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 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 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
考试分数: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空。(每空2分,满分20分)
1.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沿着某一路径做 ,这种现象被称为 。
2.课间时,到操场上闭上眼睛,我们可以听到 、 、 等各种声音。
3.听到“土电话”传来远处同学的声音,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听到远方传来的雷声,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河里的鱼会被岸边人的说话声惊走,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
4.不同的声音可以用来传递不同的 。
5.那些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叫作 。
二.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6.芳芳和妈妈说话时,芳芳的声带在振动。( )
7.声音进入外耳道到达鼓膜,可以引起鼓膜振动。( )
8.当摸着喉咙发声时,发现喉咙没有反应。( )
9.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是不同的。( )
10.将闹钟盖上钟罩,抽去罩内所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闹钟的铃声了。( )
11.用纸杯做土电话,对准一只杯口讲话,另外一端一定可以听见声音。( )
12.因为每个人的声带都不一样,所以嗓音也都不一样。( )
13.长时间戴耳机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听力。( )
14.汽车的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轮船的汽笛声都不是噪声。( )
15.将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密封放入水中,就听不见音乐声音了。( )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6.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
A.受力 B.弯折 C.振动
17.停止敲击音叉后,发现音叉还有声音,这是因为( )。
A.音叉产生了回声 B.听错了
C.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音叉仍在振动 D.音叉损坏了
1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高速路旁建立隔音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我们能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大
19.声音因物体( )而产生。
A.振动 B.运动 C.移动 D.跳动
20.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可以判断是否有火车要到来.这说明火车的声音可以通过( )传送过来。
A.气体 B.液体 C.固体
21.在研究声音传播的实验中,我们只能看见下面( )闹钟在振动,却听不见它发出的声音。
A. B.C.
22.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有关噪声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时间遭受噪声侵扰容易得病
B.噪声不是一种污染
C.美妙的音乐不可能成为噪声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影院里声音的音调过大,听得耳朵很不舒服
B.通常情况下,男生声带的振动频率比女生声带的振动频率慢,所以男生说话的音量比女生大
C.弹吉他时,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这和琴弦的振动频率有关
24.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些,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调松琴弦 B.调紧琴弦 C.换用粗弦
25.下列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餐厅里的背景音乐
B.音乐课上老师优美的歌声
C.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
四.注意审题,细心实验。(满分20分)
26.小蓝在制作音乐瓶时,猜测:在玻璃瓶都相同,水质也相同的条件下,发出的音调不同是不是与瓶中水的多少有关呢?于是,她通过实验来探究自己的猜想。如图1所示,用小木棒以相同的力度依次敲击音乐瓶时,发现几个瓶子的音调不同。请你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敲击瓶身时,发出的响声是由 振动引起的。
(2)在敲击音乐瓶时,音乐瓶内的水越少,它发出的声音就越 (填“高”或“低”),敲击 号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
(3)在敲击音乐瓶时,声音能传到我们的耳朵,说明 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常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是因为真空 (填“能”或“不能”)传播声音。
(4)图2中5个相同的瓶里装水,如果用嘴贴着瓶口向里面吹气,这时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引起的;用相同的力度吹气时,请你按音调由高到低的顺序给瓶子排序: 。
27.为了研究声音的传播,我们做了下面的实验:
(1) 和 发出的声音能够被我们听到。(填闹铃序号)
(2) 号闹铃只能看到它振动,却听不到声音。
(3)这个实验说明了 。
28.根据表格提示,补充实验步骤和结论。
猜测:声音是由 产生的。
实验名称 发声物体 我的发现
1.刻度尺振动 刻度尺 听到声音时,尺子在
2.吹试管泡沫 空气 泡沫在 ,因为 在振动
3.喉头感觉 声带 人发声时,手 ,因为声带在
4.敲击音钹 音钹 音钹发音时,发现音钹在 振动停止后,声音也
结论:声音由于 而产生。当振动停止后,声音也 。
五.注意思考,正确回答。(满分12分)
29.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现象?
