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从单元标题来看,民族交融和大一统是主题。民族交融状况、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成就均与当时的制度变革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一课强调的“民族交融”实际上就是华夏认同的加强。二、教材分析【链接旧知】 本课相关内容在初中都有详细的介绍。《三国鼎立》一课,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个子目介绍了三国的由来。《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分“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个子目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分“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子目,介绍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分“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目,介绍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史事。【立足单元】 单元标题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内容包含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的史实和概念有三国鼎立、孝文帝改革、贞观之治、安史之乱、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等。故根据本单元两个大概念“民族交融”和“大一统”,把本单元四节课的内容整合为三个主题:主题1: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制度创新;主题2:三国至隋唐的民族交融与社会发展;主题3: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新成就。此外,在设计第二单元的课程时,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各朝代、区域之间深层的历史关联。【聚焦本课】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子目的排列体现出该阶段朝代的更迭,但是这样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细节繁多,琐碎凌乱,教、学都不容易。故按照中国古代史学习的脉络,提取大概念来梳理本课内容,确定授课思路。欲将本课内容凝练为三条主题线索:“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这三条线索也可以实现前伸后延的扩展,是囊括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的历史线索。其中指向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与加强,这为大一统的重生之路提供了文化纽带。 本课还需引导学生注意深层的历史联系:第一,该时段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其余多数时间都是由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主导局势,形成比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国家呈现分裂状态。第二,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政权模式都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汉族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成分。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流亡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三、KUD模式下教学目标【学生将知道(K)】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序(政权)和空间(疆域)更迭的历史脉络,了解这一时期从分裂、战乱走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创新;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学生将理解(U)】 理解该时期的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理解在战乱、迁徙、杂居、交往中各民族共性增多,促进民族交融、制度创新、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理解“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多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同时培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意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生将能做(D)】 能够基于学科大概念“民族交融”“大一统”,从单元的角度出发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提炼单元主题,探索历史学习的方法,自主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建构;基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案列,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四、学情分析原有基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对此课所涉及知识点较为熟悉。同时,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接触到中国古代史学习的大概念与核心脉络“大一统”,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有了初步的认知。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对于历史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史料解读、辩证思考、二重证据法等也有了初步尝试,对于如何将学习内容结构化、谱系化也有了粗略的想法与初步的尝试。 现有困难:学生虽然对于基本史实有了了解,但多是浅层的分散性知识的生硬串联,对重要的逻辑关系、核心概念缺乏网络性联结与深度理解,灵活运用能力、归纳迁移能力依然有所欠缺。此外,对历史的认识还不够理性和客观,历史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是并不稳定,缺乏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系统分析,不能看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能独立分析历史问题。同时,由于所学局限,学生们并不能认识到人类社会中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具有相因相成、互相影响的交互性和整体性,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形成对历史客观全面的认识。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和南方的开发。 【难点】 理解民族认同与民族交融。六、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等,历史地图,相关学术研究(论文、专著),视频,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表格梳理法,文本解读法,问题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概念解析法 【课时安排】 本课将分为2个课时讲授。第一课时讲授“从政权更迭中看统一”与“从经济发展中看统一”,第二课时讲授“从民族交融中看统一”与“从华夏认同中看统一”。