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探究二战爆发的根源; 2.通过时间表格和地图的展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导致二战爆发的各种因素 难点:20世纪4.50年代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学过程 导入:以2018年10月20日 - 2018年11月20日奥克兰博物馆(新西兰)前竖起1827个白色十字架,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的图片,带动学生对逝去英雄的缅怀,体会对生命价值的敬重和告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通过两个任务驱动,突破重点 任务1:分组讨论,据下面一个或几个名言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的总结: 1.经济根源说: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国际政治根源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 3.历史传统根源说: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 4.文化根源说:德意日历史文化的特质 5.其他原因: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局部反法西斯战争配合不力。 任务2:结合史料理解法西斯主义和绥靖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提供材料: 希特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得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得出结论: 极端民族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以表格形式展示德意日法西斯建立标志,并以示意图展示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任务3:观看战争示意图,概括说明二战的基本进程。尤其关注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有哪些?战局为何得以扭转并取得最终胜利?(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任务4:结合以下图片说明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能力,再一次体会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家国情怀) 任务5:结合已有知识,说说战后我们是如何重建和平的?如何评价战后国际秩序?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材料一 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教材108页 材料二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材料三 盟国……集中的各类证据证物总量超过千吨……纽伦堡审判从1945年11月20日开庭到1946年10月1日闭庭,……法庭共开庭403次,传讯200多人出庭作证,收到律师提交法庭的书面材料30万条。 ——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四 (巴黎和会)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加给战败国的协议,其中充满了威胁,即如果战败国不在协议上签字,它们就会再度发起战争……(德国派往凡尔赛的代表团)被禁闭在由铁丝网围绕的巴黎饭店中,没有机会面对面地同和谈者对话……(协约国)只给德国人一个星期的时间签署条约。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得出结论:人类的文明、理性与进步 3.领土安排:展示德国、日本、朝鲜的领土处置 最终形成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评价: 积极: 1.它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的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从而使世界维持了整体的和平状态,同时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它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原则,促进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民民主潮流 消极: 主要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小 结 二战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但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和平的理性力量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