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 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形成、德国的分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多极力量的成长、苏联的解体等重多重大历史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冷战基本特征:全球化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特征;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等等。本课内容与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以及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等章节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前后的关联性和详略的取舍。本课教材不仅讲述冷战格局的形成,而且讲述在半个世纪的冷战两极格局当中多极化趋势的孕育;教材中呈现了三幅地图:《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示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同时讲述了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两极格局形成——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70年代末到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等纵向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冷战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体现很强的时空观念,时间跨度大,时空转换多,线索复杂。另外在冷战的表现方面教材除了讲述政治、经济、军事以外还增加了地理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较强的地缘政治色彩。教材呈现三个聚焦:第一,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战后美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空前强大, 使美国认为它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从而奉行全球扩张的战略;战后苏联战略的核心是保障它的国家安全, 并将确保西部边界安全视为第一要务。在实施国家战略的过程中, 美苏在东欧问题、对战败国德国和日本的处理问题、伊朗撤军问题、土耳其海峡等问题上对立与争斗日益严重。加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最终导致美苏出台了各自的冷战政策。第二,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三,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冷战中的美苏双方在实力上并不完全对称, 前者的实力要大于后者,由于双方的不对称性,在危机中苏联往往先退让,如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撤除导弹。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冷战两极形成、发展、解体的过程,对冷战概念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本课线索多、跨度大、格局视野广阔、因果关系复杂,历史、现实、未来交织,学习难度大、强度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基于此,教学中应通过典型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深入分析,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理解国际关系规律。三、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当今百年大变局时代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考量,以大国责任担当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为立意,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在特定时空框架下,运用大事年表、文献等多种材料,进行整理辨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美苏由大国合作走向冷战对抗的缘起,汲取历史经验教训。2.归纳、整理冷战过程中重大事件,了解冷战的形成、发展演变、终结的历程,合作探究冷战发生、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相互影响。3.通过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典型事件,认识冷战中既有剑拔弩张又有危机管控机制的基本特点。4.能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冷战的影响,并进行历史反思:百年大变局的时代,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大国应有怎样的责任与担当。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冷战的发生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与瓦解过程;冷战的基本特征。难点:冷战发生的深刻根源;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二战时期,美苏由于共同反对法西斯,成为盟友。请看图1。——图1: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和美军在德国易北河会师 [1] (过渡)当时美军战士威廉·罗宾逊和红军战士亚历山大·希尔瓦斯科在易北河一座遭战争破坏的大桥上握手,这是两国士兵之间第一次握手。他们如何看待对方?材料一 我们等他们上岸,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脸庞,他们就和平常人一样。我们还以为他们长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美国人。——柳波娃·科津岑(Liubova Kozinchenka)红军第58近卫师我想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想像俄国人,但是,当你看着他们,打量他们时,你没法判断你面前的人是否就是俄国人。如果你给他们穿上美国军服,他们看上去就和美国兵一模一样。——艾尔·阿伦逊(Al Aronson)美军第69陆军师——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页教师设问:他们相似吗?他们真的相似吗?如果相似,为什么内心充满忐忑、疑虑?在美苏盟友会师后不到两年时间,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走向冷战。是什么让昔日盟友由合作走向对抗?近半个世纪里,冷战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冷战带给人类怎样的启示?(过渡)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历史现场,探冷战起源,析冷战之策,究冷战之变,悟冷战之果。【讲授新课】(一)探冷战之源——大国博弈1.聚焦现实:大国战略冲突(过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主导反法西斯联盟的美、苏构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雅尔塔体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大国一致与合作”、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维持大国利益的平衡,并使他们分摊责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苏大国对国际秩序体现出一定的责任和担当。只要美、苏能够坚持“大国合作与一致”的原则,继续保持战略互信,推进“新型大国关系”,那么雅尔塔体系完全可能稳定地运行,因为在当时世界上没有其他力量试图以及能够挑战他们的权力。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一种在当时既“合理”又符合大国基本利益的国际秩序,怎么会在二战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遭到了破坏呢?课前预习,画年代尺,填写冷战史上重大历史事件。探究一:美苏为什么由合作走向冷战对峙?(过渡)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和“学思之窗”材料。材料二教师设问:美、苏在国家战略问题上存在哪些重大冲突?(参考答案:战略冲突:二战后,美国奉行全球扩张的国家战略,而苏联要保障国家安全,并将西部边界安全视为第一要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爆发是世界上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冷战中的两个主角美国与苏联无疑对冷战的爆发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从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进行考察,战后美国奉行的是全球扩张的战略,战后美国军事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空前强大,使美国认为其有能力领导世界,这是战后美国对外扩张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而苏联战后战略的核心是保障其国家安全,并将确保西部边界安全视为第一要务,这是苏联坚决要在军事力量控制的东欧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友好政府,从而建立东欧安全带的根本原因。