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内容】
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一子目 隋朝兴亡
第二子目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三子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课时安排】
40分钟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六课,本单元一共设置了四课,按照朝代顺序,分为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各有侧重。
本课设立的三个子目(隋朝的兴亡、唐朝发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隋唐五代十国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脉络勾勒出来。
从中国历史的长河来看,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到“繁盛”之后再次“分裂”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方面的发展是隋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之后隋唐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盛世局面出现。但是在这繁华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危机,并最终导致衰亡。隋朝二世而亡,亡于农民起义。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于公元907年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到又一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但是分裂之中也蕴涵着“分久必合”的统一大势。
【学情分析】
有利条件:
1.本课的学习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一(2)班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铺垫,同学们对此时期的历史概况已有所了解,对“隋唐的政权更迭、隋朝灭亡、唐初统治者的为政举措、唐代开明的民族关系”等知识点较为熟悉且多数同学都已经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时空脉络。
教师讲课时,应当带领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加深印象,同时也要适当拓展,不应拘泥于识记知识。
2.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历史思维有所发展,历史理解能力有明显提升,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该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仍需提升。
教师讲课时,应当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利用图表,以更为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材料与结论,设置材料时也要给学生留下发挥思辨能力的空间。
不利条件:
高一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仍在发展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提升,对史
料的鉴别、分析能力需要加强,在分析“背景”“影响”“评价”类问题时有一定难度;
2.本课的基础知识学生已学过,不再具有新鲜感和较多挑战感,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努力化繁为简、寓教于乐,酌情审慎使用相关的影视作品等内容,在讲课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辨别信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阅读分析材料、小组讨论中突破重难点,轻松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历史地图和时间轴,梳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情况,培育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师讲述,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唐朝灭亡的原因,提升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学习隋唐盛世繁荣的表现,感悟中华璀璨文明是由各族人民所共同缔造的,培育家国情怀。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和表现。
难点:认识隋唐时期在区域开发和民族交往上取得的进步,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新课导入 带领学生整理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在政权林立的局面之下,是否蕴涵着统一之势? 跟随教师讲解,回顾历史脉络。 1.帮助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培育时空观念; 2.为隋朝建立的背景进行铺垫; 3.阐明此时期分裂中蕴涵统一因素的时空特征。 3分钟
新课教学 一、隋朝兴亡
(一)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统一全国;
604年,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二)建设 1.广设粮仓
材料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通典 卷七 食货七》 出示材料,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展示含嘉仓遗址图片、含嘉仓出土铭砖图片,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此时期隋朝粮仓的仓储量及粮仓的种类,感悟中国古代仓储的科学化、制度化。 2.兴建东都
长安:地处西部,交通相对闭塞。
洛阳:地处中原,漕运便利,便于控制南方。 根据《通典》材料中所提的“东京”“西京”向学生提问这两京分别是什么地方,进而带领学生从地理位置、对南方的控制等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兴建东都。 3.修大运河
一个中心
两个端点
四个河段
五大水系
请同学结合所学及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回答“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个河段、五大水系”分别指什么,对大运河的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随后,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隋朝修建大运河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于慎行《谷山笔麈》 出示材料,带领学生思考“有功”“不仁”体现在哪里? (三)灭亡 《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 王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出示诗歌和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的一些行为,帮助学生理解隋朝是如何一步步失去民心走向灭亡的,并由此得出结论:体恤民力,以民为本。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出示时空线索及唐初统治者的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这一部分内容的时空脉络。 (一)政治清明 1.唐太宗(贞观之治):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贞观遗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带领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介绍唐初统治者为政举措及产生的影响。 (二)民族关系 自古兼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请学生阅读教材33页—34页,归纳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1.措施 军事讨伐 设置机构 册封 和亲 会盟
补充: 羁縻府州制:是指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 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
补充讲解羁縻府州制的含义。 2.意义 促进民族交往,推动少数民族发展;稳定政局,开发边疆。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做出贡献。 隋、唐两朝与周边虽然也有矛盾和战争,但经济、文化交流一直非常频繁,战争的结果,往往是进一步加强了彼此的政治联系,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壮大。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带领学生分析唐朝多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何意义。 3.原因 隋唐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交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②隋唐强盛的国力,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保障; ③统治者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交通的发达便利了各民族间的交往: ⑤少数民族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 带领学生整合归纳隋唐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三)经济发展 1.农业
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提高;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唐三彩等。 3.商业
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出现;
唐朝中后期夜市已经出现,商业管理有所松动等。 结合图片,介绍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成就,感悟中古古代文明发展的璀璨。 带领学生对本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思考唐朝盛世的表现,进而得出此时期的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一)盛世凋零 1.安史之乱(755年—763年) 节度使: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后来其权力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为藩镇。
