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3饲料的加工与利用任务3.2粗饲料及其加工处理 课件(共51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教学同步(高教第三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3饲料的加工与利用任务3.2粗饲料及其加工处理 课件(共51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教学同步(高教第三版)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概念:指自然状态下天然水分在45%以下、饲料DM中CF含量≥18 %,能量价值较低的一类饲料。
种类:干草类,农副产品类(壳、荚、秸、秧、藤)、树叶、糟渣类等。
粗饲料来源广,数量大,主要来源是农作物秸秆秕壳,总量是粮食产量的1~4倍之多。
项目3饲料的加工与利用
任务3.2粗饲料及其加工处理
CF含量高,约为25~45%;
可消化养分含量低;
OM消化率70%以下。
营养特性:
适口性差(质地坚硬);
草食动物不可缺少的饲料;
对单胃动物有特殊作用(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
饲喂价值:
概念:是在牧草尚未成熟之前,适时刈割干制而成的饲料,因仍具有绿色,故而得名。
优质青干草颜色青绿、气味芬芳、质地柔松、叶片不脱落或脱落很少,绝大部分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被保存下来,是家畜冬季和早春不可缺少的饲草。
水分一般在15%左右。
第一节 青干草
1.田间干燥法:可以采用平铺、小堆或平铺小堆结合晒草法。夏季刈割调制青干草品质较优。
优点:①初期干燥速度快,可减少植物细胞呼吸作用造成的养分损失;②后期接触阳光暴晒面积小,能更好地保存青草中的胡萝卜素,同时因堆内干燥,可适当发酵,产生一定的酯类物质,使干草具有特殊香味;③茎叶干燥速度趋于一致,可减少叶片嫩枝的破损脱落;④遇雨时,便于覆盖,不致受到雨水淋洗,减少养分损失。
一.干草调制方法
2.草架干燥法:易在多雨季节和湿润地区使用,成本高,品质好。
3.化学制剂干燥法:碳酸钾、碳酸钾+长链脂肪酸、碳酸氢钠等可以加速豆科牧草干燥速度。这些化学物质能破坏植物体表的蜡质层结构,能促进水分蒸发。
4.人工干燥法:通过人工热源加温使饲料脱水。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最大优点是时间短,不受雨水影响,营养物质损失小,能很好地保留原料本色。但成本很高。
一.干草调制方法
自然干燥法
1) 干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水分散失规律
正常生长的牧草水分含量为80 %左右;
青干草达到能贮藏时的水分则为15 ~18 %,最多不得超过20 %;
干草粉水分含量13 ~15 %。
一.干草调制方法
第一阶段:凋萎期,散发快,良好天气,经5~8h左右,禾本科牧草含水量减少到40~50%,豆科牧草减少到50~55%。散发的是自由水,速度取决于大气含水量和空气流速。
第二阶段:是植物细胞酶解作用为主的过程。水分散失较慢,是由于水分的散失由第一阶段的蒸腾作用为主,转为以角质层蒸发为主,而角质层有蜡质,阻挡了水分的散失。使牧草含水量由40 ~55%降到18~20%,需1~2d。
一.干草调制方法
为了使第二阶段水分快速散失,需勤翻晒。
不同植物保水能力也不相同,豆科牧草比禾本科保水能力强,干燥速度比禾本科慢。
一.干草调制方法
其他养分的变化
麦角固醇
VD
紫外线照射
蜡质、挥发油等
氧化
醛类和醇类(芳香)
一.干草调制方法
干制过程中养分的损失及原因
养分:所有养分,尤其是可溶性养分、维生素和蛋白质等。
