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命题的首选——科技前沿与诺贝尔奖-备战2024年高三高考生物学三轮冲刺复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创新命题的首选——科技前沿与诺贝尔奖-备战2024年高三高考生物学三轮冲刺复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创新命题的首选——科技前沿与诺贝尔奖
一、为什么考——价值素养导引
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到社会 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高考生物试题中也会出现以诺贝尔奖、最新科研成果等为 信息载体,考查对相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及获取信息能力,这也是对“生命观念、
社会责任 ”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具体体现。
此类试题主要以近年或最新生物相关研究成果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相关研究为题材,但 考查的具体内容往往涉及课标要求的核心知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要理解并掌握教材核心 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平时加强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训练,从而高效快速解
题。
二、怎么考——考点考法预测
一、选择题
1.据报道,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合成植物叶绿素的动物——海蛞蝓。海蛞蝓可能是从
其吃掉的颤藻等生物身上获取了合成叶绿素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颤藻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
B .颤藻与海蛞蝓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相同
C .与颤藻相似,海蛞蝓体细胞可能也具有溶酶体和叶绿体
D .未合成叶绿素的海蛞蝓不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但仍能合成 ATP
2 .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可以基因编码的光敏蛋白(PSP),成功模拟了光合系统的部分 过程。在光照条件下, PSP 能够将 CO2 直接还原, 使电子传递效率和 CO2 还原效率明显提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自然光合系统只能还原 C3 ,而光敏蛋白可直接还原 CO2
B .黑暗条件下自然光合系统中的暗反应可持续进行,而光敏蛋白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照
C .光敏蛋白与自然光合系统中光合色素、 [H]和 ATP 等物质的功能相似
D .该研究为减轻温室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3 .科学家将相关基因导入体细胞,使其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将 iPSC 与心肌细 胞融合,获得杂交细胞(Hybridcell) 。一定条件下分别诱导 iPSC 和杂交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统计其分化率,结果如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iPSC 和杂交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iPSC 和杂交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
C .诱导 20 d 后 iPSC 和杂交细胞都不再分化
D .临床使用前需评估两种细胞致癌的风险
4 .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位于 22 号染色体上的抑癌基因 DEPDC5,揭示了
DEPDC5 突变与胃肠道间质细胞癌变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胃肠道间质细胞发生癌变,其细胞周期变短,分裂速度明显加快
B .癌变的胃肠道间质细胞易扩散和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
C.DEPDC5 编码的蛋白质会促进胃肠道间质细胞的异常增殖
D .致癌因子可以引起 DEPDC5 的突变
5.科学家通过体外诱导技术, 将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白色和褐色脂肪细胞, 两种脂肪
细胞都是胰岛素的靶细胞。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受精卵相比,多能干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
B .与脂肪细胞相比,多能干细胞中某些基因不表达
C .白色和褐色脂肪细胞功能不同,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质中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糖类转化为脂肪
6.研究发现, 癌细胞可以释放一种叫“骨桥蛋白 ”的蛋白质, 这种蛋白质会唤醒“体内
休眠的癌细胞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抑制癌细胞中“骨桥蛋白 ”的合成和分泌是防止癌细胞扩散的有效途径
B .休眠的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可能有与“骨桥蛋白 ”结合的受体蛋白
C .参与“骨桥蛋白 ”合成和加工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 .癌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把“骨桥蛋白 ”释放到细胞外
7 .我国科学家通过刺激雌鼠甲的卵细胞使之能进行有丝分裂,培养了卵生胚胎干细胞, 然后修改该细胞的基因,使这些细胞具备精子的功能,最后将这些细胞注入雌鼠乙的卵细胞 中, 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两个“母亲 ”的小鼠。已知小鼠有 20 对染色体。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 .得到的子代都是雌性
B .该方法繁殖产生的小鼠体细胞中有 40 条染色体
C .正常情况下,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 一半来自卵子
D .正常情况下,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之一的细胞质
8.囊泡运输调控机制是指某些分子与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 而是依赖围绕在细胞膜 周围的囊泡进行传递运输。囊泡通过与目标细胞膜融合,在神经细胞指令下可精确控制激素、
酶、神经递质等分子传递的恰当时间与位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些分子与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需经囊泡运输的事实表明囊泡运输的物质是
生物大分子
B .分泌蛋白先在内质网内形成成熟的空间结构,再借助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
C .细胞内的膜性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如蛋白质、脂类),与囊泡运输机制无关
