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青桐鸣联考高三3月联考作文“文化传承与创新”导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河南省青桐鸣联考高三3月联考作文“文化传承与创新”导写

资源简介

2024届河南省青桐鸣联考高三3月联考作文“文化传承与创新”导写+素材+范文3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了老家的高跷表演队。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高跷踩街,“踩”出浓浓年味。
龙年春晚,一曲《上春山》火爆全网。其歌词“字字有典故,句句好春光”,其曲调融合了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歌词富有诗意,旋律青春活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的材料作文题。
命题类型:读写结合,多材料作文。
审题方法:逐段逐句阅读,抓住关键词。
第一段关键词“踩高跷”属于传统文化,在乡村传统文化被很好的传承下来。
第二点关键词“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属于传统文化创造是发展。
立意明确:传统文化创造式转化与创新式发展。
思维拓展:①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创新式发展。
③中国式现代化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发展离不开文化自信。
④文化走出国门,文化交流互鉴,实现文化创新式发展。
【高分素材】
流行歌曲《罗刹海市》实现传统文化与民歌融合。
电影《哪吒·魔童降临》实现神话故事与现代动漫融合。
《经典咏流传》实现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融合。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
钟芳蓉能够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大胆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努力将其转变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这一点着实让人钦佩。正因为有她这样的考古人的坚持与付出,才得以将一件件宝贵的历史文物留存下来并妥善保存,后人才得以知道我们的历史上究竟有过怎样的辉煌,人类的发展之路上究竟经历了什么。
古籍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古籍就是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古籍修复是一项伟大而寂寞的工作。修复师们站在历史的洪流中对抗时间,用双手“挽回时光”,用耐心和细心让文物得以“重生”。
在“国潮热”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对新一代年轻人而言,国潮不仅是消费热潮,也是专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潮流。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年轻人,支持着国潮不断发展壮大,并让国潮真正“潮”起来。
从故宫日历,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此次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玩偶,文创产品拉近了文物与大众的距离,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高分名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立国,文明兴邦。
守正为本,创新为要。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南怀瑾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
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品性的影响,除非文化能使品性变为高尚、有力。文化的作用在于裨益人生,它的目标不是美,而是善。——毛 姆
【高分分论点】
(一)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躬耕传承。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重视传统文化,懂得取及精华,弃其糟粕。
时序轮转,缀下繁华,新时代传承需要新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式发展。
(二)
承传统文化,树家国情怀,要成就“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佳话。
承传统文化,树家国情怀,要彰显“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向上风貌。承传统文化,树家国情怀,要塑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通达美好。
(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保持传统,守正创新,以创新融合传统,以新意结合现代。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以创新融合传统,以新意结合现代。
“山不让川,川不辞盈”,心中有国,促进传承,更好融合,以创新融合传统,以新意结合现代。——聂郦漫
(四)
时光泼墨,缀下繁华。以传统为基,方能行则将至,展现国之魅力。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以创新为辅,运海扶摇,乘流击汰。
岁月熔金,暮西合壁。以传统为纸,创新为墨,助发展之鸢高飞。
高分题目
《传统与创新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承传统文化,树家国情怀》《创新继承传统文化,助力文化繁荣复兴》《持古践新,行至葳蕤》《传承促发展,创新铸华章》
【优秀范文】
1传承文化守本心,勇于创新促传播
星奔川骛,岁月不息。中华民族浩荡五千岁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在其中不断闪烁着光芒。而时至今日,要想继续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以本心不改的创新精神促传统文化的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传承文化守本心。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忘恩负义,改变自己的本心。而传承传统文化也需要这种精神。君不见,“吾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扎根边疆荒原,只为一生为敦煌壁画服务;君不见,留守女孩钟芳蓉不慕荣华,心系考古,终得偿所愿发扬传统文化光大;君不见,断臂男孩用脚在陶瓷上进行绘画,受到多人赞赏。君可见,他们都不忘本心,不怕艰难,终得以用自己的热爱与本心去传承文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勇于创新促发展。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借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古人的智慧给了我们启发。无论是《唐宫夜宴》的播出,让更多年轻人也接触到传统文化,打开了创新的大门,还是《中国诗词大会》这种节目,让更多人走上传统诗词的大道;无论是《非遗里的中国》让大众更了解中国非遗,还是网络上数字化的故宫,都是借助着创新精神,并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由此可见,传承传统文化守本心的同时也要勇于创新。
“山和山不相遇,人与人要相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要每个人共同的努力。
“学如弓弩,才如弓簇。”我们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学习传统文化,方能使之发展下去。你看,十四岁女孩走上街头,随一群前辈表演非遗舞蹈,传统文化后继从不愁空缺;你看,外国友人约翰被中国功夫所吸引,停居在中国深入学习;你看,“美食考古”的大叔在网络发布视频,也吸引了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考古,也更了解传统文化。掩卷覃思,只有每个人都用心学习传统文化,用自己的行为播下一颗微小的种子,总有一天,传统文化会开满灿烂的花。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们乘着时代之风,且歌且舞而来;我们传承文化守本心,勇于创新促传播;让传统文化在时代潮流中永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守护、创新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引擎
新时代领路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着重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启示我们必须承担时代建设的使命,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以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脚步,迈向文化强国之路。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从西藏各地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传承发展;到豫剧主播某娜携手京剧男旦董先生、河北梆子主播于女士带来戏曲串烧《白蛇宇宙之断桥故事》,跨剧种的3位白素贞同台,尽显地方戏曲魅力;再到快手直播正式发布的“国艺传承计划”,将通过千万流量扶持、线上活动运营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承......通过不同形式传播文化、传承文化、守护文化,让文化在学校、在民间、在各个角落落地生根,传承发展。可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而只有传承文化、守护文化,方能让文化源远流长,最终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时代领路人指出:“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科技为文化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让文化在新时代以新的展现形式,创新发展、浸润人心。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再到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伐,在数字时代将5G、VR等新技术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大放异彩。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只有努力守护好文化、保护好文脉,才能让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只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让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面向未来,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未来我们要继续在文化的守护和创新上发力,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大国建设,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
3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既有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有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守正是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在当今经济社会深刻发展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凝聚起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力量。
创新是关键。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扬。无论是《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的走红,还是《舞千年》《只此青绿》等改编舞蹈节目的火爆,都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让植根于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新光芒。今天,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我们要借助互联网力量、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发更多载体和场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其走进现代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在从“破圈”到“出圈”、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在守正创新中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髓,浸润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面向未来,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跃上新台阶。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牢牢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始终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不断汲取创新实践滋养,我们必将汇聚起磅礴的文化力量,奋力谱写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