2023-2024学年中考科学每日练习(浙教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前第12天
1.下列植物中,有根、茎、叶分化并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
A.葫芦藓 B.紫菜 C.铁线蕨 D.银杏
【答案】C
【详解】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和叶结构简单,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具有假根,A错误。
B.紫菜属于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铁线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靠孢子繁殖,C正确。
D.银杏属于裸子。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在外面,D错误。
故选C。
2.人体内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可用流程图来表示。以下流程图正确的是( )
A.尿液形成的途径: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B.外界空气进入人体肺部:鼻→咽→气管→喉→支气管→肺
C.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次序:食物→口腔→咽→食道→小肠→胃→大肠→肛门
D.血液循环的规律: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答案】A
【详解】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即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A正确;外界空气进入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B错误;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C错误;血液循环都是从心室出发,终止于对侧的心房,其规律为: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D错误。
3.如图是“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用到的显微镜及观察到的不同视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动甲中③使镜筒缓缓下降过程中,眼睛应注视②
B.将乙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
C.转动甲中①,视野由乙变成丙后,视野的亮度增强
D.图中的④是气泡,与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有关
【答案】D
【详解】A.调焦步骤:转动[③]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从而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A错误。
B.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乙图中,物像在视野的偏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B错误。
C.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所以,转动甲中[①]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视野由乙变成丙后,视野的亮度减弱,C错误。
D.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故图中的[④]是气泡,与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有关,D正确。
故选D。
4.如图是小科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计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四种电路,其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U0,且,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能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A.S1、S2闭合,S3断开时,电流表把灯泡短路,灯泡不发光;S2断开,S1、S3闭合时,电流表把电阻短路;S1、闭合,S2、S3都闭合或断开时,电流表均无示数.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故A不符合题意;
B.S1、S2闭合S3断开,电压表测电灯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正极、下端为负极;S1、S3闭合S2断开,电压表测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负极,下端为正极;电压表的两次接线方法相反,在不改变电路连接方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测量,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故B不符合题意;
C.闭合S1,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的两端电压,移动滑片使灯泡两端的电压为U0;保持滑片位置不动,把开关拨到1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和电阻串联后的两端电压U;则小灯泡的电流为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表达式是
该电路能测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故C符合题意;
D.闭合S1,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流表把灯泡和电阻短路,电流表测量滑动电阻的电流;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流表把小灯泡短路,测量的是通过电阻的电流,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用图示滑轮组,在2s内将物重G为100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0.8m,所用水平拉力F为300N,物体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f为物重G的0.4倍。在此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速度为1.2m/s
B.物体受到的拉力为600N
C.拉力F的功率为12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6.7%
【答案】D
【详解】A.由图可知,n=2,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绳子自由端沿水平方向移动速度:
故A错误;
B.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时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则物体受到的拉力:
故B错误;
C.拉力F做的总功:
拉力F的功率:
故C错误;
D.滑轮组的有用功:
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故D正确;
6.如图,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让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运动。
(2)根据模拟实验,判断地球处在B位置时,我国的节气是 。
【答案】 公转 夏至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电灯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让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2)读图可以看出,当地球运行到B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我国正处于夏至日节气。
7.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上图是表示人和绿色开花植物之间物质的关联图,其中a、b,c,d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a,a主要在消化道的 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
(2)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时,肺内气压 (填“增大”或“减小”),于是b被吸入肺。
(3)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可用图中 (填字母)表示。
【答案】 小肠 减小 c、d/d、c
【详解】(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a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a有机物主要在小肠被消化和吸收。
