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教学难点: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理解近代一些制度和文化的历史渊源。
课前准备:课前自主预习,根据教材利用时间轴等形式进行自主设计全课框架。
时空坐标
中古时期(“中世纪”“中古世纪”)
欧洲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 从476年开始,持续到1500年前后。
任务一 探究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问题1:梳理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
问题2:结合以下材料,请你自主创作一段封君的话。
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
思考:这段话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怎样的关系?
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形成有明确和规范的仪式,其中行“臣服礼”和“授职礼”是最重要的仪式。封臣要解下佩带的武器,脱帽,下跪,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接下来,封臣还必须宣誓效忠,说“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一类的话。这是“臣服礼”或“委身式”之后,封君将封臣拉起,亲吻他的脸颊,宣誓保护封臣,并将象征分封的信物交给封臣,这是“授职礼”。这样双方便明确了彼此间的义务和权利,封君与封臣的关系也就正式结成了。
——节选自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教材《世界历史》相关史事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自主创作一段封君的话。
问题3: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和生产生活的模式。
每个庄园都有自己的法庭、军队和行政管理制度,……庄园的领主对庄园内的农民享有司法权、征税权和政治统治权。……国王对此也无可奈何。
—— 《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思考:归纳封建庄园在政治方面的特点?
问题4:了解基都教会在中古时期的地位。
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一种价值系统,浸透了整个欧洲社会,上至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均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
任务二 探究中古时期西欧的王权国家形成和城市兴起
问题1:中古时期西欧王权国家形成的因素。
问题2:以英国为例,了解其王权国家形成的大致历程及其制度的历史渊源。
问题3: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国王的)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使市民们更好地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问题4:结合西欧城市自治相关史料,分析中古时期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材料 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事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城市市民政治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
——摘编自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和城市》
根据材料,分析中古时期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任务三 了解拜占庭和俄罗斯的崛起和发展情况
问题1:拜占庭帝国发展强大的因素有哪些。
【史海探究】
战乱迫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逃离家园,移居到相对安定的西欧,推动了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的热潮……拜占庭古代手稿、书籍、文物带到意大利,激发了文艺复兴作家热潮……
——陈志强《盛世余晖:拜占庭文明探索》
问题2:梳理俄罗斯的崛起历程。
问题3:思考东欧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同,探究不同区域文明的特点。
【巩固练习】
1.马渭源在《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中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A.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建领主对封臣可随意扩大权限 D.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2.“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府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君主专制制度 ③庄园制 ④幕府统治 ⑤农奴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4.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指出:“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基督教
①维护了欧洲封建主的统治 ②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③是西欧社会唯一文化符号 ④严重地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12世纪,以教学和写作为职业的知识分子开始在西欧大量出现,人们对接受教育的认同、对追求艺术的愿望以及继承古典文化的热情不断升高。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这一时期被重视,文学艺术得以长足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兴起和发展 B.基督教会垄断教育
C.王权的不断强化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6.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 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7.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里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干活。这段材料说明
A.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庄园里的村民实行集体劳动 D.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8.有学者指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既要遵循“祖宗之法”,又要受基督教“神意”的影响,因此国王没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感。在法兰克王国,各种习惯与观念体现出的是一种“神意+公平+正义”的普遍法则,而这个普遍含义就是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的服从。这表明,法兰克王国
A.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B.在治理上蕴含法治色彩
C.王权受到封臣约束 D.君主与臣民存在契约关系
9.中古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更广大的市场和更便利的经济活动空间,往往以金钱或军队支持国王强化王权:城市的工商业活动,又有助于强化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累。由此可知,城市的兴起
A.削弱了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思想控制 B.推动了城市自治和大学教育的发展
C.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 D.摧毁了封建庄园农奴制的经济基础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