D .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是通过囊泡转运来完成的
9.科学家利用果蝇幼虫某细胞作为研究系统, 发现必需氨基酸摄入不足是造成营养不良 人群患上脂肪肝的“罪魁祸首 ”。当必需氨基酸匮乏时,肝细胞中的 E3 泛素连接酶 Ubr1 会 失活, 不能催化脂滴保护蛋白 Plin2 的泛素化降解(某蛋白连接上泛素后即可被降解),从而造
成脂肪肝。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必需氨基酸不能来自非必需氨基酸的转化,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
B .Ubr1 在催化 Plin2 的泛素化降解过程中为 Plin2 提供能量
C .Plin2 不能降解会抑制脂肪的分解,导致肝脏脂肪堆积
D .Ubr1 可能是必需氨基酸受体,能与必需氨基酸结合并被激活
10.某学术期刊曾发表论文称, 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的皮肤类器官在培养 4~5 个月 后,会形成多层皮肤组织,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经元回路,是迄今最逼真的人皮肤类器官。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能干细胞形成多层皮肤组织的过程中,遗传物质通常会发生改变
B .多能干细胞培养形成多层皮肤组织,说明了动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C .给烧伤病人移植自身多能干细胞培养成的皮肤类器官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D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为人体内所需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11.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 细胞)获得成功, hiHep 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等。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 .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B .人成纤维细胞与 hiHep 细胞的核 DNA 完全相同
C .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 hiHep 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D .hiHep 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将血清白蛋白运出细胞
12.慕尼黑工业大学安德里亚斯 ·鲍施教授研究小组构建了一些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 “类细胞 ”,“类细胞 ”的膜成分与正常细胞膜类似, 也含有一些有机物和某种能源物质。下
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类细胞 ”膜的基本支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
B .“类细胞 ”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特性
C .“类细胞 ”在 K+溶液中无法吸收 K+可能是缺少运输 K+ 的载体
D .“类细胞 ”中含有的某种能源物质很可能是 ATP
13 .迁移体是中国科学家新发现的一种胞外分泌囊泡。研究发现,快速迁移的细胞会通 过身后长长的收缩纤维管道持续把胞内物质运送到迁移体中,随后收缩纤维管断裂,迁移体 被释放,继而被胞外空间或其他细胞摄取。研究表明,迁移体中有细胞因子、大量病变的线
粒体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代谢旺盛且运动较多的细胞产生的迁移体可能较多
B .迁移体的存在有利于细胞对线粒体的质量监控
C .迁移体可以参与不同细胞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
D .迁移体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4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研究果蝇的羽化(从蛹变为蝇)昼夜节律过程中,克隆出野生型昼 夜节律基因 per 及其三个等位基因 pers 、perL 、perO1。通过实验验证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野生型果蝇的羽化节律周期为 24 h,突变基因 pers 、perL 、perO1 分别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
周期变为 19 h 、29 h 和无节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等位基因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 .不可用果蝇的羽化节律性状和眼色性状来研究自由组合定律
C .以上不同羽化节律周期的四个品系的果蝇自由交配若干代后, 种群基因型共有 14 种
D .纯合 pers 突变体果蝇与纯合野生型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F1 果蝇的羽化节律周期一
定不同的是雌果蝇
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癌细胞免疫疗法。其在小鼠实验中发现:T 细 胞上的 CTLA-4 蛋白能阻止 T 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为“刹车分子 ”,只要 使用 CTLA-4 抗体抑制 CTLA-4 蛋白, 就能激活 T 细胞, 使发挥免疫作用的 T 细胞持续攻击
癌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 细胞在接受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可形成效应 T 细胞
B .激活 T 细胞并持续攻击癌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控功能
C .使用 CTLA-4 抗体能解除 CTLA-4 蛋白的“刹车 ”作用
D .过度活跃的效应 T 细胞并不会攻击人体正常组织细胞
16 .某科学家在某杂志发表论文,宣布成功制造了人造叶绿体,并利用光和该系统实现
了 CO2 到有机物的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EM 模块具有吸收和转换光能的作用
B .CETCH 循环模块需要 TEM 模块生成的[H]来还原 CO2
C .在同等条件下人造叶绿体可能比植物叶肉细胞积累的有机物更多
D .若人造叶绿体得以广泛运用, 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17 .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是在单细胞水平对全基因组进行扩增与测序的一项新技 术。其原理是将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微量全基因组 DNA 进行扩增。用 DNA 测序仪测定的某 DNA 分子片段上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TGCGTATTGG)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 .图乙显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 CCAGTGCGCG
B .DNA 测序的原理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法医学上的亲子鉴
定等
C .在读取 DNA 测序仪的结果时需要知道不同位置所表示的碱基种类
