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各时期的形势图及史料,从时空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发展有整体的认识;2.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能够理解变法的必然性,从而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3.史料实证:通过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诸侯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一)基础知识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诸侯争霸1.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史称“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个大国,史称“______________”。3、战争的影响:灾难,周朝传统的__________完全被破坏;促进_______融合,统一趋势加强华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社会发展相对先进,自称为“_________”,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耕作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土地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经营方式: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小农户个体经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工商业:农业进步推动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___________分工更加细密,_______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___________。变法运动1.背景: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2.作用: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______________,逐步建立起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3.商鞅变法(公元前___________年)(1)内容经济:①_____________,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______________——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③“__________,开阡陌”,授田于百姓——确立土地________制军事:______________,剥夺和限制_____________——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奴隶主旧贵族,__________________阶级崛起。政治:①在民间实行_____________,互相纠察告发——加强基层管理。②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___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商鞅变法使秦国____________,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②消极:严刑峻法,激化矛盾。三、孔子和老子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核心:“________”。2.政治主张:“________”,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行一定的改良。3.教育贡献:主张“________”,打破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推动私学发展。4.典籍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后成为儒家经典。5.其思想和言论记载在弟子整理的《________》中。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核心:“____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2.哲学思想:体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还包含朴素的辩证法。3.政治主张: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4.观点见于《________》一书。四、百家争鸣1.背景:①______________的发展,促使____________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__________崛起。②各国统治者出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相招揽人才。③__________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_____________的繁荣。2.代表及主张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达标检测1.“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材料中的主张与下列各项相符合的是A.依法治国 B.有教无类 C.为政以德 D.“兼爱”“非攻”2.孔子在纵观西周、春秋政治发展的趋势之后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材料反映了( )A.孔子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B.诸侯有号令天下的权力C.春秋战国时期霸权迭兴 D.周王威望权力至高无上3.《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 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 D.实行郡县制4.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立下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匈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由此可见,当时的郑国A.重视儒家伦理道德 B.商业与政治联系紧密C.商人群体地位卑下 D.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5.商鞅变法时期,秦国颁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推行这一举措的生产力基础是( )A.个体劳作方式普及 B.铁犁牛耕逐步推广C.重农抑商政策推行 D.国家户籍制度改革6.有学者认为:“荀子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来吸收法治的思想,提出了以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政治模式理论。......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等于为儒家理论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使之活力大增。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采用的指导思想。”该学者意在强调荀子A.严重违背儒学的思想宗旨 B.主张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C.改造儒学以适应政治需要 D.宣扬了“以法治国”的理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