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单元“童年往事”主题阅读(语文要素 方法点拨)专项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单元“童年往事”主题阅读(语文要素 方法点拨)专项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主题阅读
单元课文概要
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的教材中,已经安排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等语文要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一:用换位法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点1.把自己当成作者,通过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或场景来体会感情。
示例:读《村晚》一诗,我们可以想象牧童骑黄牛的情景,体会他无忧无虑的生活,从而感受到诗句中作者要表达的乡村儿童生活的乐趣。
突破点2.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示例:《月是故乡明》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数星星”和“捉知了”两件有趣的事。如果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跟着作者一起去玩一玩,就能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快乐,从而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技法二: 抓直接抒情的句子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点1.抓住文中直接抒情的特殊句式来体会感情。
示例:在学习《梅花魂》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反问句和感叹句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通过这两个特殊句式直抒胸膽,感叹当年与外祖父分别时所带之物不单是一幅画,还是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突破点2.从文中的对比和转折处体会感情。
示例:《月是故乡明》一文中“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里作者把广阔世界里的大月亮同故乡的小月亮进行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技法三:从生动具体的描写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点1.从描写的具体事物中体会感情。
示例:《稚子弄冰》一诗中,从诗人对冰的色彩、形态和声音的生动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小孩子玩冰时的快乐。
突破点2.从描写的场景中体会感情。
示例:《梅花魂》一文中,从外祖父在码头送别“我们”时,那依依不舍老泪纵横的场景中,我们体会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突破点3.从相关的故事中体会感情。
示例:《梅花魂》一文中,“我”无意中弄脏了外祖父的墨梅图,惹得外祖父非常生气。由此可见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进而我们能体会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课内片段阅读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绩麻: 供:___________
3.跟随着作者 ,我们看到了两组镜头,勤劳的乡村男女和天真可爱的儿童,请你任选一组人物,结合诗句,描写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我选的是 (乡村男女 儿童)。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儿童“学种瓜”的细节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养成了 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 。
5.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稚子: 。
(2)钲: 。
(3)磬: 。
(4)玻璃: 。
7.给加点的字注音。
8.题目中“弄”字的意思是( )
A.做 B.玩耍 C.炫耀 D.设法取得
9.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儿童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D.互文
1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稚子弄冰的过程是:( )—( )—( )—( )—( )
13.诗中“ ”“ ”“ ”等动词突出了孩子弄冰时的可爱和天真。
14.“忽作玻璃碎地声”,我仿佛听见了 ;仿佛看见了孩子们 的表情。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 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7.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衔落日浸寒漪。( )
A.用嘴含     B.接受      C.相连接
(2)牧童归去横牛背。( )
A.地理上东西向的,与“纵”相对
B.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相对
C.跟物体长的一边垂直的,横坐着
18.“山衔落日浸寒漪”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态。
19.诗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下面诗句属于静态描写的是( ),属于动态描写的是( )
A.草满池塘水满陂        B.短笛无腔信口吹
20.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 图,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 。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文中画“ ”的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多选)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对比
2.这段话中第④⑤两句与第⑥~ 句之间的关系是
3.在作者心中,园子里的倭瓜、 、 、 都是自由快乐、不受拘束的。
4.仿照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树绿了,就像 。蝉叫了,就像 。喜鹊飞来了,就像 。
5.文段中多次运用了“愿意”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②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 写的 。
2.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 、 、 、 的趣事,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3.“乐此不疲”是什么意思?“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月是故乡明(节选)
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① 的瑞士莱芒湖上,在② 的非洲大沙漠中,在③ 的大海中,在④ 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阅读选段,完成时间轴。
2.在异国他乡,作者见过许许多多月亮。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给短文选择合适的词语,把序号填到横线上。
A.巍峨雄奇 B.风光旖旎 C.碧波万顷 D.无边无垠
3.体会表达特点,完成练习。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是 的,作者家乡的小月亮是 的,作者将两者进行了 ,抒发了 。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juàn juǎn)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图,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
②“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yù yuè)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③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毕竟也凉飕(sōu shōu)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④船快开了,母亲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⑤当年的我,还过于稚嫩,并不懂得,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 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春恋祖国的赤子心啊!
