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高考作文如何写好结尾段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9 高考作文如何写好结尾段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

资源简介

【2024高考二轮复习】
2024高考二轮复习作文冲刺
高考作文如何写好结尾语段
精准突破
真题体悟
(202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0分)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读材料
这是一则单一材料作文题。材料中问:“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这个问题可以换种问法:好奇心是一个人去探索陌生世界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核心的概念是“好奇心”。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材料由一个问句构成,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如果考生对作文题中的问题给出肯定答复,就需要对“好奇心”作出界定;如果给出否定回答,认为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除了“好奇心”之外,还有“热爱”“成就感”“爱国”“责任感”等因素,就需要明确其中选定的因素的内涵,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读者讨论交流的共有平台。
二、找角度
在“好奇心”这个核心元素下,找到写作切入点并不难。
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它推动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学习。它就像是一盏灯笼,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途,让我们不断发现新的世界。
好奇心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就像是孩子们的天性。孩童总是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问一千个为什么,追问每一个细节。这种好奇心,让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新奇和探究的乐趣。
好奇心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它让我们变得勇敢和冒险,不断向未知的领域挑战。
好奇心是一种充满探索的精神。它让我们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在探索的路上,不断追问和思考,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成长和进步。
题意中还隐含着几组关系:乐意与强迫、主动探索与被动接受、陌生世界与已知世界、一个人的个体行为与当下的群体行为,等等,可以由此延伸出去作辩证的思考,去探求好奇心之外的其他合理的可能性。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好奇心的内涵,探索未知的重要性,探索陌生世界的因素以及如何探索陌生世界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为何要探索陌生世界”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
三、联实际
所谓好奇,便是探索。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探索世界的途径。
比如旅行。旅行是一种冒险、一种探索未知的方式。旅行可以让我们走出舒适区,遇见不一样的人和事,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旅行可以让我们收获经验、收获人生的感悟,也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比如阅读。阅读是一扇打开未知世界的窗户,我们可以通过书本来了解世界,了解历史,了解文化,把书本中的字句,化作使我们变得更智慧的力量。
比如艺术。艺术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艺术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美,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个世界。想一想,那些曾经感动我们的歌曲、电影、画作,它们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和情感。
四、立论点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列参考立意:
①探索陌生世界,助力民族复兴。
②探索未知,实现成长。
③探索未知,源于热爱与责任。
技法归纳
古人在谈到文章的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豹尾”是指结尾时笔法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常见的结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画龙点睛,总结升华
在文章结尾,以全文内容为依托,运用凝练简洁的语句归纳总结,以便对前文中的观点、态度、主张和主旨进行重申。画龙点睛,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点明文章的主旨,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这种形式的结尾能有效地解决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出现的散、杂、泛、乱等问题,将漫无边际的思绪归拢起来,使文章观点鲜明突出。
示例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并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心,还有其它的动力,比如求知欲、求生欲、求异欲等。这些动力都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都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我们应该珍惜并培养这些动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勇于探索、乐于学习、不断进步的人。(2023年上海卷作文《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 人生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洪流奔赴。科技发展固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不应该抱怨,更不应该逃避,而应积极应对,勇挑重任,用科技这把利刃,斩断时间对我们的束缚,在有限的时间里书写无限可能。(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善用科技,做时间的掌舵人》)
