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青岛版)第二单元 空气 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青岛版)第二单元 空气 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二单元 空气
考试分数: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空。(每空1分,满分17分)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剩下的主要是( ),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此外,还有少量的( )、( )等。
2.氧气的用途:( )、( )、( )、( )、炼钢、化工等。
3.二氧化碳储罐受如( )、( )、( )等影响,内壁所受压力会增大,可能会引二氧化碳存放处发生( )。
4.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一只玻璃杯,蜡烛会( )。
5.在室外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应选择从( )喷射。
6.绿化带植物的叶子土有( ),说明此处空气有污染。
二.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每小题1分,满分6分)
7.空气污染会损害人体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对动植物生长没有影响。( )
8.如果是燃气起火了,先慢速将管道阀门调到最小,然后再关阀门,打开窗户通风。( )
9.砖块、木条、纸条都是可燃物。( )
10.二氧化碳是一种无味的气体,人类无法通过嗅觉感知。( )
11.登山、潜水时,供给呼吸的贮气瓶中的气体主要是氧气。( )
12.新鲜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
13.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每小题2分,满分14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15.下列选项与氧气性质无关的是( )。
A.火箭升空 B.动物呼吸 C.舞台“云雾” D.火星复燃
16.舞台上,烟雾缭绕的白气是用( )做出来的。
A.水蒸气 B.干冰 C.烧柴的烟
17.当打开房门闻到燃气气味时,要迅速( ),以防止引起火灾。
A.查找漏气部位 B.打开门窗通风 C.开灯报警
18.火灾( )阶段是扑救火灾最有利、最有效的阶段。
A.初起 B.发展 C.衰退
19.( )可以让空气更清新。
A.焚烧秸秆 B.私家车出行 C.植树造林
四.注意审题,细心实验。(满分10分)
20.探究空气的成分时会进行以下实验步骤:
①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底部。②向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不点燃蜡烛,用集气瓶将蜡烛扣上,瓶内的水面 上升。(选填:“会”“不会”)。③点燃蜡烛,用一只集气瓶罩在蜡烛上方。不一会儿就会发现实验现象: ; 。这是因为氧气减少和瓶内压强变小。请问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还 空气。(选填:“有”“没有”)
21.李老师收集了两瓶同样的气体,该气体无色无味。
(1)在李老师的许可下,刘明将集气瓶A中的该气体沿着烧杯壁,缓缓倒入(如图一所示),发现 (高/低)的蜡烛先熄灭,这一现象说明该气体 (支持/不支持)燃烧,比同体积的空气 (重/轻)。
(2)如图二所示,将烧杯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B,充分震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 。
(3)综合上述特点,该气体为 。
(4)当通过实验收集到一种未知气体时,我们不可以盲目用点燃火柴来检验这种气体,因为 。
22.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砖块、木条、纸条。
实验步骤:
(1)使用坩埚钳夹住砖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砖块( )。
(2)两只手各拿一个夹子,分别夹住木条,纸条,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到纸条( ),木条( )。
(3)点燃酒精灯,用灯帽盖住火焰,观察到酒精灯( )。
实验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 )和( )。
六.注意思考,正确回答。(满分18分)
23.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氮气可以做什么?
2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说一说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25.发生火灾时我们怎样灭火?如果在室内发生火灾,我们应该怎样逃生?
