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青岛版)第二单元 空气 基础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青岛版)第二单元 空气 基础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二单元 空气
考试分数: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空。(每空2分,满分30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可制化肥的气体是___________。
2.潜水员需要携带___________装置;炼钢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3.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来到平原地区可能会___________。
4.正常人如果吸入高浓度氧气的时间过长,会出现___________,可能造成___________伤害。
5.二氧化碳的用途:制作___________、作为___________、作为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等。
6.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到用火注意安全,还要避免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遇到火灾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并赶紧拨打___________火警电话。
8.绿化带植物的叶子上有灰尘,说明此处空气有___________。
二.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每小题1分,满分8分)
9.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可制化肥的气体是稀有气体。( )
10.氧气与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混合,容易引发爆炸。( )
11.二氧化碳只能作为气体存在。( )
12.烧水的时候要用木柴,因为木柴是可燃物。( )
13.火灾时,要利用疏散通道逃生。切记不要乘坐普通电梯逃生。( )
14.空气质量的好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空气清新的程度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
15.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以防腐。( )
16.烧伤、烫伤做应急处理后就不用去医院了。( )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每小题2分,满分16分)
17.空气中供我们呼吸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18.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能维持我们的呼吸,我们吸的越多越好。
B.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
C.植物的呼吸不需要氧气。
19.制作碳酸饮料要用到(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20.发生火灾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用( )捂住口鼻,采取匍匐前进或低头弯腰的方法迅速朝安全出口的方向逃离火灾现场。
A.湿毛巾 B.干毛巾 C.被子
21.我国通用火警电话号码是( )。
A.120 B.119 C.114
22.“人离不开空气”这句话主要是指生命离不开空气中的(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氢气
23.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增加了很多对人、动物、植物有害的物质,我们就说( )。
A.空气被污染了 B.空气成分更丰富了 C.空气不存在了
24.下列不属于氧气的作用的是( )。
A.填充在灭火器中,用以灭火
B.供人和其他动物呼吸
C.提高冶炼钢铁的效率
四.注意审题,细心实验。(满分10分)
25.如图所示:
(1)探究问题:扣上矿泉水瓶后,蜡烛燃烧有什么变化?空气中有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吗?
实验现象和结论:蜡烛的火焰慢慢( ),直至( ),说明空气中有( )的气体。
(2)探究问题:蜡烛熄灭后,瓶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剩下的气体支持蜡烛燃烧吗?
实验现象和结论:水槽里的水进入瓶子,瓶中的水位慢慢( ),说明瓶中的气体( )。
(3)探究问题:先把水槽里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拧开瓶盖,把点燃的木条迅速插进瓶内,木条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和结论:燃烧的木条( ),说明此时瓶子里的气体( )燃烧。
(4)由此推想:空气的成分大致可以分为( )的气体和( )的气体。
26.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种,某科学兴趣小组采取以下方法制取二氧化碳,请你补充完整。
(1)在一个玻璃杯里,放入3匙( ),沿杯壁小心倒入一些( ),待泡沫开始下降时盖上玻璃片。
(2)仔细观察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发现二氧化碳是( )的气体。(图一)用左手轻轻将盖住集气瓶口的玻璃片移开一道小缝,然后用右手轻轻扇动集气瓶口处的气体,使少量气体飘进自己的鼻孔,发现二氧化碳是( )的气体。
(3)烧杯内有两只燃着的蜡烛,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内,( )(选填“下方”或“上方”)的蜡烛先熄灭。
(4)把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发现石灰水( )。
27.蜡烛燃烧时,除了产生水,还会生成什么新物质?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我的猜想:蜡烛燃烧时还可能还会生成 。
我的方案:
(1)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 。
(2)经过一段时间,翻转烧杯,迅速将澄清的 倒入烧杯中并振荡。
(3)观察烧杯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我的预判:澄清的石灰水会变 ,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 。
五.注意思考,正确回答。(满分10分)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提出: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低碳生活方式,请写下来。(至少写三条)
