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的意思,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结合《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理解诗人“香草美人”意象体系和深刻内涵,并分析人物形象。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正确价值观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屈原人物生平与思想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半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曾任三闾大夫与左徒之职,其"内选贤举能,对外连齐抗秦"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而屡遭贬谪,最后投江而死。作品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离骚》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带有自传性质。"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为"遭受忧患",写作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风、骚"是中国诗歌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评价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文学常识1 楚辞 内涵 楚辞: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楚辞》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特色 "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诗歌,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2 辞的特点 (1)形式特点 ①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六言、七言为主②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③用韵不严格④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2)照一般的说法,凡是诗句加有"兮""些"语助词的作品,不分写作时间先后,不论作品内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国人,都称"骚体"。 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字芈mǐ姓,屈氏,名平,字原出生战国时期楚国地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走进作者主张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流放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yuán湘流域结局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文体知识“楚辞”诗体名。楚地的歌辞,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带有浓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汉代人将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之为“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所以也称之为“骚体诗”。《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文体知识楚辞特点1.句式: 灵活自由,参差错落,掺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词采缤纷华美。3.结构: 篇幅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4.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5.风格: 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题目解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遭受忧愁”。离,通“罹”,遭受,遭遇)—— (司马迁)《离骚》解题《离骚》课文解说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它既是一首自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诗中的构思,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象的飞腾。此诗写于诗人因谗言第一次被放逐时,他被迫远离故土,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结合学过的《屈原列传》,屈原为什么要作《离骚》 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如何 维度 《屈原列传》原文 分析社会背景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楚怀王闭目塞听,正邪不分《离骚》释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 创作原因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忠心为国,却遇不公,《离骚》大概就是为抒发这种怨愤之情而写的吧《离骚》特点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作者拿它和《国风》《小雅》进行了对比,说明《离骚》兼而有之《离骚》内容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从时间长度上看,上至帝喾,下到齐桓,借古讽今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从内容宽度上看,既包含道德上限,又包含法律制度之下限《离骚》文采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文笔简约,词意精微,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写作手法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屈原人品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ao)然泥/而不滨(zi者也 持正向善,出淤泥而不染司马迁评价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先父名为伯庸。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先父观察衡量我降生时的情况,一出生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给我起名叫正则啊,给我起表字叫灵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颛顼(zhuān xū)远代子孙我,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考:对已故父亲的称呼妣bǐ:对已故母亲的称呼。古代岁星纪年中的太岁名,对应简化后十二地支中的“寅”正当赐孟春正月,正月为陬,又称寅月降生观察衡量开始出生时的情况n→vn→v大美好第一段详解文本疏通我是古帝王高阳氏的远代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那天,我降生了。父亲仔细揣测我初生时的情况,一开始就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高阳:传说中的古帝王颛顼。苗裔:远代子孙。朕:我,秦始皇之前,古今异义。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皇,大。考,称已故的父亲。摄提:即摄提格,寅年的别称。贞:正,正当孟陬:孟春正月,是寅月,正月为陬。 庚寅:指庚寅日,览揆:观察衡量。览:观察 揆:衡量; 初度:初生时的情况肇:开始。 锡:通“赐”,赐给。嘉名:美名。 名、字:名作动,起名、字。正则:公正而有法制,含有“平”的意思。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的意思。灵:好,善知识链接——古代姓、氏、名 、字、号、代称姓 在秦汉以前,人们的姓与氏是不一样的。在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姓是一种氏族的族号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古姓很多都是女字旁,如姬、嬴、姚、姜、姒等在先秦时代,同姓之间是不能相互通婚的,所以贵族女子无论婚前婚后,都必须带上姓,以防同姓婚配 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族号;姓是用来别婚姻氏则用来别贵贱氏 氏是姓的分支。一个族的子孙不断繁衍生息,就会逐渐扩大,一个族分成若干支,每个族有自己的一个特殊称号,这就是氏。