(2)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可见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可用图中c二氧化碳,d水分表示
8.把一盆栽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如下图),再把含放射性碳的二氧化碳依图中所示输入罩内,1小时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且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超过正常水平。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 。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在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把土换成蒸馏水 D.把金鱼换成蝌蚪
(3)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内的 管运输到根部。
【答案】 B B 筛
【详解】(1)因为用放射标记的是碳,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因此该实验主要研究二氧化碳(或碳) 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
(2)本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茎、根等器官,使植物体内达到一个有机物的均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由茎叶内的筛管运输到根部。
9.推理判断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针对下列三种实验,请做出合理的推断:
(1)图甲:切除矿泉水瓶的底部,粘着乒乓球的-根线穿过带小孔的瓶盖,系上一颗较轻的螺丝。加水后发现乒乓球慢慢上浮如图所示,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是 的。
(2)图乙: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某同学将 2 克硝酸钾加入 6 克水中,操作如图所示。该同学认为试管①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
(3)图丙:小科和小衢对茶杯中“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小科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而小衢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量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 CO2 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答案】 竖直向上 试管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详解】(1)加水后发现乒乓球慢慢上浮说明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故填:竖直向上。
(2) 试管①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由此说明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填:试管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
(3)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小科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故填: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10.某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硫酸亚铁、少量硫酸铜和污泥。为了从工业废水中制备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并回收铜,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已知硫酸亚铁晶体受热易分解。
(1)步骤②和步骤③加入的药品依次为 。
(2)写出步骤④的操作: 。
【答案】 铁、稀硫酸 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解析】根据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将废水中的污泥与溶液用过滤法分离,得溶液1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加入过量的铁将硫酸铜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过滤得到铜和铁的混合物和滤液硫酸亚铁,然后在固体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最后将硫酸亚铁溶液蒸发结晶即得硫酸亚铁晶体进行分析。
【详解】(1)②要将硫酸铜与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回收铜,同时得到硫酸亚铁溶液,只能加入过量的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③加入适量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所以步骤②和步骤③加入的药品依次为:铁、稀硫酸;
(2)经步骤④的操作是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得到晶体。
11.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儿童团员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冬子开始把食盐装在竹筒中,打算扮作上山砍柴的人将食盐送给红军。途中发现敌人盘查严格,冬子急中生智跑到河边,把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顺利地将食盐送给了红军。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钠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从盐水中重新得到食盐固体,需进行操作的名称是 。
(3)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假设冬子的竹筒中有358g氯化钠,10℃时最少需用 g水溶解。
【答案】 离子 蒸发(或蒸发结晶) 1000
【详解】(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从盐水中重新得到食盐固体,需进行蒸发或结晶操作;
(3)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100g水最多可以溶解35.8g氯化钠,假设冬子的竹筒中有358g氯化钠,10℃时最少需用水的质量为1000g。
12.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设计了一款可用电流表示数显示拉力大小的测力计模型,电流表示数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模型电路如图甲所示,ab为长10cm、阻值25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滑片P左端固定在拉杆上,弹簧处于原长时,滑片P位于a端,电源电压恒为6V,R0为5Ω,其余部分电阻不计,电流表量程为0~0.6A。忽略弹簧、拉杆和拉环的重力及滑片与电阻丝的摩擦。
(1)虚线框内接线柱“1”应与 (选填“2”或“3”)连接;
(2)闭合开关,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时,R0消耗的功率是 W;
(3)弹簧的伸长量ΔL与所受拉力F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示数最大时显示的拉力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4)甲图中若去掉电流表,用一只电压表(量程0~3V)与R0并联,利用电压表的示数来显示拉力的大小,则与利用电流表相比,电压表所能显示的最大拉力将 (填“提升”、“不变”或“下降”)。
【答案】 3 0.2 400N 不变
【详解】(1)[1]当拉力增大时,弹簧长度增大,变阻器的滑片向下移动,此时滑片上方的电阻变大,而下方的电阻变小。根据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可知,此时变阻器的电阻变小,因此应该将变阻器的下方接入,即虚线框里的接线柱“1”应该与接线柱“3”相连。
(2)[2]由题可知,该电路为滑动变阻器、弹簧、R0的串联电路,电流表测该电路的电流。闭合开关,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时刚好对准a处,由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和欧姆定律可知,电路的电流为
由串联电路电路处处都相等和电功率推导式P=I2R可知,此时R0消耗的功率是
P0=I2R0=(0.2A)2×5Ω=0.2W
(3)[3]由电流表量程为0~0.6A可知,电流表的最大示数I大=0.6A,此时的电路总电阻为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Rpb=R总'-R0=10Ω-5Ω=5Ω
弹簧的伸长量为
由图乙可知,电流表示数最大时显示的拉力F=400N。