29.怎样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30.白磷是一种燃点很低,易自燃的物质。如图在烧杯中加入400ml的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上一小块同样的白磷。可以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请你解释: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
六.综合实践题。(满分30分)
31.为了研究空气的成分,某科学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1)把蜡烛固定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倒入适量的水,点燃蜡烛,再用去掉底的饮料瓶罩上,一段时间后,燃烧的蜡烛才会 ,这说明空气中有 (支持/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2)蜡烛熄灭后,瓶中的水位 。原因是蜡烛燃烧消耗完瓶内的 ,使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槽中的水便进入瓶内。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的成分原来 (一样/不一样)。
(3)打开瓶盖,迅速将燃烧的木条插入瓶内,发生燃烧的木条熄灭了,这说明剩下的气体 (支持/不支持)燃烧。
(4)综合以上现象,说明空气是 (单一/混合)气体。
32.在探究“纸锅燃烧”的实验时。
(1)纸锅模拟的是 。
(2)我们发现,纸锅”中的水 ,但“纸锅” 。
(3)这是因为水从 变成 (汽化)会 热量。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燃点是183℃,水烧开后,水的温度 不变,不会达到纸的 。
(4)由“纸锅”烧水实验可知,遇到火灾逃生时可以披上 保护身体,是因为水 带走热量,温度低于被褥的 ,被褥不会燃烧。
33.春暖花开之际,五年级科学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次郊游活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是几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报表
城市 空气质量指数AQI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空气质量指数及表示的颜色
城市一 99 二级 良 黄色
城市二 105 三级 轻度污染 橙色
城市三 45 一级 优 绿色
如果在当日外出的话,你会优先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
(2)爬山时,大家的心率和呼吸频率会如何变化?
(3)夜晚在山顶空地露营时,大家夜观星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辨认北方呢?说说理由。
(4)下图是琴琴同学当天晚上的观星记录
我们可以发现:
(5)大家纷纷感慨山顶空气清新,那么从生活出发,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请列举三种合理做法)
参考答案
1.氮气
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 供氧 氧气 液态氧
解析: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其中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的作用:①供给呼吸;在缺氧、低氧或无氧环境下常需要使用氧气,比如潜水员需要携带供氧装置;②作为助燃剂,帮助燃料更好地燃烧:在某些需要高温、快速燃烧的环境下,如鼓风炼铁,转炉炼钢等,需要使用氧气;③液态氧,可用作火箭发射的助燃剂。
3.醉氧
解析: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含量少,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为获得足够的氧气,体内红细胞比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多。当他们来到氧气充足的平原地区,大多数人都会出现醉氧的情况。
4. 氧中毒 全身组织
解析:有些人由于机体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如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等。这种现象被称为醉氧。正常人如果吸入高浓度氧气的时间过长,会出现氧中毒,可能造成全身组织伤害。
5. 碳酸饮料 制冷剂 灭火剂 作物产量
解析:二氧化碳的用途:1.气体肥料。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在很多农场里面,也会放置产生二氧化碳的仪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灭火。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类型的灭火器出现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灭图书、重要仪器的失火,因为扑灭后没有任何的残留物质。3.工业原料。我们只做很多化工产品,都需要用到二氧化碳作为化工原料,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碳酸钙、碳酸钠。4、 舞台效果。我们经常在舞台或者是电视剧里面,看到仙缭绕的场景。其实这种效果都是由人为用干冰造成的。5.制冷剂。固态的二氧化碳也叫做干冰,在一些需要冷藏或者冷冻的场所里面, 我们可以放置干冰,能够起到很好的冷冻效果。6、人工降雨。干冰在升华的过程里,会吸收大量的热,空气中的水蒸地随之冷凝成小水滴,进而起到人工降雨的作用。
6. 烧伤 烫伤
解析:生活中或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引起对身体的伤害,比方说烧伤和烫伤就是比较常见的身体损害。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到用火注意安全,还要避免被烧伤、烫伤。
7.119
解析:遇到火灾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并赶紧拨打119电话报警,讲清火灾发生的地点、着火物、有无受困人员,以及火势火小;发生火灾时,浓烟温度较高,会先充满屋顶,再逐渐向地面下移,直至充满整个空间。因此,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压低身体,以减少浓烟带来的伤害。
8.污染
解析:空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我们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空气污染的现象,比如小区附近的绿化带里,植物叶子上有很多灰尘,说明周围扬尘很多,空气受到了污染。
9.×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氮气含量最多,且含有氮元素,可以制作氮肥。
10.√
