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兰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兰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兰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以下材料最能印证“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据 C.文字记载 D.视听资料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发据是地下原始材料的发现,属于第一手材料,史学价值最高,所以最能印证“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考古发掘,故选B项。
神话传说带有神秘色彩,不是信史,不能作为历史事实的依据,排除A项。
山顶洞人时期还未有文字,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无法佐证“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排除C项。
视听资料是后人根据考古发掘或有关资料整理而成,并不是印证“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一手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研究材料的价值,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料价值的相关知识。
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直播带货是时下一种新兴的职业,某主播介绍说:它是一种草本植物,早期产于黄河流域,六千年前半坡居民开始种...该主播代销的货物是(  )
A.大豆 B.水稻 C.玉米 D.粟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草本植物”“早期产于黄河流域”“六千年前半坡居民开始种”,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进入原始农业生产时代,使用骨器、角器,开垦土地,主要种植的作物是粟,故选D项。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作物是粟,没有大豆,排除A项。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
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居民的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波聚落、炎帝与黄帝、尧舜禹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大单元,那么这个学习大单元的主题应该定为(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C.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广袤的大地,孕育了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波聚落是早期人类的代表,炎帝与黄帝、尧舜禹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典型代表,由此可知,本学习大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故选A项。
秦汉时期,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宣告大一统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标志生产力水平提高,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阶段,排除C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右图),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
A.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B.炎黄二帝热衷于创造发明
C.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D.该陶器就是黄帝作品
【答案】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据材料“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距今约40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可知,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是一件酒器,所以龙山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时代我国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故选A项。
据所学可知,炎黄二帝热衷于创造发明属于远古传说,需要考古发掘来印证,排除B项。
中华文明起源有众多的地区,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C项。
炎黄帝烧制陶器仅是远古传说,材料不能印证陶器就是黄帝作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文明遗址考古的相关史实。
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七年级12班的A同学设计了一张历史小资料卡片.该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  )
一、夏朝的建立
二、“家天下”的开始
三、商汤灭夏
四、武王伐纣
A.动荡的社会 B.夏商周的更替
C.灿烂的文明 D.社会的变革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题干资料卡片信息“夏朝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残暴,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商纣王暴政,激起民众反抗,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综上可知,该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夏商周的王朝更替现象,故选B项。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夏商周王朝更替,没有体现具体的文明成果,得不出文明灿烂,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社会处于急剧的变革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商周的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商周的相关史实。
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农,天下之本也”。农业稳,则天下安。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的发展
④磨制石器的发展
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的发展,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城市的出现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排除含有⑤的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始农业兴起和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相关史实。
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图中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这种文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直到近代才被人们发现和识别
C.这种文字都是象形字
D.它们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契文’‘殷墟文字’‘龟甲兽骨文’”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朝的甲骨文,据此分析;
A: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A项。
B:1899年,晚清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故直到近代才被发现和识别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B项。
C: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D: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甲骨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某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4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他们都轻得薄赋,爱民如子
【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三人归为一类”,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在位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商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赋税繁重,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综上可知,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三人都以残暴统治著称,是古代有名的暴君,故选C项。
禹建立夏朝,汤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西周,夏桀、商纣是亡国之君,排除A项。
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以暴政闻名,没有重用人才,改革内政,排除B项。
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统治残暴,导致民不聊生,与轻徭薄赋,爱民如子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商周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历史注释是历史解释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研究历史的方法。七上《中国历史》第4课有这样一个注释:“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时代继承下去。”改注释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邵县制 D.世袭制
【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时代继承下去”,结合所学可知, 禹死启继,开始了王位世袭制,是指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君王之位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体现了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故选D项。
禅让制: 指远古传说时代,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A项。
分封制: 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以土地为纽带,以西周为典型,排除B项。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全国推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位世袭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世袭制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图(青铜牛尊)中,牛的鼻子套一圆环,说明牛已被用来耕地干活,由此可推断它可能制作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据材料“牛的鼻子套一圆环,说明牛已被用来耕地干活”,材料反映的是牛耕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牛耕,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标志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
目前没有史实证明夏朝出现牛耕,排除A项。
目前没有史实证明商朝出现牛耕,排除B项。