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 探究1 探究2 探究3 探究3 探究1 探究2 探究3 第2课时 探究1 探究2 探究3 探究4 探究1 【导入】 大家知道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吗?(王羲之)是的,这幅书法作品叫做《丧乱帖》,大家从右往左看,从原先相对规整的行书到越写越草,你觉得王羲之创作时的状态如何?(悲愤、痛苦) 为什么王羲之当时如此悲愤呢?因为王羲之在北方琅琊临沂的祖坟被刨了,而且是被一毁再毁,而他自己身处南方,不能奔驰前往整修祖墓,遂给友人写作信札,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老师引用这幅作品,主要是看到了“丧乱之极”四个字。从时代背景上看,“丧乱”表现在哪里?王羲之所处的历史时段是不是像他认为的那样“丧乱之极”呢?这节课我们回到1500年的那个时代,进行探究。 【呈现】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原文 一、从政权更迭中看统一 /西晋统一,前秦北魏统一北方,北周灭北齐/ (一)政权更迭的初认识 【引导】 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P28-32,完成任务: 请圈画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南朝开始、北魏统一北方等标志着政权更替的历史事件的时间点。 Q1:通过初步的梳理,你对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有统一的出现……)我们一起来梳理。 【呈现】 【引导】 现在,请大家结合时空坐标,在教材中圈出完成了“统一”的政权名称,可以是统一全国的,也可以是统一南方或北方的。 Q2:宏观来看,你又对这一时期的政局变换有了什么新认识?(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南北分裂,现短暂统一,最终走向统一。) (二)时空聚焦 △三国鼎立之势 【引导】 公元199年,东汉地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孙策、刘表、刘璋、马腾、公孙度以及袁绍和曹操。之后,他们互相征战,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教材P28有一张《三国鼎立形势图》中,请大家圈出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位置;在教材正文中,重点标注其政权的建立者。 【呈现】 魏国的政权,更加接近之前东汉统治的核心区域。孙权的吴国据于东南,刘备的蜀国据于西南,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 这一时期,我们还要注意到,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鲜卑族,他们与中原政权的分界线,大体以黄河为界。 Q3:观察下表,从人口、兵力来看,三国鼎立之势中,谁占上风?(魏国国力较强) △西晋短暂统一 【引导】 236年,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代称魏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但是西晋的统一确很短暂。晋武帝的时候,削弱士族力量,大封宗室,赋予宗室大权。291-306年,晋武帝死后,发生八王之乱。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呈现】 八王之乱 西晋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发起的动乱。前后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为汝南、楚、赵、齐等八位宗王。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呈现】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 五胡乱华 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永嘉南渡。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 请你结合所学,分析西晋统治如此短暂的原因。 内因: ①晋武帝实行分封制,宗室内部争夺中央权力,导致八王内乱。 ②晋惠帝昏庸,朝政腐败。(补充“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外因: ③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少数民族卷入内战,主导局势。 △东晋与南朝 【引导】 371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建康建立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时期有个显著的政治特征是“士族专权”。士族专权政治也存在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比如说南方,主要是王、谢两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这两个家族也出了一些名人,如王羲之、谢灵运等等。 【呈现】 材料 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 ——马端临《文献通考》 概念解析 士族:(士+族) 世代为官且名望显赫的富豪世家大族。 士族专权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引导】 士族作为当时的特权阶级,一般都出身于中下层贵族,有很好的教育条件,而且有很多文化修养和才能。因此,他们不仅在官场上享有特权,而且他们在当地还享有很大的声望与影响。他们凭借着自己家财万贯、名望显赫而成为当地望族,成为社会上最有势力之人的家族。所以士族又被称为门阀。后来,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的解体和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兴起,士族门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呈现】 士族专权局面的形成 (士族特权政治存在于整个魏晋南北朝) 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注意:门阀政治仅仅存在于东晋时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门阀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呈现】 材料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原因: ①儒学独尊,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 ②土地兼并的加剧; ③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④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 ⑤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遭到削弱; ⑥皇权相对削弱 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本质:封建社会维持豪强大地主统治的特级制度。 公元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他们均定都建康。 △十六国与北朝 【引导】 这一时期,也就是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十五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的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观察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的分界线已经推进到了什么流域?(淮河) 【呈现】 【引导】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淝水,在哪里?它在淮河流域,就是我们之前所见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一步步将边界推进到的地方。淝水之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个视频,了解一下! 