D .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可以弥补传统基因组测序需要提取大量细胞中 DNA 的缺点
18.丙肝病毒(HCV)是一种正链 RNA 病毒(+RNA 病毒),整个病毒呈球形, 在核衣壳外 包含衍生于宿主细胞的脂双层膜(即包膜),膜上插有病毒基因组编码的糖蛋白,能侵染人肝 细胞导致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 是 HCV 入侵 细胞的重要受体之一,使用 siRNA 降低 Sec24C 表达或使用抑制剂削弱 COPⅡ运输通路均能
减少 Claudin-1 在细胞表面的定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CV 的 RNA 和包膜均含有 P 元素
B .HCV 中的基因能指导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 的合成
C .HCV 侵染人体肝细胞, 而不侵染人体的其他细胞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
执行情况不同
D.使用 siRNA 降低 Sec24C 表达或使用抑制剂削弱 COPⅡ运输通路能抑制 HCV 的入侵
19 .心肌细胞可使不会搏动的 E 细胞跟着一起同步搏动, 而对 L 细胞无此作用。细胞的
同步搏动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某科研小组将 L 细胞和 E 细胞融合为 LE 细胞,将 LE 细胞与 E 细胞融合为 LEE 细胞,将 LE 细胞和 L 细胞融合为 LLE 细胞,融合产生的杂种细 胞的膜蛋白混杂分布;将 E 、L 、LE 、LEE 和 LLE 细胞分别和心肌细胞一起培养时,同步搏
动细胞的百分率的大小为 E>LEE>LE>LLE>L。据此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杂种细胞膜蛋白混杂分布,表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LEE 细胞膜上与搏动相关的膜蛋白数量多于 LLE 细胞
C .心肌细胞能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支配其他细胞的同步搏动
D .不同细胞间出现同步搏动的过程可能伴随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0 .我国科学家在研究水稻杂种不育现象时发现,品种甲 7 号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基因 ORF2 和 ORF3 分别编码毒蛋白和解毒蛋白,它们分别在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花粉 细胞中表达,解毒蛋白会自动消除毒蛋白的毒害作用,使花粉细胞顺利完成发育;水稻品种
乙 7 号染色体相应位点上只有编码无毒蛋白的基因 orf2 而无基因 ORF3 及其等位基因。
品种甲、乙的杂交种(如图)虽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部分花粉不育(不考虑突变和片段
互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稻品种甲与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ORF2 、orf2 与 ORF3 是一组复等位基因
C .F1 产生的含基因 orf2 的花粉可育
D .F1 产生的含基因 ORF2 的花粉可育
二、非选择题
21 .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发表了有关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的重大科技突破成果论 文,引起全球关注。该科研团队设计出 11 步反应的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光合作用(A)和人
工合成淀粉的过程(B)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 反应场所在 。图中人工固定 CO2 合成糖 类的反应过程与卡尔文循环相似,可以推测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应加入 ,
反应才能高效完成,加入该类物质的催化是人工合成淀粉的核心技术。
(2)植物细胞中的 能吸收、转化、利用太阳能, 光反应阶段将太阳能转变为
。研 究者在人工合成淀粉过程 中 ,首先利用太 阳能发 电 ,然后利用 电能制
,再用于合成反应。
__________
(3)若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量相等的情况下,人工合成淀粉的积累量 (填
“ 高 于 ”“ 低 于 ” 或 “ 等 于 ”) 植 物 , 原 因 是

(4)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 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条件下, 理论上 1 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 年产淀粉量相当于 5 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产量(按中国玉米淀粉平均亩产量计算)。人工合 成途径由于对环境中水的依赖程度较低,在沙漠等缺水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此推测该
技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两点)。
22 .在“天宫课堂 ”第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进行了“太空细胞学 ”实验。回答
下列问题:
(1)航天员展示了荧光显微镜下发出一闪一闪荧光的心肌细胞(已通过基因工程导入荧光 蛋白基因)画面。心肌细胞发出一闪一闪荧光的原理是自律性心肌细胞会由于 内流而 自发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发放生物电,生物电又可激发心肌细胞内的荧光蛋白发出荧光。荧
光闪烁的频率可用于判断心肌细胞的 。
(2)前期研究发现, 在失重条件下, 心肌细胞培养 96 h 后凋亡率显著增加。为探究其机制, 科学家检测了模拟失重条件下培养 96 h 的心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如图 1 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失重条件下心肌细胞凋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研究模拟失重条件下槲皮素(Q)对心肌细胞收缩力的保护作用,用不同浓度的槲
皮素处理模拟失重条件下的细胞, 结果如图 2 所示, 该结果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创新命题的首选——科技前沿与诺贝尔奖
一、为什么考——价值素养导引
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到社会 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高考生物试题中也会出现以诺贝尔奖、最新科研成果等为 信息载体,考查对相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及获取信息能力,这也是对“生命观念、
社会责任 ”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具体体现。
此类试题主要以近年或最新生物相关研究成果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相关研究为题材,但 考查的具体内容往往涉及课标要求的核心知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要理解并掌握教材核心 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平时加强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训练,从而高效快速解