1.用√为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原文回答梅花和旁的花不一样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回答梅花的秉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吗 请写出他(她)的名字,并简要叙述他(她)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简要谈一谈读完此文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桑阴学种瓜
2.把麻搓成线。 从事。
3.乡村男女 乡村里,村夫农妇都很忙碌。他们白天去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一刻也不闲着。
4.热爱劳动 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5.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6.幼小的孩子 古代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一种打击乐器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7.zhēng qìng
8.B
9.这首诗塑造了可爱、顽皮的儿童形象。
10.B
11.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12.脱晓冰 穿彩丝 当银钲 敲晓冰 破晓冰 13.脱 穿 碎
14.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天真、快乐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调皮可爱的喜爱之情。
16.稚子是一个调皮、可爱的人。
17.A C
18.拟人 青山、落日一起倒映在水中
19.A B
20.田园风光 赞美和向往
二、1.BC
2.总分。
3.黄瓜 玉米 蝴蝶
4.穿上绿衣似的 唱歌似的 参加聚会似的
5.我体会到祖父园子里的一切动植物都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三、1.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2.数星星 捉知了 望月亮 做梦 对故乡的思念
3.“乐此不疲”意思是乐于做某件事而不感觉疲倦。句中“此”指的是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4.不多余。因为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写的,都与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我”对故乡的思念。
四、1.
2.B D C A
3.美妙绝伦 朴实无华 对比 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五、1. juǎn yù sōu
2.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3.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4.刘胡兰:因处死阎锡山亲信,遭军匪报复,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最后壮烈牺牲。
5.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身处异乡的老人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宋] 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1.给下面的字注音。
筑( ) 霜( ) 枷( )
2.知词义,解句意。
场:打谷场。 霜晴:下霜后的晴天。
前两句诗的意思是:
3.这首诗所写的季节和表现的主题是( )
A.春日,农民忙着耕种和播种
B.夏日,农闲时,人们谈笑风生
C.秋日,农民夜以继日赶打稻谷时的快乐心情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内容理解)对于这首古诗,奇奇有以下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停”“坐”这三个动词表现出渔船上两个小孩的奇怪行为。
B.“怪生无雨都张伞”写诗人对小孩子下雨却不打伞的行为感到疑惑。
C.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了诗人的所见,第三、四句写了诗人的所想。
D.本诗体现了诗人对小孩们在嬉闹中表现出的聪明伶俐的由衷赞赏。
5.(内容分析)《舟过安仁》这首诗中的哪个地方表现出了孩童的童真童趣?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
迷途笛音
①那年我六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有一个早已被废的采石场,父母从来不准我去那儿,其实那儿的风景十分迷人。
②一个夏季的下午,我随着一群小伙伴偷偷上那儿去了。就在我们穿越一条孤寂的小路后,他们却把我一个留在原地,然后奔向“更危险的地带”了。
③等他们走后,我惊慌失措地发现,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孤寂的小路了。我像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芒刺。太阳已经落山,而此时此刻,家里一定开始吃晚餐了,父母正盼着我回家……想着想着,我不由得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
④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声声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声走去。一条小道边的树桩上坐着一位吹笛人,手里还正削着什么。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吗?
⑤ 你好 小家伙 卡廷说 看天气多美 你是出来散步的吗
⑥我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回家了。”
⑦“请耐心等上几分钟,”卡廷说:“瞧,我正在削一支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完工后就送给你吧!”
⑧卡廷边削边不时地把还未成型的柳笛放在嘴里试吹一下。没过多久,一支柳笛便递到我手中了。我俩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笛音中,踏上了归途……
