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国家发展的道路选择与探索
材料一 当沙皇独裁制度在1917年初倒台之时,美国人极其欢迎这场革命,认为它将焕发俄国的战斗精神,并向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宗教影响打开大门。美国成为承认俄国临时政府的第一个国家。
1917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甚至刊登了一副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的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有“1776”’与“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
——《试析美国对俄国革命的反应(1905-1920)》,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2期,第52页。
美国人欢迎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生活》杂志的漫画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二月革命
漫画将1917年的二月革命与1776年的美国革命联系在一起,表明俄国正沿着美国式的道路前进,受到美国的欢迎。
材料二 美国曾给予俄国临时政府贷款,使他们可以购买数百万美元的武器、军火以及各种供给品,以加强俄国的对德作战。到布尔什维克掌权时,美国仍有大部分物资尚未启运,在随后两年中,在国务院与财政部的知情与允许下,这些物品被送到白俄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仅在经济上、物资装备上给予反布尔什维克力量以支持,还参加了英法等国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在俄国北部内陆数百英里之外,5000名来自大湖区的美国士兵在撤走之前,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与苏俄红军作战。一直到1920年4月,仍有9000名美国远征军在苏俄内战中扮演干涉者的角色。
——《试析美国对俄国革命的反应(1905-1920)》,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2期,第53-54页。
从材料二描述中,可以看出此时俄国已经完成了十月革命,比起二月革命,美国对这次革命有了怎样不同的态度?为什么?
不承认革命成果,干涉苏维埃政权。
原因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等。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何不同?十月革命如何会影响美国利益,以致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惜利用武装干涉的方式反对新政权的建立?十月革命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月革命中的工人游行队伍
十月革命赤卫队员和士兵攻打冬宫
材料三 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俄国历史长期性的结构问题、中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和短期的事态发展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彼得时代开始的俄国现代化,一直没有解决好政治民主化和农民土地问题……1905年革命后,俄国曾经出现过走和平革新道路的可能性。但是1911年斯托雷平遇刺身亡,和平革新道路遭受沉重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在此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把俄国推向革命。
——姚海:《俄国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7—18页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学者认为俄国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材料四 尽管农奴制已被废除,但俄国农村落后,农民生活贫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却缺少土地。其次是19世纪末叶俄国进入了一个人口增长周期,在俄国中部地区,有一半的农村劳动人口属于“多余的人。”再次是频繁不断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农村的普遍饥饿……困扰俄国农业和农村的另一个问题是宗法制的村社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村社限制农民的人身自由,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抑制农民的分化。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国家 1881-1885年 1896-1900年 1913年
俄国 3.4 5.0 5.3
美国 28.6 30.1 35.8
英国 26.6 19.5 14.0
德国 13.9 16.6 15.7
法国 8.6 7.1 6.4
材料五 表1 俄、美、英、德、法的工业产值在世界中的份额(%)
——(俄)A.H.雅科夫列夫主编:《20世纪初的俄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材料六