目前没有史实证明西周出现牛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牛耕的出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牛耕出现的相关史实。
1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列诸侯国,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
A.秦、赵、魏 B..齐、秦、楚 C.齐、楚、晋 D.燕、韩、赵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霸主国家主要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等,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所以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秦、楚三国,故选B项。
赵、魏是晋国分裂而形成的,秦秋时期不存在,排除A项。
晋国仅是春秋霸主,战国时被韩赵魏三家分割,排除C项。
韩、赵是战国七雄,由春秋时期晋国分割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的相关史实。
1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灾战。此场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春秋争霸 C.战国兼并 D.变法图强
【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灾战…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加速了秦国统一进程,是兼并性统一战争,故选C项。
材料强调的秦赵长平之战的影响,没有体现“王室衰微”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秦赵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而春秋争霸是春秋时期诸侯争夺霸主地位,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秦赵长平之战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变法图强”的各国变法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赵长平之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铁器牛耕、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争霸称雄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国家产生与文化理璨 D.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可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争霸称雄的局面;据“铁器牛耕”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商鞅变法”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动了社会变革,综上可知,题干所列举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称雄与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故选A项。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排除B项。
国家产生与文化璀璨是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排除C项。
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是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物征,即史前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成语“以柔克刚”、“物极必反”所反映的暂理,最有可能出自于以下哪个学派(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以柔克刚”“物极必反”可知,材料反映了事物存在着矛盾对立,体现了相互的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方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选A项。
儒家主张“仁”的思想,宣扬德政,民贵君轻,与材料辩证法思想不符,排除B项。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建立专制集权统治,排除C项。
兵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的军事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图是中国秦朝和西汉时期的货币。关于这两种货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②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④促进了各地区的贸易往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秦朝和西汉时期的货币”,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采用圆形方孔钱为全国标准货币,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贸易往来,所以①③④正确,故选D项。货币的统一,与思想文化的繁荣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汉朝货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货币变化的相关史实。
1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玉、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泰朝该做法是为了防止农民起义
B.为了防止出现诸侯国势力过大
C.这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D.这是秦国灭亡东方六国的需要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玉、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割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
秦朝设立郡县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农民起义是由于暴政而起,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
秦朝统一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修筑了万里长城,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
秦朝设立郡县制度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才推行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郡县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秦始皇的横征暴敛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光武中兴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家家富裕”,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残破荒凉,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王朝统治,汉高祖及期继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使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故选B项。
秦始皇的横征暴敛,导致统治被推翻,与汉初国家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没有关联,排除A项。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暴秦,建立西汉王朝,与汉初稳定发展不相符合,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光武中兴是东汉盛世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列是东汉中后期10位皇帝继位时的年龄。下列现象的出现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A.经济文化更加繁荣业 B.政治更加清明
C.外威宦官交替专权 D.出现了光武中兴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表格作息“东汉中后期10位皇帝继位时的年龄”,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信息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腐败黑暗,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皇帝继位年幼,不能体现经济文化繁荣,排除A项。
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年幼,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腐朽黑暗,排除B项。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大励精图治,形成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汉外威宦官交替专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外威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
1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2023年10月 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代丝绸之路,搭建国际交往合作的新路径、新框架。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张寡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
②沿丝路进行贸易的不仅有各地物产,还有技术、歌舞等
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最远到达西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张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交往,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故①表述正确;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等物品、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特产与乐器歌舞传入中原,故②表述正确;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故③表述正确;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到达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故④表述不正确。
综上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2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结合所学可知: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代表,进入了农耕时代,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主要种植水稻,会挖水井,学会了制作舟船,房屋是干栏式建筑,过着定居生活,综上可知,①③④表述正确,故选D项;②表述错误,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纪念邮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2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伤寒杂病论》、治未病、医圣。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蔡伦 D.司马迁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伤寒杂病论》、治未病、医圣”,结合所学分析:
A: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被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故选A项。
