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素养目标】1.结合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及主要的劳作方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劳动工具的变化与主要劳作方式之间的关系。2.观察教材中本课的各种图片,了解历史上主要劳作方式的特点和概况,理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时空观念。3.认识生产工具变革和生产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育家国情怀。【必备知识】主学习·必备知识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农业领域1、耕作工具(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2)分类石器农具 特点 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制作方法 (1)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 (2)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青铜农具 产生 (1)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2)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特点 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铁制农具 出现及广泛使用 (1)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 赫梯人 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2)中国: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 灌钢法 制作的农具特点 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2、灌溉工具(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4)唐朝出现了 筒车 ,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二)畜牧业领域:古人用 圈厩 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类别 工具(或方式) 表现纺织 骨针 约3万年前,中国的 山顶洞人 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纺轮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纺车 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提花机 汉代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 提花机 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纺织机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陶瓷 坯车 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匣钵 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支钉 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冶炼 锻打 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打击金属原料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铸造 使用的工具包括把金属原料熔化的 坩埚 、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一)农业家庭式 庄园式中国 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 男耕女织 生产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西方 古希腊罗马时期,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 奴隶制 庄园;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易错辨析 小农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区别(1)小农经济: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庄园经济:以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庄园内的生产为主要内容,以土地关系为典型特征的经济形态。(二)手工业1.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的劳作。2.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的劳作。3.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 登记造册 进行管理。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起源较早,历史悠久。部门逐渐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分工日益细密,技术与水平不断提高。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并受农业生产的制约。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亚欧等许多国家。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多种经营模式并存。达标检测1.“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陈廷章《水轮赋》描述的是( )A.筒车 B.曲辕犁 C.翻车 D.水排2.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的劳作方式是( )A.农业集体劳作 B.农业家庭式劳作C.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D.农业庄园式劳作3.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类别 词及次数整地类农具词 耜(4次)钱(1次)镈(2次)收割类农具词 铚(1次)艾(1次)仓储类农具词 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诗歌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该水利工程修筑于A.春秋时期秦国B.春秋时期楚国C.战国时期秦国D.战国时期楚国5.西周时期出观“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春秋战国时期出观“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表明A.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B.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模式C.土地制度由国有制演变为地主私有制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6.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