点评   文末作结,画龙点睛,结构完整,深化、升华主旨,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方法二:照应开头,呼应前文
一篇佳作,一般既重视思想与文采,又重视结构的匀称和谐。在议论文中,结尾处如能巧妙地照应开头,一呼一应,首尾圆合,便能使文章读来气韵流畅,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
示例 (开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体育思想:“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身强体健,是人之本。体育,也是当下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倡导全民健身,让弱者变强,强者更强,我们才能有充足的精力投身祖国建设。正所谓,促体育之发展,助民族之振兴。 (结尾)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在体育锻炼中挥洒汗水,锤炼意志,用自己的行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助力中华民族的振兴,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促体育之发展,助民族之振兴》)
点评 本文结尾再次重申论点,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谨,中心更鲜明突出。
方法三:巧妙引用,增强底蕴
名言警句是语言的精粹。善于在结尾处引用名言警句、俗语等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既能有力地论证作者的观点,又能借这些精粹助阵,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积淀,使文章更精彩,让读者眼前一亮,过目难忘。
示例 书即友人。古人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言:“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实践之于知识的重要性,犹如“源头”之于“活水”。书上的知识是死的,但实践得来的知识却是活的,只有躬行实践,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2023年天津卷作文《交肝胆友,读无字书》)
点评  结尾处引用陆游、程颐的语句,强化了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方法四:问句作结,启发思考
在文章结尾设置问句,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留有思考的余地。这些都能促使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启发人心,有效地延展思想的长度,拓展思维的深度。
示例 谁来续航?谁让我们有续航的动力?人力虽渺,勇气可嘉;人力虽渺,恒心可鉴;人力虽渺,但面对一切都可有所作为。毕竟,人比山高,脚比路长。(2023年北京卷作文《续航》)
点评   结尾用设问的方式,呼应文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简洁有力,引人深思。
方法五:留白拓展,意蕴丰富
文章采用留白式结尾,留不尽之意在文字之间,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议论文的结尾运用留白之法,能够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咀嚼和回味,使文章更显余味深长。
示例   传播中国声音,发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作为开创未来的主力军,我们定当不负嘱托,挺膺担当,奋楫扬帆!路正长,期待我们行远,让我们在征程上讲好中国故事吧!(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讲好中国故事》)
点评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文章的结尾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是被无数人追问过的问题。雷锋用他短暂的人生诠释了这个问题,正如他在日记里写的:“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以上材料对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关头的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拟写标题,并写出结尾段。
【答案】(示例)标题:吾力虽小,绝不苟藏
结尾段:做不了河流,就做一滴水,去滋润一方土地;做不了太阳,就做一缕星光,去照亮一方黑暗。无论力量大小,请不要有所隐藏,不妨用它来奉献给他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吧。
【解析】材料关注人生的价值,列举雷锋的例子并引用他日记里的内容,用水是否滋润土地、阳光是否照亮黑暗来追问人生的价值,启迪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与奉献。材料引导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关头的广大青年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乐于奉献,甘于付出,勇担时代责任,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考生需结合材料含意拟写标题与结尾,反映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阅读下面一篇演讲稿的标题和开头,细心构思,为它写一个精彩有力的结尾。
携手共创未来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没有一个人,能脱离他人而独自生存;没有一个国家,能脱离世界而独自发展。疫情暴发初期,大家纷纷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也向各个国家派遣医疗队、捐献物资,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回馈。我们坚信,病毒终会消失,我们终会胜利。而今,我们的愿望基本实现了!
作为青年,我们应该勇担大任,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 (示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全世界青年人联合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地球家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首先明确主题和中心思想,抓住标题和开头,把握内容的重点,从而构思结尾如何表述,做到首尾呼应,升华主旨;其次,可运用一些方法使结尾更出彩,如巧妙引用诗句或俗语,增强文章底蕴;最后,明确这是一篇演讲稿,结尾需讲究演讲稿的结构特点。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著名国画家李苦禅,为人重诺守信。他曾允诺一位老友索画的要求,后因生病和其他事情牵扯,耽误了及时作画。不久他的那位老友突然病故,他闻讯后后悔不已,立即挥毫作《百莲图》,并郑重地题款、钤印。随后携画至后院,肃立焚烧,祭奠亡灵。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若再有老友索画,要及时提醒我,做人可不能失信啊!”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拟写标题,并写出结尾段。