30.上课铃响了,为什么在校园不同地方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
31.在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设备,你有办法能听到大批敌军来临吗?你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2.请说说,发出高音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低音的物体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综合实践题。(满分18分)
33.利用土电话探究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1)制作“土电话”需要的材料有: 。
(2)制作“土电话”的过程:
A、在两个纸杯的每个杯底 。
B、 ,在线头处捆上一小段牙签或打个结。
(3)利用土电话传播声音: ,一名同学在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然后彼此交换听和说。
(4)利用“土电话”传播声音的发现 。
(5)你能说说声音传播过程吗?

3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器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内规划安静小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例如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统 ──上海市内环线上,采用质量轻、强度高、隔音性能好且耐腐蚀的先进建材──聚碳酸酯板作为隔音材料,能尽可能降低高架干道上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污染。此外,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同时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自我健康保护。
(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阅读上述材料可知减弱噪声的方法是:在 处减弱;在 过程中减弱;在 处减弱。
(3)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你至少提出两种减小噪声干扰的方法。

35.为探究声音的高低有哪些因素有关,某组同学分别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击长短不同的管子、铝片琴。如图所示:

(1)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装水 的瓶子,音调更高;敲击长短不同的管子,长度 的管子,音调更高;敲击铝片琴,长度 的铝片,音调更高。
(2)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参考答案
1. 往复运动 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沿着某一路径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跑步声 歌声 呼喊声
解析:眼、耳、鼻、舌和皮肤都是感觉器官。我们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物体、用舌头品尝食物、用耳朵听声音,课间时,到操场上闭上眼睛,我们可以听到跑步声、歌声、呼喊声等各种声音。
3. 固体 气体 液体
解析: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听到“土电话”传来远处同学的声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听到远方传来的雷声,说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河里的鱼会被岸边人的说话声惊走,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信息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因此利用不同的声音可以来传递不同的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等。
5.噪声
解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嘈杂、刺耳的声音,或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
6.√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根据对不同生物发声器官的认识,人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题干正确。
7.√
解析: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很有弹性。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
8.×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当摸着喉咙发声时,我们会发现喉咙里的声带在振动。
9.√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但是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最强,气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最弱,不同材质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金属传播声音的能力较强,密度大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更强。空气、木棒、食盐水、清水、钢管几种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由快到慢的依次是:钢管>木棒>食盐水>清水>空气。
10.√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将闹钟盖上钟罩,抽去罩内空气,我们可能会听不到闹钟的铃声。
11.×
解析:土电话的制作原理是棉线等固体物质能传播声音。拉紧棉线,一人将纸杯对口,一人将纸杯对耳,说话的声音能够清晰地传入对方的耳朵。但是声音很微弱而且棉线没有拉紧的情况下,另外一端可能就听不到声音了。
12.√
解析: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嗓音也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
13.×
解析:耳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根据对保护听力的认识,长时间戴耳机会损伤自己的听力,所以不建议长时间戴耳机。
14.×
解析: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汽车的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都属于噪声。
15.×
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浸没在水中,我们还是能够听到音乐声。
16.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振动。
17.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停止敲击音叉后,发现音叉还有声音,这是因为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音叉仍在振动。
18.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里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A、在高速路旁建立隔音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说法正确。
B、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人耳听不到,说法错误。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说法错误。
19.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A符合题意。
20.C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可以断定是否有火车要到来,这说明火车的声音是通过铁轨传送过来的。
21.B
解析: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研究声音传播的实验中,当罩内是真空时,只能看见闹钟在振动,声音将听不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B符合题意。
22.A