B:华佗,东汉末年名医,发明“麻沸散”、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排除B项。
C:蔡伦,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蔡侯纸”,推动文化发展,排除C项。
D:司马迁,西汉史学家,著《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名医张仲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名医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2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维位之初v1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汉初的赋税十分沉重 B.汉初奢靡之风盛行
C.“文景之治"的出现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汉武帝维位之初,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沿用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形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汉初,刘邦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排除A项。
西汉初年,经济凋弊,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所以奢靡之风盛行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集权需要而推行的思想文化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景之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2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秦实现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集同学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开创了大一统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创立三公九卿制度,设丞相,掌行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主管军事。综上可知,关于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B,故选B项。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下,丞相掌行政、太尉管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群臣凑章及监察,排除A项。
郡守是地方长官,刺史掌地方监察,太尉掌军事,所以C图结构错误,排除C项。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不属于秦朝中央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结构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2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秦皇”与“汉武"能相提并论,两者在历史上的相识之处是(  )
①都开疆拓士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能勤政爱民
③都统一了货币
④都抗击了北方匈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皇”“汉武",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拓展了疆土,秦始皇创立郡县制度,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①④是相似之处;秦始皇暴政,严刑苛法,没有做到都能勤政爱民,故②不属于相似之处;秦始皇颁行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了货币,故③是相似之处。
综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皇”与“汉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皇汉武的相关史实。
2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日本派遭大批使节来中国
C.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D.中国的丝绸织品运往西亚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不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结合所学分析:
A:丝路开通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往返于丝路之上,A项可能出现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B:朝鲜、日本位于中国东方,他们使节来华不经过丝绸之路,所以不可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故选B项。
C:丝路开辟后,西域的奇珍异宝,乐器歌舞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所以C项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D: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漆器与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亚,甚至更远,所以D项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汉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2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社会生产力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分析: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春秋初期,排除A项。
B: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繁荣景象,与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不符,排除B项。
C:齐桓公称霸中原发生在春秋时期,与材料“战国时期”信息不符,排除C项。
D:据“战国七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推动了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故选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变法改革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战国变法运动的相关史实。
2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霸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孝公 D.汉高祖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春秋之首霸”,结合所学分析:
A: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改革内政、尊王攘夷,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故选A项。
B:晋文公,善交贤能,游历诸侯,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中原,排除B项。
C: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富国强兵,但未称霸中原,排除C项。
D:汉高祖,善收民心,善用人地,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首霸齐桓公。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诸侯争霸的相关史实。
2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图示法是归纳历史线索的重更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部分片段。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
夏→商→西周→春秋→ →秦朝
A.新朝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古代朝代更替”,结合所学分析:A:新朝,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不在题干示意图内,排除A项。
B:战国,据所学可知,春秋之后是战国,战国结束是秦朝,故选B项。
C:西汉,据所学可知,秦朝因暴政而亡,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排除C项。
D:东汉,据所学可知,刘邦建立西汉,刘秀建立东汉,西汉之后是东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朝代更替的相关史实。
2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他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他”是(  )
A.蒙恬 B.张骞 C.卫青 D.汉武帝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凿空西域”,结合所学分析:
A:蒙恬,受秦始皇之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排除A项。
B: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辟丝路,故选B项。
C:卫青,受汉武帝将令,出击匈奴,稳定北疆,排除C项。
D:汉武帝,西汉皇帝,雄才大略,打造西汉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骞出使西域,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最帝之子,汉武帝之兄。献王诸子,除嫡长子刘不害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候,封地分布在今河北沧州境内及周围地区。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文景之治”的影响 B.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
C.“推思令”的实施 D.思想学术的杂乱
【答案】C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献王诸子,除嫡长子刘不害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诏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为列候,从而削弱了王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
汉文帝、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与汉武帝“推恩”分封列侯没有关联,排除A项。
诸侯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大一统稳定发展,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推恩”分封列侯,加强集权,与思想学术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恩令”。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汉武帝“推恩令”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共3.大题)
3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人民”一词较早出处是先秦时期的《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候度,用成不虞。”诗的意思是:安定好你的老百姓,谨守好法度不要任性违法,以防止祸事的突然发生。
【以民为本】
材料一:
①《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②《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④《韩非子·人主》: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⑤《墨子·兼爱上》: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⑥《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生之要】