六.综合实践题。(满分30分)
26.探究空气的性质。
(1)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瓶气体是( ),因为它具有( )的性质:可以判断B瓶气体是( ),因为它具有( )的性质。
(2)把( )气体倒入烧杯中,会看到( )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以判断这种气体具有( )的性质。
27.舞台上,我们经常看到烟雾缭绕的现象,这些“烟雾”是 (气体名称)制造出来的。
(1)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 ,再倒进一些 ,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该气体。
(2)用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并通过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把 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可以看到 现象。
(3)在一大烧杯内一高一低放两支点燃的蜡烛,沿着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可以看到低处的蜡烛先 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
综合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使 ,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比空气 。
28.在探究燃烧的具备条件实验时。
(1)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有 。
(2)用坩埚钳夹住砖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让其燃烧,观察现象。发现 。
(3)两只手各拿一个夹子、分别夹住木条、长纸条。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现象。发现 。
(4)点燃酒精灯,用灯帽盖住火焰,观察现象。发现: 。
(5)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
参考答案
1. 氧气 21% 氮气 78% 二氧化碳 水蒸气
解析: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 动植物呼吸 医疗 潜水 航天
解析:氧气最重要的用途就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而氧气的这些用途都是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可以用于缺氧低氧或者无氧环境,比如说登山运动、高空飞行、动植物呼吸、医疗、潜水、航天、炼钢、化工等等。
3. 夏季高温 热源 火源 爆炸
解析:干冰极易挥,升华为无毒、无味的,比固体体积大600-800倍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冰不能储存于完全密封性的容器中,二氧化碳储罐如受夏季高温、热源、火源等影响,内壁所受压力会增大,可能会引发爆炸。
4.慢慢熄灭
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另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一只玻璃杯,蜡烛燃烧会消耗掉玻璃杯里的氧气,所以蜡烛会慢慢熄灭。
5.上风向
解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蜡烛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瓶子中,蜡烛熄灭了这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同体积的空气重,在室外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人必须是站在上风口的位置上,顺着风向的位置喷射,否则非常危险,并且还必须与火源保持在1.5米左右的距离。另外,在使用灭火器时,由于它是属于低温的气体,所以要注意手持的部位。
6.灰尘
解析:绿色植物的叶子上有灰尘,说明此处空气有污染,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7.×
解析:空气是一切生物不可缺少的生存必需物质,所以空气的质量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空气污染会损害人体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同时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8.√
解析:煤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会使人头晕,如果是燃气起火了,先慢速将管道阀门调到最小,然后再关阀门,打开窗户通风。题目说法正确。
9.×
解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氧气,三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砖块、木条、纸条中只有木条、纸条是可燃物。砖块不是可燃物。所以本题说法不正确。
10.√
解析:二氧化碳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通过嗅觉感知其存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它能使燃烧着的蜡烛熄灭,比空气重。
11.√
解析:氧气是人体生命所必需的,人的呼吸主要是消耗空气中的氧气,说明氧气能供给呼吸。在一般情况下,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约占21%的氧气,人吸入空气就可以了,但在没有空气或者空气稀薄等特殊情况下,则需要用纯氧,如潜水、登山、医疗急救等。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12.×
解析:新鲜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体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
13.×
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主要成分是大约占空气体积21%的氧气和大约占空气体积78%的氮气。此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14.A
解析:A.在通常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A正确;
B.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 21%,氮气占 78%是错误的;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不一定是空气,如氧气也是无色无味的,故C错误;
15.C
解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约占1%。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可以用作助燃剂等,所以火箭升空、动物呼吸、火星复燃与氧气性质有关。舞台“云雾”是二氧化碳的干冰所致,与氧气性质无关。
16.B
解析:干冰极易挥发,升华为无毒、无味的白气,因此在舞台上,我们经常看到烟雾缭绕的现象,这些“烟雾”是干冰造出来的。
17.B
解析:当发生燃气泄露时,应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燃气浓度,并且避免一切火种的产生。当开门闻到煤气味时,应该及时打开门窗通风,B正确,符合题意;查找漏气部位、拨打电话,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还可能会引发爆炸,AC错误,不符合题意。
18.A
解析:火灾初起阶段是扑救火灾最有利的阶段。如果到发展阶段、猛烈阶段甚至熄灭阶段,灭火需要投入更多,而且不一定能成功。
19.C
解析:空气对于生物生活生存非常重要,但生活中我们开车上下班、焚烧秸秆都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为了保护好环境,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少空气污染,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需要工业合理布局,减少废气排放量;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减少汽车废气排放;烟囱除尘;植树造林等。所以,植树造林可以让空气变得更清新。
20. 不会 蜡烛慢慢熄灭 瓶内水面会上升 有
【分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按体积计算,干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约占1%。氧气能支持燃烧,能溶于水。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极少。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易溶于水。
解析: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如果不点然蜡烛,用集气瓶将蜡烛扣上,瓶内的水面不会上升。点燃蜡烛,用一只集气瓶罩在蜡烛上方,发现蜡烛一会就熄灭了,同时瓶内的水面会上升。蜡烛熄灭了说明瓶内氧气减少了,水面上升瓶内压强变小。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还有空气,因为水不能把整个瓶子填满。
21.(1) 低 不支持 重
(2)浑浊
(3)二氧化碳
(4)有些气体可以燃烧,遇到火焰容易发生爆炸
【分析】二氧化碳:一种无色非可燃性气体。易溶于水中而成碳酸。动物呼吸时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解析:(1)将集气瓶A中的该气体慢慢倒入燃着两只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的蜡烛火焰后熄灭,这是因为空气受热会往上升,沿着杯壁倒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同体积的空气重。所以下边的蜡烛会先灭,上边的蜡烛后灭。
(2)将烧杯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B,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进行摇晃。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图二中集气瓶B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3)根据前两个实验的结论,综合上述气体特点,可以判断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4) 当通过实验搜集到一种未知气体时,我们不可以用火焰来试验这种体,理由是有的不纯的气体遇火发生爆炸,会很危险。
22. 不能被点燃 很快被点燃 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点燃 熄灭 可燃物 氧气 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解析:(1)使用坩埚钳夹住砖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砖块不能被点燃。
(2)两只手各拿一个夹子,分别夹住木条,纸条,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到纸条很快被点燃,木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点燃。
(3)点燃酒精灯,用灯帽盖住火焰,观察到酒精灯熄灭。
燃烧是指可燃物和助燃物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可燃物、一定的温度和氧气,缺一不可。实验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23.(1)液氮用于医疗手术。(2)充入密封袋保护食品(3)用于制氮肥。
解析:氮气的用途是它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还可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医疗上可用液氮冷冻麻醉等。所以空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是因为空气中有大量的氮气。
24.
