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课件(共32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课件(共32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结构
准确把握
第五课
第六、七课
核心问题: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
第四课
正确运用
有效进行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关于概念
关于判断
关于推理
方法:定义、划分
内涵与外延
含义
简单判断
语言表达方式
含义和基本特征
复合判断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推理
类比推理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复习

知识体系
准确把握概念
概念的概述
属性
概念的表达
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
外延
概念之间的
外延关系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
明确概念的方法
明确内涵的方法
——定义
定义的含义、构成和方法
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明确外延的方法
——划分
划分的含义、构成和方法
作出正确的划分的要求
概念是变化发展的

考点精讲
概念的概述
01
考点
(1)属性:
①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②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一)概念的含义
1.概念与属性
例:人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等动物。
依据“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一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才能产生“人”的概念。
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相关链接】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2.概念的表达
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
西红柿”和“番茄
(1)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对于苹果,我们可以用手摸到它的外形,用眼看到它的色泽,用舌品尝它的滋味。可是,对于头脑中的概念却看不见也摸不着,概念作为一种思想,必须用一种物质载体把它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因此,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
(2)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3) 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
【易混易错】:概念与语词
(1)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例如,对于苹果,我们可以用手摸到它的外形,用眼看到它的色泽,用舌品尝它的滋味。可是,对于头脑中的概念却看不见也摸不着,概念作为一种思想,必须用一种物质载体把它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被人们理解和掌握。
(2)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3) 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
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
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通常不表达概念。如:的、了、着、吧
【易混易错】比较概念与语词
(1)内涵:
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②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外延:
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
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也可以由此确定。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基本内容——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具有从属关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变关系。内涵越深越多,外延越窄;内涵越浅越少,外延越宽。
例如:“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内涵比“三角形”的内涵大,它在“三角形”的内涵的基础上增加了“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内涵,因而“直角三角形”的外延比“三角形”的外延小,它在“三角形”的外延中排除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反之“三角形”的内涵比“直角三角形”的内涵小,其外延比“直角三角形”的外延大。
知识拓展
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或能够活动之物。
无脊椎动物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
(1)相容关系:
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
①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③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B
A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A
A
A
B
B
B
包含关系
包含于关系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种类 内容 图示 举例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属种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 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蔬菜和辣椒
种属关系 辣椒和蔬菜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小学生和演员
【知识整合】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
(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
①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②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全异关系
A
B
表示为:A+B=C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A
B
A
B
C
C
表示为:A+B < C
明确概念的方法
02
考点
(1)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构成结构: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定义项
(3)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种差+属概念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
1.定义:
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定义项
艺术

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
文学
就是
种差
属概念
+
①这里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②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他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③“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如何正确地给概念下定义
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原因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定义过宽 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
定义过窄 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 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循环定义 定义项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否定定义 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 比喻定义 定义含混
要下一个正确的定义,
首先,应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工业部门就是社会生产部门。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单位。
工业部门就是从事机器制造的社会生产部门
乐观主义就是乐观主义的方式对待生活
偶数就是奇数加一所得的数,奇数就是偶数加一所得的数。
词不是句子。
哲学不是文学。
三好学生不是只爱学习的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含义:
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方法: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3)构成: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
1.划分
划分的标准:依照生产方式的不同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母项
子项
社会
分为
联项
(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规则四:子项的外延必须为不相容的关系
否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2.作出正确的划分的要求
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
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
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
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
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几大类。
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
某校高二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写下下面六句话,供同学们
分析:
①数学就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的科学;
②土豆就是马铃薯;
③逻辑学不是心理学;
④电视机可分为彩色、黑白、进口三种;
⑤工人——中国工人——四川工人;
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比较下列两组概念:
桌子——圆桌、方桌
桌子——桌腿、桌面
树——松树、柏树、桉树
树——树干、树叶、树根
划分
分解
划分
分解
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种概念,分解是把整体分为部分。划分和分解可用一种逻辑方法来检验、区分。划分和分解有相同的结构:A分为A1,A2,…,An。如果“Ai是A”(i=1,2,…,n),这一断定成立,则说明表达的是划分,否则不是。
小结:划分和分解的区别
概念划分时,子项与母项的关系必须属于种属关系。
思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旦确定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比如:交通工具)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变化发展的
(1)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解读:以交通工具为例,要认识交通工具这个概念,既要明确其本质属性(内涵),也要明确其都包括哪些(外延)】
(2)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3)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飞机
汽车
轮船
火车
马车

命题探究
(2022·江苏南通·高二期中)甲组同学用图表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组合中符合下图示意的是( )
A.S: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基本政治制度
B.S:国体P:政体
C.S:侵权责任P:违约责任
D.S:担保物权P:质权
D
种属关系
全异关系
交叉关系
下列选项中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能用以下图示表达的是
C
A.诗人 诗歌 诗集 B.绘画 音乐 艺术
C.教师 党员 女性 D.工人 农民 技工
诗人
诗歌
诗集
绘画
音乐
艺术
技工
农民
工人
(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末)“中国”和“山东省”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运用欧拉图表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图示表示正确的是( )
D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过去,我们在道德宣传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调,以至于不少人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发生人格分裂现象。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底线伦理”。根据你的理解,以下作为“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的是
A.底线伦理就是不偷盗、不杀人
B.底线伦理不是要求人无私奉献的伦理
C.如果把人的道德比作一座大厦,底线伦理就是该大厦的基础部分
D.底线伦理是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所应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D
(2022·全国)“期刊分为月刊和季刊。”这一划分( )
A.划分不全
B.划分标准不一
C.多出子项
D.越级划分
A
AC: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期刊除了月刊和季刊,还有周刊、双月刊等,题干材料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故A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
B: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期刊分为月刊和季刊。”这一划分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故B说法错误。
D: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期刊分为月刊和季刊。”这一划分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故D说法错误。
(2022·全国)我们给椅子下定义。首先,椅子是一种“家具”,“家具”是属概念,“椅子”是种概念。和椅子并列的家具还有桌子、床、橱柜、茶几等等,椅子和他们不同的特点就是“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这就是种差。椅子定义表述为“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家具”。这说明
①定义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②种差加属概念是有效的定义方法
③不能犯定义过宽的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①:“椅子是一种有靠肯、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家具”,这一定义揭示出了椅子与其他家具不同的特点,抓住了椅子的本质属性,①符合题意。
②:家具是属概念,椅子不同于其他家具的特征就是种差。“椅子是一种有靠肯、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家具”,这一定义说明种差加属概念是下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②符合题意。
③:题干强调的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未涉及“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选项与材料无关,③不合题意。④:题干强调的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未涉及定义不能用比喻这一逻辑规则。
(2022·江苏南通·高二期中)“白马非马”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是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逻辑问题。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战?”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公孙龙否认了白马与马的属种关系
②公孙龙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③公孙龙认为“马”与“白马”的内涵相同、外延不同
④若把“非”解读为“不等同于”,则白马非马的观点是正确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