材料二: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各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 书》
材料三:文帝二年诏曰:“农, 天下之本也,民所特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中国全史》
【民心所向】
材料四:“及至,始皇...弱天下.民....然陈涉(陈胜) ...术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一贾谊《过秦论》
【民智所在】
材料五:
(1)材料一中,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有那几个 (填写序号)
(2)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了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请分析这一政策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四所反映的这场农民起义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有学生认为:如果没有陈胜、吴广起义,就不会导致秦朝的灭亡。你认同该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
(4)请给材料五的三幅图片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序,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一点即可)
【答案】(1)①③⑥
(2)休养生息政策;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赞成该观点、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而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4)乙图、丙图、甲图;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人民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要爱惜民力、关爱民生、造福百姓等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百家争鸣;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以民为本”的思想:据材料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材料表明老子、孟子、管子等思想家表达了对百姓的重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填①③⑥。
(2)政策:据材料二“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负担。
作用:据所学可知,汉高祖刘邦及其继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地位:据材料四“及至,始皇...弱天下.民....然陈涉(陈胜) ...术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结合所学可,由于秦的暴政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反抗秦朝残暴统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观点: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源在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无论有无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必然灭亡,陈胜吴广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4)排序:根据材料五“甲图:秦长城”反映的是秦朝修筑了万长城;“乙图:半地穴式房屋”体现的是距今6000年前半坡居民的住诩房建筑;“丙图:都江堰工程”体现的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综上分析可知,材料五的三幅图片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序是乙图、丙图、甲图。
感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五所列举的工程与建筑,反映了古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由此可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人民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要爱惜民力、关爱民生、造福百姓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民本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民本思想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休养生息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活跃,又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它以其激烈争斗、变革创新和学术繁荣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学派
孔子 “为政以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
墨子 ③ 墨家
④ “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法家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
材料三: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凝格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主张与学派补充完整。
(2)材料一中“书籍被烧残”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 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
(3)上面两图中哪-张是“春秋争霸形势图” 为什么图一中的晋国在图二中消失了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哪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商鞅哪一变法措施使秦实现“富国” 哪一变法措施使秦实现“强兵”
(5)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商鞅之法”与秦“至今治强”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1)①儒家 ②道家 ③兼爱、非攻 ④韩非
(2)焚书坑儒、百家争鸣
(3)图一、战国初年三家分晋、分封制
(4)富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强兵: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百家争鸣;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补充: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2)根据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焚书坑儒。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学术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根据材料二“图一”,地图中显示的主要诸侯国是齐鲁宋楚秦晋,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形势,故图一是“春秋争霸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导致了晋国不复存在。图一图二反映了春秋争霸、诸侯兼并,国家陷于分裂动荡之中,主要原因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势力衰落,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扩充势力,造成混战局面。
(4)据材料三“.....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富国”之梦。据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提升秦国军队战斗力,从而实现“强兵”之梦。
(5)据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百家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形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5)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3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泰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货币的发行以及盐、
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四:丝绸之路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秦朝哪项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为巩固统一,秦朝在经济上推行了哪两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为什么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 这一 措施有何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
(5)写出材料四中A代表的地名。哪一宗教在汉朝时经此通道传入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答案】(1)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2)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5)长安、佛教;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泰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专制集权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在地方上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创立了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2)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一,秦始皇确定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全国通用的标准货币,打破了战国时期各国货币混乱局面,统一了货币,同时又统一了度量衡。
原因:据材料一“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从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3)据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使王国土地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
(4)据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货币的发行以及盐、
铁、酒的专利等”,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下令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5)地名;据材料四“丝绸之路示意图”可知,A地是西汉都城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宗教: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然后传入中国。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郡县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货币与度量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推恩令”,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武帝巩固统治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 / 1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兰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以下材料最能印证“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据 C.文字记载 D.视听资料
