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科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科书 书 名:科学 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浙教版学生信息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学习目标1. 体验声音是由物体运动产生的。 2. 通过实验观察,领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能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课前学习任务1.预习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了解身边的一种乐器及其发声原理。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 造声比赛——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声。1.将橡皮筋拉紧,拨动橡皮筋,观察。 2.振动水,观察。 3.向吸管内吹气时,观察。 【学习任务二】 准备好鼓,音叉,钵音碗,借助纸星星、水、乒乓球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1.将纸星星撒在鼓面上,敲击鼓面观察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将不发声的钵音碗接触悬挂的乒乓球,观察现象;用发声的钵音碗再次接触乒乓球时,观察现象,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3.吹笛子发出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但我们看不到空气柱振动,在笛膜上放一些面粉,面粉振动体现空气柱振动。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习任务三】 观看玻璃钟罩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学习任务四】 联系生活并设计实验证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 1.将铃锤浸没在水中,敲击,观察现象,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两耳塞上耳塞,咬住筷子接触钵音碗,敲击,观察现象,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习任务五】 观看声波模拟实验,理解声波形成的原理。 【学习任务六】 阅读声速表,思考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学习任务七】 思考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后,声音一定会消失吗?认识回声现象及其应用。推荐的学习资源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科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科书 书 名:科学 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浙教版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 质中的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③知道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概括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 设计实验方案,互相交流改进方案,自主实施方案。 4.态度责任:①了解我国在声学上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②感悟贝多芬取得音乐成就不易,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教学难点: 1. 知道波是传递声音的方式。2. 学生养成设计方案,自主实施方案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声音在我们身边 教师用八音盒播放《天空之城》。 学生观察琴弦的振动,感受声音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琴弦振动明显,学生初步感受声源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教师提问:声音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请同学们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选身边的器材或老师提供的器材,如橡皮筋、装水的瓶子、吸管、梳子、钢板尺等。 学生实验,并小组代表演示实验。 A组:手拨橡皮筋,发声时,橡皮筋在跳动,不发声时,静止不动。 B组: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按住音叉,振动停止。 C组:晃动水瓶,水振动发声,停止晃动,发声停止。 D组:吹吸管,空气柱振动发声,停止吹,发声停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实验中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振动。学生在实验中,眼看、耳听、触觉到的都是观察的内容。明确观察的目的,什么条件下有现象发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生动手实验,体会发声的特点。 教师提问:物体的发声一定振动吗?敲桌子、吹笔帽,能发出声音,却看不到振动,是不是还有一种类型的声音是物体不振动的?请你利用身边的器材或教师提供的器材证明发声物体在振动。小组交流后,请小组代表演示实验。 A组:将泡沫球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泡沫球在动,停止敲桌面,泡沫球停止跳动。 B组:用不发声的钵音碗靠近静止的竖直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依然静止;用发声的钵音碗再次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将钵音碗移开,乒乓球静止。说明发声的钵音碗在振动。 C组:吹笛子发出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但我们看不到空气柱振动,在笛膜上放一些面粉,面粉振动体现空气柱振动。 设计意图:将不易观察到的物理量转化为易观察的物理量,介绍研究方法。 教师: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停止。你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声现象,并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列举喉咙发声,蝉鸣、敲鼓敲锣。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从物理到生活。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 在学校里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大家的欢声笑语,但神舟十三号两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萍在月球上即使近在咫尺也听不到对方声音。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呢。 学生观察玻璃钟罩实验,能听到铃声变小了,瓶内的空气变少了。学生推理,如果真空,将不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提问:气体可以传声,那液体、固体可以传声吗? 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或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A组;将铃锤浸没在水中,敲击,仍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B组:两耳塞上耳塞,咬住筷子接触钵音碗,敲击,仍听到清晰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设计意图:观察与实践,体会声音传播的途径。 教师提问:能否再列举一些生活例子证明气体、液体、固体能传声? 学生举例风声、读书声、水下训练、助听器等。教师提出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一端,另一端靠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进行创作。《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在这时候创作的。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从物理到生活。 三、探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教师提问: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学生观看光斑实验、音响蜡烛实验、钢丝圈模拟声波实验,明白声音是以声波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声波向外传播,介质并未移动。 设计意图:用类比的方法,将看不见的物理现象直观演绎,即“看见声音”,大大降低了学生思维上的跨度。 四、探究声音传播的快慢 教师提问:为什么大象用脚听,可以更早知道危险来袭? 学生阅读表格,对比得出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规律。 教师提问: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声音会消失吗?播放回声视频。 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分析,寻找规律。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巩固性作业:完成学生资源中的作业练习。 2.实践性作业(二选一): ①查阅资料设计优良的“土电话”,并记录改进措施。 ②利用身边的器材,粗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作业练习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科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科书 书 名:科学 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浙教版学生信息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作业练习(一)巩固性作业练习: 1. 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2. 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 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木板 B.铁板 C.真空带 D.某种液体 4.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有诗云“潮 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的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 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 5. 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绳子中央,小华用铅笔轻轻击,小明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食指上,堵住双耳(如图乙),小华用相同的力量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敲击声响度变大。 (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选填:“固体”或“气体”)中传播的效果更好。 (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 6.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人要想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 的回声,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要0.1s。据此信息你能推算出我们与障碍物相隔多远时可以听到自己的回声吗?请在生活中找到并拍摄可以听到自己回声的建筑或障碍物。 (二)拓展实践作业: ①查阅资料设计优良的“土电话”,并记录改进措施。 ②利用身边的器材,粗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 1.C; 2.B; 3.C; 4.振动;空气 5.固体; C; 6.已知:发出的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是一个来回,所用时间为0.1s;所以单程的时间为t=0.05s;v=340m/s 因此: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为s=vt=340m/s х 0.05s=17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任务单.docx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docx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后练习.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