题。
二、怎么考——考点考法预测
一、选择题
1.据报道,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合成植物叶绿素的动物——海蛞蝓。海蛞蝓可能是从
其吃掉的颤藻等生物身上获取了合成叶绿素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颤藻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
B .颤藻与海蛞蝓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相同
C .与颤藻相似,海蛞蝓体细胞可能也具有溶酶体和叶绿体
D .未合成叶绿素的海蛞蝓不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但仍能合成 ATP
解析:选 C 颤藻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 A 正确。颤藻 与海蛞蝓遗传物质都是 DNA,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相同, B 正确。颤藻为原核生物, 无叶绿 体和溶酶体;海蛞蝓是一种动物,其可能是从吃掉的颤藻等生物身上获取了合成叶绿素的基 因,但不具有叶绿体,C 错误。未合成叶绿素的海蛞蝓不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但仍能通
过呼吸作用合成 ATP ,D 正确。
2 .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可以基因编码的光敏蛋白(PSP),成功模拟了光合系统的部分 过程。在光照条件下, PSP 能够将 CO2 直接还原, 使电子传递效率和 CO2 还原效率明显提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自然光合系统只能还原 C3 ,而光敏蛋白可直接还原 CO2
B .黑暗条件下自然光合系统中的暗反应可持续进行,而光敏蛋白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照
C .光敏蛋白与自然光合系统中光合色素、 [H]和 ATP 等物质的功能相似
D .该研究为减轻温室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解析:选 B 自然光合系统只能还原 C3 ,而由题干信息可知, PSP 能够将 CO2 直接还原,
A 正确;黑暗条件下自然光合系统中的暗反应由于缺少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H],无法持续 进行, B 错误;在光照条件下,PSP 能够将 CO2 直接还原, 说明光敏蛋白与自然光合系统中 光合色素、[H]和 ATP 等物质的功能相似,C 正确;温室效应是由 CO2 过量排放导致的,该
研究为减轻温室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D 正确。
3 .科学家将相关基因导入体细胞,使其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将 iPSC 与心肌细 胞融合,获得杂交细胞(Hybridcell) 。一定条件下分别诱导 iPSC 和杂交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统计其分化率,结果如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iPSC 和杂交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iPSC 和杂交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
C .诱导 20 d 后 iPSC 和杂交细胞都不再分化
D .临床使用前需评估两种细胞致癌的风险
解析:选 C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iPSC 和杂交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是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A 正确;结合图示可知, iPSC 和杂交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 B 正确; 诱导 20 d 后 iPSC 和杂交细胞的分化率都趋于稳定,依然可能向其他组织细胞分化,C 错误; iPSC 是将相关基因导入体细胞而获得,杂交细胞是 iPSC 与心肌细胞的融合细胞,将两种细
胞引入机体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临床使用前需评估两种细胞致癌的风险, D 正确。
4 .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位于 22 号染色体上的抑癌基因 DEPDC5,揭示了
DEPDC5 突变与胃肠道间质细胞癌变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胃肠道间质细胞发生癌变,其细胞周期变短,分裂速度明显加快
B .癌变的胃肠道间质细胞易扩散和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
C.DEPDC5 编码的蛋白质会促进胃肠道间质细胞的异常增殖
D .致癌因子可以引起 DEPDC5 的突变
解析:选 C 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 胃肠道间质细胞发生癌变,其细胞周期变短,分裂 速度加快, A 正确;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易扩散和转移, B 正确; DEPDC5 属于抑癌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会抑制细胞的异常增殖, C 错误;细胞癌变 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累积引起的,致癌因子可以引起 DEPDC5 的突变,进
而引起细胞癌变, D 正确。
5.科学家通过体外诱导技术, 将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白色和褐色脂肪细胞, 两种脂肪
细胞都是胰岛素的靶细胞。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受精卵相比,多能干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
B .与脂肪细胞相比,多能干细胞中某些基因不表达
C .白色和褐色脂肪细胞功能不同,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质中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糖类转化为脂肪
解析:选 D 与受精卵相比,多能干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A 正确;由于基因的选择 性表达,与脂肪细胞相比,多能干细胞中某些基因不表达,B 正确;白色和褐色脂肪细胞功 能不同,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 正确;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膜中的特异性受体结
合后,促进糖类转化为脂肪, D 错误。
6.研究发现, 癌细胞可以释放一种叫“骨桥蛋白 ”的蛋白质, 这种蛋白质会唤醒“体内
休眠的癌细胞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抑制癌细胞中“骨桥蛋白 ”的合成和分泌是防止癌细胞扩散的有效途径
B .休眠的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可能有与“骨桥蛋白 ”结合的受体蛋白
C .参与“骨桥蛋白 ”合成和加工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 .癌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把“骨桥蛋白 ”释放到细胞外