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直播带货是时下一种新兴的职业,某主播介绍说:它是一种草本植物,早期产于黄河流域,六千年前半坡居民开始种...该主播代销的货物是(  )
A.大豆 B.水稻 C.玉米 D.粟
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波聚落、炎帝与黄帝、尧舜禹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大单元,那么这个学习大单元的主题应该定为(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C.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右图),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
A.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B.炎黄二帝热衷于创造发明
C.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D.该陶器就是黄帝作品
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七年级12班的A同学设计了一张历史小资料卡片.该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  )
一、夏朝的建立
二、“家天下”的开始
三、商汤灭夏
四、武王伐纣
A.动荡的社会 B.夏商周的更替
C.灿烂的文明 D.社会的变革
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农,天下之本也”。农业稳,则天下安。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的发展
④磨制石器的发展
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图中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这种文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直到近代才被人们发现和识别
C.这种文字都是象形字
D.它们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某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4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他们都轻得薄赋,爱民如子
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历史注释是历史解释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研究历史的方法。七上《中国历史》第4课有这样一个注释:“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时代继承下去。”改注释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邵县制 D.世袭制
1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图(青铜牛尊)中,牛的鼻子套一圆环,说明牛已被用来耕地干活,由此可推断它可能制作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1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列诸侯国,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
A.秦、赵、魏 B..齐、秦、楚 C.齐、楚、晋 D.燕、韩、赵
1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灾战。此场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春秋争霸 C.战国兼并 D.变法图强
1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铁器牛耕、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争霸称雄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国家产生与文化理璨 D.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1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成语“以柔克刚”、“物极必反”所反映的暂理,最有可能出自于以下哪个学派(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1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图是中国秦朝和西汉时期的货币。关于这两种货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②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④促进了各地区的贸易往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玉、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泰朝该做法是为了防止农民起义
B.为了防止出现诸侯国势力过大
C.这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D.这是秦国灭亡东方六国的需要
1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秦始皇的横征暴敛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光武中兴的出现
1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列是东汉中后期10位皇帝继位时的年龄。下列现象的出现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A.经济文化更加繁荣业 B.政治更加清明
C.外威宦官交替专权 D.出现了光武中兴
1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2023年10月 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代丝绸之路,搭建国际交往合作的新路径、新框架。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张寡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
②沿丝路进行贸易的不仅有各地物产,还有技术、歌舞等
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最远到达西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伤寒杂病论》、治未病、医圣。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蔡伦 D.司马迁
2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维位之初v1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汉初的赋税十分沉重 B.汉初奢靡之风盛行
C.“文景之治"的出现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秦实现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集同学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秦皇”与“汉武"能相提并论,两者在历史上的相识之处是(  )
①都开疆拓士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能勤政爱民
③都统一了货币
④都抗击了北方匈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日本派遭大批使节来中国
C.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D.中国的丝绸织品运往西亚
2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社会生产力发展
2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霸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孝公 D.汉高祖
2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图示法是归纳历史线索的重更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部分片段。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
夏→商→西周→春秋→ →秦朝
A.新朝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2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他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他”是(  )
A.蒙恬 B.张骞 C.卫青 D.汉武帝
3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最帝之子,汉武帝之兄。献王诸子,除嫡长子刘不害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候,封地分布在今河北沧州境内及周围地区。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文景之治”的影响 B.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
C.“推思令”的实施 D.思想学术的杂乱
二、材料分析题 (共3.大题)
3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人民”一词较早出处是先秦时期的《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候度,用成不虞。”诗的意思是:安定好你的老百姓,谨守好法度不要任性违法,以防止祸事的突然发生。
【以民为本】
材料一:
①《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②《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④《韩非子·人主》: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⑤《墨子·兼爱上》: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⑥《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生之要】
材料二: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各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 书》
材料三:文帝二年诏曰:“农, 天下之本也,民所特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中国全史》
【民心所向】
材料四:“及至,始皇...弱天下.民....然陈涉(陈胜) ...术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一贾谊《过秦论》
【民智所在】
材料五:
(1)材料一中,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有那几个 (填写序号)
(2)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了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请分析这一政策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四所反映的这场农民起义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有学生认为:如果没有陈胜、吴广起义,就不会导致秦朝的灭亡。你认同该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
(4)请给材料五的三幅图片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序,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一点即可)
3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活跃,又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它以其激烈争斗、变革创新和学术繁荣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学派
孔子 “为政以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
墨子 ③ 墨家
