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综合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综合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某地大量捕捉青蛙,导致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 ),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A.消费者 B.分解者 C.生产者
2.我们制作的小生态瓶要想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 )。
A.生态瓶要美观 B.生物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 C.生态瓶要放置在强光下
3.许多鸟类都有迁徙过冬的习惯,但也有一些鸟类不需要迁徙,下列不需要迁徙的是( )。
A.大雁 B.燕子 C.麻雀
4.下列选项中,不会在食物链中出现的是( )。
A.水 B.小鱼 C.虾
5.中国“国宝”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我国有大熊猫分布的保护区达67个,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被保护起来。建立大熊猫保护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大熊猫作为中国独有的动物,有很强的代表性
B.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C.帮助大熊猫抵御天敌,降低其受到伤害的风险
6.能将动植物的残骸、垃圾分解转变为植物的营养物质的生物是( )。
A.小草 B.木耳 C.蚜虫
7.你知道蜜蜂适应环境变化的本领是 ( )。
A.冬眠 B.把蜂蜜储存 C.迁徙到温暖的地方
8.青蛙通过( )的方式越冬。
A.冬眠 B.迁徙 C.储存食物
9.下列行为可以保护生态平衡的是( )。
A.爱护森林 B.过度放牧 C.滥施农药
10.制作好的生态瓶最适合放在( )。
A.墙角安全处 B.阳台通风处 C.桌下阴暗处
11.东非大草原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每年( ),角马和水牛等就开始浩浩荡荡地从塞伦盖蒂野生动物保护区迁往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
A.一二月 B.四五月 C.六七月
12.下列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俗语组成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树→蝉→螳螂→黄雀 B.树→黄雀→螳螂→蝉 C.树←蝉←螳螂←黄雀
二、填空题
13.( )连同它们( )叫作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 ),这种状态就叫作( )。
14.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 );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 );还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 ),这类生物被称为( )。
15.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 )与( )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 ) 联系叫作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了( )。
16.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 )的本领。
17.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甚至是已经遭受破坏,人的( )、( )、( )、( )等行为,正在破坏生态系统。
18.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 ),其中如果( )、( )和( )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 )。
19.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在这种关系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 ),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叫做( )。
20.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 )。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 ),也可以小到一个( )。
三、判断题
21.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 )
22.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
23.很多昆虫逐渐灭绝的原因主要是鸟类增多,天敌变多了。( )
24.环境改变会影响雀鸟的食物来源,但因为鸟喙的不同,总有一些雀鸟会获取食物存活下来,所以个体差异确保了这一物种的延续。( )
25.如果不打开生态瓶,那么生态瓶中的生物一般都能存活很长时间。( )
26.蚯蚓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
27.生态瓶中尽可能多放些植物,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
28.人类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
29.生态瓶中的水最好用新鲜的自来水。( )
30.野外观鸟赏蝶等自然观察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没有意义。( )
四、连线题
31.请将下面动物和它适应环境的方法用线连起来。
松鼠 迁徙
角马 洄游
鲑鱼 储存食物
刺猬 换毛
狐狸 冬眠
五、简答题
32.请举例说明一种食物链。(至少写出三种生物)
3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34.帝企鹅适应生存的行为有哪些?
35.人类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请举例说明。(至少三例)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生物圈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的,如果其中的一环断链就会影响到其它生物,首先以它们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会大大减少,甚至灭绝,其次以这些生物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也跟着大大减少,甚至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某地大量捕捉青蛙,导致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2.B
【详解】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瓶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了其生存所需的氧气。生态瓶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和食物,动物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做生态瓶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这些生物的生活需要。生态瓶里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所以B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制作生态瓶,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瓶里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
3.C
【详解】由于动物和生活的环境相互影响,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过程,动物的身体形态结构与其食物、习性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冬眠、备粮、迁徙、换毛等方法。人们按鸟类迁徙活动把鸟类分为候鸟和留鸟。候鸟常在一地产卵、育雏,而到另一地去越冬,每年定时进行有规律的迁徙,如大雁、丹顶鹤。留鸟活动范围较小,终年生活在它们出生的区域里,不因季节变化而迁徙,如麻雀。
4.A
【详解】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通常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水属于非生物,不会在食物链中出现。
5.B
【详解】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建立大熊猫保护区的最主要原因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符合题意。
6.B
【详解】分解者能分解动物的排泄物、尸体或腐烂植物的细菌等微生物,木耳属于真菌,属于分解者。小草能够自己制造食物,属于生产者;蚜虫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属于消费者。
7.B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蜜蜂将采来的花蜜吐进蜂巢,用蜡封上,等到冬季时再食用。
8.A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动物们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通常会有冬眠、迁徙、换毛、洄游等行为。青蛙通过冬眠的方式越冬。
9.A
【详解】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保护草原,合理放牧;控制人口增长,不浪费资源;治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滥施农药、过度放牧、过度捕捞都会破坏生态平衡,爱护森林、植树造林则有利于生态平衡。