最值得关注的是大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工人对自己状况的普遍不满以及由此引起的罢工运动的高涨。这是被卷入现代化进程最深、深受其社会和心理后果最切的阶层对社会进程的反应。参加罢工斗争的工人在1910年为1.4%,1913年达到13.4%。
在经济上已经统治了俄国的资产阶级越来越强烈地表达了改变政治结构的要求。1912年,成立了以莫斯科工商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激进的自由主义政党——进步党,这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政治愿望的加强。
——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19页
根据以上三段材料,具体分析俄国革命的中期因素。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材料七 战争进一步激化了既有的矛盾,推动事态向革命方向发展。战争对于俄国经济产生了破坏性的而影响,1915年春天,就已暴露出原材料供应不足、燃料缺乏、熟练工人大量减少、引进机器设备数量骤减等问题。俄国工业既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也不能保证后方的供给……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谷物和土豆总产量从战前几年平均70亿普特连续下降至1917年的50亿普特,农村出现了粮食危机……莫斯科地区工人平均工资1916年比1914年增长84%,而同期的物价却增长了200%-300%,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更是增长了4-5倍。
——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根据材料,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推动事态向革命方向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士兵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1、长期因素: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2、中期因素:俄国1905年革命后形势的变化。
①农业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困。
②相对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工业发展落后。
③工人罢工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政治愿望的加强。
3、短期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 国家发展的困境:俄国革命的背景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二)君主专制的末日:二月革命的真相
材料八
1月初,保安局的报告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人们在工厂内外举行集会,反对战争,抗议物价飞涨、供应不足;罢工风潮又起,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提供面包;各种各样的党派、协会散发鼓动性的宣言和小册子,人民举着红旗和标语横幅、唱着革命歌曲示威游行。1916-1917年的那个冬天特别冷。天气冷到农民们没法去城里的市场,罕见的大雪封住了铁路,酷寒的天气使得运输问题更加尖锐,由此造成的供应不足对北方城市特别是彼得格勒影响很大。2月下旬,由于没有燃料,首都很多面包房不得不停工。一些工厂也因缺乏燃料而停止了生产。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二)君主专制的末日:二月革命的真相
材料八
2月23日,彼得格勒工人自发的罢工和示威游行揭开了1917年二月革命的序幕。他们提出的口号是“给我们面包!面包!面包!”人们砸商店的玻璃,阻止有轨电车通行,强制其他工人加入游行队伍。23日开始的运动基本上是完全自发的“骚动”,没有哪个政党直接准备、发动了它。
2月27日,局势的发展再一次出人意料,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士兵起义。在革命最初几天,没有任何一个革命政党表现了自己,没有一个革命政党成员在街头战斗中受伤甚至划破手脚。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材料八
3月2日,彼得格勒出现了反对君主制、要求宣布俄国为共和国的示威游行。下午3点,在军队将领要求尼古拉二世为了祖国和王朝的利益而退位的时候,他事实上已别无选择,只能表示决定退位。
尼古拉二世留下的最后几张照片之一,此时他已经退位,没有了往日的神气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材料八
革命进程中,彼得格勒一些工人、士兵的集会提出的反对君主制、实现共和的要求,经常是由左翼政党的代表倡导和建议、在群众集会的热烈场面上得到通过,之后被送往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并在这里被作为“人民的声音”接受下来。首都以外的广大地区在那些日子里并没有参与这些事件,也没有表达自己对俄罗斯国家制度的意见。
索尔仁尼琴曾问道:“谁能够想象,谁能够预测,俄罗斯帝国会以这样不可思议的速度崩溃?3月1日还没有谁会相信尼古拉二世会退位,3月3日退位的已经不仅是尼古拉二世,而是整个王朝了。”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46—54页
二月革命的特征?
