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岁月回声——《屠城》教学设计教学分析《金陵祭:交响大合唱(作品61号)》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金湘为纪念南京大屠杀6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交响合唱。作品有力地控诉了侵华日军的种种惨无人道的暴行,表达的是对祖国满腔热爱的一片赤子之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金湘的交响作品《金陵祭》创作于2005年。全曲共分六个乐章:《序歌》《屠城》《招魂》《月光》《涅槃》《终曲》。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交响大合唱的音乐特点。2、欣赏混声合唱《屠城》,能够记住主旋律。3、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去欣赏并表现《屠城》。4、在整体结构、多声语言、配器及合唱的写作等方面,感受到作曲家的独具匠心,感觉、体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体会与感受《屠城》中的色彩、画面、动律、情感,并用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2、如何将这种感受、感悟、思考,通过有序的音响结构得到体现。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师: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公祭日是什么时候吗?生:12月13日师:2014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以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南京市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毁,几乎所有的商店被抢劫一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南京变成一座尸横遍野、满目凄凉的死城。日本投降后,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专案审理,对日本乙、丙级战犯进行审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屠城》,让我们跟随音乐的脚步,穿越回当年,看看侵华日军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初听歌曲1.作者简介:金湘,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1935年生于浙江诸暨。7岁开始学琴。11岁考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幼年班,主修大提琴和钢琴。1952年夏毕业于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随即转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1954年9月保送升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但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新疆20年。1979年2月平反后任北京歌舞团交响乐队指挥兼作曲。1984年2月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兼作曲系教研室主任。1990年7月赴美国西雅图作为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9月任美国首都华盛顿歌剧院驻院作曲。1992年转至美国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考察访问。1994年回中国音乐学院任作曲教授。2.作品简介《金陵祭》是作曲家金湘为纪念南京大屠杀6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交响大合唱。大合唱共分六个乐章:序歌(混声合唱)、屠城(混声合唱)、招魂(女中音独唱、混声八部合唱)、月光(童声独唱、童声合唱)涅盤(混声合唱)、终曲(混声合唱)。《屠城》是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中的第二乐章。混声合唱曲《屠城》,用歌声描画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残暴的南京大屠杀之后的惨象,有力地控诉了侵华日军的种种惨无人道的暴行,合唱队以悲愤的声音唱出女人的哭声撕破了天穹,男人的尸体路边横陈:老人们流干无望的泪,婴儿吮裂了干瘪的唇。这首悲壮的合唱中,唱词中间穿插着二度下行的惊惶衬句,展现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情景,在滚滚而来的音团推动下,从悲凉而至惨烈,从惊恐不安而至凄厉呼喊,“南京!在挣扎,在呼救,在血中呻吟!”分段欣赏1.引子部分运用了什么乐器演奏 (小提琴)你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日军在四处扫荡,活在这种枪林弹雨下的同胞们觉得敌人在步步逼近,给人带来危机感。同学根据节奏加上日军扫荡过程中逼近的步伐,体验南京大屠杀中带来的危机感。2.聆听合唱 A部分那句话带给你印象最深刻 (“啊”字上)为什么深刻 (力度比较强)在强的过程中加入了什么乐器 (打击乐小军鼓)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加入小军鼓 换成弦乐、管乐是否可以 小军鼓更能表现出同胞们的“喊”变成了“嘶喊”更突出日军在屠杀过程中的残忍。聆听B段这一乐段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这一乐段的力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小组回答:“血染红了扬子江水,火焰吞没了金陵情景:鬼子开始屠杀无辜民众,古城。力度、情绪:强,悲凉、悲愤、沉痛聆听C段:这一乐段的力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力度:很强情绪:惨烈、悲壮展现了面对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情景,在滚滚的音团推动下从悲凉而至惨烈,从惊慌不安而至凄厉呼叫,“南京在挣扎,在呼救,在血中呻吟。教学小结30万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又一个、再一个同胞惨遭杀戮……30万,意味着在那场持续6周的人间浩劫里,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同胞殒命。30万,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裂,被残害的可能是父亲、是母亲、是丈夫、是妻子,是孩子……亦可能是全家。如若30万人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至杭州…...同学们,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