④ “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法家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
材料三: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凝格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主张与学派补充完整。
(2)材料一中“书籍被烧残”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 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
(3)上面两图中哪-张是“春秋争霸形势图” 为什么图一中的晋国在图二中消失了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哪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商鞅哪一变法措施使秦实现“富国” 哪一变法措施使秦实现“强兵”
(5)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商鞅之法”与秦“至今治强”之间有何联系
3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泰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货币的发行以及盐、
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四:丝绸之路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秦朝哪项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为巩固统一,秦朝在经济上推行了哪两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为什么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 这一 措施有何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
(5)写出材料四中A代表的地名。哪一宗教在汉朝时经此通道传入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发据是地下原始材料的发现,属于第一手材料,史学价值最高,所以最能印证“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考古发掘,故选B项。
神话传说带有神秘色彩,不是信史,不能作为历史事实的依据,排除A项。
山顶洞人时期还未有文字,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无法佐证“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排除C项。
视听资料是后人根据考古发掘或有关资料整理而成,并不是印证“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一手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研究材料的价值,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料价值的相关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草本植物”“早期产于黄河流域”“六千年前半坡居民开始种”,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进入原始农业生产时代,使用骨器、角器,开垦土地,主要种植的作物是粟,故选D项。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作物是粟,没有大豆,排除A项。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
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居民的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广袤的大地,孕育了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波聚落是早期人类的代表,炎帝与黄帝、尧舜禹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典型代表,由此可知,本学习大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故选A项。
秦汉时期,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宣告大一统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标志生产力水平提高,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阶段,排除C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4.【答案】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据材料“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距今约40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可知,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是一件酒器,所以龙山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时代我国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故选A项。
据所学可知,炎黄二帝热衷于创造发明属于远古传说,需要考古发掘来印证,排除B项。
中华文明起源有众多的地区,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C项。
炎黄帝烧制陶器仅是远古传说,材料不能印证陶器就是黄帝作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文明遗址考古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题干资料卡片信息“夏朝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残暴,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商纣王暴政,激起民众反抗,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综上可知,该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夏商周的王朝更替现象,故选B项。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夏商周王朝更替,没有体现具体的文明成果,得不出文明灿烂,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社会处于急剧的变革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商周的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商周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的发展,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城市的出现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排除含有⑤的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始农业兴起和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契文’‘殷墟文字’‘龟甲兽骨文’”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朝的甲骨文,据此分析;
A: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A项。
B:1899年,晚清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故直到近代才被发现和识别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B项。
C: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D: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甲骨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三人归为一类”,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在位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商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赋税繁重,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综上可知,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三人都以残暴统治著称,是古代有名的暴君,故选C项。
禹建立夏朝,汤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西周,夏桀、商纣是亡国之君,排除A项。
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以暴政闻名,没有重用人才,改革内政,排除B项。
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统治残暴,导致民不聊生,与轻徭薄赋,爱民如子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桀、商纣王和周历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商周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时代继承下去”,结合所学可知, 禹死启继,开始了王位世袭制,是指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君王之位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体现了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故选D项。
禅让制: 指远古传说时代,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A项。
分封制: 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以土地为纽带,以西周为典型,排除B项。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全国推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位世袭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世袭制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据材料“牛的鼻子套一圆环,说明牛已被用来耕地干活”,材料反映的是牛耕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牛耕,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标志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
目前没有史实证明夏朝出现牛耕,排除A项。
目前没有史实证明商朝出现牛耕,排除B项。
目前没有史实证明西周出现牛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牛耕的出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牛耕出现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霸主国家主要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等,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所以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秦、楚三国,故选B项。
赵、魏是晋国分裂而形成的,秦秋时期不存在,排除A项。
晋国仅是春秋霸主,战国时被韩赵魏三家分割,排除C项。
韩、赵是战国七雄,由春秋时期晋国分割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灾战…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加速了秦国统一进程,是兼并性统一战争,故选C项。
