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月是故乡明 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吟诵古诗,导入课题1.你知道哪些望月怀乡的诗句呢?2.简介作者。《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1911.8.6—2009.7.11.)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翻译作品:《罗摩衍那》。散文作品集:《朗润集》《天竺心影》《牛棚杂忆》等。早年留学德国十年,历经千难万阻辗转瑞士回到祖国。回国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跪下叩头,然后捧起一把土,亲吻了一下说:“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任务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晶莹澄澈 旖旎 瑞士 莱芒湖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燕园 点缀(2)读准多音字“燕”。燕京 燕园 燕山 姓燕3.自主阅读。(1)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2)自主阅读。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1)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2)概括: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任务三:望异乡月,体会内心1.交流: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2.要求:请默读课文5、6段,并思考每次望月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经历?边读边圈画关键词或进行批注。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4.读中悟情: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情感。要求:请同桌两人合作读一读这两段话,一人读作者在他乡望月的经历,一人读作者望月时的感受。任务四:赏故乡月,悟思乡情1.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2.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3.作者明明是在回忆故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这些童年趣事呢?4.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要写故乡的水呢?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5.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以及对童年河故乡的思念。6.异国他乡的月亮,故乡的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作者为什么偏说“月是故乡明”呢?《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7.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了吗?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2.请大家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交流。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