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月相变化的规律知识梳理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月相是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2.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为望月。3.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4.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 残月 的过程。5.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同步精练一、选择题1.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天夜晚我们看到月相应该是( )。A.满月 B.新月 C.下弦月2.一个月里,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那它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A.大——小——大 B.圆——弯——圆 C.弯——圆——弯3.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了( )。A.昼夜变化 B.月相变化 C.四季变化 D.金星凌日4.月相最圆的时间大约是每个月的农历( )。A.初八 B.十五 C.三十5.两次月圆的时间间隔大约是( )。A.15天 B.30天 C.60天 D.360天6.下面按月相变化规律排序正确的是( )。A. B. C.7.农历一个月内,从月初到月末的月相变化规律是( )。A.从缺变圆再变缺 B.从圆变缺再变圆 C.从缺变圆8.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是( )。A.由圆变缺再变圆 B.由缺变圆再变缺 C.由缺变圆二、填空题9.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大约是 (填“一天”“一个月”或“一年”)。10.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和自转,月相变化有规律,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 。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 弦月→残月的过程。11.李白曾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其实月球并不像白玉一样光滑,而是布满了坑坑洼洼,这些“坑”实际上是 (填地形名称),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多选)A.火山喷发 B.地震 C.陨石撞击12.我国许多传统佳节都是根据农历定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图C可能是 (填节日)当天晚上的月相。三、连线题13.以下是月相变化的图象和月相的名称,请将对应的图象和名称用线连起来。凸月 满月 下弦月 蛾眉月四、排序题14.如图:这是月相图片,请你将它们由月初到月末变化的顺序排列下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 → → →五、综合题15.这四张照片是虞小科在农历( )(选填“上半月”或“下半月”)拍摄的,按时间先后顺序应排列为( )→( )→( )→( ),其中丙图的月相大约是农历( )的月相。甲后面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月相变化规律( )。(选填“由圆到缺”或“由缺到圆”)16.虞小科仔细观察这些图片,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碗状地形叫( )。A.月陆 B.月海 C.环形山参考答案:1.B【详解】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因为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故选B。2.C【详解】从月初到月末,月相变化的规律是先由缺(弯)变圆,再由圆变缺(弯)。故选C。3.B【详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4.B【详解】根据月相变化规律,农历每月从初一到十五,月相由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到满月。从十五到月末,月相由满月逐渐变成凸月、下弦月、蛾眉月,再回到新月。月亮最圆是指满月,也叫望月,时间是每月的农历十五、十六。故B正确。5.B【详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是农历一个月循环一次。所以两次月圆的时间间隔大约是30天。6.A【详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农历上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右,缺面朝西,下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左,缺面朝右,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从农历的月初至月末,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故选A。7.A【详解】从农历的月初至月末,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上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右,缺面朝西,下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左,缺面朝右,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8.B【详解】月球本身不发光,它是反射太阳的光,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在地球上我们看到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不断变化,就出现了月相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相变化规律是从缺到圆,再由圆到缺。9.一个月【详解】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10. 圆到缺 下【详解】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和自转,月相变化有规律。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为一个月,一个月中的月相是不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上半月变化规律,由亏到圆,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增大,直至满月,亮面在月球的右侧;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人们看到亮面面积逐渐减小,直至朔月,亮面在月球的左侧。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11. 环形山 AC【详解】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亮面在右面;下半月由圆变缺,亮面在左面。月球上布满了坑坑洼洼,这些“坑”实际上是环形山,这种地形可能是火山喷发或陨石撞击而产生的。12.中秋节【详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变化的周期是农历的一个月。我国许多传统佳节都是根据农历定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图C是满月,可能是中秋节(农历十五)当天晚上的月相。13.【详解】从农历的月初至月末,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上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右,缺面朝西,下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左,缺面朝右,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所以,题干中的月相分别是:峨眉月、下弦月、满月、凸月。14. E F D A B C【详解】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上半月变化规律,由亏到圆,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增大,直至满月,亮面在月球的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亮面面积逐渐减小,直至朔月,亮面在月球的左侧。由月初到月末变化的顺序排列:E→F→D→A→B→C。15. 上半月 丁 乙 丙 甲 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左右 由圆到缺 16.C【解析】15.月相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状。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球在旋转过程中,月球一直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月相变化的顺序:新月(初一)→娥眉月(初四)→上弦月(初七)→凸月(十一)→满月(十五)→凸月(十九)→下弦月(二十二)→残月(二十六)。农历上半月,月相变化情况是由缺变圆,下半月是由圆变缺。这四张照片是虞小科在农历上半月拍摄的,顺序为丁、乙、丙、甲。其中甲图的月相大约是农历十五左右,丙图的月相大约是农历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左右的月相。甲后面接下来一段时间是农历的下半月,月相变化规律是由圆变缺。16.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碗状地形叫环形山。环形山是月球表面的典型地貌特征,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痕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