解析:氧气本身不燃烧,但能助燃。氧气与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混合,容易引发爆炸。氧气如果与油脂接触,会发生反应,产生热量。热量蓄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自燃。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11.×
解析:二氧化碳通常以气体的形式存在,但在低于-109°F(-78°C)的低温下,它可以在压力下转化为液体或固化为干冰。
12.√
解析: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可燃物的燃点。烧水的时候要用木柴,因为木柴是可燃物。本题说法正确。
13.√
解析:发生火灾时,要注意按照指示逃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身体、头部尽量贴近地面,火灾时千万不要乘坐电梯,也不要盲目乱跑或跳楼。
14.√
解析: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空气清新的程度与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清新的空气可以使人更恬静和很好地睡眠,可以保障人体的健康,可以使人有强健的体格并充满活力。
15.√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能充入食品包装中以防腐。
16.×
解析:发生烧伤或烫伤时,可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再涂上烧伤膏,必要时要立即去医院请医生治疗。
17.A
解析:因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人类在呼吸时吸收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则氧气可供我们呼吸,故选A。
18.B
解析:A.正常人如果吸入高浓度氧气的时间过长,会出现氧中毒,可能造成全
身组织伤害。故A说法不正确。
B.可燃物燃烧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性质有关;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是氧气浓度大,空气中氧气浓度小.
C.绝大部分植物都需要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只是白天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氧气多过于呼吸作用产生的消耗掉的,故C说法不正确。
19.C
解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占0.03%,等其他气体约占1%。空气中的各种气体有不同的作用,比如二氧化碳可以作为灭火剂,也可以制作碳酸饮料。
20.A
解析:发生火灾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采取匍匐前进或低头弯腰的方法迅速朝安全出口的方向逃离火灾现场,千万不要乘坐电梯,也不要盲目乱跑或跳楼。
21.B
解析:119是火警号码;121是天气预报;110是报警电话;114是电话号码查询;120是急救中心;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
22.B
解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按体积计算,干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约占1%。“人离不开空气”这句话主要是指生命离不开空气中的氧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
23.A
解析: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增加了很多对人、动物、植物有害的物质,我们就说空气被污染了。
24.A
解析:氧气的作用:①供给呼吸;在缺氧、低氧或无氧环境下常需要使用氧气或供人和其他动物呼吸;②作为助燃剂,帮助燃料更好地燃烧:在某些需要高温、快速燃烧的环境下,如鼓风炼铁,转炉炼钢等,需要使用氧气;③反应放热,工业上利用乙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焊接或切割金属;④液态氧,可用作火箭发射的助燃剂。填充在灭火器中,用以灭火是二氧化碳的作用。所以A选项不是氧气的作用。
25. 变小 熄灭 支持燃烧 上升 减少 熄灭 不支持 支持燃烧 不支持燃烧
解析:(1)扣上矿泉水瓶后,蜡烛的火焰慢慢变小,直至熄灭,说明空气中有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
(2)水槽里的水进入瓶子,瓶中的水位慢慢上升,说明瓶中的气体减少了。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3)先把水槽里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拧开瓶盖,把点燃的木条迅速插进瓶内,燃烧的木条熄灭,明此时瓶子里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4)这个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26. 醋 小苏打粉 无色 无味 下方 变浑浊
解析:(1)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这个反应可以收集二氧化碳。
(2)仔细观察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发现二氧化碳没有颜色。用鼻子闻一闻二氧化碳,发现二氧化碳没有气味。
(3)烧杯内有两只燃着的蜡烛,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内,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而且不支持燃烧。
(4)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7. 二氧化碳 上方 石灰水 浑浊 二氧化碳
【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判断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之一。
解析:蜡烛燃烧时,除了产生水,还可能会生成二氧化碳。
我的方案:(1)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
(2)经过一段时间,翻转烧杯,迅速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并振荡。
(3)观察烧杯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我的预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蜡烛燃烧实验发现,燃烧的蜡烛会慢慢变短,烛芯周围的蜡会受热变短,将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会出现小水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8.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纸和筷子;出门常步行或骑自行车等。
