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3.3影子的秘密 知识点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3.3影子的秘密 知识点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3.3影子的秘密
知识梳理
1.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2.像开着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如太阳、点燃的蜡烛、萤火虫等,月亮不是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距离越近,影子越大。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6.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摆放位置。
7.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影。
同步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午2点,小明测得一棵小树在阳光下的影子长1米,过1小时再去测量,小树的影子长( )。
A.不变 B.大于1米 C.小于1米
2.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就有了影子,影子的形成需要的条件是( )。
A.遮挡物和光源 B.光源和屏 C.遮挡物、屏和光源
3.如图所示,小丁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长方体木块。其中( )位置的影子最长。
A.① B.② C.③
4.关于影子,下列说法科学的是______。
A.影子和光源在遮挡物的同一侧
B.在透明玻璃上不能形成影子
C.影子的长短只和遮挡物的长短有关
5.小明用手电筒在白墙前玩手影游戏,如下图:
当手电筒位置不变,手不断向墙靠近,墙上的手影会______。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6.下列( )对影子描述正确。
A.彩色物体的影子没有颜色 B.半透明物体影子会淡些 C.光源明暗对影子没有影响
7.乐乐在大树旁立了一根1米高的竿子,测得竿子的影长是2米,此时大树的影长是6米,则大树的高度为( )。
A.3米 B.6米 C.12米 D.24米
8.关于影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子是物体把光挡住形成的
B.上午树的影子在树的东边
C.从不同的角度用手电筒照一个杯子,影子的形状不会变化
二、填空题
9. 是古代人们利用太阳测量时间的仪器。
10.在做让影子发生变化的实验时,改变手电筒照射的角度,木圆柱的影子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11.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沿 (填“直线”或“曲线”)传播。影子产生的条件有 、 和 。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影子的 和 会发生改变。
12.如图,用手电筒照射一圆柱形木块,在右侧墙壁上留下该木块的影子,如图一将木块竖直摆放,则影子的形状为( );如图二,将木块横放,则影子的形状为( )。如果想让影子变大,可以把木块向( )(左\右)移动。
三、实验题
实验:日晷是古代人们根据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规律,制作的测量时间的仪器。为了更好地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小京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请完成下面小题。
图6
手电筒位置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位置4 位置5
影长(厘米) 8 4 2 1 8
13.如图6,该模拟实验中手电筒被称为( )。
A.光源 B.电源 C.灯源
14.根据表格,手电筒从位置1移动到位置3,影子的变化情况是( )。
A.长—短 B.短—长 C.长短不变
15.根据表格,手电筒从位置3移动到位置5,该实验模拟的是( )影子的变化。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16.古代人使用日晷的原理是( )。
A.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物体的影子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物体的影子永远不会消失
17.如图6,如果在手电筒的位置2和位置3之间再增设一处位置A,你认为位置A测得的影子大约为( )。
A.5厘米 B.3厘米 C.1厘米
四、综合题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的照射下,映在白色幕布上进行的表演。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的幕布后面,用手操纵人物剪影。
18.皮影戏表演中,蜡烛相当于 ,白色幕布相当于 。(均选填“遮挡物”“光源”或“屏”)
19.在表演过程中,保持蜡烛不动,如果将“人物剪影”慢慢靠近屏,则影子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
20.阳光下,大树也会产生影子,它的影子最短时,是在________。(填字母)
A.早晨 B.中午 C.晚上
参考答案:
1.B
【详解】中午时太阳处于头顶,影子的长度较小,随着太阳的转动,影子会随着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而变长。中午时影子最短;下午傍晚影子最长。
2.C
【详解】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就有了影子,影子的形成需要的条件是阻挡物、屏和光源。
3.C
【详解】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如图所示,小丁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长方体木块。其中③位置的影子最长。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所以C符合题意。
4.B
【详解】影子的形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影子总在背光的一侧。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长;斜射的角度越小,影子就越长。AC说法错误;当光照射到干净透明的玻璃上时,玻璃是透光的,因此,光能继续传播,所以在透明玻璃上不能形成影子,B说法正确。
5.A
【详解】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物体离光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来越小。这个手影游戏中光源是手电筒,遮挡物是手,屏是墙壁。如图,当手电筒位置不变,手不断向墙靠近,墙上的手影会变小。
6.B
【详解】A.彩色物体的影子也有颜色而非没有颜色。题干中的说法错误;
B.由于物体半透明,会透一部分光,所以影子会淡些。题干中的说法正确;
C.光源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之差为影深,所以在周围环境亮度不变的情况下,光源越亮则影越深。题干中的说法错误;
故选B。
7.A
【详解】在大树旁立了一根1米高的竿子,测得竿子的影长是2米,可以知道此时物体与影子的长短比例为1∶2,由此可以计算,当影子为6米时,物体为3米。
8.A
【详解】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如墙面、地面等),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物体把光挡住在屏上形成影子。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反,早晨太阳在东,影子在西;中午太阳在南,影子在北;傍晚太阳在西,影子在东。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杯子,所产生的影子形状不同。
9.日晷
【详解】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10.会
【详解】在做“让影子发生变化”的实验时,手电筒的照射角度不变,我们改变木圆柱的摆放方式,木圆柱的影子会发生变化,将木圆柱横放和立放影子是不同的。
11. 直线 光源 遮挡物 屏 形状 方向
【详解】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位置有直接关系,物体影子的形状、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反之影子越小。
12. B C 左
【详解】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用手电筒照射一圆柱形木块,在右侧墙壁上留下该木块的影子,如图一将木块竖直摆放,则影子的形状状为长方形。如图二,将木块横放,则影子的形状为圆形。影子的大小和遮挡物离光源的远近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近,影子大;遮挡物离光源远,影子小。如果想让影子变大,可以把木块向左移动,离光源近,影子大。
13.A 14.A 15.C 16.A 17.B
【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晨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13.该模拟实验中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被称为光源。
14.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太阳越低影子越长,太阳越高影子越短。手电筒从位置1移动到位置3,影子的变化情况是长—短。
1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晨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观察表格,手电筒从位置3移动到位置5,该实验模拟的是下午影子的变化。
16.随着一天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也会慢慢的发生变化。古代的“日晷”就是根据这样的原理制成的。
17.如果在手电筒的位置2和位置3之间再增设一处位置A,位置2的影长是4厘米,位置3的影长是2厘米,那么位置A的影长应该在位置2和位置3之间,我认为位置A测得的影子大约为3厘米。
18. 光源 屏 19.变小 20.B
【解析】18.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照到不发光、不透明的物体就会产生影子。影子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皮影戏表演中,蜡烛相当于光源,白色幕布相当于屏。
19.物体影子的大小与距离光源的远近有关。距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距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蜡烛不动,如果将“人物剪影”慢慢靠近屏,则影子将会变大。
20.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关。一天当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中午时影子最短。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