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纲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纲 (2)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一、政权更迭
(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势力
魏 曹丕 洛阳 220-265年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方
蜀 刘备 成都 221-263年 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
吴 孙权 建业 229-280年
2.西晋
(1)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4)灭亡 原因:A五胡内迁: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
奴、羯、氐、羌、鲜卑等。
B八王之乱。
结果: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更迭
朝代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东晋 司马睿 建康 317—420年
南朝(宋、齐、梁、陈) 420年,刘裕夺取晋朝皇位,改国号宋。 420—589年
政治特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
概念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时间 304—439年
政权特点 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变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前秦短暂统一北方
前秦统一: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3、北朝
政权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发展趋势: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特别提醒: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合称。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二、民族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族交融的脉络
1、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的。
2、东汉以来,五胡内迁少。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等。
3、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大多数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接触频繁,差异缩小。
4、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又称孝文汉化)。
时间 5世纪后期
背景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内容 (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改籍贯:迁都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3)穿汉服说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4)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5)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6)通婚: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推动因素:
(1)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2)民族大迁徙有利于促进民族大交融。
(3)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使其地盘不断变化,人民之间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4)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原因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途径(形式)主要有:
(1)民族迁徙(自然迁徙;政府移民)。这一时期的民族迁移方向是由北方向南方。一种是北部边境少数...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
(3)联合斗争。在反抗西晋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联合起来,并肩作战...
(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即汉化政策)。如孝文帝改革。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四)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2、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三、经济特点:江南的开发
背景 ①南方相对安定,兵役、徭役负担较轻。(社会因素)②统治者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统治者政策)。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潜力大(自然因素)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⑤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⑥ 吴蜀的统治者为南方地区开发奠定了基础。
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民族交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渐与汉族交融。
影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后来隋的统一和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各民族交流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
四、东晋政治特点、原因何在。
特点:士族专权、皇权垂拱。
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阶层的支持,士族阶层是其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务。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
1、政权更迭频繁,但有过短暂和局部统一(例如:西晋);2、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
3、北方政权多数为少数民族政权,南方政权以汉族政权为主。4、体现民族交融,孕育统一的趋势。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经济建设:广设仓库,积储丰富;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广设仓库 在长安和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和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兴建都城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贯通南北,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暴政而亡
暴政表现: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
暴政危害: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起义。
(3)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2.贞观之治
(1)含义: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政治局面。
(2)内容
领域 内 容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文教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3.武周政治(武则天统治时期):高宗死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唐朝经济持续发展。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武周政治。
4.开元盛世
(1)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王朝达到了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2)内容
领域 内 容
经济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政治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军事 改革兵制
文教 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 政 策
北方:突厥、回纥 (1)战争: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2)设管辖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3)册封:唐玄宗时期,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东北: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西南:吐蕃 (1)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会盟:唐蕃会盟,基本停止战争
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特别提醒: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主要有战争、设管辖机构、册封、和亲、会盟等。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张;唐玄宗后期,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起兵,和其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边防空虚;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过程: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5.五代十国
(1)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合称为十国。
特别提醒: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是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虽然政权分立,但由于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3)后周世宗改革:
背景: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清除五代弊政。
作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补充:外重内轻;节度使的权力;潘镇割据
外重内轻: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
节度使的权力:最初只有兵权,后发展为集军事、财政、民政于一身的军政合一的一级行政机构。
藩镇割据:政治上,具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可传给其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政权;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独霸一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1)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抑制地方大族。
(2)创立: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
(3)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对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4)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5)影响:一定时期内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2.科举制(隋朝至清末1905年)
(1)形成和完善
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影响:
积极: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增进社会公平、公正;增强全国人民的政治兴味,提高爱国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消极:①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②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
③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从以名取士到以文取士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标准科学客观方式公开公正权力集中中央选官基础扩大官员素质提高
军功爵制 中央任免 军功
察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孝廉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评定授官 初为家世道德才能,后为门第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学
二、中枢政务机构
1.三省六部制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②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③唐太宗:扩大宰相的任用范围。
④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3)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节制君权、加强皇权。
(5)影响
①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③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武帝后 中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增强尚书台作用。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三、赋税制度
1.租调制(魏晋时期)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为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唐初)
(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
3.两税法(唐中后期)
(1)背景:
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②均田制无法推行;③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3)实行: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4)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意义
积极:①简化纳税名目,扩大纳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消极:①土地兼并不受控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4、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人丁与财产的流变
5.赋税的发展趋势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土地为主;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税种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
人头税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商业税逐渐加重。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思想多元、文化包容)
一、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汉朝 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东汉明帝重视发展佛教,于洛阳修建白马寺。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主要派别有:五斗米道、太平道等。
魏晋南北朝 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与儒家合流,形成崇尚老庄的玄学思潮。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南朝范缜反佛;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
儒学仍是主流统治思想,开始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
隋朝 三教合一: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唐朝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其中道教最受尊崇,发展迅速。
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武宗灭佛。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
发展特点:①思想活跃,出现多元特征;②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③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二、文学艺术
(一)、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①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②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③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④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东晋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木兰诗》和《敕勒歌》)②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2.书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②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③隋唐时期: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筋柳骨”)。
3.绘画:①东晋:出现专职画师;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②唐:“画圣”吴道子。
4.石窟(雕塑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三、科技成果
1、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数学: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
3、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位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人。
4、建筑:隋朝李春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老的石拱桥。
5、发明:雕版印刷术出现(《金刚经》);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6、医学: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被尊为“药王”;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7、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①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视规律的探究,缺少实验。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④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⑤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①佛教传入:西汉末年传入;东汉后期到北朝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东晋法显西行;唐朝玄奘西行。②佛教外传: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新罗派学问僧来华(日本的空海)。③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2.其他:①唐首都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②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