【答案】(示例1)标题:诚信在,生命更精彩
结尾段:“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君子一诺,价值千金。相信,李苦禅的表现,会为我们燃起诚信的火炬,指引整个社会前行的方向。
(示例2)标题:诚信为本,信行天下
结尾段:我们可能还看不到,横在梦想前面的是怎样的荆棘遍布,但是,身为“00后”的我们没有丝毫畏惧,我们会吟唱“长风破浪会有时”,会高呼“会当凌绝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诚信这副坚硬的翅膀。
【解析】材料以国画家李苦禅为失信而自责并想办法弥补的事件,表达了对“诚信”这一精神品质的思考。答应老友索画,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可是,因为各种事件而耽误了作画,以致到老友去世都没有把画作送给他。面对这种情形,李苦禅没有简单地表示遗憾,而是以行动弥补自己的过失。他挥毫作《百莲图》,郑重地题款、钤印,并拿到后院焚烧,事后告诉儿子做人的道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整个事件的核心落脚于“诚信”这一品质。考生要围绕“诚信”这一核心,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结尾收束,要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升华这一精神的时代内涵。
材料中“做人可不能失信啊”一句是写作立意方向,“诚信”这一传统话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确定结尾方向。具体而言,可以探讨诚信与传统美德的关系,可以挖掘诚信的时代意义,可以思考诚信对社会的重要影响……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写,都不能脱离材料和题旨。
考场作文结尾实例
①回扣材料,再次点题
社会追求文明进步,需要每个公民涵养同理心,伸张个人的权利意识,也认知和体察他人的感受,才能让善意与生活随行共同提升彼此的幸福指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理心是疗治社会痼疾的一剂良药。而“硬核大爷”被我们热情点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硬核大爷”的同理心》(76岁老人刘增盛胸挂“勿需让座”显示牌,被称为“硬核老人”)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同理心的普遍意义,末句再次点题回扣材料】
②引用名言,警策有力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主席如是说。破旧立新,在批判中建设,个人得以成长,时代方可进步。
——《破旧立新,在批判中建设》
缥缈峰头云乱。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愿年风骤紧,轻的朋友,趁着年轻,设计人生,逐梦芳华!——《设计人生,逐梦芳华》
③抒发情怀,升华主旨
有人说,生活就像剥洋葱,你越往里层看,就越泪流满面。或许,这是生活的本质。但是,当泪珠被风吹干后,别忘了,向前看。
——《别忘了,向前看》
④展望未来,描摹愿景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现代剥离了“山脉”“水道”,黯淡了“遥远”“忧伤”,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山东考生《美,距离的忧伤》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山东考生《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我们会处于生命的任意一点上,也许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但只要我们能好好利用录像来沉浸自己,我们就能成为未来成功的探险家。——《录像与探险》
⑤呼吁请求,有感染力
少一些傲慢与偏见,少一份“何不食肉糜”的无端质问多一份同理心,多一点“你我都是小镇做题家”的共情。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些生活中的勇士!——《生于幽谷溪涧,仰瞻高山之巅》
疫情当前,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握紧手中的“金话筒”,看清“谣言陷阱”,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疫情面前,别误入“谣言陷阱”》
⑥呼应开头,首尾圆融
有一种高贵叫做低姿态:
你也许有些不解,从小便在“我很重要”的喊叫声中成长,习惯了抖动着思想,张扬着个性,习惯了鲜衣怒马红刀的年少轻狂,为何要放低姿态,去俯身闻路边的花香 (开头)
我也知,张扬不是犯错,轻狂不是罪过。但你知道么,放低姿态,俯下身去,才能闻一地芳香。(结尾)——《低姿态的高贵》
邵燕祥先生曾在诗中发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我的回答很直接:成熟未必要低头 (开头)
嗯!我们是否该抬起头来,向世界宣告:我已经成熟了!(结尾)——《成熟何须低头》
⑦意蕴悠长,引人回味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上海考生《他们》
(赏析:短短九字,颇有意蕴,充满正能量,有悲悯情怀。通过自身努力,通过社会关怀,“他们”(农民工子弟)终有一天会融入“我们”,成为“我们”。)
我不会试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谢谢大家!——湖南师大附中考生《人生不设限》
请巡逻在自己生活的领地,寻找最简单至朴的幸福。当崭新的太阳升起,你大可看着大街上熙攘的人们,然后深吸一口清凉的空气——
“早晨是一只花鹿,踩到我额上,世界多么好!——《幸福在至简朴处》
8排比结尾,语势不凡
用切合材料的排比句结尾,不刻意追求文采,避免徒有形式,华而不实。
比如,下面这篇考场作文的结尾,非常精彩。
没有人会忘记一颗有着“珍珠心”的、尽心尽力生活的沙子。阳光不会,海浪不会,和它互相依偎的其他沙子不会,曾从它上面走过的、留恋过这份美好的人更加不会。
——《沙子有颗“珍珠心”》
开头、结尾综合运用实例
01 开篇:
我校超豪华新教师阵容一经曝光,引发热议纷纷。万里挑一的顶尖名校毕业生,选择到中学教书,难怪网友们质疑: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简评:概述材料法,发问质疑法)
结尾:
诚然,要感谢网友们对我们学校的关心,但是,抛出“大材小用”论大可不必。我们可以预想一个美好的未来:师生教学相长,若干年后,学子们青春圆梦,清北硕博们已成清北名师。又何来“小用”之说 (简评:描摹愿景,回扣材料,再次点题照应开头,体现“回应”特点)
——《教书育人,岂是“小用” 》
02
开篇:
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科技是最强健的引擎。而人们的典幸福感,却似乎是在蜗行速度,甚至呈倒退之势。(概述材料法,形象设喻法,抛出作文话题)
结尾:
当我们走失了幸福,请记得停下匆匆的脚步,不必追赶科技的快车,等一等落下的灵魂。这样,再面对“毕淑敏之问”,我们就能坦然地回答:“幸福感的增长,可以与科技同比例。”(回扣材料,总结全文,照应开篇)——《当我们走失了幸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