(4)[4]甲图中若去掉电流表,用一只电压表(量程0~3V)与R0并联,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此时拉力最大
此时电路的总阻值为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Rpb'=R总''-R0=10Ω-5Ω=5Ω
由上述计算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不变,故弹簧的伸长量不变,与利用电流表相比,电压表所能显示的最大拉力将不变。
13.下图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构。请分析回答:
(1)我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但在人体中某些血管内的血液却能向上流动,如图甲中血管[3]箭头所示,这是因为该类血管内的 (填结构名称)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2)图乙所示肾单位的结构,血液从血管[4]流到[5]后,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浓度明显 (选填“升高”或“下降”);血液从血管[6]流到[7]后,血液成分含量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至少说出 2 种物质)
(3)图丙所示是心脏的结构,我们平时所吸收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会通过心脏被输送到全身各处,氨基酸经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答案】 静脉瓣 升高 氧气、无机盐、尿素、尿酸、含氮废物 C→D→A→B
【分析】(1)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2)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1肺、2小肠、3是静脉、4入球小动脉、5出球小动脉、6肾动脉、7肾静脉、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
【详解】(1)图中血管3静脉内的血液只能按箭头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的原因是该血管内有静脉瓣,该结构的作用与心脏中瓣膜的作用相同。
(2)血管4是入球小动脉,5是出球小动脉,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因此从5出球小动脉流出的血液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物质的浓度会明显升高,是因为血液中的一部分水滤过到了肾小囊腔;观察图示可知:血管6是肾动脉,7是肾静脉,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后,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尿素等代谢废物会明显减少,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也被组成肾脏的组织细胞利用了,因此,流出肾脏的血液氧气的含量减少。
(3)氨基酸在小肠处被吸收后,经各级静脉、下腔静脉输送到C右心房,再经右心房进入D右心室,从右心室出发完成一次肺循环,回到A左心房,再进入B左心室,再通过主动脉经体循环将氨基酸输送到全身各处。因此氨基酸经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C右心房→D右心室→A左心房→B左心室。
14.为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实验结果显示:B、D 实验中铁生了锈,而 A、C 实验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仔细分析这 4 个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评价方案:对照实验指除了一个变量外,其他的量都保持不变的实验。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 (填 ABCD 实验代号)和变量。如:BC 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
(2)解释数据: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cm)
时间/小时编号 0 0.5 1.0 1.5 2.0 2.5 3.0
A 0 0 0 0 0 0 0
B 0 0 0 0.3 0.8 2.0 3.5
C 0 0 0 0 0 0 0
D 0 0.4 1.2 3.4 7.6 9.5 9.8
导致 B、D 实验装置中导管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
(3)获得结论: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导致铁生锈的物质有 。
【答案】 空气 铁生锈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 水分和氧气 食盐
【分析】(1)从ABCD实验中,找出对照实验,并分析变量;
(2)对比B、D实验装置和现象,从铁生锈条件的角度解释原因;
(3)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1)B中铁丝蘸了清水放于瓶中,接触空气和水,C中将铁丝浸入清水中,只接触水不接触空气,变量为空气。
(2) 铁生锈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 ,导致 B、D 实验装置中导管内水面上升。
(3)A、C导管中液面不上升,说明铁只与空气接触或只与水接触不生锈,B导管中液面上升,对比可说明铁生锈是铁与空气和水反应,D生锈,且速率快,说明食盐可加快生锈速率。
15.家庭生活中制作面包经常用到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氢钠不稳定,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受热至 65℃以上迅速分解,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某同学为探究它们的性质差异,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1)加热一段时间后 a、b 两烧杯分别看到的现象是 。
(2)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该装置设计的优点是 。
【答案】 a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NaHCO3 Na2CO3+H2O+CO2↑ 可以对比两种物质是否能分解
【详解】(1)碳酸钠受热不分解,a中石灰水不变浑浊,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b中石灰水变浑浊 ;
(2)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 ;
(3)该实验对比现象明显,可同时观察到两物质的反应情况,可以对比两种物质是否能分解。
16.碳酸氢钠片是一种常用药,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这是因为人体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为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科认为,要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实验中需要采集两个数据:一是测出碳酸氢钠片样品的质量;二是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测出反应生成的质量 。
(2)小科按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来采集实验数据。同学们认为,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为减小实验误差,小科又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了三次实验,采集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碳酸氢钠片样品质量/克 3.0 3.0 3.0
反应前总质量/克 193.8 194.6 193.6
反应后总质量/克 192.6 193.6 192.5
二氧化碳质量/克
请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逸出时带走了水蒸气(或有部分液体溅出烧杯) 三次实验所得二氧化碳质量的平均值
NaHCO3+HCl=NaCl+H2O+ CO2↑
84 44
x 1.1克
84/x=44/1.1克,
解得:x=2.1克
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2.1克/3克×100%=70%
【详解】(1)根据NaHCO3+HCl=NaCl+H2O+CO2↑,可知通过实验测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2)根据NaHCO3+HCl=NaCl+H2O+CO2↑,可推测:二氧化碳逸出时带走了水蒸气(或有部分液体溅出烧杯) ,导致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3)由题意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93.8g-192.6g)+(194.6g-193.6g)(193.6g-192.5g)÷3=1.1g,设参加反应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则: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x 1.1g