群众性、自发性、局部性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二)君主专制的末日:二月革命的真相
俄罗斯画家格奥尔吉·萨维茨基的作品《冬宫冲击》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的俄国,
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材料九 资产阶级革命对无产阶级是极其有利的。从无产阶级的利益着想,资产阶级革命是绝对必要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愈充分,愈坚决,愈彻底,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同资产阶级进行的斗争就愈有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阶级革命对无产阶级要比对资产阶级更加有利。
——《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56页
材料十 在准备回国的20多天里,列宁明确地形成并提出了下述思想:俄国发生的革命不会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而将很快转向下一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在这条道路上,俄国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是贫农,以及欧洲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第8页
列宁对革命的认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认识:从支持和肯定资产阶级革命到向无产阶级革命过渡。
原因:基于俄国国情和对广大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
(三)革命策略的转变: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人民把武器对准剥削者——资产者的时刻到来了。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
1917年4月3日,列宁乘坐的火车抵达彼得格勒,他在车站向士兵、水兵和工人发表讲话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三)革命策略的转变: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4月4日,列宁在出席全俄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作了关于革命无产阶级的任务的报告,即有名的《四月提纲》
列宁的核心思想是要解决政权问题,即布尔什维克应该依靠无产阶级和贫农,为把目前的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建立政权后,工人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没收地主土地并分给农民,立即实现和平等。
(三)革命策略的转变:十月革命的胜利
七月流血事件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三)革命策略的转变: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三)革命策略的转变: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油画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三)革命策略的转变: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十一 临时政府的政策摇摆不定,时而进行一些虚应故事的改革,时而采取严峻的高压措施。在前线的部队中,反对党的“鼓动家”被逮捕,激进的报纸被封闭,而对革命的宣传员则处以极刑。临时政府屡次想解除赤卫队的武装……人民群众很快就唾弃了他们,而转到布尔什维克这边来,因为布尔什维克坚决主张实现和平、土地和工人监督生产的要求。
——(美)约翰.里德著,郭圣铭译:《震撼世界的十天》,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3页,第48页
材料十二 同自发的二月革命不同,十月起义是布尔什维克精心组织和准备的,其目标就是推翻临时政府、掌握国家政权。直接参加十月革命起义的只是有组织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在整个十月革命期间,人员伤亡明显少于二月革命。
——姚海:《俄国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06页
材料十三 10月30日又创刊了《工人和士兵报》,它的社论概括地说明了布尔什维克的政见:克伦斯基政府是反人民的。他将毁灭这个国家。本报是人民的喉舌,是为人民(即贫苦的阶级,工人、士兵和农民)说话的。只有完成革命事业,才能拯救人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全部政权必须归苏维埃掌握。
——(美)约翰.里德著,郭圣铭译:《震撼世界的十天》,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3页,第49页
政府要有所作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革命要有精心的组织和准备,目标明确;新政权的建设需要舆论宣传并始终考虑人民的需求。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四)伟大历史的转折:十月革命的意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展开探讨,从多角度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四)伟大历史的转折:十月革命的意义
材料十四 十月革命在一个落后国家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开始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长征……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巨大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最稳定最繁荣时期,社会生活已发生深刻变化。这意味着,俄罗斯从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已经完成。
——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载《湖南示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5期,第9-10页
材料十五 就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而言,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保全了俄国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潜力的主要关系关系行为体,奠定了苏联崛起的基础。并且,十月革命使俄国脱离了资本主义集团,这虽然降低了它在欧洲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却提升了其全球影响,并促使国际体系重心由西欧转移至美国与苏联。
——李兴:《论十月革命与世界体系问题》,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年第5期,第10页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四)伟大历史的转折:十月革命的意义
材料十六 十月革命给美国送去了列宁主义,促建了美国共产党而催衰了美国社会党,使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逐渐分野,并引发美国社会反社反共思潮和融社融共思潮并存的局面。
——刘雅贤:《十月革命对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载《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第6页
材料十七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推翻了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制度,并对以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载《科学社会主义》, 2009年第9期,第5页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四)伟大历史的转折:十月革命的意义
1、从俄国国家发展角度看,加快了俄国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入现代工业社会奠定了基础,对懂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角度看,奠定了苏联崛起的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角度看,催化了不同国家社会主义政党的成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多国的传播;
3、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看,十月革命让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变化,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新纪元。






二、源于国情与希望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迫于形势的跨越: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十八 1918年春夏之交,国内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武装叛乱,直接威胁到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存亡,全党不得不把军事斗争放在第一位,把全国变成军营,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全面转入战时轨道。此时,新政权面临着另一个严重危机:饥荒、饿殍遍野,城乡居民普遍处于饥饿状态,红军的粮食供应也十分紧张,这就使新政权陷于危险的境地。
——周尚文:《列宁在处理农民问题上的矛盾和纠结》,载《社会科学》, 2015年第11期,第36页
十月革命之后的苏维埃面临哪些问题?为此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问题:政权危机,粮食危机;
措施:“战时共产主义”
