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中国近代音乐(1)商周 钟磬 打击乐明清 二胡 拉弦乐————唐代 琵琶 弹拨乐————汉晋 笛箫 吹管乐————乐器的历史脉络从传统音乐审美到这一作品的风格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己,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种,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梁启超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沦落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为反帝反封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创作可以在新式学堂中众人齐唱的歌曲,用以唤起民众,凝聚民心,改造民风,振兴中华,这些歌曲也被成为“学堂乐歌”。黄河思考:歌曲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节奏和音区上有何区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黄河》·沈心工从歌词看可以分为上下两段,第一段旋律主要集中在中低音区,节奏稍紧,附点运用的较多,有种悲壮、萧瑟的意境;第二段旋律高亢激越,节奏先紧后松,充满爱国激情。沈心工(1870-1947)名化鸿,字叔逵,上海人,祖辈师是名门望族,靠航运发家。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家族开始渐渐衰败。后为学习“救国之道”前往日本学习先进文化。依曲填词的创作方式《勉女权》,内容是激昂的,但却用了一首日本的幼儿歌曲《风车》。学堂乐歌清末民初在新式学堂里教唱的歌曲,多为依曲填词。内容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科学文化知识等。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重要开端。思考:从歌词和曲调两个方面,如何体现出作品符合中国审美的意趣?从歌词来看,全篇是意象的遣染,如“晚”的“风’’、“夕”之”阳’’、断续的“残笛”声声,用苍凉的氛围折射主人公的内心。“夕阳山外山”更是画外音在作客观说明般的注释,符合中国审美的含蓄。从曲调来看,来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两句的音乐也十分朴素。去除了原曲每句句尾的切分,这就把黑人歌曲的韵味去除,用简洁的旋律唱出质朴的感觉。《问》(曲萧友梅)同样是在祖国内忧外患之时创作的作品,与《黄河》对比,创作手法上有什么不一样?《黄河》词曲工整,层层递进,创作手法简单。《问》结构更为严谨,表现形式更多:问句、反复沉吟的尾声。时代性白话文形式,知识分子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恋爱自由,解放个性的内心世界。创新性和声手法上以西方和声为基础“中国化和声”的最早尝试,在声乐体裁上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早期尝试, 是利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第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词刘半农曲赵元任作品体现了怎样的创新和时代特点?艺术歌曲由诗歌和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往往代表着较高的知识阶层的审美要求,有着优美的人声和旋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一般通过独唱来表现,钢琴伴奏也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嘉陵江上》(贺绿汀)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为何能激励群众的抗日决心?《嘉陵江上》歌词描写了作者回忆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许许多多的东北人民不得不选择离开有牛羊、田舍、亲人的家乡,作品表现出了极其悲愤的强烈情绪。同时这也是一首大众化的歌曲,唱出了无数人民的共同心声,激励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战场,对抗日救亡运动有一定促进作用。《开路先锋》聂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以工人歌曲为代表,作品大部分表现的是旧中国工农群众的苦难和反抗,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代表作:《卖报歌》《金蛇狂舞》《铁蹄下的歌女》《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歌曲的特点《开路先锋》塑造了坚定信念,英勇战斗着的中国工人阶级形象。歌曲开头及结尾的三个“轰”,“是想轰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轰”后面连续的笑声,是为了表现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和必胜的信心。群众歌曲群众歌曲是在群众较易流传,群众较喜欢的音乐作品,是最生活最普通的最直接的反映,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影响最广泛的形式之一。《黄河大合唱》【一部展现民族精神的气势恢弘的音乐巨作,一部影响深远的国家史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争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气节】《黄河大合唱》壹贰叁肆《黄河船夫曲》突破惊涛骇浪般的困难《黄河颂》英雄的气魄民族的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的大动脉,奔流的民族热血伍陆柒捌《河边对口曲》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不期而遇《黄河怨》夫死子去悲恸哭诉投身滚滚黄河《保卫黄河》四面八方卷起复仇的巨浪《怒吼吧黄河》向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黄水谣》妻离子散,一片凄凉欣赏《黄水谣》,思考作品有着怎样的情绪特点?音乐与诗歌是如何相互衬托的?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风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作品曲调悲痛而凄凉,泣诉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黄河大合唱》在艺术形式上的一个创新和特色,就是诗朗诵与音乐并重。整个套曲各章之间,也是用诗朗诵来承上启下,贯穿发展的。词作者始终围绕着黄河的整体形象上做文章,他哭诉黄河、歌颂黄河、赞美黄河、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黄水谣》中国近代音乐(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