原因
呼吸作用的结果,可使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贮藏的部分NFE水解成单糖,作为能源被消耗;少量蛋白质也被分解成肽、AA等。当水分降低到40 ~50 %时,细胞才逐渐死亡,呼吸作用才会停止。
植物体生物化学变化,呼吸作用和酶
植物本身的酶类,又包括微生物活动产生的分解酶,破坏的结果使糖类分解成CO2和H2O,AA被分解成NH3而损失;胡萝卜素在体内氧化酶和阳光的漂白作用下遭到损失。该过程直到水分减少到17 %以下时才会停止。
机械作用
日晒高温
雨淋
一般叶片约损失20 ~30 %,嫩叶损失约6 ~10 %。豆科牧草的茎叶损失,比禾本科更为严重。为了减少机械损失,按调制需要,当牧草水分降至40 ~50 %时,应马上将草堆成小堆进行堆内干燥,并注意减少翻草、搬运时叶子的破碎脱落。
阳光直接照射会使植物体内所含胡萝卜素、叶绿素遭到破坏,VC几乎全部损失。叶绿素、胡萝卜素破坏的结果,使叶色变浅,且光照愈强,曝晒时间愈长,造成的损失愈大。
雨水淋洗可使40%可消化蛋白质受损,50%热能受损。
一.干草调制方法
2) 自然干燥的损失
营养成分20%左右;
胡萝卜素70~80%以上;
CP 20~50%;
养分增加:VD。
一.干草调制方法
3) 人工干燥的损失
营养损失少,仅为自然干燥的1/3~1/10;
CP损失只有5%、胡萝卜素损失10%;
VD缺乏;
热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成本较高。
一.干草调制方法
DE 8~10MJ/kg;
CP 7~28%;
CF 20~35%,但CF消化率可达70~80%;
OM消化率在46~70%;
胡萝卜素5~40mg/kg;
VD 16~150mg/kg;
矿物元素比较丰富,豆科干草粉的Ca含量足以满足动物的需要。
二.干草的营养特性
主要的草产品
原料:紫花苜蓿、三叶草、黑麦草、羊草等。
刈割时期: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产量高时。
干制方式:田间先平铺后小堆的方法或人工干燥。
大小:禽类和仔猪,1mm ;肥育猪和母猪,2mm;鱼类,0.3mm。
三.草粉的生产和利用
是重要的蛋白质、维生素饲料资源;
对种畜有特殊意义;
合理使用,可降低生产成本、调控家畜体况和产品质量;
草粉的使用量大于干草。
四.青干草和草粉的饲喂价值
质量标准:外观均匀一致,无霉烂、结块,有草香、无异味,色泽浅绿或暗绿,无杂质。
干草粉等级标准
营养成分 等 级 1 2 3 4 5
胡萝卜素(mg/kg) ≥ 230 180 150 120 80
CP(%) ≥ 20 16 15 14 12
CF(%) ≤ 22 24 27 30 35
五.干草质量鉴定
营养成分 干草特性及标准 豆科干草 禾本科干草 豆科禾本科混播 天然刈割草 1级 2级 3级 1级 2级 3级 1级 2级 3级 1级 2级 3级
胡萝卜素(mg/kg) ≥ 30 20 15 20 15 10 25 20 15 20 15 10
CP(%) ≥ 14 10 8 10 8 6 11 9 7 9 7 5
CF(%) ≤ 27 29 31 28 30 33 27 29 32 2 30 33
矿物质(%) ≤ 0.3 0.5 1.0 0.3 0.5 1.0 0.3 0.5 1.0 0.3 0.5 1.0
水分(%) ≤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不同干草分级标准
类 别 干物质(%) 粗蛋白质(%) 粗脂肪 (%)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消化能(MJ/kg) 钙 (%) 磷
(%)
牛 绵羊 苜 蓿 91.4 15.5 1.7 28.0 37.1 9.0 9.08 9.50 1.29 0.21
红三叶 78.0 11.4 2.0 25.2 33.2 6.2 8.41 8.28 1.13 0.18
