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习任务单(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习任务单(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资源简介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习目标
1. 通过时间轴和各种主题的地图,了解冷战过程中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与空间位置,形成对冷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时空观念。 2. 通过阅读材料,解读图片,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综合国力、战略目标与战后美苏冷战之间的关系。 3. 通过解读材料,提取信息,阐述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西欧、日本、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崛起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4. 通过对冷战中典型事件的学习,感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重要性,理解当前国际秩序呈现的多极化趋势。
课前学习任务
1. 知道本课学习目标(看学习单——了解); 2. 通读教材了解本课基本史实(看教材——了解); 3. 了解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演变的过程(回顾初中所学知识)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本课四大关键问题】
1.冷战的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到底从苏联的行为中发现了什么样的威胁而要采取遏制政策? 2.对抗与共生:美苏关系如此紧张,时人如此担心,为什么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3.共生中发展:为什么说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还有哪些力量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 4.历史的启示:冷战给后人留下了哪些重要启示,当前中美关系如此紧张,如何避免“新冷战”?
【学习任务二:分析冷战的起源】 1.问题1:根据材料及课本P109学思之窗,指出斯大林最关注什么问题? 2.问题2:乔治 凯南判断苏联扩张会造成什么后果? 3.问题3:造成美苏战略互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习任务三:分析对抗与共生】
1.小组活动,步骤: (1)自主阅读课本110页; (2)和小组同伴讨论,进行怎样的知识梳理最能展示美苏冷战的主要表现? (3)派代表展示你们讨论的成果; (4)语言简练、重点突出,时间为3分钟左右。
问题4:你倾向于哪一种梳理方式?为什么? 2.问题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巴导弹危机没有演变成核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3.问题8:危机最终以苏联妥协撤走导弹而结束,结合漫画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习任务四:分析共生中发展】 1.问题8:从建国后的外交史实来看,中国外交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弱? 2.问题9:从中国外交政策的改变和逐步崛起,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3.问题10:同时期,还有哪些新兴力量在崛起?有何影响? 【学习任务五:分析当前国际形式】 1.冷战结束了吗?
推荐的学习资源
1.教材补遗
【铁幕演说】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精心安排的杰作。杜氏意在利用丘吉尔这位著名的“反共斗士”投石问路。丘吉尔在演说中不仅充分表达了英国的意愿,同时也道出了美国想说而不便公开说的主张,适应了杜鲁门政府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 咨文阐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由此可见,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与美国当时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美国妄图独霸世界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马歇尔计划 】 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二战后的美国凭借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其东欧卫星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目的:其推动西欧国家经济联合自强(欧共体成立背景之一,美国把西欧各国经济联合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认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可以长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繁荣),扶持西欧各国恢复经济,利用西欧抵抗苏联扩张,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意识形态说”或“抗衡苏联说”。美国认为经济贫穷、混乱是共产主义革命的温床)。其二,使得西欧国家在经济上依赖美国,便于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控制西欧说”)。其三,发展美国经济,方便美国商品、资金进入欧洲(“经济扩张说。”美国要保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就必须有一个稳定和日益扩大的国际市场,否则30年代大危机将会重演。欧洲是美国最大的传统市场)。 影响:其一,加速了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其二,推动了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促进西欧一体化说”)。其三,加速了欧洲的分裂,欧洲分裂为两个不同经济的政治集团(“加速欧洲分裂说”)。其四,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峙(“加速冷战说”)。其五,有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援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美国的粮食、饲料、肥料、原料、半成品、机器等)。 2.纪录片与书籍 (1)纪录片:《启示录:冷战 1945-1991》、《冷战风云录》 (2)书籍:沈志华:《冷战五书》、《长和平:冷战史考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