这就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发生冲突。本问题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2——能够运用史料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2.追溯历史: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过渡)为什么双方都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最大敌人呢?为什么在战后人心思和的欧洲,美苏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掀起世界的惊涛骇浪、核战危机?当我们通过历史的长镜头来研究历史起源时,还需要将视野放得更远,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真实路径。材料三 苏美外交政策的历史根源在20 世纪中,1917 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 …就意识形态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 年就已开始。——梅森:《冷战1945-199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5页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17 -1945年间美苏之间发生过哪些重大冲突?如何理解学者所说“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 年就已开始”?(参考答案:理解:1917年苏俄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并号召“世界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所以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从1917年开始就对苏俄革命和政权采取敌视、包围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在欧洲扩张,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企图将法西斯祸水向东引进攻苏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美国在十月革命后形成的反共意识,其历史所孕育的自以为美国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天生优越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美国有责任将其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移植的天定使命观,是美国全球扩张的一个内在动力。充当世界领袖的强烈欲望是他对外扩张的思想基础,开放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是其扩张的重要动力和目的之一。而美国认为苏联通过经济上闭关自守,政治上颠覆活动,军事上进行侵略,实现对欧亚大陆的资源控制,从而威胁美国的安全。苏联自十月革命后长期遭受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20世纪30年代又遭遇西方国家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意图祸水东引。在观念上斯大林认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倾向于将其所控制的势力范围变成封闭的经济区域,这样才能确保打赢未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另外,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世界革命”的信念也使苏联在其控制区域内要建立与自己类似的社会制度。这一切就形成了战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材料四 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够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最初对共产主义的概念认为是一种国际阴谋,像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上最远的各个角落。——张宏毅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斯大林教师设问:材料体现美苏什么方面的对立和冲突?(参考答案: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材料五 “由于国家体系的性质和在力量分配上出现的两极制, 使每个国家都把其他国家看成是对自己安全的主要威胁, 并采取它认为是适当必要的防御措施, 而另一方则把这些措施看成是进攻性的、扩张性的和侵略性的。——[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9页教师设问:历史上的恩怨和现实中国家体系的差异,对美苏两国心理认知产生什么影响?(参考答案:影响:使美、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对方的威胁。正常的防御措施很容易被视为攻击侵略性的行为,双方会反应过度,导致战略互疑与战略误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美、苏之间历史和现实的差异,使美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正常的防御措施很容易被视为攻击侵略性的行为,反应过度,导致战略互疑与战略误判。例如,1946 年2 月,斯大林在其著名的选举演说中,强调“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这一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论证苏联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出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等。这次演说原本是针对国内问题,希望继续用马列主义统一和净化意识形态,彰显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在西方政治家眼中,这种宣传无异于试图用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战争鼓动”,是针对自由世界的“战争叫嚣”。于是,美国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发出八千字长电,指责“扩张”和推动“世界革命”是苏联行为的根源。(设计意图)将冷战置于长时段历史时空下考查,理解美苏冷战不同于一般的国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也是重要原因。这也让我们反思历史:当今百年大变局时代,应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而应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问题指向的是:(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4——能够将冷战进行较长时段的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论述;(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过渡)从上述的材料可以看出,美、苏由于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战略的冲突让冷战的爆发不可避免。就这样,两国的对外政策都发生了转向,由合作转向对抗,而乔治·凯南“长电报”和丘吉尔“铁幕演说”则推波助澜,美苏最终走向全面冷战。3.推波助澜:乔治·凯南“长电报”和丘吉尔“铁幕演说”材料六 1946 年2 月22 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 000 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中外历史纲要》下策P110“历史纵横”栏目“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丘吉尔“铁幕”1946年3月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乔治·凯南 “长电报”以及丘吉尔“铁幕演说”与冷战政策有何关系?(参考答案: “长电报”分析了苏联的行为动机和美国的对策,实际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遏制苏联的理论,表明美国冷战思想基本形成,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理论支持。铁幕演说符合美国在战后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份著名的长电报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五角大楼传阅着这份电报的复印件,它简直成了“美国决策者的圣经”。几个月后, 凯南又在7月份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署名X 先生的文章《苏联行为探源》, 正式提出了“遏制”一词, 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遏制思想与遏制战略,“遏制政策”也由此得名。