材料强调的秦赵长平之战的影响,没有体现“王室衰微”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秦赵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而春秋争霸是春秋时期诸侯争夺霸主地位,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秦赵长平之战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变法图强”的各国变法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赵长平之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材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可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争霸称雄的局面;据“铁器牛耕”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商鞅变法”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动了社会变革,综上可知,题干所列举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称雄与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故选A项。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排除B项。
国家产生与文化璀璨是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排除C项。
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是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物征,即史前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以柔克刚”“物极必反”可知,材料反映了事物存在着矛盾对立,体现了相互的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方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选A项。
儒家主张“仁”的思想,宣扬德政,民贵君轻,与材料辩证法思想不符,排除B项。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建立专制集权统治,排除C项。
兵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的军事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秦朝和西汉时期的货币”,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采用圆形方孔钱为全国标准货币,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贸易往来,所以①③④正确,故选D项。货币的统一,与思想文化的繁荣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汉朝货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货币变化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玉、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割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
秦朝设立郡县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农民起义是由于暴政而起,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
秦朝统一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修筑了万里长城,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
秦朝设立郡县制度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才推行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郡县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7.【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家家富裕”,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残破荒凉,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王朝统治,汉高祖及期继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使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故选B项。
秦始皇的横征暴敛,导致统治被推翻,与汉初国家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没有关联,排除A项。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暴秦,建立西汉王朝,与汉初稳定发展不相符合,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光武中兴是东汉盛世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表格作息“东汉中后期10位皇帝继位时的年龄”,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信息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腐败黑暗,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皇帝继位年幼,不能体现经济文化繁荣,排除A项。
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年幼,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腐朽黑暗,排除B项。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大励精图治,形成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汉外威宦官交替专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外威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张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交往,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故①表述正确;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等物品、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特产与乐器歌舞传入中原,故②表述正确;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故③表述正确;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到达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故④表述不正确。
综上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结合所学可知: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代表,进入了农耕时代,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主要种植水稻,会挖水井,学会了制作舟船,房屋是干栏式建筑,过着定居生活,综上可知,①③④表述正确,故选D项;②表述错误,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纪念邮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21.【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伤寒杂病论》、治未病、医圣”,结合所学分析:
A: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被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故选A项。
B:华佗,东汉末年名医,发明“麻沸散”、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排除B项。
C:蔡伦,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蔡侯纸”,推动文化发展,排除C项。
D:司马迁,西汉史学家,著《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名医张仲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名医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22.【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汉武帝维位之初,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沿用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形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汉初,刘邦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排除A项。
西汉初年,经济凋弊,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所以奢靡之风盛行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集权需要而推行的思想文化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景之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23.【答案】B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开创了大一统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创立三公九卿制度,设丞相,掌行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主管军事。综上可知,关于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B,故选B项。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下,丞相掌行政、太尉管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群臣凑章及监察,排除A项。
郡守是地方长官,刺史掌地方监察,太尉掌军事,所以C图结构错误,排除C项。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不属于秦朝中央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结构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皇”“汉武",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拓展了疆土,秦始皇创立郡县制度,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①④是相似之处;秦始皇暴政,严刑苛法,没有做到都能勤政爱民,故②不属于相似之处;秦始皇颁行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了货币,故③是相似之处。
综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皇”与“汉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皇汉武的相关史实。
2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不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结合所学分析:
A:丝路开通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往返于丝路之上,A项可能出现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B:朝鲜、日本位于中国东方,他们使节来华不经过丝绸之路,所以不可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故选B项。
C:丝路开辟后,西域的奇珍异宝,乐器歌舞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所以C项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D: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漆器与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亚,甚至更远,所以D项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汉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26.【答案】D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分析: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春秋初期,排除A项。