解析:二氧化碳的用途:1.气体肥料。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在很多农场里面,也会放置产生二氧化碳的仪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灭火。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类型的灭火器出现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灭图书、重要仪器的失火,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答,扑灭后没有任何的残留物质。3.工业原料。我们只做很多化工产品,都需要用到二氧化碳作为化工原料,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碳酸钙、碳酸钠。4、 舞台效果。我们经常在舞台或者是电视剧里面,看到仙缭绕的场景。其实这种效果都是由人为用干冰造成的。5.制冷剂。固态的二氧化碳也叫做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在一些需要冷藏或者冷冻的场所里面, 我们可以放置干冰,能够起到很好的冷冻效果。6、人工降雨。干冰在升华的过程里,会吸收大量的热,空气中的水蒸地随之冷凝成小水滴,进而起到人工降雨的作用。
25.不同的物品着火,所用的灭火方法也不相同,比如电器着火,就不能用水破灭,因为水是导体,用水容易发生危险,应该选用干粉灭火器;①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②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③穿过浓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使身体贴近地面;④还可以披上湿被褥保护身体。
解析:通过拿去易燃物、降低温度、隔离空气的方法进行灭火,不同的物品着火,所用的灭火方法也不相同。比如电器着火,就不能用水破灭,因为水是导体,用水容易发生危险,应该选用干粉灭火器。1.火灾来袭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要保证自身安全。2.楼内失火可向火层以下疏散,逃生时不要乘坐普通电梯。3.必须穿过烟雾逃生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4.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衣物覆盖压灭火苗。5.当楼梯被烈火、浓烟封闭时,可通过窗户阳台,逃向相邻建筑,或将门窗封闭,防止烟火入侵。6.发生火灾时,要充分利用周边逃生工具,如:救生绳、毛毯,防毒面具等。
26. 二氧化碳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氧气 支持燃烧 A 下面 比同体积的空气重
【分析】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具有灭火的功能。氧气支持燃烧,是一种活跃气体。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瓶气体是二氧化碳,因为它具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判断B瓶气体是氧气,因为它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
(2)把A瓶气体倒入烧杯中,会看到燃烧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以判断这种气体具有灭火的性质。
27. 二氧化碳 小苏打 醋 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重
【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蜡烛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瓶子中,蜡烛熄灭了这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解析:舞台上,我们经常看到烟雾缭绕的现象,这些“烟雾”是二氧化碳制造出来的。
(1)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会出现泡泡,这就是二氧化碳。
(2)把带有玻璃管的塞子紧塞在瓶口,并通过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这样就收集好了一瓶二氧化碳。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可以看到石灰水变浑浊。
(3)在一大烧杯内一高一低放两支点燃的蜡烛,沿着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可以看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比空气重。
28. 酒精灯、火柴、砖块、木条、纸条 砖块不能燃烧 纸条遇到火焰便燃烧起来。木条放在火焰上,过一会后才燃烧起来 灯帽盖住前酒精灯在燃烧。用灯帽盖住火焰,再取下灯帽,火焰熄灭了 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解析:在探究燃烧的具备条件实验时。
(1)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有酒精灯、火柴、砖块、木条、纸条。
(2)用坩埚钳夹住砖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让其燃烧,观察现象。发现砖块不能燃烧。砖块不是可燃物,肯定不能燃烧。
(3)两只手各拿一个夹子、分别夹住木条、长纸条。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现象。发现纸条遇到火焰便燃烧起来。木条放在火焰上,过一会后才燃烧起来。纸条的燃点低,容易达到燃点,木条的燃点较高,所以过了一会儿才燃烧起来。
(4)点燃酒精灯,用灯帽盖住火焰,观察现象。发现:灯帽盖住前酒精灯在燃烧。用灯帽盖住火焰,再取下灯帽,火焰熄灭了。灯帽隔绝了氧气,火焰熄灭。
(5)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燃烧的必备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