必须指出的是, 在苏联方面也有其凯南长电报的对应物, 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才解密的、当年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于1946年9 月给苏联代表团的秘密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 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伴随美苏在战后许多问题上的对抗与争斗, 两国的对外政策都发生了转向, 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不久,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 “铁幕演说”,符合美国在战后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本问题指向的是:历史解释水平素养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二)析冷战之策——针锋相对(过渡)从1947年到1955年,经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德国的分裂,冷战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教师设问)填下表,列出冷战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领域 美国 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地缘(过渡)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在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杜鲁门主义虽然语言强硬 , 但它只是一项政策声明 ,在强化冷战并在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以经济方式实践杜鲁门主义的“马歇尔计划”。材料七 1947年6月5日,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时提出了复兴欧洲的计划。他陈述了欧洲所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势 , 要求给欧洲大量的额外援助 ,“不然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美国应该尽其所能 , 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否则就不可能有安定的政治和稳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 , 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整理自刘同舜编:《“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 1945~ 1950年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 122~ 123页。教师设问: 有人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一箭多雕”。结合材料十和所学,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背景和目的有哪些?(参考答案:背景:西欧经济危机,政治动荡,苏联在欧洲扩张势力。目的:恢复西欧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进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实现称霸战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战争的破坏,使英、法、西德、意大利和其它西欧国家几乎都陷人经济危机之中,根本无法重建经济。经济上的危机导致了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工人罢工浪潮也风起云涌,在各国议会中,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我们在尽一切努力使欧洲的一些自由国家得以进行合作以便对付苏联那种要接收自由世界的威胁”。 [2]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出台欧洲复兴计划,达到多重目的:恢复西欧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进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实现称霸战略。(过渡)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否意味着其援助范围是全欧洲?苏联和东欧对此会如何反应呢?材料八 苏联最初对马歇尔计划是感兴趣的……在会谈中,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受援国的援助份额;苏联则认为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会损害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主张应当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和确定美援的数量,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所以,怎么对待和实施马歇尔计划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援助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美国能否控制欧洲(特别是西欧)和苏联能否保住东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全局性问题。……为了抵御马歇尔计划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冲击,苏联在东欧国家拒绝马歇尔计划后立即开始着手加强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张盛发:《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根据俄罗斯新的档案材料)》,载于《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 1期教师设问: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参考答案:由积极参与到失望抵制。原因:积极参与是因为苏联在战争中经济受到重创,需要援助以恢复经济。失望抵制是由于认清双方的分歧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的全局性问题:美国能否控制西欧和苏联能否保住东欧。)教师设问:苏联对马歇尔计划失望后,采取了什么反击举措?对此你如何评价?(参考答案:举措:实行莫洛托夫计划,后组建经互会。评价:加强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促进苏联和东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制推行到东欧;加强了苏联对东欧经济控制;使东欧国家经济发展脱离国情;形成封闭的苏联东欧经济圈,脱离统一的世界市场;不利于吸取高新科技;不利于全球化;世界经济割据,形成两个“半球”;最终导致苏联东欧经济发展长期落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教材知识的梳理,可以看到马歇尔计划不仅仅是经济援助计划,实质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对东西方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苏联来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之后苏联断定美国真正目的是要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因此它最后拒绝接受援助。另一方面,由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曾想参加这个计划,也使苏联担心东欧国家对苏离心力的增长,于是莫洛托夫计划产生,随着1949年1月经互会的成立,东欧的经济完全纳入了苏联的轨道,这对东欧后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问题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2)历史解释水平素养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解释。(设计意图)冷战形成过程是本课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基于课堂教学容量和初中教材情况(初中教材完整讲述了冷战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选择马歇尔计划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是两极格局形成中的关键事件,精心选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史上最慷慨援助”——马歇尔计划的目的、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和应对,指导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基本素养。其余内容通过填表的方式简化处理。(三)究冷战之变(过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冷战态势发生变化,呈现紧张、缓和交替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冷战史上大事频繁,世界动荡不安,几乎到达核战争边缘。