解析:选 D “骨桥蛋白 ”会唤醒“体内休眠的癌细胞 ”,因此抑制癌细胞中“骨桥蛋白 ” 的合成和分泌是防止癌细胞扩散的有效途径,A 正确;休眠的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可能有与 “骨桥蛋白 ”结合的受体蛋白,B 正确;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 体合成肽链→ 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内质网“出芽 ”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 出芽 ”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 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参与“骨桥蛋白 ”合成和加工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
尔基体和线粒体, C 正确;癌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把“骨桥蛋白 ”释放到细胞外, D 错误。
7 .我国科学家通过刺激雌鼠甲的卵细胞使之能进行有丝分裂,培养了卵生胚胎干细胞, 然后修改该细胞的基因,使这些细胞具备精子的功能,最后将这些细胞注入雌鼠乙的卵细胞 中, 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两个“母亲 ”的小鼠。已知小鼠有 20 对染色体。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 .得到的子代都是雌性
B .该方法繁殖产生的小鼠体细胞中有 40 条染色体
C .正常情况下,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 一半来自卵子
D .正常情况下,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之一的细胞质
解析:选 D 由于子代小鼠是由两个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其性染色体组成为 XX,因此 得到的子代都是雌性, A 正确;小鼠有 20 对染色体,该方法繁殖产生的小鼠是由两个卵细胞 结合组成的细胞发育形成的,因此其体细胞中有 20 对、40 条染色体,B 正确;正常情况下,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子,C 正确;由于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
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的,因此正常情况下,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大于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之一的
细胞质, D 错误。
8.囊泡运输调控机制是指某些分子与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 而是依赖围绕在细胞膜 周围的囊泡进行传递运输。囊泡通过与目标细胞膜融合,在神经细胞指令下可精确控制激素、
酶、神经递质等分子传递的恰当时间与位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些分子与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需经囊泡运输的事实表明囊泡运输的物质是
生物大分子
B .分泌蛋白先在内质网内形成成熟的空间结构,再借助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
C .细胞内的膜性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如蛋白质、脂类),与囊泡运输机制无关
D .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是通过囊泡转运来完成的
解析:选 D 经囊泡运输的不一定是生物大分子,如神经递质是小分子化合物,A 错误; 分泌蛋白先在内质网内经过初步加工,然后再借助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形 成成熟的空间结构,B 错误;细胞内的膜性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往往通过囊泡运输机制进 行,如内质网加工形成的蛋白质可通过囊泡运往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C 错误;细胞膜上的 载体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通过内质网加工,然后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加
工完成再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上的, D 正确。
9.科学家利用果蝇幼虫某细胞作为研究系统, 发现必需氨基酸摄入不足是造成营养不良 人群患上脂肪肝的“罪魁祸首 ”。当必需氨基酸匮乏时,肝细胞中的 E3 泛素连接酶 Ubr1 会 失活, 不能催化脂滴保护蛋白 Plin2 的泛素化降解(某蛋白连接上泛素后即可被降解),从而造
成脂肪肝。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必需氨基酸不能来自非必需氨基酸的转化,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
B .Ubr1 在催化 Plin2 的泛素化降解过程中为 Plin2 提供能量
C .Plin2 不能降解会抑制脂肪的分解,导致肝脏脂肪堆积
D .Ubr1 可能是必需氨基酸受体,能与必需氨基酸结合并被激活
解析:选 B 必需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A 正 确;Ubr1(E3 泛素连接酶)在催化 Plin2 的泛素化降解过程中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 提供能量,B 错误;Plin2 如果不能降解就会造成脂肪肝,故可推测 Plin2 不能降解会抑制脂 肪分解, C 正确;当必需氨基酸匮乏, Ubr1 会失活, 只有结合必需氨基酸才能起作用, 故 Ubr1
可能是必需氨基酸受体,能与必需氨基酸结合并被激活, D 正确。
10.某学术期刊曾发表论文称, 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的皮肤类器官在培养 4~5 个月 后,会形成多层皮肤组织,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经元回路,是迄今最逼真的人皮肤类器官。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能干细胞形成多层皮肤组织的过程中,遗传物质通常会发生改变
B .多能干细胞培养形成多层皮肤组织,说明了动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C .给烧伤病人移植自身多能干细胞培养成的皮肤类器官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D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为人体内所需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解析:选 C 多能干细胞形成多层皮肤组织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只是基 因的选择性表达,A 错误;多能干细胞培养形成多层皮肤组织,不能体现全能性,B 错误; 给烧伤病人移植自身多能干细胞培养成的皮肤类器官,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C 正确;研究 结果表明,多能干细胞能形成多层皮肤组织,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经元回路,但不能说明