草木樨 91.3 15.0 2.2 27.4 38.6 8.0 9.87 9.00 1.31 0.19
玉 米 78.9 6.8 1.9 21.0 43.9 5.2 9.50 9.25 0.24 0.14
大 麦 87.7 7.7 1.9 23.7 47.8 6.6 9.04 9.25 0.25 0.22
马铃薯茎叶 87.2 10.8 2.4 22.6 35.6 15.8 8.54 8.33 — —
油菜 82.5 11.8 2.3 11.4 37.7 11.3 10.38 9.62 — —
蒲公英 88.6 14.7 4.2 15.0 42.8 12.0 11.17 10.88 — —
几种青干草营养成分比较
概念:稿秕饲料即农作物秸秆秕壳,其来源广,数量多,总量是粮食产量的1~4倍之多。
种类:
秸秆饲料:稻草、玉米秸、小麦秸等。
稿秕类:稻壳、小麦壳、大麦壳、荞麦壳、高梁壳、花生壳、油菜壳、棉籽壳、玉米芯、玉米苞叶、大豆荚、豌豆荚、蚕豆荚等。
秸秆、稿秕类饲料
CP含量低,仅为2~8%,质量差;
CF含量高,为30~45%,木质素含量高,硅酸盐含量高;
有效能的消化率低,为40~50%;
Ash含量高,但Ca、P含量低,P含量只有0.025~0.16%。
一.营养特性
容积大,适口性差,消化利用率低。主要用于反刍动物,单胃动物一般不用;
来源广泛,数量庞大;
有一定的有机物, 可提供一定的能值;
反刍动物最主要的饲料来源。
二.饲喂价值
燕麦秸(oat stalk)
营养特性:CP5%,CF41.6%,DE牛为8.12 MJ/kg、猪为3.34 MJ/kg。
饲用价值:在麦秸中饲用价值最高。
三.各种秸秆、稿秕类饲料
稻草(rice straw)
营养特点:CP3~6%,CF29~33%,EE大于1%,NFE38~49%,DE牛为8.33 MJ/kg,羊为7.61MJ/Kg,猪为3.35MJ/Kg。Ash含量很高,但Ca含量较低。
饲用价值:以稻草为主的日粮中应补充Ca,可以对稻草进行氨化、碱化处理或添加尿素。
三.各种秸秆、稿秕类饲料
小麦秸秆(wheat stalk)
营养特性:CP6~7%,CF23~31%,EE1~2%,NFE42~57%,DE牛为4.76~6.15MJ/kg。
饲用价值:含有猪难以利用的硅酸盐和蜡质,猪吃后易发生便秘,影响增重,所以不宜用小麦秸喂猪。
三.各种秸秆、稿秕类饲料
玉米秸杆
营养特性:CP3~6%,CF32~41%,EE大于1%,NFE32~42%,DE牛为2.84~6.19 MJ/kg。
饲用价值:低于稻草。
三.各种秸秆、稿秕类饲料
大豆秸秆(soy bean stalk)
豆科秸杆与禾本科秸杆比较,粗蛋白含量和消化率都较高。风干大豆秸杆DE:猪为0.71MJ/kg、牛为6.82MJ/kg、绵羊为6.99MJ/kg。由于豆秸中粗纤维含量高,质地坚硬,因此,很好的加工调制后才能充分利用。
三.各种秸秆、稿秕类饲料
大麦秸(barley stalk)
营养特性:CP14%,CF49%,DE牛为9.71 MJ/kg。
饲用价值:大麦秸比小麦秸好,可适当做猪饲料。
三.各种秸秆、稿秕类饲料
稻壳
棉籽壳
燕麦壳
荞麦壳
谷类的皮壳
营养价值仅次于豆荚,但数量大,来源广,值得重视。稻谷壳营养价值很低,对牛的消化能最低,仅能勉强用作反刍动物的饲料,较适于养羊。经过适当加工处理可以改善营养价值。
三.各种秸秆、稿秕类饲料
粗饲料经过适宜加工处理,可明显提高其营养价值。
一般粉碎处理可提高采食量7%;
加工制粒可提高采食量37%;
化学处理可提高采食量18~45%和OM的消化率30~50%。
粗饲料的加工调制
粗饲料的加工调 制
物理加工
化学处理
生物学处理
物理加工
机械加工
热处理
切 短
粉 碎
揉 碎
提高秸秆适口性和消化率。
膨化:
高压蒸汽裂解
盐化:添加1%的食盐
其他:射线照射,生产上不适用
加工后便于咀嚼,减少能耗,提高采食量,并减少饲喂过程中的饲料浪费。