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双方对核战的危险有了清醒的认识,都变得较为理性。至此,直到70年代末,美苏关系维持了近17年的缓和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力量对比日益发生深刻变化,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并发展。1.剑拔弩张与危机管控材料九 肯尼迪说:“局势很糟,但是一堵墙总比一场战争要好些。”——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35页材料十 1962 年10 月27 日,苏联在古巴击落美国U - 2 侦察机,驻古巴苏军最高指挥官普利耶夫受到苏联领导人的申斥,所有驻古巴的苏联飞机被命令不准起飞以免发生意外……两国间的秘密外交渠道也是危机能够得以最终解决的关键。尤其是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在1962 年10月27 日的秘密会晤。为了向多勃雷宁说明事态的紧急,进而说服苏联领导人立即采取行动避免危机升级为军事冲突,罗伯特·肯尼迪在会晤中多次强调“军方强硬派人士正在对总统施压,要求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这一信号很快通过多勃雷宁传递给莫斯科决策层。在10 月28 日致卡斯特罗的信中,赫鲁晓夫发出了“五角大楼的军国主义分子将利用挑衅来阻止和平协议”的警告,劝告卡斯特罗,“我请求你不要给他们这样做的借口”。——靳风:《古巴导弹危机研究:档案与历史的还原》,载《当代美国评论》2018 年第4 期教师设问:材料体现冷战具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战略克制,管控危机)教师设问:材料十五中,为什么苏军击落美军飞机反被苏联领导人申斥?(参考答案 :因为容易导致危机的失控,进一步引发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而核战对双方、对人类都是毁灭性的。)教师设问: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的秘密外交起到了什么重大作用?反映了美苏对危机处理的什么特点?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关系走向有何变化?(参考答案:作用:美苏间的秘密渠道使双方有可能更准确地解读对方的政策信息,使政策信息的传递更为高效,避免了误判使危机走向失控而导致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特点:体现了冷战中美苏政府希望保持战略克制、管控危机的特点,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变化:古巴导弹危机以及1962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后,美苏双方对核战的危险有了清醒的认识,都变得较为理性。至此,直到70年代末,美苏关系维持了近17年的缓和局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柏林墙的修筑既是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美、苏对峙尖锐化的表现,也是危机走向结束和政策转向缓和的标志。第二次柏林危机以后,美、苏意识到欧洲作为冷战的中心地带,彼此冲突会带来巨大的危险,包括核战危险。此后双方在欧洲关系缓和下来,这有利于欧洲局势稳定和发展。古巴导弹危机作为危机管理的经典案例,揭示了面对危机时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加强对一线军事力量的掌握,以及坚持战略克制策略的重要性。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也促进了秘密外交、紧急热线等危机管控措施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危机处理与解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渡)从二战后初期双方意识形态对抗、猜疑、误判丛生到六七十年代意识形态色彩渐弱,双方渐趋理性,这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良性影响,世界其他的力量在此过程中发展起来。(设计意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选择柏林墙和古巴导弹危机典型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冷战时期自我控制机制特点。本问题指向:史料实证素养水平2——论述过程中能运用相关史实论证历史问题。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2.两极与多极化趋势材料十一 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五国将决定经济的未来,由于经济力量对其他力量的关健作用,这些国家也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前途。这意味着,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编者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月6日)英文版(教师设问)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这些挑战对国际格局产生什么影响?(答案:挑战:苏联、西欧、中国、日本、第三世界。影响:冷战中孕育了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冲击了冷战两极格局。)(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本课重难点。课标要求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不仅知道哪些力量崛起,还应了解冷战对多极力量崛起的作用,以及多极化趋势反过来如何影响冷战两极格局的演变。(四)悟冷战之果材料十二 读图(教师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参考答案:世界分裂为两部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受制于苏联;世界不得安宁。美苏对抗,核军备竞赛,威胁着世界。为争夺势力范围,美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但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推动科技发展。)(过渡)我们不仅看到冷战对世界带来巨大影响,还要看到冷战下的“人”。一堵墙把一个民族分成两半,家人隔绝,冷战创伤,人民劫难。教师设问: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冷战给你带来哪些历史启示?(参考答案:要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大国应该承担与自己能力相当的责任与担当;当今时代,需要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他言之成理皆可。)(设计意图)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制约着各主要国家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从而形成了各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与国家结构。冷战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各国人民的命运。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留给世人的是巨大的伤痛,有深刻的教训,也意外带来一些成果。总结冷战的影响,反思冷战,有利于当今大变局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思考大国责任与担当。本问题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史论结合论述历史问题,能够尝试从历史角度解释现实问题。(3)家国情怀素养水平4——能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历程,对历史进行反思、汲取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当今百年大变局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思考大国责任与担当。【课堂小结】教师设问: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冷战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复杂过程。冷战结束了,世界太平了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百年大变局的时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冷战虽然结束,但国际形势复杂,中美关系严峻,冷战思维依然存在,新冷战的图景若隐若现,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记取。正如习近平2013年3月23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所说,“过去几十年,国际社会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框架里”。15^1 彭学涛:《冷战》,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第14页^2 ③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年,第8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