B: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繁荣景象,与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不符,排除B项。
C:齐桓公称霸中原发生在春秋时期,与材料“战国时期”信息不符,排除C项。
D:据“战国七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推动了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故选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变法改革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战国变法运动的相关史实。
27.【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春秋之首霸”,结合所学分析:
A: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改革内政、尊王攘夷,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故选A项。
B:晋文公,善交贤能,游历诸侯,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中原,排除B项。
C: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富国强兵,但未称霸中原,排除C项。
D:汉高祖,善收民心,善用人地,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首霸齐桓公。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诸侯争霸的相关史实。
28.【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古代朝代更替”,结合所学分析:A:新朝,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不在题干示意图内,排除A项。
B:战国,据所学可知,春秋之后是战国,战国结束是秦朝,故选B项。
C:西汉,据所学可知,秦朝因暴政而亡,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排除C项。
D:东汉,据所学可知,刘邦建立西汉,刘秀建立东汉,西汉之后是东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朝代更替的相关史实。
29.【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凿空西域”,结合所学分析:
A:蒙恬,受秦始皇之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排除A项。
B: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辟丝路,故选B项。
C:卫青,受汉武帝将令,出击匈奴,稳定北疆,排除C项。
D:汉武帝,西汉皇帝,雄才大略,打造西汉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骞出使西域,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0.【答案】C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据材料“献王诸子,除嫡长子刘不害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诏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为列候,从而削弱了王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
汉文帝、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与汉武帝“推恩”分封列侯没有关联,排除A项。
诸侯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大一统稳定发展,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推恩”分封列侯,加强集权,与思想学术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恩令”。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汉武帝“推恩令”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1.【答案】(1)①③⑥
(2)休养生息政策;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赞成该观点、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而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4)乙图、丙图、甲图;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人民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要爱惜民力、关爱民生、造福百姓等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百家争鸣;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以民为本”的思想:据材料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材料表明老子、孟子、管子等思想家表达了对百姓的重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填①③⑥。
(2)政策:据材料二“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负担。
作用:据所学可知,汉高祖刘邦及其继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地位:据材料四“及至,始皇...弱天下.民....然陈涉(陈胜) ...术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结合所学可,由于秦的暴政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反抗秦朝残暴统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观点: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源在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无论有无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必然灭亡,陈胜吴广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4)排序:根据材料五“甲图:秦长城”反映的是秦朝修筑了万长城;“乙图:半地穴式房屋”体现的是距今6000年前半坡居民的住诩房建筑;“丙图:都江堰工程”体现的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综上分析可知,材料五的三幅图片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序是乙图、丙图、甲图。
感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五所列举的工程与建筑,反映了古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由此可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人民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要爱惜民力、关爱民生、造福百姓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民本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民本思想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休养生息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2.【答案】(1)①儒家 ②道家 ③兼爱、非攻 ④韩非
(2)焚书坑儒、百家争鸣
(3)图一、战国初年三家分晋、分封制
(4)富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强兵: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百家争鸣;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补充: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2)根据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焚书坑儒。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学术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根据材料二“图一”,地图中显示的主要诸侯国是齐鲁宋楚秦晋,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形势,故图一是“春秋争霸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导致了晋国不复存在。图一图二反映了春秋争霸、诸侯兼并,国家陷于分裂动荡之中,主要原因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势力衰落,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扩充势力,造成混战局面。
(4)据材料三“.....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富国”之梦。据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提升秦国军队战斗力,从而实现“强兵”之梦。
(5)据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百家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形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5)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33.【答案】(1)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2)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5)长安、佛教;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泰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专制集权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在地方上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创立了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2)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一,秦始皇确定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全国通用的标准货币,打破了战国时期各国货币混乱局面,统一了货币,同时又统一了度量衡。
原因:据材料一“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从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3)据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使王国土地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
(4)据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货币的发行以及盐、
铁、酒的专利等”,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下令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5)地名;据材料四“丝绸之路示意图”可知,A地是西汉都城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宗教: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然后传入中国。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郡县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货币与度量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推恩令”,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武帝巩固统治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