思考: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述家世作用: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不能离开楚国埋下了伏笔。高贵出身:与王同宗降生不凡:诞辰吉祥赐予嘉名:政治理想1、选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用意 用意: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内容:自述出身与身世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并照应下文“内美”这第一、二章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概括。第一节中诗人首先交代了自己高贵的出身、吉祥的诞辰和美好的名字等上天与先人赐予的“内美”,进而第二节中,描述了自己“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揽“宿莽”等对“外美”的修饰,写出自己品格修养、才能的卓尔不群。而“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来吾道夫先路”等抒情性诗句则表明了诗人迫不及待的报国之心与敢为天下先的无所畏惧之情等。本文塑造了一位出身高贵,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集众美于一身,情操才华卓然出众,志向抱负远大宏伟,敢为天下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a→n盛多加美好容态僻披(楚地方言)连缀、联结佩饰水流很快的样子喻时间过得飞快等待拔取采摘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再加上美好的容态。肩披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佩饰。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心忧岁月不等待我。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第二段详解省略句,以(之)为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迅速久留时序更替思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黄昏,喻晚年代指有才德的、有作为的人。屈原自指/楚怀王把握壮年a→n法度、准则导前驱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时序更替。想到草木也有凋零的时候啊,便害怕美人也会衰老。何不趁着壮年祛除秽政啊,何不改变这种法度?乘着骏马奔驰啊,来吧,我愿做向导在前开路。第二段详解纷:盛多; 内美:内在的美质; 重:加上 修能:美好的容态,优秀的才能。 扈:楚地方言,披; 辟芷:生于幽僻之处的白芷。 辟,同“僻”僻静、幽静。纫:连缀,连接; 不及:赶不上。不吾与:即“不与吾”不等待我,宾前, 与:等待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搴:拔取。 陂:土坡;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揽:采摘;朝搴、夕揽:比喻早晚勤于修身 宿莽:一种香草 忽:迅速。 淹:滞,久留。代序:依次更替; 惟:思、担心 零落:草木飘零,草凋称零,木谢称落。 美人: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迟暮:指黄昏;比喻晚年暮年。 不:“何不”的意思抚壮:把握壮年, 抚:凭借,趁着。 弃秽:抛弃污秽的东西 度:法度、准则骐骥:骏马 道:同“导”,引导。 先路:前驱上天赋给我那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良好素质,又加上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肩披着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配饰。光阴似箭我好像赶不上呀,岁月无情恐怕不会等待我。在清晨,我去采摘坡的木兰,在傍晚,我去采小洲上的宿莽。时间迅速逝去一刻也不久留,春天和秋天的时序依次不断更替。我想到一年一度草木的凋零,便害怕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也将衰老。何不趁着壮年时去除邪恶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乘着骏马奔驰啊,我愿作引导为先驱!文本疏通《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移情”技法的运用思考:文中香草美人有何寓意?比喻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各种香草: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比喻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美人比喻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修身治国3.《离骚》中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作“移情法”,试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①“朝搴吡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②“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③“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④“乘骐贾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香草”,用以喻指高尚的品德与纯洁的志趣,“美人”的意象在诗歌中有两层喻义:一是喻指君王,二是喻指屈原自己。诗歌以“香草美人”来象征高洁的品质和美好崇高的理想,如”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寄托了屈原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且表达更含蓄,更具浪漫主义色彩。香花香草整体象征:美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出色的才干思考: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如何描绘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述理想移情法:移情于物注重修身,提高品德才能注重辅国,使国家富强选文第二段小结诗人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叹息掩面而泣人生并爱慕、 崇尚美好鞿:马缰绳;羁:马络头。鞿羁:名→动,喻束缚、约束。谏诤废弃被楚地方言,<助>无实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佩带重复、加上即使、纵然表示多次或多数白芷第三段详解我长声地叹息,掩面拭泪啊,为人生/百姓的生活有很多灾难而悲伤。我虽然崇尚美德来约束自己啊,可在早上进谏而在晚上就被贬黜。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也是我心中所崇尚的美德啊,即使(为之)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有灵智远见的人,喻国君古:荒唐,没有准则今:①水势大;②形容广阔或壮大屈原自己的心/人心喻小人喻美好的品德毁谤本来世俗善于取巧违背措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准绳、准则。追随邪佞迎合讨好第三段详解怨恨君王的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我的忠/苦心。许多小人嫉妒我的高尚德行啊,诽谤我好做淫荡的事。世俗本来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作为法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忧愁烦闷失意的样子古:(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生活贫穷,经济困难突然古:随水流而消逝今: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迎合他人的丑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凶猛的鸟,指鹰、雕等n→v合群圆方枘(榫头)圆凿(榫眼)合何、怎么不同道相处、相容第三段详解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我宁愿突然死去来随流水消逝,也不能容忍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啊,从古时候以来本来这样。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处的?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使使责备容忍辱骂服保持为a→v推崇正义第三段详解我使自己的心受委屈并使自己的意志受压抑啊,我忍受着责骂和侮辱。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我)长长叹息,掩面而泣,哀叹人生中如此多的艰苦。