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学会利用pH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在实验和学习中渗透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的学习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利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在亲历实验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感受化学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自制酸碱指示剂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教学难点: 1.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2.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江苏省的茶的种类有很多,但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龙井却在杭州长得特别好。那我们能否从杭州弄几颗龙井的种子种在咱们淮安,来年也能和西湖龙井齐名呢? 设计意图:利用传统文化-茶引入,提出项目,激发学生集体自豪感,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积极性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环节二:探究适宜种植龙井的条件 提出问题,1、龙井适宜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吗? 2、有哪些方法可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活动一:1、利用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用已学过的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检验生活中和实验室中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采用莲花形状的仪器代替白色点滴板进行实验,避免避免因为不小心而造成的药品间相互影响,同时便于对比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实验。 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交流展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1、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慎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的花瓣上,为了洗掉花瓣上的酸,他把花浸泡在水中,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变成红色。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猜想假设? 设计意图:利用科学家波义耳的故事告诉学生生活中任何的意外,也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对于微小的误差,我们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应该想方设法探究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利用生活中月季花为原料自制酸碱指示剂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鲜花作实验原料,使化学的学习更生活化,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 试验自制的酸碱指示剂在溶液中的变色情况以及确定土壤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以活动一中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判断酸碱性的原理为基础,根据自制酸碱指示剂的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环节四: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利用pH试纸进行粗略的测定土壤的酸碱度 设计意图:得出酸碱指示剂、pH试纸和pH计(酸度计)之间的差异,定性测量和定量测量相结合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溶液的酸碱性。 环节五:课堂小结 掌握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化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身边的物质,生活中的现象等。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观察,化学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定性实验 定量实验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粗略 精确 (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pH试纸 pH计 教学反思: 本节的学习旨在了解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不同的溶液中所呈现的颜色。学会使用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通过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小组实验过程中,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定性测量和定量测量。本节课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让学生体会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过程,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合美学、手工、生物等知识于化学课堂中。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