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素养目标】1.运用表格和图片,结合中西方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2.搜集文字资料和历史图片,结合近代以来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辩证地认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和居住条件的改善2.难点: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基础知识】一、城市化的演进(一)城市化含义 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的漫长演进过程推动力 工业化 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表现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影响 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进程1851年 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1851年后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二战后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2007年 世界城镇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50.14%2.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化性质的 工商业城市 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 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 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 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一)居住条件改善原因 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表现 (1)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 钢筋混凝土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二)城市服务社区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生活服务 商业 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休闲文化娱乐 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场所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更加多样意义 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三、基础设施的发展(一)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二)表现达标检测1.19世纪以来,伦敦广泛流行用“城市之肺”比喻公园、公地等城市绿地,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者也极力利用这一比喻同城市绿地侵占者进行抗衡。这体现了英国( )A.阶级矛盾难以调和 B.工业化发展中价值观念冲突C.卫生改革成就显著 D.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停滞不前2.1917—1985年,苏联人口增长了0.6倍多,从1.63亿人增加到2.738亿。其中城市人口从0.291亿人增加到1.775亿人。据此可知苏联A.城市化进程较为显著 B.鼓励人口自由流动C.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 D.支持公民多生多育3.1961年、1963年、196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分别为19.3%、16.8%、18.0%,1965年与1960年相比,城市化水平下降了1.7个百分点。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 )A.经济发展模式变化 B.经济比例失调抑制工业化进程C.经济体制改革缓慢 D.苏联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4.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达成了一项关于改进人居质量的综合性规划。这项行动规划经参与会议的132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具体化为64条建议,涵盖六个领域:人居政策与策略;人居规划;机构与管理;住房、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服务;土地;公众参与。这项规划A.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B.有利于世界各国居住环境的改善C.说明城市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关注D.表明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5.如图是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据如图可知A.交通因素影响都城布局 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C.古代都城均是水运枢纽 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6.下表反映了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1926~1939年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年份 1917 1922 1926 1939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18% 16% 18% 32%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实施 B.新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C.计划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