破坏纤维素—木质素的紧密结构,并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出来。
可使木质素低分子化和分解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从而增加可溶性成分。
软化,可明显提高适口性和采食量。
蒸煮:
增加饲料的水溶性部分。
1.物理加工
膨化
颗粒
草粉
切短
1.物理加工
化学处理
碱化处理
氨化处理
酸处理
氨碱复合处理
通过氢氧根离子打断木质素与半纤维素之间的酯键,使大部分木质素(60~80 %)溶于碱中,把镶嵌在木质素-半纤维素复合物中纤维素释放出来,同时,碱类物质还能溶解半纤维素,有利于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提高消化率。
秸秆饲料蛋白质含量低,有机物与氨发生氨解反应,形成铵盐,成为瘤胃微生物氮源,同时存在碱化作用。
用酸破坏木质素与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链间的脂键结构,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为了使秸秆饲料既能提高营养成分含量,又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把氨化与碱化二者的优点结合利用,即秸秆饲料氨化后再进行碱化。
2.化学处理
1.氢氧化钠处理
湿法处理:即将秸秆放在盛有1.5 %氢氧化钠溶液池内浸泡24 h,然后用水反复冲洗至中性,湿喂或晾干后喂反刍家畜,0M消化率可提高25 %。此法用水量大,许多OM被冲掉,且污染环境。
干法处理:用占秸秆重量4 ~5 %的氢氧化钠,配制成30 ~40 %溶液,喷洒在粉碎的秸秆上,堆放数日,不经冲洗直接喂用,可提高OM消化率12 ~20 %。虽较“湿法”有较多改进,但牲畜采食后粪便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钠离子,对土壤和环境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碱化处理
2.石灰水处理
生石灰加水后生成的氢氧化钙,是弱碱溶液,经充分熟化和沉积后,用上层的澄清液(即石灰乳)处理秸秆。
具体方法:每100 kg秸秆,需3 kg生石灰,加水200 ~300 kg,将石灰乳均匀喷洒在粉碎的秸秆上,堆放在水泥地面上,经1~2 d后可直接饲喂牲畜。
成本低,生石灰来源广,方法简便,效果明显。
碱化处理
效果:
CP含量提高100~150%;
CF含量降低10%;
OM消化率提高20%;
提高适口性(质地松软,气味糊香,颜色棕黄),增加采食量;
是牛、羊等反刍动物良好的粗饲料。
氨化处理
氨化池
地面氨化
注意事项:
氨源的选择:无水氨(液氨)、氨水、尿素、碳铵等;
氨的用量 ;
氨化时间(与温度有关)。
氨化处理
氨 源 处理方法 条 件
氨水或无水氨 ⑴将原料垛成方形或圆形垛,用聚乙烯薄膜盖严,注入氨, ⑵草捆装入聚乙烯塑料袋中,分别用氨处理。 按DM计,加入3 %~3.5 %氨,原料水分15 ~20 %,在温度5~15 ℃条件处理1-8周。
同上
无水氨 ⑴在密封箱或室中进行,无需加热, ⑵在氨化炉内进行,加热。 同上
温度90 ℃,3 %~3.5 %氨化处理17 h静置5h,换入新鲜空气。
尿素 ⑴将原料青贮在土坑、青贮窖或成堆青贮, ⑵将原料切短或磨细,加入尿素后制粒。 5 %尿素水溶液与原料按50︰50混合,>20 ℃温度下青贮1周以上。
2 %~3 %的尿素液,温度不低于133 ℃,原料水分15 %~20 %。
碳酸铵或碳酸氢铵 按尿素处理⑴方法进行,用量为秸秆重的10 %~12 % 温度60~110 ℃。
表 氨化处理粗饲料的方法
氨化处理
氨化饲料的使用注意情况
训饲
放掉余氨
霉烂的部分不能饲用
注意补充其他养分