其能分化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D 错误。
11.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 细胞)获得成功, hiHep 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等。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 .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B .人成纤维细胞与 hiHep 细胞的核 DNA 完全相同
C .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 hiHep 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D .hiHep 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将血清白蛋白运出细胞
解析:选 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人成纤维细胞可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 细胞),且 hiHep 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这说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人成纤维 细胞与 hiHep 细胞的核 DNA 完全相同,只是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 hiHep 细胞, hiHep 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 但不能形成完整个体, 因此并未体现细胞的
全能性;血清白蛋白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
12.慕尼黑工业大学安德里亚斯 ·鲍施教授研究小组构建了一些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 “类细胞 ”,“类细胞 ”的膜成分与正常细胞膜类似, 也含有一些有机物和某种能源物质。下
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类细胞 ”膜的基本支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
B .“类细胞 ”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特性
C .“类细胞 ”在 K+溶液中无法吸收 K+可能是缺少运输 K+ 的载体
D .“类细胞 ”中含有的某种能源物质很可能是 ATP
解析:选 B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类细胞 ”的膜成分与正常细胞膜类似,膜的基本支 架都应该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 A 正确; “类细胞 ”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依赖于膜的流 动性实现,B 错误;“类细胞 ”的膜成分与正常细胞膜类似,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 透过性。 “类细胞 ”在 K+溶液中无法吸收 K+可能是缺少运输 K+的载体, C 正确;细胞的直
接能源物质是 ATP ,“类细胞 ”中含有的某种能源物质很可能是 ATP ,D 正确。
13 .迁移体是中国科学家新发现的一种胞外分泌囊泡。研究发现,快速迁移的细胞会通 过身后长长的收缩纤维管道持续把胞内物质运送到迁移体中,随后收缩纤维管断裂,迁移体 被释放,继而被胞外空间或其他细胞摄取。研究表明,迁移体中有细胞因子、大量病变的线
粒体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代谢旺盛且运动较多的细胞产生的迁移体可能较多
B .迁移体的存在有利于细胞对线粒体的质量监控
C .迁移体可以参与不同细胞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
D .迁移体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解析: 选 D 代谢旺盛且运动较多的细胞需要的能量较多,其线粒体的数量可能较多,
迁移体中有细胞因子、大量病变的线粒体等,故推测代谢旺盛且运动较多的细胞产生的迁移 体可能较多, A 正确; 由于迁移体中有大量病变的线粒体,推测迁移体的存在有利于细胞对 线粒体的质量监控,B 正确;迁移体中有细胞因子等物质,释放后被胞外空间或其他细胞摄 取,故迁移体可以参与不同细胞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C 正确;迁移体是一种胞外分泌囊泡,
迁移体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D 错误。
14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研究果蝇的羽化(从蛹变为蝇)昼夜节律过程中,克隆出野生型昼 夜节律基因 per 及其三个等位基因 pers 、perL 、perO1。通过实验验证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野生型果蝇的羽化节律周期为 24 h,突变基因 pers 、perL 、perO1 分别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
周期变为 19 h 、29 h 和无节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等位基因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 .不可用果蝇的羽化节律性状和眼色性状来研究自由组合定律
C .以上不同羽化节律周期的四个品系的果蝇自由交配若干代后, 种群基因型共有 14 种
D .纯合 pers 突变体果蝇与纯合野生型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F1 果蝇的羽化节律周期一
定不同的是雌果蝇
解析: 选 D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 产生一个 以上的等位基因, A 正确;由于控制果蝇羽化节律性状的基因与控制眼色性状的基因均位于 X 染色体,故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即无法用于研究自由组合定律,B 正确;题干中不同羽化节律周期的四个品系的果蝇自由交配若干代后,雌果蝇的基因型有 10 种,雄果蝇的基因型有 4 种,故果蝇种群基因型共有 14 种,C 正确;纯合 pers 突变体果蝇 与纯合野生型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F1 果蝇中,雌果蝇基因型均为 XperXpers ,雄果蝇基因型
分别为 XperY 、XpersY,故 F1 果蝇的羽化节律周期一定不同的是雄果蝇, D 错误。
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癌细胞免疫疗法。其在小鼠实验中发现:T 细 胞上的 CTLA-4 蛋白能阻止 T 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为“刹车分子 ”,只要 使用 CTLA-4 抗体抑制 CTLA-4 蛋白, 就能激活 T 细胞, 使发挥免疫作用的 T 细胞持续攻击
癌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 细胞在接受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可形成效应 T 细胞
B .激活 T 细胞并持续攻击癌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控功能
C .使用 CTLA-4 抗体能解除 CTLA-4 蛋白的“刹车 ”作用
D .过度活跃的效应 T 细胞并不会攻击人体正常组织细胞