二、源于国情与希望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迫于形势的跨越: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十九 1919年1月,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生产省份收集归国家支配的粮食和饲料》的法令,即著名的余粮收集制的法令。法令规定:“为满足国家需求所必要的全部粮食和谷物饲料,摊派给各产量省份向居民征收。”……由于把农民的全部余粮甚至口粮和其他剩余农产品一概强行征收,不但收购价格很低,而且所付纸币都是一些急速贬值的“彩色纸片”,用它买不到什么东西。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第47页
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重要的余粮收集制为例,这种措施会带来哪些影响?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源于国情与希望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面对现实的实验:谋发展——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十 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他阅读了许多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书,亲自接见了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的法令。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
早在1918年初,列宁就提出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把它作为过渡的社会主义的特殊的经济形式。1921年7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手工业和小工业》的法令,允许苏俄公民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和开办雇佣工人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第47页
根据材料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分析该政策给苏俄带来的影响?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源于国情与希望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面对现实的实验:谋发展——新经济政策
实质: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达到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目的。
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国家政权。
启示: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社会主义的建设要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行等。
新经济政策下的市场交易
二、源于国情与希望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源于国情与希望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斯大林
1929年斯大林宣布:
“当它(新经济政策)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弃。”
二、源于国情与希望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发展模式的实践:图崛起——苏联模式
材料二十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苏联的工业化方针强调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其做法是高积累、高投入,把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1939年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联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在其总结报告中继续坚持“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口号,并提出苏联的基本任务是要在10-15年内在按人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规定为14%......为了高速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还实行榨取农民、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
斯大林从1929年开始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阶级,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生产代替富农的生产。在斯大林普遍集体化的思想指导下,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用粗暴的命令和暴力强迫农民与中农参加集体农庄,许多州提出了“谁不参加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28页,第56-59页
材料反映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有哪些特征?
这种经济发展政策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二、源于国情与希望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特征:高速度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反哺工业,强制性、行政命令驱动,农业集体化。
可能带来的影响:苏联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平衡,对农民的压迫等。
库兹涅茨克钢铁联合企业一期工程 1932年
(三)发展模式的实践:图崛起——苏联模式
三、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大国崛起的启示
根据材料,小组展开讨论,从十月革命到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大国崛起的启示
材料二十二 近十年我国学界的十月革命研究持续深化和细化,这有利于我们全面且直观地认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理清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同时学习与借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吴诗尧:《近十年国内关于十月革命研究综述》,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80页
材料二十三 当时一些进步报刊,如《江苏》杂志、《国民日日报》、《二十世纪之实践是最公正的裁判。列宁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着眼于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毫无疑问,列宁的探索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落后国家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迈开了第一步。
——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载《华东实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58页
材料二十四 苏联的计划经济实验推动了西方国家向有宏观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当年,“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苏联模式是反法西斯的有效模式。苏联有效地防止了30年代的大失业,从而提供了可以防止法西斯上台的经验。当法西斯挑起战争成为人类的主要威胁时,苏联集中人力、物力发展重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孙代尧《苏联模式的历史解读》,载《北京党史》2013,第4期,第47页
三、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大国崛起的启示
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
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
重视人民的利益;
国家发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
国家决策者要有探索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
……
一、成于理想与现实的奋斗——十月革命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国家发展的道路选择与探索
(一)国家发展的困境:俄国革命的背景
(二)君主专制的末日:二月革命的真相
(三)革命策略的转变: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伟大历史的转折:十月革命的意义
二、源于国情与希望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迫于形势的跨越: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面对现实的实验:谋发展——新经济政策
(三)发展模式的实践:图崛起——苏联模式
三、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大国崛起的启示
“在90年后的今天,再度在更广阔的时空里思考十月的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人们会从凝固的历史里寻觅出有益于时代发展的新鲜话题和新鲜经验。一个开放了的时代,一个更宽容的岁月,一个有更多人不绝思考的话题,一个有解密档案为条件的对十月的重新审视和再思考是有益的。”
——闻一《十月革命——阵痛与震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