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又因为我采集白芷为配饰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也是我所崇尚所追求的美好品格,纵使死上多次,也决不后悔。①太息:叹息。淹涕:掩面而泣。涕:v流泪;哭泣②民生:人生。③修:美好的。姱:漂亮,美好的。容修(长远的)态(志向):美丽的容貌,长远的智慧。④鞿:马口中的缰绳。羁:马络头。羁鞿:名作动,束缚⑤谇:劝告;谏诤。替:废弃,贬黜。⑥蕙:一种香草,俗名佩兰,香草作的佩带,系之以示芳洁忠正 纕:佩带。⑦申:重复,加上。茞:一种香草,即白芷我只怨恨君王,太过荒唐放纵,始终不能体察人心。众多小人嫉妒我高尚的德行,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那些贪图利禄的世俗小人是善于取巧的,他们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竟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灵修:有灵智远见的人。指楚怀王。浩荡:荒唐民心:诗人的苦心;人心。众女:喻很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谣诼:毁谤、说不真实的话。淫:名作动,淫荡的事。工巧:善于取巧。偭:背,违反,违背。错:通“措”,措施。绳墨:比喻规矩或法度。追曲:追随邪佞。周容:迎合讨好。度:准则。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荒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嫉妒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不良社会风气忳郁邑:忧苦烦闷的样子。邑:通”悒“,忧愁苦闷侘:形容失意的样子穷困:不得志,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溘:突然,忽然 流亡:随流水而消逝群:名作动,合群 圜:通“圆”异周:合 孰:何,怎么道:不同道屈、抑: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尤:责骂 攘:容忍 诟:辱骂伏:同服,保持死:为动用法,为....而死厚:形作动,看重我忧愁、烦闷而又失意,独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我宁可突然死去随流水飘走,我也决不做出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凶猛的鸟和一般的鸟不能同群,自古以来原本就是这样。哪有方枘何圆凿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够互相安处的 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侮辱。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使古代圣贤所推崇的。思考: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述遭遇:被贬外因内因国君荒唐小人造谣时俗工巧风俗伤败1.处境艰难,不为丑态2.不与小人同流合污3.效法先贤伏清死直5、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忧从何来 遭受了什么 为何被贬 自述心中的志向,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现自己“九死而未悔”的坚定节操。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哀伤自己人生的多艰哀伤百姓生活的多艰喜朝谇而夕替,——早上进谏,晚上被贬 朝夕:时间短暂忧从何来 遭受何事 为何被贬 6、“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圈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 表达了什么感情 比喻,用“鸷鸟”和凡鸟的“不群”、“方枘”和“圆凿”的不“周”,比喻自己和世俗小人难以“相安”,从而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表达了诗人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决心。7、找出表现屈原品格的句子,并指出其品格特点。①长太息以掩涕台,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③宁流死以流亡分,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4、民生各有所乐分,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⑤虽体解吾犹未变今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渝。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观察久立返回原路趁着走入迷途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后悔选择道路时没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要返回。想掉转我的车返回原路,趁着迷途还不算远的时候。让我的马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步行,驱马行驶在长着椒树的山丘上,暂时在那里休息。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使于古代君子进则从政,兼济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不被容纳罹水边地山冈兼词,于彼,在那里罪过出仕前的服饰喻原先的志向第四段详解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回头看放眼观看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爱好,我独爱美好并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仍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受到惩罚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吗?去观察四方荒远之地繁多彰香气浓烈明显、显著更加爱美,喻修身养性之肢解,即五马分尸,古代的酷刑被不会改变因受创而戒止第四段详解①相道:观察、选择道路。相:察看,判断。察:观察;仔细看。② 延:adj→长,久。延伫:久立。③复路:回原路。及:趁着。④步:使动,使......步行,缓行。止息:停下来休息⑤焉:兼词,于彼,在那里。⑥不入:不被接纳。离:同“罹”,遭受。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我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的时候,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驱马急行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在那里休息。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而又遭受指责,倒不如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制:裁断,裁剪:制作。芰荷:菱叶与荷叶。高、长:V,加高、加长。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芳:芳香。泽:润泽。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唯:唯独。亏:减损。游目:放眼远眺。四荒:指辽阔大地。芳菲菲:芳香浓烈。弥章:更加明显。章:同“彰”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修:美好。常:准则。虽:即使。犹:还是。岂:副词,难道。裁剪菱叶荷叶做成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衣。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服饰的芳香和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减损。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爱好,我独爱好美好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我的心难道会因为受到惩罚而改变 思考: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述追求:追求美德、体解不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中的“悔”字怎样理解更贴切 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 不矛盾。第一段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受多方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段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而并不矛盾。