解析:选 D T 细胞在接受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可形成效应 T 细胞,A 正确;效应 T 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控功能, B 正确;T 细胞的 CTLA-4 蛋白能阻止 T 细胞攻击癌细胞,而 CTLA-4 抗体能抑制 CTLA-4 蛋白的作用, 因此使用 CTLA-4 抗体能解除 CTLA-4 蛋白的“刹车 ”作用, C 正确;若效应 T
细胞过度活跃,其会攻击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影响人体健康, D 错误。
16 .某科学家在某杂志发表论文,宣布成功制造了人造叶绿体,并利用光和该系统实现
了 CO2 到有机物的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EM 模块具有吸收和转换光能的作用
B .CETCH 循环模块需要 TEM 模块生成的[H]来还原 CO2
C .在同等条件下人造叶绿体可能比植物叶肉细胞积累的有机物更多
D .若人造叶绿体得以广泛运用, 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解析:选 B 分析题图,TEM 模块模拟光反应阶段,CETCH 循环模块模拟的是暗反应 阶段,故 TEM 模块具有吸收和转换光能的作用,并生成[H]和 ATP,用于暗反应阶段还原 C3 ,不能直接还原 CO2 ,A 正确,B 错误;同等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 有机物的同时也进行了细胞呼吸,消耗了一部分有机物,而人造叶绿体只进行光合作用,所 以在同等条件下人造叶绿体可能比植物叶肉细胞积累的有机物更多,C 正确;人造叶绿体只 吸收 CO2 ,不会进行细胞呼吸产生 CO2 ,若得以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碳排放,实
现碳中和, D 正确。
17 .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是在单细胞水平对全基因组进行扩增与测序的一项新技 术。其原理是将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微量全基因组 DNA 进行扩增。用 DNA 测序仪测定的某 DNA 分子片段上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TGCGTATTGG)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 .图乙显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 CCAGTGCGCG
B .DNA 测序的原理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法医学上的亲子鉴
定等
C .在读取 DNA 测序仪的结果时需要知道不同位置所表示的碱基种类
D .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可以弥补传统基因组测序需要提取大量细胞中 DNA 的缺点
解析:选 A DNA 测序是指分析特定 DNA 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腺嘌呤(A)、胸腺嘧 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G)的排列方式,根据图甲脱氧核苷酸链碱基排列顺序,推测图乙
显示的脱氧核苷酸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 CCAGTGCGCC ,A 错误。
18.丙肝病毒(HCV)是一种正链 RNA 病毒(+RNA 病毒),整个病毒呈球形, 在核衣壳外 包含衍生于宿主细胞的脂双层膜(即包膜),膜上插有病毒基因组编码的糖蛋白,能侵染人肝 细胞导致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 是 HCV 入侵 细胞的重要受体之一,使用 siRNA 降低 Sec24C 表达或使用抑制剂削弱 COPⅡ运输通路均能
减少 Claudin-1 在细胞表面的定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CV 的 RNA 和包膜均含有 P 元素
B .HCV 中的基因能指导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 的合成
C .HCV 侵染人体肝细胞, 而不侵染人体的其他细胞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
执行情况不同
D.使用 siRNA 降低 Sec24C 表达或使用抑制剂削弱 COPⅡ运输通路能抑制 HCV 的入侵
解析:选 B RNA 的元素组成为 C 、H 、O 、N 、P ,HCV 的包膜为衍生于宿主细胞的脂 双层膜,含有磷脂,磷脂的元素组成为 C 、H 、O 、N 、P,故 HCV 的 RNA 和包膜均含有 P 元素,A 正确;由题干信息“ 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 是 HCV 入侵细胞的重要受体之一 ”, 说明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 是位于宿主细胞膜上的,是由宿主的基因指导合成的,B 错误; 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都相同, HCV 侵染人体肝细胞, 而不侵染其 他细胞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即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 正 确;HCV 侵入机体需要借助细胞膜的识别作用,使用 siRNA 降低 Sec24C 表达或使用抑制剂 削弱 COPⅡ运输通路均能减少 Claudin-1 在细胞表面的定位, 从而通过阻止 HCV 与细胞膜的
识别而抑制 HCV 的入侵, D 正确。
19 .心肌细胞可使不会搏动的 E 细胞跟着一起同步搏动, 而对 L 细胞无此作用。细胞的 同步搏动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某科研小组将 L 细胞和 E 细胞融合为 LE 细胞,将 LE 细胞与 E 细胞融合为 LEE 细胞,将 LE 细胞和 L 细胞融合为 LLE 细胞,融合产生的杂种细 胞的膜蛋白混杂分布;将 E 、L 、LE 、LEE 和 LLE 细胞分别和心肌细胞一起培养时,同步搏
动细胞的百分率的大小为 E>LEE>LE>LLE>L。据此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杂种细胞膜蛋白混杂分布,表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LEE 细胞膜上与搏动相关的膜蛋白数量多于 LLE 细胞
C .心肌细胞能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支配其他细胞的同步搏动
D .不同细胞间出现同步搏动的过程可能伴随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选 C 融合产生的杂种细胞的膜蛋白混杂分布,说明膜蛋白处于运动状态,表明
细胞膜 具 有 一 定 的 流 动 性 ,A 正确; 因 为 同 步 搏 动 细胞 的 百 分 率 的 大 小 关 系 为
E>LEE>LE>LLE>L,表明融合细胞中 E 细胞的膜蛋白含量越高,同步搏动细胞的百分率越高, B 正确;心肌细胞非神经元细胞,不能合成神经递质,C 错误;心肌细胞搏动可使含 E 细胞
膜蛋白的细胞一起搏动, 表明心肌细胞与这些细胞间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信息交流, D 正确。
20 .我国科学家在研究水稻杂种不育现象时发现,品种甲 7 号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基因 ORF2 和 ORF3 分别编码毒蛋白和解毒蛋白,它们分别在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花粉 细胞中表达,解毒蛋白会自动消除毒蛋白的毒害作用,使花粉细胞顺利完成发育;水稻品种
乙 7 号染色体相应位点上只有编码无毒蛋白的基因 orf2 而无基因 ORF3 及其等位基因。
