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课,分为三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的觉醒”、“非洲的抗争”。时间断线上起19世纪初(1804年海地独立),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宪法);涉及范围为拉丁美洲、亚洲及非洲东北部。从教材编排上,本课的主要内容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过程中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与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等课共同构成亚非拉地区被压迫民族追求民族独立的历史进程。总体而言,本课的难度较小,以帮助学生了解亚非拉地区早期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为主,兼顾其在第三世界国家追求民族独立道路上的开创性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后,对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全球背景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认知。加之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核心思路,要理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领导/参与阶级、历史意义等问题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笔者认为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的主要是在普遍背景下各国结合自身实际所产生的多元化斗争形式和过程。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亚非拉人民反抗西方列强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难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提问:在欧美资本主义世界逐步建构起一套新的国际体系之后,这套体系的被动卷入者会做出怎样的反馈?(结合前课内容和唯物史观的核心思路加以引导)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引导学生理解在西方列强建构以它们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过程中,被压迫民族是如何反馈并且这些反馈给世界历史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习新课】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9C—20C初)
1、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
(1)教师活动:根据相关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进行过总结。
(2)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教材进行总结。
材料一:300多年来殖民者对拉丁美洲人民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殖民者还对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无理的加以限制。西班牙规定殖民地各地区不准通商,只能与宗主国通商;葡萄牙在巴西则禁止建立手工工厂,只允许小生产存在……尽管有这些限制,殖民地经济还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8世纪末已经出现许多生产纺织品、家具、皮革、铁器、玻璃等手工作坊,拉丁美洲成为欧洲棉花,咖啡,烟草可可的重要供应地……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更趋于活跃,从而与宗主国的封建性的统治发生冲突,最终导致独立战争的爆发。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接触日趋频繁。欧洲的近代科学、文学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传入。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的一部分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颂。
材料三: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北美大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辉煌成果,它对欧洲和拉丁美洲有着极大的影响。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四:1791年8月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海地人民举行起义,而法国正在革命期间无力进行干预。1807年拿破仑军队侵入葡萄牙,1810年,由于西班牙被拿破仑占领,拉丁美洲美人民便利用时机掀起了独立战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论从史中: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
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至19世纪初,拉美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③欧洲启蒙思想伴随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传入拉美,极大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④美国的独立极大鼓舞了拉丁美洲的民众。
⑤欧洲内部社会形势严峻(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法、西、葡等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控制力被削弱。
2、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
(1)教师活动:根据P76-77页教材文本及P77页“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一图,指导学生总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大致过程和重要事件、时间节点。
(2)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总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大致过程和重要事件、时间节点,制作表格。
国家 时间/事件
海 地 1804年脱离西班牙独立(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1810-1826年 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玻利瓦尔、圣马丁等)
墨西哥 1821年独立/1910年资产阶级革命 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实行资产阶级民主
巴 西 1822年脱离葡萄牙独立/1889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3、拉美国家独立后的困境与英美对拉美地区的渗透
△概念引入:“主权负外部性”
当前殖民地国家谋求独立的时候,如果这个独立的过程存在妥协或独立后发生频繁政变与独裁,那么除了基本主权以外,一些经济、金融的命脉,可能会成为向外部势力妥协的一部分,被前殖民者或域外强国所掌握。
这时候,表面上国家是独立了,但主权是不完整的,比如无法自我管理本国的货币政策,或者无法控制本国出口物品的价格和销售。这些【隐性主权丧失】代表的权力被前殖民者或域外强国剥夺了。另外,除了前殖民地国家,有些国家由于外国驻军,或者受到安全庇护,或者在经济危机中被迫接受了一些附加条件,那么可能也会具备【主权负外部性】。
这会导致相关国家的经济、政治受到霸权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干涉,而无法自主化,霸权国家则可以采取隐蔽手段对相关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并能够输出、转移自身的经济问题。
(1)教师活动:讲解独立后拉美各国社会动荡的主要内容以及美国对拉美的渗透。
(2)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理解。
①独立后拉美各国社会动荡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拉美独立过程中和以后,以前的殖民军政官员,革命者和本地精英结合,成了新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豪强,建立了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考迪罗体制,依靠军人专政来维持政治统治,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
经济上,考迪罗体制保留并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依靠庄园农产品交换工业品,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依靠政权投靠外国势力交换利益,没有动力去发展近代工业,造成了拉丁美洲各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②美国对拉美地区的经济侵略与政治渗透
1823年“门罗宣言”美国将拉美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交替使用限制拉美地区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大棒政策”: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的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听命于美国。
△金元外交: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塔夫脱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由于“大棒政策”遭致拉美各国反对,为缓和外交环境,塔夫脱主张采用相对温和的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
(二)亚洲的觉醒(19C后期—20C20S)
1、亚洲觉醒(亚洲早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1)教师活动:讲解亚洲早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2)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理解。
①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②经济/阶级:亚洲国家的传统(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启蒙思想传播;经济发展推动的亚洲各国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2、亚洲觉醒(亚洲早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
(1)教师活动:根据P78页教材文本,指导学生总结亚洲早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大致内容、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
(2)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总结亚洲早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大致过程、重要事件、时间节点,制作表格。
地 点 概 况 结 局
印 度 ①1885年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印度国民大会党 ②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群众力量进行斗争 ③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失败
伊 朗 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最终失败 失败
中 国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地址,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失败
△失败依据: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三)一战前的非洲反帝斗争(19C80S—19世纪末)
1、教师活动:根据教材讲解一战前非洲反帝斗争的代表性事件。
2、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总结一战前非洲反帝斗争的典型事例和主要内容,制作表格。
国 家 殖民列强 动员手段 斗争形式 结果
埃及1882 英国 祖国党 政党组织 武装斗争 抵抗失败,埃及成为英国殖民地
苏丹 1881-约1900 英国 “马赫迪” 宗教组织 虽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最终失败,苏丹成为英国殖民地
埃塞俄比亚 1894-1896 意大利 皇帝号召 打败意大利侵略军,保持国家独立
【课堂小结】
(一)教师活动:总结本课内容,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总结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学生活动:根据教师讲述和教材内容总结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反帝)。
2、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反封建)。
3、推动了民族独立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