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在球面和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情况时,观察者要( )。A.俯视 B.平视 C.仰视2.下列关于太阳的描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B.太阳的体积和月球差不多,比地球要小C.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3.下图中的摆现在每分钟摆动50次,如果想把它调整到一分钟摆动60次,我们应该( )。A.把摆绳调短 B.把摆绳调长 C.减轻摆的重量4.伽利略发现摆动着的吊灯的秘密是( )。A.吊灯摆动一会快,一会慢B.吊灯摆动先快后慢C.吊灯摆动的速度总保持不变5.日晷是古代一种( )的工具。A.计时 B.测量长度 C.测量体积6.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 )。A.高-低-高 B.低-高-低 C.低-高7.( )带领船队朝一个方向航行,最后又回到出发地,用实践验证了地球是球形。A.亚里士多德 B.哥伦布 C.麦哲伦8.太阳在中午时,影子朝向( )方。A.东 B.南 C.北9.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 )。A.地球是太阳的卫星 B.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C.月球是太阳的卫星10.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 )形成的。A.火山喷发 B.流星体撞击 C.地震11.观察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蓝色部分可能是( )。A.陆地 B.森林 C.海洋12.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最有可能是( )。A.海洋 B.草原 C.冰川二、填空题13.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 而形成的。14.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中,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 ;蓝色部分可能是 。15.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 ,用 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16.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我们看到白色的可能是 ,蓝色的可能是 ,绿色的可能是 。17.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的 ;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上蓝色部分是 。18.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 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19.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 , 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20.太阳的 和 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三、判断题21.日晷上的晷针必须垂直于晷面。( )22.农历二十二,月相是峨眉月。( )23.陨石越大,撞击形成的环形山面积就越小。( )24.“东升西落”“日上三竿”“日出而作”等成语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5.一杯水放在桌子上,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肯定会下降。( )26.小阳连续几天观察太阳,他认为太阳没有地球大。( )27.月球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28.月球的表面是很平整的。( )四、连线题29.连一连。太阳 能发出光和热地球 有丰富的液态水和空气月球 有动物和植物生存 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气态球体五、简答题30.如何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31.写出你知道的月相名称。(举6个)32.如果到月球旅行,你会观察到什么?需要带哪些东西?33.观察月相,我们发现每月的月相变化都有规律。请写出七夕和中秋节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月相?并写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规律。参考答案:1.B【详解】利用地球仪模拟帆船进出港的情况,从而推测地球的形状。在球面和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情况时,观察者要平视,观察在不同情况下看到的情况进行对比。2.A【详解】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A是正确的选项;B错误,太阳的体积比月球大很多;C错误,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3.A【详解】实验证明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无关,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一分钟摆动50次的摆改为一分钟摆动60次,要让摆摆动变快,应该是适当缩短摆长来实现。4.C【详解】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教堂中吊灯的摆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自己用铁块制成了一个摆,通过实验发现: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相等的。这在物理学中称为摆的等时性原理。5.A【详解】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6.B【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改变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所以一天中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是:低→高→低。7.C【详解】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航行,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带领船队朝一个方向航行,最后又回到出发地,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8.C【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正午时太阳的位置在南方,其下影子的方向是指向北。9.B【详解】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B是正确的选项;A错误,地球是太阳的行星;C错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10.B【详解】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30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洗刷与激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这是目前公认的环形山的成因。通过“模拟月球上环形山形成”的实验,可推测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是陨石、流星体撞击。11.C【详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不均,海洋大,陆地小。陆地分布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东半球大于西半球。地球上海洋及湖泊的颜色是蓝色,所以地球仪上颜色最多的是蓝色,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12.C【详解】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13.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详解】环形山是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其分布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14. 冰川 海洋【详解】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冰川; 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山地、沙漠;绿色部分可能是耕地、森林和草原。15.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详解】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在地球上某地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不断变化,这个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也叫太阳高度。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日出时,太阳在地平面上,太阳高度角为0°;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正午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之后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日落时,太阳又落在地平面上,太阳高度角减小至0°16. 云层或冰川 海洋 森林或草原【详解】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我们看到白色的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17. 行星 海洋【详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的行星,绕着恒星公转。地球照片上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黄色表示丘陵。棕褐色表示高山。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上蓝色部分是海洋。18.月食【详解】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根据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19. 卫星 月球【详解】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横行运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做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0. 位置 高度【详解】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长度与太阳的方向和位置有关。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会慢慢地发生变化。太阳一天的方向变化是东-南-西,所以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西-北-东。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21.√【详解】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工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面是倾斜的,晷针朝北,并且晷针和晷面是垂直的。22.×【详解】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23.×【详解】月球地貌最大的特征就是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陨石越大,撞击形成的环形山面积就越大。24.√【详解】地球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东升西落”“日上三竿”“日出而作”等成语与太阳的运动有关。题目说法正确。25.×【详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一杯水放在桌子上,一段时间后,水温和室温一样,水的温度也许不会变,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26.×【详解】月球地球与太阳都是很多人熟悉的星体,太阳体积最大,地球次之,月球体积最小。27.×【详解】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叫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28.×【详解】月球的地形主要有环形山、月海、月陆和山脉、月面辐射纹、月谷等。月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的。29. 【详解】太阳是一个气态星球,会发光发热,表面有黑子;月球的特点一个球体,表面有很多环形山,有月海盆地;地球是一个球体,表面有丰富的液态水和空气,自身不会发光,表面有海洋和陆地,生活着动物和植物等生存形态多样的生物。30.(1)一个同学代表地球,同学手中拿着的球代表月球,把球一半涂成白色,表示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实验时,要使球的白色部分始终对着太阳。(2)这名同学拿着黑白球转动一圈的过程中,观察到黑白球的白色部分随着转动出现了圆缺变化。(3)通过模拟实验可知,月相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形成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不停地绕地球自西向东的公转,当日、地、月三个天的位置不断的变化时,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在随着不断变化,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相变化。【分析】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详解】(1)一个同学手中拿着的球代表月球,把球一半涂成白色,表示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实验时,要使球的白色部分始终对着太阳。(2)这名同学拿着黑白球转动一圈的过程中,观察到黑白球的白色部分随着转动出现了圆缺变化。(3)通过模拟实验可知,月相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形成的。31.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凸、满月、下弦月、残月。【详解】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月相的变化依次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32.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因为月球不传声,所以需要带无线电设备;还有月球上的昼夜温差比较大,航天服需要特别保暖。【详解】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坑坑洼洼,通常人们认为这是陨石和流星撞击造成的;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水,而且昼夜温差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要去月球旅行,唔要携带无线电设备,充足的水和保暖的航天服。33.七夕:上弦月;中秋节:满月;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详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月相是上弦月;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月相是满月。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