x=2.1g,
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100%=70%。
17.如图是小乐利用小球藻研究光合作用的装置,其中 NaHCO3溶液可分解释放CO2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相同时间内,高浓度NaHCO3溶液释放CO2多),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装置中氧气的相对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数据如表:
培养时间(d)实验条件 0 2 4 6 8 10
低光强度 高浓度NaHCO3溶液 0.1 0.2 0.6 0.9 1.5 1.8
低浓度NaHCO3溶液 0.1 0.2 0.5 0.7 1.4 1.7
高光强度 高浓度NaHCO3溶液 0.1 0.3 1.1 1.4 2.8 3.5
低浓度NaHCO3溶液 0.1 0.3 1.0 1.2 1.9 2.2
(1)为了保证小球藻正常的生长繁殖,装置试管中应再补充的物质是 。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一条)
(4)除了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外,请再列举两个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
【答案】 无机盐 光强度、CO2浓度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温度、水分
【解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所以为了保证小球藻正常的生长繁殖,装置试管中应再补充适量的无机盐。
(2)实验中碳酸氢钠(NaHCO3)水解产生二氧化碳。据表中信息可见:该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所以该实验是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据表中数据可见: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均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水分等。
【点睛】考查了对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认识,常考知识点,需重点掌握。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现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1)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光屏在 (选填“50~60cm”“60~70cm”或“70~80cm”)刻度范围内移动,能再次获得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
(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均保持不变,要在光屏上再次获得清晰的像,简述实验原理和操作。 。
【答案】 60~70cm 倒立、缩小 根据近视矫正的原理,选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
【详解】(1)[1][2]由图示位置可知v=u=2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f=u=10cm,当物体远离凸透镜u>2f,则f<v<2f,此时像落在60~70cm位置,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3]根据近视矫正的原理,选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像落在光屏前,利用凹透镜,延迟光线的汇聚,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前第12天
1.下列植物中,有根、茎、叶分化并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
A.葫芦藓 B.紫菜 C.铁线蕨 D.银杏
2.人体内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可用流程图来表示。以下流程图正确的是( )
A.尿液形成的途径: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B.外界空气进入人体肺部:鼻→咽→气管→喉→支气管→肺
C.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次序:食物→口腔→咽→食道→小肠→胃→大肠→肛门
D.血液循环的规律: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3.如图是“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用到的显微镜及观察到的不同视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动甲中③使镜筒缓缓下降过程中,眼睛应注视②
B.将乙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
C.转动甲中①,视野由乙变成丙后,视野的亮度增强
D.图中的④是气泡,与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有关
4.如图是小科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计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四种电路,其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U0,且,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能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是(  )
A. B.
C. D.
5.用图示滑轮组,在2s内将物重G为100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0.8m,所用水平拉力F为300N,物体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f为物重G的0.4倍。在此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速度为1.2m/s
B.物体受到的拉力为600N
C.拉力F的功率为12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6.7%
6.如图,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让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运动。
(2)根据模拟实验,判断地球处在B位置时,我国的节气是 。
7.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上图是表示人和绿色开花植物之间物质的关联图,其中a、b,c,d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a,a主要在消化道的 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
(2)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时,肺内气压 (填“增大”或“减小”),于是b被吸入肺。
(3)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可用图中 (填字母)表示。
8.把一盆栽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如下图),再把含放射性碳的二氧化碳依图中所示输入罩内,1小时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且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超过正常水平。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 。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在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把土换成蒸馏水 D.把金鱼换成蝌蚪
(3)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内的 管运输到根部。
9.推理判断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针对下列三种实验,请做出合理的推断:
(1)图甲:切除矿泉水瓶的底部,粘着乒乓球的-根线穿过带小孔的瓶盖,系上一颗较轻的螺丝。加水后发现乒乓球慢慢上浮如图所示,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是 的。
(2)图乙: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某同学将 2 克硝酸钾加入 6 克水中,操作如图所示。该同学认为试管①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