品种甲、乙的杂交种(如图)虽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部分花粉不育(不考虑突变和片段
互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稻品种甲与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ORF2 、orf2 与 ORF3 是一组复等位基因
C .F1 产生的含基因 orf2 的花粉可育
D .F1 产生的含基因 ORF2 的花粉可育
解析:选 D 品种甲、乙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 因此不存在生殖隔离, A 错误;基因 ORF2 与 orf2 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 ,ORF2 与 ORF3 是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 色体不同位置) ,orf2 与 ORF3 是非等位基因,B 错误;F1 的花粉母细胞中因含有基因 ORF2, 因此其产生的花粉中都含有毒蛋白(减数分裂过程已表达),含基因 orf2 的花粉因不能表达解 毒蛋白而不育,C 错误;F1 产生的含基因 ORF2 的花粉同时含有 ORF3 及其表达的解毒蛋白,
故可育, 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 .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发表了有关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的重大科技突破成果论 文,引起全球关注。该科研团队设计出 11 步反应的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光合作用(A)和人
工合成淀粉的过程(B)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 反应场所在 。图中人工固定 CO2 合成糖
类的反应过程与卡尔文循环相似,可以推测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应加入 ,
反应才能高效完成,加入该类物质的催化是人工合成淀粉的核心技术。
(2)植物细胞中的 能吸收、转化、利用太阳能, 光反应阶段将太阳能转变为 。研 究者在人工合成淀粉过程 中 ,首先利用太 阳 能发 电 ,然后利用 电 能制
,再用于合成反应。
(3)若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量相等的情况下,人工合成淀粉的积累量 (填
“ 高 于 ”“ 低 于 ” 或 “ 等 于 ”) 植 物 , 原 因 是

(4)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 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条件下, 理论上 1 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 年产淀粉量相当于 5 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产量(按中国玉米淀粉平均亩产量计算)。人工合
成途径由于对环境中水的依赖程度较低,在沙漠等缺水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此推测该
技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两点)。
解析:(1)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场所。光合作用的卡尔文循环需要多 种酶的催化, 图中人工固定 CO2 合成糖类的反应过程与卡尔文循环相似, 因此人工合成淀粉 过程中应加入各种相应的催化酶。(2)从图中可以看出, 人工合成淀粉利用了太阳能发电, 然 后利用电能将水分解成 O2 和 H2 ,再用于合成反应。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利用光合色 素吸收太阳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储存在 ATP 中的活跃化学能和储存在[H](或 H2)中的部分化 学能。(3)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量相等的情况下, 光合作用、人工合成淀粉两种途径 合成糖类相同,而人工合成淀粉途径没有细胞呼吸消耗糖类(或植物细胞呼吸消耗糖类),因 此淀粉的积累量更多。(4)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条件下, 人工合成淀粉途径淀粉产量高, 对环境 中水的依赖程度较低,可节约耕地和淡水;此外能缓解粮食危机,提高粮食安全水平;避免
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等。
答案:(1)叶绿体 各种相应的催化酶 (2)光合色素 化学能 [H](或 H2) (3)高于 两 种途径合成糖类相同, 而人工合成淀粉途径没有细胞呼吸消耗糖类(或植物细胞呼吸消耗糖类), 因此淀粉积累量更多 (4)节约耕地和淡水;缓解粮食危机,提高粮食安全水平;避免农药、
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
22 .在“天宫课堂 ”第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进行了“太空细胞学 ”实验。回答
下列问题:
(1)航天员展示了荧光显微镜下发出一闪一闪荧光的心肌细胞(已通过基因工程导入荧光 蛋白基因)画面。心肌细胞发出一闪一闪荧光的原理是自律性心肌细胞会由于 内流而 自发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发放生物电,生物电又可激发心肌细胞内的荧光蛋白发出荧光。荧
光闪烁的频率可用于判断心肌细胞的 。
(2)前期研究发现, 在失重条件下, 心肌细胞培养 96 h 后凋亡率显著增加。为探究其机制,
科学家检测了模拟失重条件下培养 96 h 的心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 1 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失重条件下心肌细胞凋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研究模拟失重条件下槲皮素(Q)对心肌细胞收缩力的保护作用,用不同浓度的槲
皮素处理模拟失重条件下的细胞, 结果如图 2 所示, 该结果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钠离子内流可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由于生物电可激发心肌细胞内的荧光蛋白 发出荧光,故闪烁的荧光可用于判断心肌细胞的跳动(收缩)频率。(2)分析图 1 可知,与对照 组相比,模拟失重组的 c-myc 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而转录因子 GATA-4 的相对表达量较低, 故推测失重条件下心肌细胞凋亡的原因是 c-myc 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和转录因子 GATA-4 的 相对表达量降低。(3)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模拟失重条件下槲皮素(Q)对心肌细胞收缩力的保 护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槲皮素的浓度,因变量是心肌细胞的收缩力,据图 2 可知,与对照 组相比,实验组的心肌细胞收缩力均有所增加,说明槲皮素对心肌细胞收缩有保护作用,且
在一定范围内,随槲皮素浓度的增加,该保护作用增强。
答案:(1)钠离子 跳动(收缩)频率(合理即可) (2)c-myc 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和转录因子 GATA-4 的相对表达量降低 (3)槲皮素对心肌细胞收缩有保护作用, 且在一定范围内, 随槲
皮素浓度的增加,该保护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