解析: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属于声污染。噪声使人烦躁不安,容易患上失眠症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损害听力等,影响人体健康。音乐在影响别人正常休息、生活的时候也会变为噪音。
23.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音调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A、“电影院里的声音太大了,音调过大,听得耳朵很不舒服。”这种说法错误,声音太大了指音量过大。
B、一般情况下,女孩子说话的声音比男孩子高,这是因为说话时女孩子声带振动得比男孩子快,故B错误;
C、在弹吉他时,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这和琴弦振动的频率有关。C说法正确。
24.B
解析: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所以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可以调紧琴弦,这样可以让琴弦振动加快,音调就会变高。故选B。
25.C
解析: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下列声音中,不属于噪声的是音乐课上老师的歌声和餐厅里的背景音乐,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是噪音。所以C符合题意。
26. 瓶子 高 ① 空气 不能 空气 ①③②⑤④
解析:(1)通过实验可知,敲击瓶身时,发出的响声是由瓶子振动引起的。
(2)在敲击音乐瓶时,音乐瓶内的水越少,瓶子越轻,瓶子振动速度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一般来说,同样材质的发声物体,大的、重的、粗的、长的、松的发声音调较低,小的、轻的、细的、短的紧的发声音调较高。敲击①号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其原因是①号瓶子水最多,瓶子最重,振动速度最慢,声音最低。
(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敲击音乐瓶时,声音能传到我们的耳朵,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常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是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如图2,5个相同的瓶里装水,如果用嘴贴着瓶口向里面吹气,这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引起的,瓶子里的水越多,空气体积越小,同样的吹气情况下,空气振动速度越快,声音越高。按音高由高到低的顺序给瓶子排序依次是:①-③-②-⑤-④。
27. 1号 3号 2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或者: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所以1号、3号发出的声音能够被我们听到。
(2)2号闹铃只能看到它振动,却听不到声音,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28. 物体振动 振动 跳舞 空气 振动 振动 振动 停止 物体振动 停止
解析:任何物体振动都会发出声音,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尺子、音叉振动会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吹试管中的泡沫可看到泡沫飞舞,是因为空气振动造成的;人发声时,手感觉到振动,是因为声带在振动。这些结论可证明:声音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当振动停止后,声音也停止。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振动。
29.都在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所以物体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现象是都在振动。
30.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解析:声音是通过介质,包括空气、液体或固体传播的,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所以在校园不同的方位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
31.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水中第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在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设备,可以爬到地下来听敌军的马蹄声,依据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解析: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设备,可以爬到地下来听敌军的马蹄声,依据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要求学生掌握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32.发出高音的物体振动频率都高,发出低音的物体振动频率低。
解析:声音是由于震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频率高,就产生高频音,即通常说的高音。当振动频率低,就产生低频音,即通常说的低音。
33. 纸杯、牙签、棉线 戳个洞 将一个棉线穿过杯底的洞 拉直电话线 利用土电话传播声音更清晰、更快 声音→空气→电话绳→空气→人耳
解析:(1)制作“土电话”需要的材料有:两个纸杯、一根棉线、两根牙签;
(2)制作过程:①找两个纸杯,在每个杯底戳一个小洞。②找一根棉线,穿过两个杯底的洞,在线头处捆上一小段牙签或打个结。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做成了。
(3)将棉线拉直,一名同学在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
(4)土电话使用时,棉线要拉直,松垮的棉线不能产生振动,听不到声音。
(5)传声过程:当人对着纸杯说话时,纸杯的底部就会振动起来,振动被细线传送到另一个纸杯的底部,这个纸杯底部的空气也振动起来,于是,对方就能听到声音了。
【分析】本题考查对声音传播的认识,结合土电话的传声来理解。
34. 无规则的杂乱无章 声源 传播 人耳 ①建议学校依靠环保部门,依法清除学校附近的噪声源;②改进噪声发生处的设备,减弱噪声;③关上教室的门窗;④在教室周围多种树等。
解析: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过高过强的声音会使我们的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1)噪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控制噪声源、戴耳塞、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方法能有效降低噪音。(3)减小噪声干扰的方法:1.建议学校依靠环保部门,依法清除学校附近的噪声源;2.改进噪声发生处的设备,减弱噪声;3.关上教室的门窗;4.在教室周围多种树等。
【分析】本题考查噪音,要求学生掌握减小噪音途径和方法。
35. 较少 较短 较短 物体形状 短、细、薄、紧的物体 长、粗、厚、松的物体
解析:(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音调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相同的杯子中装入不同量的水,水的多少会影响物体的振动的快慢。水越少,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的长短发生改变时,声音的高低也会发生改变。长的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短的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敲击长短不同的管子,长度较短的管子,音调更高;敲击铝片琴,长度较短的铝片,音调更高。(2)音调的高低与物体形状有关,音调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短、细、薄、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粗、厚、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分析】本题考查音调,要求学生掌握音调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