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案
【课程标准】
1、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和影响;
2、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
3、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多样性。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在帮助宗主国作战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欧洲 (在民族自决原则基础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四大帝国纷纷解体,在其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亚洲 (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中国 ①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印度支那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②尼赫鲁更比甘地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非洲 埃及 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迫使英国有条件的承认埃及独立
埃塞俄比亚 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盟军的帮助下恢复了国家独立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带领游击队进行了长达9年的武装斗争“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把墨西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
(1)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世界殖民体制瓦解的背景
(1)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
(2)战争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3)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4)联合国非殖民化活动的推动
2、世界殖民体制瓦解的表现
(1)随着日本战败,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2)英帝国迅速解体(1947年印巴分治、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3)法国总统戴高乐于1962年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4)二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3、世界殖民体制瓦解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
(2)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拓展延伸】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地图有什么明显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明显的变化有:
  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南斯拉夫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上述变化的原因:1)近代以来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2)一战后对战败国的制裁
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政治格局、经济角度、思想文化角度思考)
(1)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疲于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有所放松,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加速了这些国家民族独立的进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一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3.怎样理解新兴国家的民族复兴
(1)文化复兴一定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
(2)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3)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4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
亚洲 ①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②1947年,印巴分治,英帝国很快解体 ③印度尼西亚(1949年)等也纷纷独立
非洲 ①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②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③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 ④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拉丁美洲 ①1959年,古巴革命力量(卡斯特罗)推翻美国的傀儡政权,1961年成立社会主义国家 ②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归纳】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特点
(1)重视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独立后的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神;埃及复兴民族文化时汲取古埃及优秀文化遗产
(2)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韩国都汲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现代埃及文化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3)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创新发展。如:印度在吸收借鉴基础上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努力创造出新的东方文化;埃及在吸收的基础发展出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 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一象出现的原因。
【随堂小测】
1.20世纪末,欧洲知识分子通过美国学者长期忽视的美欧文化比较研究,实现了“美国学的欧洲化”;亚洲的美国学专家依托本国的学术立场与档案资料,开始在跨国移民、女性和亚裔文学等议题上频频发声,继而对美国学者产生一定的启发。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各国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B.文化多样性发展深受各国重视
C.美国的文化霸权遭到一定冲击 D.文化保护主义倾向的日益加剧
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作品《城堡》里的主人公K,表面上拥有充分的自由,可是实际上却处处碰壁;表面上在这个空间中拥有自由移动的权限,实际上有一道无形的墙拦在城堡和他之间,给他的行动造成阻碍。据此可知这一作品( )
A.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 B.以具体性来再现典型环境和人物
C.表现了生活的危机和心态的扭曲 D.反映了二战后孤独和焦虑极端化
3.海明威参加一战后,带着伤痕和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于1929年写出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德国作家雷马克也于1929年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一年内在欧洲发行500万册,被誉为“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这反映了当时( )
A.欧美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C.和平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D.西方精神危机凸显
4.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
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 D.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6.美国历史学家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他们引用伏尔泰、马志尼和穆勒的话。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和拉斯基的话。1919年7月25日,孙中山博士为这一转变提供了证据,他宣布:‘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伙伴和兄弟是苏俄工农红军。’”这段话的主旨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
B.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曾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武器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1919年孙中山就已经产生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思想
7.二战后,西方史学界出现的年鉴学派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他们关注历史变化中的长时段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自然资源,研究过去普通人的生活,而将政治降低为次要角色,避免传统的“事件”叙述。这一史学研究现象反映了战后西方( )
A.对政治生活的漠不关心 B.对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
C.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 D.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8.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加入更多的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
A.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B.男女平等逐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9.世界革命有两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十月革命为标志,在此以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在此以后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该观点实质强调了十月革命( )
A.重视政治革命忽略社会革命 B.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C.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同 D.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意义
10.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科技成果的普及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B.信息化时代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政治体制
11.人类历史是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秦朝“书同文字”木方: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
图2:日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
图3: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他发明的命名方法沿用至今。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述3组图文资料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
材料二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以后 面对殖民侵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并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末(世界)。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末欧、亚各洲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出现了独立化的趋势,或推进美国学的本土化,或通过对本土问题研究形成新的成果,这反映出美国的全球文化霸权遭到一定的冲击,C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民族独立意识已基本觉醒,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亚地区学术文化的独立发展倾向,这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深受各国重视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学术独立而非文化保护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方)。据材料“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作品《城堡》里的主人公K,表面上拥有充分的自由,可是实际上却处处碰壁;表面上在这个空间中拥有自由移动的权限,实际上有一道无形的墙拦在城堡和他之间,给他的行动造成阻碍”和所学可知,《城堡》以永远无法抵达的城堡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真实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内心隐藏的不满和倾露,铺排出整个环境的压抑感及个人抗争的无奈和无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弥漫于西方世界的孤独与绝望情绪的艺术概括,C项正确;西方现代文学主要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上的反映, “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不是其主旨和本质,排除A项;以具体性来再现典型环境和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B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作品《城堡》写于1922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永别了,武器》和《西线无战事》都是参战者根据自身经历写的小说,都控诉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且赢得了大量的读者,这表明当时民众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这是对战争的反思,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极端民族主义,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人们呼吁和平,不能得出和平主义成为主流,排除C项;西方精神危机是指对于现实绝望,内心迷茫痛苦,材料中的作品没有涉及到精神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新加坡。据材料“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非常新加坡”等表征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的举措为游客和国民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提供了一种工具,这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文化建设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融合,排除A项;“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整个非西方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现代化历程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度过的,B项正确;A项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只是西方文明衍生的体制之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命题意图,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亚洲革命的指导思想由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变为了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俄国通过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战中欧洲国家的强权政治使亚洲人民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这都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亚洲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B项;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仍属于反帝反封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以后(世界)。根据“他们关注历史变化中的长时段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自然资源,研究过去普通人的生活,而将政治降低为次要角色,避免传统的‘事件’叙述”可知二战后出现的年鉴学派突破了传统的史学观念,而采用一种新的史学观念指导史学研究,由此说明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D项正确;政治是降低为次要角色,而不是他们对政治生活漠不关心,排除A项;年鉴学派是对历史进行研究,并不是在反思战争,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是说明年鉴学派挑战了传统价值,而无法说明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中“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可知,随着一战的结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平等、男性化等因素成为女装的选择,这说明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D项正确;现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成为时代主流,排除B项;C项错在“主要”,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和之前民主革命相比最大特点是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人类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B项正确;十月革命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并举,排除A项;C项在重复题干,没有指出十月革命不同在哪里,排除C项;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具有全球性影响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果如收音机的普及,使人们即使看不懂文字,但是可以通过收听的方式知晓更多的国内外政务,使当权者在统治国家时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监督,使当权者不得不适当考虑民众的意见,这就加快了民主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科技成果的普及加快了民主进程,不涉及“城乡差距是否不断缩小” ,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经济发展程度对政治体制有重要影响,但不一定都起决定作用,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1.(1)图1:秦朝统一规范文字字形;促进政令的传达和执行,有利于文化交流。
图2:公元前4世纪以后,汉字从中国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参照汉字创造本国文字,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图3:近代中国学者将汉字偏旁与化学元素西文名读音相结合创出新字;丰富汉字的字形和内涵,促进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2)主要途径:
①战争(或殖民扩张)。
②人口迁徙。
③商业贸易。
④民族交融。(任答三点)
认识:
①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
②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
③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任选两点,其他言之成理皆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