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教学目标: 1.朗读优美语句,体会语段的重音和停连,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精彩语句,能用准确的语言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能说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美景、品味语言。 难点: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环节一:名家点评巧导学 教师活动 1.作家赵景深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文章,请齐读。 屏显:“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作家赵景深”(出示课件一)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读读他写了淡香疏影似的哪几笔,又捧出了怎样真诚的灵魂。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页。 板书课题《春》。(出示课件二) 3.请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三) 学生活动 1.生齐读,听讲。 2.学生翻开课本第2页,读题。 3.生齐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用名家点评导入课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二:淡香疏影绘场景 教师活动 1.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四) 2. 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出示课件五) 学生活动 1. 生看,做笔记。 2. 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得出结论并作答。 设计意图 进行第一轮朗读,由学生自己感受朗读的韵律,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为下一个环节打基础。 环节三:书声琅琅品春韵 教师活动 1.请同学们用“春天美在______,你看(听)______”的句式选择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春天美的句子或段落,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示课件六) 2.两名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朗读。 技巧一:重音 读出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进行加以重读,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出示课件七)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重音指导:盼望着应该重读,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两个“盼望着”连用,运用反复的方法更能体现其急切,所以第二个“盼望着”应该要更重一些。“盼望着”后面应该稍加停顿一下,后面是盼望的对象。 技巧二:停连 读出停连,指朗读语言的停顿和连接,就是表现朗读的语言节奏,读出快慢适度,有张有弛的效果。不同的停连方式,可以读出不同的语境和语意 。(出示课件八) “∨”停顿号。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论有无标点均可使用,停顿的时间稍稍加长,如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停顿的时间再长一些。 “∧”连接号。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例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停连指导:排比的句式,六个动词写出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前面两个是静态的,后面是动态的,一句比一句活跃,应该逐渐读出这种欢乐的语气。 技巧三:语气 语气不同,语义也会发生变化,(排比句、反复句读出昂扬的节奏)(出示课件九) 3.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并按照以下句式,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 这句(这段)因为它运用了 修辞手法(叠词、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景物) 的特点,抒发(体现)了作者对 (景物) 的感情。(出示课件十) 师总结提炼文章的语言特点:(出示课件十一) 运用修辞手法、叠词、动词等; 修辞手法:反复、拟人、比喻、排比、引用 学生活动 1.生自由找文中段落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 2.生听讲解,揣摩读法并在书本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3.根据教师的配乐配画,按照教师之前指导的方法朗读。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对于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水平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文本,花时间、花精力去指导好学生朗读。多诵读、多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思维进而使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一。 环节四:寻寻觅觅悟春魂 教师活动 在刚才的整体感知中,有几个自然段没有涉及,请同学们思考: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以及最后三段能否删掉,为什么?(出示课件十二) (预设:《春》的最后以三个接连的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完成了歌颂春天的主旨升华。第一个比喻"像刚落地的娃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是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二是"他生长着",生长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个比喻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第二个比喻"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是视觉,"笑着,走着"是听觉,笑着的小姑娘自然是美丽可爱的,但她走向何方呢?第三个比喻"像健壮的青年"做出回答:"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如果将"小姑娘"看作是当时受难的祖国,作者发问的意思是:美丽的祖国应当走向何方?青年则是回答,须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健壮,才能有所作为;二是向前走,不能开倒车;三是得领着"我们"大家一起。) 学生活动 生听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在读通,读熟文章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赏析中领悟情感,进一步感受春的魅力,并且在品味的过程中提升朗读能力,从而突破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二及目标三。 拓展作业:笔随心动抒情怀 教师活动: 1.师布置课后作业:(出示课件十三) (1)背诵课文,摘抄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2)根据自己的日常观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写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100字左右,至少有一处运用修辞手法。 2.师课堂总结:朗读,在学习语文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课文语言、内容的功能,又有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激发朗读者情感的功能。希望同学们能在每天的朗读中把握好人生的春天,一路攀登,一路欢歌,执着前行。 学生活动 1.生记下作业。 2.生听教师总结,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 七年级的学生在好词好句的积累上还要加强,《春》作为学生写景文中的经典,背诵、摘抄都有利于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提高写作水平。第(2)小题的作业设计,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的景物的描写方法而设定,有利于检验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是否牢固,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一篇”,达成学生“知一类”目标,达到提质减负的效果。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