(3)图丙:小科和小衢对茶杯中“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小科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而小衢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量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 CO2 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10.某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硫酸亚铁、少量硫酸铜和污泥。为了从工业废水中制备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并回收铜,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已知硫酸亚铁晶体受热易分解。
(1)步骤②和步骤③加入的药品依次为 。
(2)写出步骤④的操作: 。
11.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儿童团员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冬子开始把食盐装在竹筒中,打算扮作上山砍柴的人将食盐送给红军。途中发现敌人盘查严格,冬子急中生智跑到河边,把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顺利地将食盐送给了红军。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钠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从盐水中重新得到食盐固体,需进行操作的名称是 。
(3)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假设冬子的竹筒中有358g氯化钠,10℃时最少需用 g水溶解。
12.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设计了一款可用电流表示数显示拉力大小的测力计模型,电流表示数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模型电路如图甲所示,ab为长10cm、阻值25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滑片P左端固定在拉杆上,弹簧处于原长时,滑片P位于a端,电源电压恒为6V,R0为5Ω,其余部分电阻不计,电流表量程为0~0.6A。忽略弹簧、拉杆和拉环的重力及滑片与电阻丝的摩擦。
(1)虚线框内接线柱“1”应与 (选填“2”或“3”)连接;
(2)闭合开关,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时,R0消耗的功率是 W;
(3)弹簧的伸长量ΔL与所受拉力F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示数最大时显示的拉力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4)甲图中若去掉电流表,用一只电压表(量程0~3V)与R0并联,利用电压表的示数来显示拉力的大小,则与利用电流表相比,电压表所能显示的最大拉力将 (填“提升”、“不变”或“下降”)。
13.下图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构。请分析回答:
(1)我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但在人体中某些血管内的血液却能向上流动,如图甲中血管[3]箭头所示,这是因为该类血管内的 (填结构名称)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2)图乙所示肾单位的结构,血液从血管[4]流到[5]后,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浓度明显 (选填“升高”或“下降”);血液从血管[6]流到[7]后,血液成分含量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至少说出 2 种物质)
(3)图丙所示是心脏的结构,我们平时所吸收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会通过心脏被输送到全身各处,氨基酸经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14.为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实验结果显示:B、D 实验中铁生了锈,而 A、C 实验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仔细分析这 4 个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评价方案:对照实验指除了一个变量外,其他的量都保持不变的实验。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 (填 ABCD 实验代号)和变量。如:BC 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
(2)解释数据: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cm)
时间/小时编号 0 0.5 1.0 1.5 2.0 2.5 3.0
A 0 0 0 0 0 0 0
B 0 0 0 0.3 0.8 2.0 3.5
C 0 0 0 0 0 0 0
D 0 0.4 1.2 3.4 7.6 9.5 9.8
导致 B、D 实验装置中导管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
(3)获得结论: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导致铁生锈的物质有 。
15.家庭生活中制作面包经常用到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氢钠不稳定,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受热至 65℃以上迅速分解,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某同学为探究它们的性质差异,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1)加热一段时间后 a、b 两烧杯分别看到的现象是 。
(2)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该装置设计的优点是 。
16.碳酸氢钠片是一种常用药,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这是因为人体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为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科认为,要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实验中需要采集两个数据:一是测出碳酸氢钠片样品的质量;二是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测出反应生成的质量 。
(2)小科按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来采集实验数据。同学们认为,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为减小实验误差,小科又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了三次实验,采集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碳酸氢钠片样品质量/克 3.0 3.0 3.0
反应前总质量/克 193.8 194.6 193.6
反应后总质量/克 192.6 193.6 192.5
二氧化碳质量/克
请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如图是小乐利用小球藻研究光合作用的装置,其中 NaHCO3溶液可分解释放CO2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相同时间内,高浓度NaHCO3溶液释放CO2多),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装置中氧气的相对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数据如表:
培养时间(d)实验条件 0 2 4 6 8 10
低光强度 高浓度NaHCO3溶液 0.1 0.2 0.6 0.9 1.5 1.8
低浓度NaHCO3溶液 0.1 0.2 0.5 0.7 1.4 1.7
高光强度 高浓度NaHCO3溶液 0.1 0.3 1.1 1.4 2.8 3.5
低浓度NaHCO3溶液 0.1 0.3 1.0 1.2 1.9 2.2
(1)为了保证小球藻正常的生长繁殖,装置试管中应再补充的物质是 。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一条)
(4)除了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外,请再列举两个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现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1)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光屏在 (选填“50~60cm”“60~70cm”或“70~80cm”)刻度范围内移动,能再次获得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
(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均保持不变,要在光屏上再次获得清晰的像,简述实验原理和操作。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