介绍节度使的含义,结合唐天宝年间节度使分布图,帮助学生理解设置节度使的作用。 背景: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 过程: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 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结合安史之乱形势图,讲解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藩镇割据 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
——《旧唐书》卷一九下《僖宗本纪》
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和控制力。因此,唐政权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象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请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上述材料是如何评价唐朝藩镇割据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 ——《资治通鉴》 (唐文宗)“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资治通鉴》 介绍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问 题,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唐朝政治的。 4.黄巢起义 结合唐朝建立-兴盛-衰亡的曲线变化图,讲解黄巢起义的经过。 (二)五代十国 政权:黄河流域五个政权(交替)+中原周边十个政权
时间:907年—960年(唐宋之间) 介绍从政权构成和时间介绍五代十国的概况,展示五代十国的政权建立者出身情况,从而得出结论:五代十国的政权大多为地方节度使所建,因此实质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介绍后周世宗改革的基本概况,得出结论:世宗虽未完成统一,但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 1.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 2.结合初中所学及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回顾大运河的基本概况。 3.结合所学思考隋朝修建大运河的影响。 1. 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 2.阅读诗歌和图片,分析思考隋朝为何会二世而亡,从中由蕴涵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1.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 2.回顾初中所学知识,思考唐初统治者的为政举措。 3.阅读课本,分析归纳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处理民族关系。 1.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 2.阅读材料和课本内容,思考唐朝民族政策的意义,及隋唐时期民族发展关系的原因。 3.观看图片,结合教师讲解,了解唐朝的经济发展概况与成就。 1.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 2.多角度归纳唐朝盛世的表现。 3.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节度使的含义、作用,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过程、影响。 4.阅读材料,归纳材料作者是如何评价唐代藩镇割据的现象,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1.结合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2.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唐朝灭亡的原因。 3.结合唐朝建立-兴盛-衰亡的曲线变化图,回顾唐朝的兴衰更迭情况。 4.通过观看五代十国政权建立者情况,理解结论:五代十国的政权大多为地方节度使所建,因此实质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5.了解周世宗改革的基本概况,理解结论::世宗虽未完成统一,但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以时间线的方式直观的展示隋朝的建立、统一过程,并出示隋朝的地图,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联系。 2.使用能够相互印证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让学生感悟历史魅力,培育史料实证素养。 3.带领学生分析铭砖所刻文字,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古代粮食仓储制度的科学化、制度化,并对此进行分析概括,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键信息的能力。 1.从材料中自然引出下一部分,过渡自然,也符合学生的思考逻辑。 2.图文集合,利用简短的口诀,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已有知识,加深印象,提高课堂参与度。 3.带领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评价历史时间,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1.选择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从两个层面理解,大运河的修建为何是“功在千秋,罪在当时”。 2.展现时间线索表格、诗歌等多种形式的史料,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3.帮助学生以史为鉴,总结隋朝二世而亡给我们留下的教训。 1.以直观的时间轴,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时空观念。 2.回顾复习已有知识,加深印象。 3.请学生自主归纳,结合图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唐朝灵活开明的民族政策。提升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展示唐朝的疆域图,理解唐朝统一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1.充分利用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提升学生史料阅读、概括、归纳能力。 2.展示图片,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成就,培育家国情怀。 。 1.带领学生多角度分析唐朝盛世的表现,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归纳,帮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2.充分利用地图,让节度使设置的目的跃然于纸上,帮助学生以更为直观发方式理解节度使的基本概念。 3.结合地图,讲述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带领学生回顾初中知识。 4.出示两则角度不同材料,提升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客观的历史认识。 1.结合材料,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唐朝灭亡的原因。 2.充分运用数学图表,让学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认识对唐代发展的趋势,加深印象。 3.充分利用材料,展示 五代十国的政权建立者出身情况及后周世宗的改革概况,帮助学生理解两个重要的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32分钟
小结 、 利用曲线图,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时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回顾。 1.跟随教师讲解,进行梳理回顾。 1.本段历史脉络较长,经历了两次大的朝代更迭,通过曲线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时空脉络上把握本段历史由分裂到统一再到分裂的阶段特征,对本课留下较深的印象。 2.在图表中凸显隋唐盛世时期的部分统治者,抓住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兴趣。 3分钟
拓展延伸 在分裂再现之时,中国人并不自安于分裂,分争各方总是力求寻得恢复统一的路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感情、文化交流、经济联系、政治交往,也自然而然地孕育再统一的条件,使统一成为全社会不可抗拒的潮流。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出示一段材料,带领学生总结归纳,升华得出“盛衰治乱各循其道,统一潮流势不可挡”的结论。 1.跟随教师讲解,感反思。 1.抓住此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并将其放之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角度,来探讨升华中国古代“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培育家国情怀。 2分钟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内容 1.完成作业 1.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的印象。 2.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复习; 3.给教师提供教学反馈。
【板书设计】
正板书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的兴亡
(一)建立
1.时间:581年
2.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3.统一:589年
4.定都:长安
(二)建设
1.广设粮仓
官仓
义仓
2.兴建东都
3.修大运河
(三)灭亡
1.时间:618年
2.原因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政治清明
1.贞观之治
2.贞观遗风
3.开元盛世
(二)民族关系
(三)经济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工商业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一)盛世凋零
1.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黄巢起义
(二)五代十国
副板书
【教学反思】
1.本课内容体量比较大,所以在实际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超时的问题,需要教师对内容有着良好的把控,并且也能积极调动课堂;
2.本课在设计上有留给学生思考、思辨的空间,但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所呈现的效果难以控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3.本部分历史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发展的强盛时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调动、唤起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成果的赞誉,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