⑨当时,我心中充满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为祖父时,却突然领悟到他用心良苦!那天当他听到我的哭声时,便判断我一定迷了路,但他并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于是吹响柳笛以便让我能发现他,并跟着他走出困境!卡廷先生以乡下人的纯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强烈的自尊。
1.给第⑤自然段填上合适的标点。
2.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我”当时 的心情。
4.卡廷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对卡廷的称呼有什么变化?结合短文写出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
故乡的雨
林翠珍
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客居他乡,阴雨绵绵之时手捧书卷聊以消遣,一首《渔歌子》让我梦回故乡,思绪万千。
②故乡的雨,是明亮、浓绿的。晶莹剔透的雨丝从天空中飘洒下来,太阳虽然躲了起来,但光线还是那么明朗。喝足了水的草木,枝叶的水分达到饱和,绿得愈加旺盛而耀眼。雨珠有时躲在枝叶中,一阵微风吹来,枝叶轻轻摇动,它们便“嗒嗒嗒、嗒嗒嗒”像撒玉盘般落到地上。
③我喜欢站在屋檐下看雨,数着从屋檐落下来的雨滴,一滴,两滴,三滴……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雪白的小花。我拿瓶子罐子接屋檐流下的雨水,容器里的水慢慢都满了。万千雨珠落在地上,又汇成了一条奔跑的“小河”。外婆双手忙活着,嘴里还轻哼:“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我听了,跑进屋里,听外婆唱了几首,又跑去看雨了。
④你瞧,淅浙沥沥的雨,如轻声细语,沙沙簌簌,好像在唱一首绮丽又悠长的歌谣。斜风细雨,又如同一支画笔,把晴日勾画出的乡村之景,缓缓地晕染开来,远处的山丘、树林,好像是浓墨的线条沾了水似的,变得朦胧隐约,显出一派古朴而包容的气象。
⑤雨慢慢变小了,虽还在继续落,农民已身披雨衣走向田野。院门前的小路上,方才的脚印刚被雨水淋去,又一行新的脚印印在泥泞中。如果还带着半月似的牛脚印,便是冒雨牧牛的人。如果看到一串带着横纹的鞋印,我便知道舅母从这儿经过,去看她的菜园了。我趁外婆不注意,撑一把小伞,沿着鞋印跟去。草木清新的气息,伴着飞舞的水花沫子,随风扑向我的脸庞。池塘里青蛙“呱呱”的叫声和草丛里虫子啾啾的声响,一如我此时所获的兴奋和快乐。到了菜园,果然看见舅母戴着斗笠在侍弄瓜菜。她用长草叶轻轻固定还没攀稳的丝瓜苗,拿铁锹铲起被雨水冲下的田垄,间或拔去长得过密的青菜……我就在边上玩,转动雨伞,看雨珠飞溅下来。
⑥等外婆找到我责备的时候,我理直气壮地说:“外婆,我帮舅母干活哩。”外婆被我逗笑了,说:“你这个小不点,要是真能帮忙就好了。”外婆说这话,一转眼已是二十年了。我早已长大,离开了故乡。
⑦岁月悠悠,一路走来,跋涉风雨,虽然经常看雨听雨,但儿时那种任性与欢乐,此生难再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雨难解愁思万千。我想念外婆,想念村庄,想念故乡的雨。
(文章有删减)
1.(内容概括)作者围绕“雨”写了哪两件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赏析)聪聪认为“雨珠有时躲在枝叶中,一阵微风吹来,枝叶轻轻摇动,它们便‘嗒嗒嗒、嗒嗒嗒’像撒玉盘般落到地上”这句话非常精彩,请你帮他从以下角度赏析。
(1)修辞手法角度(任选一种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官描写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旨情感)本文借“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章学写作
挑战题 本文借“雨”抒情,请你选取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某一事物,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150字左右)[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
梅花结果
简平
①我家盆栽的梅花今年二月开得特别旺盛,那时还是数九寒天,但红梅花开得如火如荼(tú),窗台也像是被点亮了,冬季的黯淡一扫而去。
②梅花开了整整一个月,一朵谢了一朵又吐,此起彼伏,甚为壮观。等到全部花瓣成泥,我也真的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我想,一年的红梅花事也就这样结束了,再待来年。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五月下旬,忽然发现,梅花结出了一枚硕大的果子。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哪阵风捎来的别的枝条,但细细察看,就是从梅花本身的枝干里长出来的。绿色的叶子覆盖着,那是一枚青果子。
③先前,在梅花绚烂地盛放过后,我就不再注意它,而把眼光转移到其他依着时序开放的花儿上了,诸如杜鹃,诸如绣球。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盆栽的梅花还会结果子,可梅花并不理会我们,开过后没有停歇下来,继续着它的生命历程,只是我们出于无知,出于疏忽,或者根本就不在乎,只知道它会开花,不知道它还会结果。这次要不是那枚果子在阳光下如此清亮,我一定会错过的。梅花的果子是椭圆形的,挂在枝叶下,即使有风,也不摇摆晃动,我用手去摸,坚挺得很,显然尚未成熟,所以是青涩的。过了两周,果子开始转色,由绿变黄,黄里带红,在初夏的阳光照射下,甚至有点透明了。我以为熟了的果子应是软软的,可它照样还是硬硬实实的。
④说实话,我至今还难以将盛开的红梅花与这青果子联系在一起。我们就是这样,忘记了活着的植物也是有它的三百六十五天的,它的生命不单单只是开花,它天天在成长,天天在变化,天天在酝酿,天天在呈现,可我们却总是那么功利、那么狭隘地只注重于它生命里的某一段时刻。事实上,我们自己也便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有“成功”的那段时光才最为耀眼,其余皆不值一提。
⑤这次见到梅花结果,于我而言是上了一堂课的——这不,红艳艳的梅花不只在怒放时是美丽的,它先百花而开,在凋谢后的日子里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生命的光华,比如在夏天结出鲜亮的小青果,这同样是美丽的。这不正是我们所欣赏的梅花的风骨吗?不随波逐流,按照自己的性情,兀自成长,开花结果。我们也应该这样,在漫长的人生中,争取每个阶段都活得各尽所能,各有自在。
⑥前些天,我遇到一位植物学家,便向他请教,他说梅花有观赏梅和果用梅,观赏梅虽说也会结果,但确实不多见。如此看来,我家盆栽的梅花结出一个果子来实属鲜见,对我而言,这倒是有着鼓舞性的惊喜的。
