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晨读暮诵清单--2024届高考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三轮冲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晨读暮诵清单--2024届高考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三轮冲刺

资源简介

(20)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4届高考历史晨读暮诵
考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背景 中国是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
历程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自治区设置 ①1947年5月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②1955年10月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③1958年3月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④1958年10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⑤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区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②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纳入法制轨道。
③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①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②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考点2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新时代 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部署 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共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即“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五个认同”)
中共十九大以来 ①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考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角度 1949年至1956年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外交原则和政策方针 ①外交原则: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1949.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6)。 ②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1949年上半年);“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 ①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1964年,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 ③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思想。
外交任务(或特点) 外交任务:①结束屈辱外交,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②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③冲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等。 外交特点: ①出现了以与亚非拉民族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外交特点: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迎来新中国又一次建交高潮
主要外交活动及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 ②1949-1950年,毛泽东访苏,中苏结盟。 ③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⑤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⑥1956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①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 ②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考点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和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成就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大国关系 进入21世纪,中国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发展中国家关系 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①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②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区域和国际合作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特点 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2.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背景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外交关系 大国关系: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周边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与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外交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中共十九大 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提出中国新方案 ①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②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題、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③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④中国倡议和推动的“一带路”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全球公共产品
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通过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