10.B
【详解】生态瓶可以来模拟生态系统。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制作生态瓶时,植物的数量与动物的数量相匹配。生态瓶做好后,最好将它放置在通风透光处,因为通风和阳光对生态瓶动植物的生存有好处,所以B符合题意。
11.C
【详解】动物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需要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它们的移动有一定的规律和路线,这种行为叫做迁移。每年六七月旱季到来,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草原上温度升高,降水减少,青草干枯。为追逐雨水和嫩草,角马和水牛等就开始浩浩荡荡地从塞伦盖蒂野生动物保护区迁往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
12.A
【详解】由食物链的概念可知:即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因此,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俗语组成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树→蝉→螳螂→黄雀。故A选项正确。
13. 生物 周围的环境 变化不大 生态平衡
【详解】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4. 生产者 消费者 营养来源 分解者
【详解】生态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构成,环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产者;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消费者;还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分解者。
15. 吃 被吃 食物 食物网
【详解】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栖息地。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了食物网。
16.应对环境变化
【详解】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如:大雁的生存本领是迁徙,银鲑鱼的生存本领是洄游,鳄鱼生存本领是有四个心房,帝企鹅用扎堆取暖的方法抵御严寒。
17. 乱砍滥伐 过度放牧 大量喷洒农药 过度捕捞
【详解】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甚至是已经遭受破坏,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大量喷洒农药、过度捕捞等行为,正在破坏生态系统。
18. 生态系统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生态平衡
【详解】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9. 食物链 生产者 消费者
【详解】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一般都是绿色植物;直接或者间接消费生产者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20. 生物 区域 水坑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21.√
【详解】热带雨林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潮湿,年降雨量较高,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条件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境,包括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2.√
【详解】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地球上的栖息地是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具备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栖息地是动植物长期生活的稳定环境。
23.×
【详解】如果人类不重视保护环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生物灭绝,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现代生物灭绝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类的猎取是现代生物灭绝的重要原因。题目观点错误。
24.√
【详解】由于动物和生活的环境相互影响,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过程,动物的身体形态结构与其食物、习性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鸟喙具有多样性,使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环境改变会影响雀鸟的食物来源,但因为鸟喙的不同,总有一些雀鸟会获取食物存活下来,所以个体差异确保了这一物种的延续。
25.×
【详解】自作的生态瓶,其中无机物包含土、水、沙、空气、光线;有机物包含:植物、动物、微生物。最先死掉的是较大动物,生存期在1-7天。死亡原因:温度无法调节。其次是小型昆虫及蠕虫,生存期3-10天,死亡原因:土质恶化。然后是较大水生动物, 生存期15-30天,死亡原因:水质恶化,耗氧量增加。接下来是土生植物, 生存期10-30天,死亡原因:水质恶化、空气恶化、土质盐碱化。接下来是水生植物,生存期30天-180天,死亡原因:水质PH持变动。最后,瓶中能存活下来的生物包括:水生藻类(常见为蓝绿藻)、肉眼不可见微生物。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6.×
【详解】生物学中,初级消费者就是草食动物,分解者是指以动植物等生物的遗体、残骸、粪便等为食的那些生物。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不属于消费者。故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27.×
【详解】生态瓶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配比放入的,自给自足,是独立的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瓶中放入过多的植物,会压缩动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动物的生存。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28.×
【详解】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喷洒农药、过度捕捞、过度放牧都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
29.×
【详解】生态瓶模拟的是池塘环境,最好用池塘水,且自来水中加入了消毒的含氯物质,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30.×
【详解】组织野外观鸟、赏蝶等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野生动物的生活现状,对于宣传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野外观鸟、野外赏蝶等自然观察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有较大意义。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1.
【详解】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冬眠、备粮、迁徙、换毛等方法。松鼠是储存食物;角马 迁徙;鲑鱼洄游;刺猬冬眠;狐狸换毛。
32.草→蝗虫→青蛙→蛇→鹰
【详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食物链。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结束。在草、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是:草→蝗虫→青蛙→蛇→鹰。
3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破坏,物种灭绝的加速,基因多样性的减少,滥砍滥伐,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过度利用与消费野生生物资源。
【详解】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每种生物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破坏,物种灭绝的加速,基因多样性的减少,滥砍滥伐,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过度利用与消费野生生物资源。
34.暴风雪中的帝企鹅用扎堆取暖的方法抵御严寒;外层的帝企鹅不断地转向里层,以免受冻时间过长,里层的帝企鹅则填补外层空缺,这样整个帝企鹅群就能在严寒中存活下来。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企鹅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暴风雪中的帝企鹅用扎堆取暖的方法抵御严寒;外层的帝企鹅不断地转向里层,以免受冻时间过长,里层的帝企鹅则填补外层空缺,这样整个帝企鹅群就能在严寒中存活下来。
35.过度捕杀;过度放牧;过度喷洒农药。
【详解】生态平衡遭人为破坏的例子有:过度捕杀,过度放牧,过度喷洒农药,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优化生产方法,防止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