【历史教学用】【部编版-七上-第19课】淝水之战 前秦 东晋_哔哩哔哩_bilibili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请大家关注,东晋的什么政治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呢?(门阀)是的,门阀政治是东晋时期的独特政治景观,他们本质上代表着谁的权力?(皇权) 【呈现】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历史进程1-4,描述北方政权更替的进程。 【呈现】 预设答案:北方由逐渐强大的北魏统一,后分裂为东魏、西魏,而后分别被北周、北齐取代。这一时期的南方呢,正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更替的时候。 【呈现】 (三)政权更迭再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统一是由北方政权实现的,之后隋朝实现国家的统一也是由北方政权实现的。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北方的人口、经济、地理位置、政治等优势进行思考。) ①北方经济比南方的发展水平高; ②北方人口多于南方; ③北方长时间是中国经济政治的中心,拥有人才优势; ④与少数民族长期共存,战争经验更加丰富。 【总结】 南朝与北朝的疆域演变,也为隋朝统一做了铺垫。大家回想一下,纵览时空格局,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的秦汉,下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兴盛的隋唐,是介于两个大一统王朝之间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特殊之处在于,对“大一统秩序”的进行了重整,秦汉时期的统一格局并没有随着东汉的覆亡而小时,而此后隋唐独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正发端于此,这也奠定了唐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梳理,我们需要明白:长时空大格局下,中国人对“大一统秩序”的追求是历史的常态。 二、从经济发展看统一 【引导】 教科书中,对于这一时代的描述文字有“战火连绵,形势动荡”。请大家阅读材料,深入历史情境,说一说你感触最深的场景是什么?理由何在? 【呈现】 材料1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创作于公元192年前后) 材料2 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大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在广大地区上,饿死、疫死以及被杀死的人,“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不再似人间世界。 ——《晋书·食货志》 材料3 451年,北魏攻宋,宋朝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都遭受大破坏。魏兵经过的郡县,房屋被烧毁,变成一片白地,春燕归来,只好在树上造巢。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六,参考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改写 材料4 据该书(《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一)南方经济的开发 【引导】 西晋末年,为了躲避大动乱、灾荒,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往南方。有数据统计,从永嘉之乱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就有一人迁徙至南方。这次事件也被称为“衣冠南渡”,是中国历史上因动乱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之一。(结合地图理解) 【呈现】 【引导】 大量北方民众迁至南方,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量人口的到来,需要获取生存资源,由此,也对南方地区进行了开发。请大家结合材料,分析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 【呈现】 材料一 丹阳湖地区范围十分宽广。在圩田开发以前,它是一片广阔的湖沼洼地。由于洼地平坦,土质肥沃,又有江湖浸润之利,水土资源十分优厚。 ——汪家伦《东晋南朝江南农田水利的发展》 材料二 在农业上,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复合式传播。 ——范依畴《衣冠南渡与南北融合》 材料三 (两晋)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比较)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分析 ①自然环境: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开发基础(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地广阔等)(客观)。 ②社会环境:社会安定,战乱少(客观)。 ③北民南迁:北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力等(主观)。 ④士族专权,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劳动人民辛勤劳作。(主观) 【引导】 南方开发的主体是“人”,开发的对象是南方这个整体的环境。因此,关于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条件来看。尤其注意“人”的行为,之后我们会碰到很多有关“人口迁移”的原因类题目作答,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人口代表着劳动力,劳动力是生产资源之一,他们掌握生产技术,形成一定的颁布。在分析经济原因时,这几个关键词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我们一起来看这则材料,这也是书本“学思之窗”的内容。请大家根据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说当时南方的经济成就。 【呈现】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分析 这段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上称为“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盛时期。反映了①社会治理有效;②农业大发展(主要是钱塘江下游平原、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中游平原);③城市发展;④农业、渔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非常繁荣。 (二)北方经济的恢复 【引导】 在南方经济开发的时候,北方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思考: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呈现】 材料一 《魏书·食货志》记载:(太和)九年, (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材料二 在北魏孝文帝末年到北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东魏杨两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 【引导】 进一步地,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分裂动荡的时代里,南方的经济会迎来大发展、北方的紧固迎来大恢复呢?史学家田余庆曾经作过这样的分析。这为我们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提供了更上位的认识。这一时期正是处于两次大一统时期的中间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是隋唐“大一统”重生之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这恰恰也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时期并不是中国古代史中“大一统”主题的断裂,而是需要放大历史发展规律潮流下从宏观上认识其历史意义。 