解析:大自然给予人类舒适的生存环境,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低碳生活”是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如: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纸和筷子;出门常步行或骑自行车等。
29.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到该物质的燃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析: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要一个不满足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灭火的方法有:与空气(或氧气)隔绝、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撤走可燃物。
30.热水中没有充足的氧气,无法满足燃烧的条件,所以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分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氧气,三是达到燃点。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
解析: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氧气,三是达到燃点。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没有充足的氧气。
31.(1) 熄灭 支持
(2) 上升 氧气 不一样
(3)不支持
(4)混合
【分析】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空气中的成分大致是这样的:最多的是氮气,大约占78%;其次是氧气,大约占21%;二氧化碳占0.03%,水蒸气等其他气体占0.97%。
解析:(1)空气中的氧气是有助于燃烧的一种气体。所以,把蜡烛固定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倒入适量的水,点燃蜡烛,再用去掉底的饮料瓶罩上,一段时间后,燃烧的蜡烛才会熄灭,这说明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
(2)蜡烛熄灭后,瓶中的水位上升。原因是蜡烛燃烧消耗完瓶内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槽中的水便进入瓶内。蜡烛熄灭后,能够生成二氧化碳甚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这时,瓶内气体的成分是和原来不一样的。
(3)空气中的氮气是不活跃的,不利于燃烧,当实验中打开瓶盖,迅速将燃烧的木条插入瓶内,发生燃烧的木条熄灭了,这说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4)综合以上现象,说明空气是混合气体。
32. 湿棉被 沸腾 完好无损 液态 气态 吸收 保持沸点 燃点 湿被褥 汽化 燃点
解析:遇到火灾逃生时,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不能乘坐电梯。穿过浓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使身体贴近地面,还可以披上湿被褥。实验中纸的燃点比水的沸点高,烧水的时候,水不断从“纸锅”上吸收热量,致使“纸锅”的温度始终达不到燃点。发生火灾逃生时可以披上湿被褥保护身体,原因是:披上湿的被褥可以降低周围的温度,防止被烫伤。
(1)纸锅模拟的是湿棉被。
(2)我们发现,纸锅”中的水沸腾,但“纸锅”完好无损。
(3)这是因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汽化)会吸收热量。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燃点是183℃,水烧开后,水的温度保持沸点不变,不会达到纸的燃点。
(4)由“纸锅”烧水实验可知,遇到火灾逃生时可以披上湿被褥保护身体,是因为水汽化带走热量,温度低于被褥的燃点,被褥不会燃烧。
33.(1)城市三因为城市三当日的空气质量为优(答出一条理由合理即可得分)
(2)加快
(3)通过北极星辨认北方
因为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固定不变,它所在的方向基本上是正北方向。
(4)一天中,北极星的位置基本不变,其他的星都以北极星为中心逆时针转动。(2分,答出一点得1分)
(5)植树造林 绿色出行少放烟花爆竹等(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分析】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向空气中排放对环境有害、有毒的物质会造成空气污染,这些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工具、制造工厂建筑施工、生活垃圾等。人体长年累月呼吸污染的空气,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及诱发心脏疾病等,增加死亡的概率。
解析:(1)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是一种反应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指标,这个指标分为七个级别。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250、251-300和大于300七档,对应于空气质量的七个级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如果在当日外出的话,我会优先选择城市三因为城市三,当日的空气质量为优;
(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肺就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所以人在运动时,呼吸急促,每分钟呼吸次数与平静时相比会加快。同样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血液。所以心跳逐渐加快,以便输出更多的血液。
(3)星空随着地球四季变化而发生变化,有一颗恒星的位置常年不变,这颗恒星是北极星。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不太亮的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因为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方向不会影响到地轴的角度,所以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
(4)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所以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
(5)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合理布局工业,减少废气排放量;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减少汽车废气排放;烟囱除尘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