使用情况:由于氨化饲料制作方法简便,饲料营养价值提高显著,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我国自8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应用,每年制作数量达2150万t。
氨化处理
酸处理:成本太高,在生产上很少应用。
氨-碱复合处理:复合处理投入成本较高,但能够充分发挥秸秆饲料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潜力。
原理:利用有益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加入水分和糖分后发酵,从而分解秸秆中难以被家畜利用的纤维素或木质素,增加菌体蛋白、维生素等有益物质。
主要微生物:乳酸菌、纤维分解菌、部分真菌。
3.生物学处理(微生物处理)
微生物种类很多,但用于饲料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是乳酸菌、纤维分解菌和某些真菌。应用这些微生物加工调制的粗饲料与青贮饲料、发酵饲料一样,也是在厌氧条件下,加入适当的水分、糖分,在密闭的环境下,进行乳酸发酵。在粗饲料微生物的处理方面,国外筛选出一批优良菌种用于发酵秸秆,如层孔菌(Fome lividus)、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多孔菌(Polyporus anceps)、担子菌(Basidi omycete)、酵母菌、木霉等。
3.生物学处理(微生物处理)
(1)粗饲料发酵
将准备发酵的粗饲料如秸秆、树叶等切成20~40 mm的小段或粉碎,按每100 kg粗饲料加入用温水化开的1~2 g菌种,边翻搅,边加以50 ℃的温水。水分掌握以手握紧饲料,指缝有水珠,但不流出为宜。然后,将搅拌好的饲料堆积或装入缸中,插入温度计,上面盖好一层干草粉,当温度上升到35~45 ℃时,翻动一次。最后,堆积或装缸,压实封闭1~3 d,即可饲喂。
3.生物学处理(微生物处理)
在生产上,也有将粉碎的粗饲料加入麦麸,再接种链孢霉菌,制成菌丝。因为链孢霉素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能促进消化,对育肥猪有良好作用。
3.生物学处理(微生物处理)
(2)粗饲料人工瘤胃发酵
人工瘤胃发酵是根据牛、羊瘤胃特点,摸拟牛、羊瘤胃内的主要生理条件,即温度恒定在38~40℃之间,pH值控制在6~8的厌氧环境,保证必要的氮、碳和矿物质营养。采用人工仿生制作,使粗饲料质地明显呈“软”、“粘”、“烂”,汁液增多,具有膻、臭味。
3.生物学处理(微生物处理)
从屠宰牛、羊瘤胃中直接获得瘤胃液,保存在40 ℃的真空干燥箱内,并将瘤胃内容物粉碎,一般600 g瘤胃内容物可制得100 g菌种。将准备好的各种作物秸秆、秕壳粉碎,加入菌种后搅拌均匀,堆积或装缸,压实封闭36 h,即可饲用。同时应注意做好保温工作。
3.生物学处理(微生物处理)
能量:青饲料>青贮料>干草
粗蛋白质及其他
干草损失20~50%
青饲料能很好的保持
青贮损失10~20%
青粗饲料营养价值比较
什么是粗饲料?它有哪些营养特点?
青干草有哪些营养特点,如何减少牧草调制过程中的营养损失?
青干草的调制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影响干草及产品的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稿秕饲料有哪些营养特点?
粗饲料的加工调制方法主要有那些?物理加工有什么作用?
粗饲料氨化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实际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思考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