(文章有删减)
1.(内容理解)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鲜花开放是有时序的,一般梅花盛放是在冬天,花瓣凋谢就说明春天快来了。
B.梅花果子是椭圆形的,一开始是绿色的,后来变为黄里带红,果实也变得软软的。
C.因为作者家里的观赏梅能够结果确实是不多见的,所以他对此感到很惊喜。
D.本文通过写花谢后不再受到关注的红梅突然结果,由此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句子赏析)请你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哪阵风捎来的别的枝条,但细细察看,就是从梅花本身的枝干里长出来的。
“捎来”的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3.(主旨情感)本篇文章和《梅花魂》分别借“梅花”这一事物表达了怎样相同和不同的情感,请你补全下表。[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目 相同情感 不同情感
《梅花魂》 (1) (2)
《梅花结果》 (3)
4.挑战题(迁移运用)聪聪总是觉得自己的考试分数不够高,考得不够好,请写下你的推荐语,将这篇文章推荐给聪聪,来缓解他的学习压力。(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
把自己忘了的人
陆勇强
①她是一个农村妇女,普通得像土一样。她有一个女儿,她对女儿特别的好,像天下所有母亲那样。
②孩子会蹒跚走路的时候,却走失了。她满世界地找,可是毫无结果,她的女儿就像水蒸气一样蒸发了。
③但她却不死心,她一直认为她的女儿被人收养了。每年幼儿园开学的时候,她就站在学校的大门口, 着一个个孩子。所有人都以为她的精神有问题。她并不在乎这些,她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所学校里留下了踪迹。
④这样的寻找持续了20年。
⑤20年后,她家中的墙壁上还张贴着1979年的年画,因为这张画是她和女儿一起贴上的。她还留着女儿的一把小雨伞,她说这把伞女儿只用了一次。她把伞打开,却哭了,说:“这伞太小了,女儿用不着了。”
⑥这20年,她是为寻找女儿活着,所有的村人都为之动容。
⑦她的事迹终于引起媒体的关注,在媒体的牵头下,民政、公安部门为她查找1979年全市所有领养情况的原始记录。费了很多周折,她的女儿终于找到了——在邻县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中。
⑧她的梦终于可以圆了。但是,领养的人家托人带信给她,说她的女儿现在生活得很好,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如果为她好, 。
⑨20年来,她朝思暮想就是为了看女儿一眼。现在,她却退缩了,她害怕自己的出现打搅女儿的生活。于是她终于没有出现。
⑩在这个世界上,把一切都承担下来最后却把自己忘了的人,往往只有母亲。
1.联系文章内容思考,文中第③自然段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
A.看 B.瞧 C.窥视 D.打量
2.联系上下文思考,在文中第⑧自然段横线上填写上合适的句子。
3.文中画“ ”句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说说短文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zhù shuāng jiā
2.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
3.C
4.B
5.两个小孩将伞张开当作帆,利用风力来使船前进。
6.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7.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8.“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9.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10.宁静、淡泊的心情。
二、1.“ , ” , “ , , ?”
2.一个夏季的下午,六岁的“我”和小伙伴去采石场附近玩,在和小伙伴穿越一条孤寂的小路后,他们把“我”一个人留在原地,“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记得大哭,最后卡廷先生带“我”走出困境。
3.惊慌失措
4.卡廷希望我能走出困境。
5.开始称呼他为“乡巴佬”,后来称呼他为卡廷先生。因为卡廷不但带我走出困境,还照顾到了我的自尊。
三、1.雨天屋檐下看雨观景;“我”以帮忙为由在菜园玩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躲”字赋予雨珠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珠落在枝叶间的样子。 视听结合,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对雨珠“躲”在树上、从树上落到地上的情景展开描写,使画面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更加真实。
3.本文借“雨”抒发了作者对雨和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对外婆的思念之情。
4.老柿子树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我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做游戏,有时我趴在树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柿子成熟的季节是我最开心时候,整个季节都沉浸在柿子的香甜中,吃到柿子,我就尝到了故乡的味道。
四、1.B
2.顺便带来 拟人 作者误以为刚结出的梅果是风吹过来别的植物的枝条上的
3.都表达了对梅花风骨的赞扬和肯定。 表现了外祖父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4.聪聪,我想向你推荐《梅花结果》这篇文章,它写了一盆梅花在经历了盛放和凋零后,它的主人以为它今年的花期已经结束只能等来年花开时,它竟然十分罕见地结出了果子,这告诉我们不要只狭隘地注重“开花”这一时刻。其实在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你不要因为这次考试失利就觉得沮丧难过,只要继续努力,每一天你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1.D
2.不要去见她
3.比喻 突出她普通的特点
4.这是一位伟大的,无私的母亲。
5.最后一节点明了主题。赞扬了母亲的伟大无私。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