本段中“退将修吾初服”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外部形象:他身披香草鲜花,宁死不放弃对美丽的坚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品德高尚长太息……多艰:忧国忧民,心系祖国亦余心……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宁溘……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不吾知……信芳:坚持操守,修身洁行民生……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虽体解……可惩:忠贞不移,矢志不渝至善至美内在外在深入研读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外部形象:他身披香草鲜花,宁死不放弃对美德的坚持。外在形象——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优雅不凡)(峨冠博带、风神不俗)(潇洒自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愤世嫉俗,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内在品质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诗人描写花草禽鸟的用意是什么 (1)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以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爱好芬芳的香蕙、白芷来比喻自己德行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未悔。(2)在描述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合群来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3)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苗”"捣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查。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为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引到奇丽的幻想世界中。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思想主旨(一)主旨:深沉的爱国情感:(从外在功业追求上讲)(1)忠君,他向往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2)宗族感情,如他对祖先的深情追认。屈原受到中原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仁民爱物之“正道”关怀民瘼(3)希望辅佐君王振兴祖国,达成“美政”的理想。这体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上,他反复劝谏楚王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并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二)从内在修养追求上讲,屈原非常看重自己的楚国贵族出身,他看重个体尊严和行,有着对正义的追求,品性坚贞,有着至死不渝坚持操守的的决心和清高傲世不与俗人为五的情怀《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诗人回顾了人生旅途中春风得意和抱负非凡以及不遇明主、遭谗被贬的沉痛经历,抒写了寻觅、期待、失望孤独、彷徨的内心凄苦和对楚国恶劣政治环境的憎恶。拓展思考:1、屈原最终怀石沉江,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 (观点一)不赞同他的这一举动。屈原虽遭楚王流放,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这样投江而死,毫无意义。(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观点三)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被攻陷的情况,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小人艺术特色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3.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4.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对比阅读比较《离骚》和《氓》中比兴手法的异同。比兴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之情、理为形象之景、物;引出要表现的诗句,同时予以暗示、象征,帮助抒情、达理。篇目 比兴物象 象征意味 不同点《氓》《离骚》桑叶暗示其容颜的变化美人、灵修作者、楚怀王众女奸邪小人鸷鸟、芰荷、芙蓉、、、高远的志向、高洁的情操农村常见树木,以桑叶作比,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诗经》用于起兴的物象一般源自抒情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似随处可见,唾手可得,具有鲜明的引发歌咏的作用,一般是歌唱的起头,有比喻意味,但不鲜明。《离骚》的比兴物象有明显脱离世俗、高雅化的趋向,更注重比兴中“此物”与“彼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象征意味鲜明,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二为一,鲜明地体现了抒情主人公使用比兴手法的主观意图,是对《诗经》比兴传统的进一步发展。群文阅读:弃妇、逐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结合《氓》《离骚节选)》两首诗歌,探讨弃妇诗和逐臣诗的关联弃妇、逐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周易 · 坤卦·文言》释“坤”曰:“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孔齉达《正义》进一步申言:“欲明坤道处卑,待唱乃和,故历言此三事,皆卑应于尊,下顺于上也。”据此可知,妻道臣道一样,同属卑下的一方,与之相对的夫道与君道,则属于尊上的一方;卑下者对尊上者只能应和顺从,而不能首唱。倘若卑不应于尊,下不顺于上,便有可能遭到尊上者的打击和抛弃。然而,实际生活中大量事例说明,即使卑下的一方能够“应于尊”、“顺于上”,也随时可能受到尊上者的打击,沦落到被弃被逐的境地。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3、 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为喻表达自己因为高尚的德行而遭到贬黜和强加罪名的句子是:“ , ”。4、《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 羁 ,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当堂测试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5.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对君王因荒唐而不能理解自己的报怨的句子是:“ , ”。6.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7.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崇尚投机取巧、违规任意而为的不良世俗的句子是:“ , ”。8.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竟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离骚》中表现这一恶劣世风的句子是:“ ,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9.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因走投无路而烦闷失意的句子是:“, ”。10.《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 ”。11.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12.成语有词“方枘圆凿”;《论语》有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离骚》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忳郁邑余佗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 , ”。14.《离骚》中写作者后悔自己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现在久久伫立想要返回的句子是:“ , ”。15.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趁着迷途没有走远,掉转车头返回的句子是:“ , ”。16.《离骚》中作者写自己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从朝廷隐退是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 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