【呈现】 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却往往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分裂时期的小国,为了自立自存,不得不勉力开发一些道路河渠等工程,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提供更高的经济、文化基础。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周期性发展过程。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三、从民族交融看统一 (一)民族交融的进程 【引导】 请大家观察下面两张图的北方地区,对比一下,结合所学描述一下这种现象?(内迁民族增多)是的,汉末三国时期,随着政局变幻,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南匈奴很多难民来到了并州这个地方,此时期民族实现初融,规模较小。两晋十六国时期,更多民族内迁,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政权的不断南移(黄河→淮河),民族交融的规模扩大,程度也不断加深。 【呈现】 【引导】 人的流动、交融也会带来文化、思想的流动与交融,请你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材料一 四三六年,魏灭北燕,北燕主冯弘族人冯业率三百人浮海归宋,居住新会(广东新会县),宋朝命冯业世为罗州(治石龙县,广东化县)刺史。冯氏非本地人,号令不行。高凉郡(广东阳江县)有“蛮”族部落十余万家,酋长冼氏。冼氏有女多智谋,善于用兵,梁末,罗州刺史冯宝娶冼氏女为妻。冼夫人约束冼氏部落使从民礼,冯氏政令才得行施。陈霸先起兵讨伐侯景,得冼夫人援助,冼夫人成为陈朝在岭南的重要支柱。冯氏数百人终于影响冼氏十余万家。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3页 【解读关键】冯氏与冼氏的通婚。 材料二 【解读关键】用前中原王朝政区名或国号、华夏国家的国号(文化认同)。 【呈现】 △重点概念 民族交融 指不同民族间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间的自然交融。 (二)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引导】 具体来说,少数民族汉化和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属于民族交融,但古代历次民族交融以汉族为核心。我们重点来认识一下“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 “胡人汉化” 请大家阅读书本P31-32,认真阅读孝文帝的推行的改革措施,从“政治”“文化”“社会”三方面进行梳理。 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 措施 ①政治:迁都洛阳;进一步采用汉制。 ②文化:改穿汉服;朝中禁止使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③社会:改汉姓;改籍贯;仿照汉族士族,定部分鲜卑贵族为一等高门;鼓励与汉族士族之间进行通婚;尊孔重儒,思想认同。 材料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意义 ①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汉人胡化” 【呈现】 材料一 材料二 高欢(鲜卑名贺六浑,496年—547年)的曾祖高湖降魏,祖高谧得罪,被迁徙到怀朔镇,到高欢时,一家完全鲜卑化……高欢凭借六镇鲜卑人建立起政权,他和他的继位诸子,预防被汉族融化,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齐文宣帝(高洋)的太子高殷,温和好学。齐文宣帝嫌高殷懦弱,得汉家(鲜卑人称汉族人为汉家)性质,不象是自己的儿子。高殷曾奉命去亲手杀人,高殷割了几刀,还没有割下头来。齐文宣帝大怒,拿马鞭打高殷,认为这是懦弱的表现,不堪继承自己的帝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 【引导】 Q1:从高欢的经历中,你能看出北魏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汉化过于激进) Q2:534年,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为什么孝文帝改革后短短40年,北魏就灭亡?你怎么看? ①极速汉化政策; ②改门第、允通婚的做法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把一大批军功贵族被排除在外,地位下降,离心力增强,政权内部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因为仿效士族制度,重视士族,导致重文轻武,迅速腐败僵化 Q3:有史家认为,是孝文帝的急速汉化改革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对此你怎么看? 【呈现】 ①形成历史结果的是“合力”(恩格斯语)。北魏灭亡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汉化改革。 ②改革要“善处反动”。孝文帝的改革事出空前,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带来很多弊病。(钱穆说:“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 ③长时段眼光。孝文帝深信鲜卑族必须汉化才能统一南北。他力图把胡人汉化法制化、常规化,使北方的胡汉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这种眼光是非常了不起的。但从历史发展大势来看,北齐等时期形式上出现的鲜卑化,只是历史的一个短暂回流。 (三)“民族交融”再认识 【引导】 民族交融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胡汉文明的交汇过程。民族交融不等同于民族融合,也不是“汉化”、民族消亡的意思,它是结果;民族交融则包含着求同存异异、包容多样,是促进民族融合的长期过程。我们一起回顾所学,总结民族交融的途径、表现、影响。 【呈现】 民族交融途径: ①民族迁徙:如五胡内迁等; ②联合斗争:如西晋末年和北方十六国时期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 ③友好往来;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⑤民族征战:如淝水之战等。 民族交融表现: 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汉化;汉族也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民族交融影响: ①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②促进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四、从华夏认同看统一 【引导】 581年,外戚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隋文帝发兵灭陈,统一了南北,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请大家观看视频,在了解隋朝统一进程的同时,思考隋朝统一的原因。 【素材】 历史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导入_哔哩哔哩_bilibili 【引导】 统一是历史的趋势。视频中提到了政治的需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认同与人们的渴望,四点大的原因,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我们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出发,来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究竟为什么一定会(要)走向统一? 老师提供一则材料,我们一起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与国家异同有什么关系? 从地形图看,整体的地形轮廓,西边是高山高原,北边是高原、荒漠,东边是大海。往外走,显然是受到限制的。但是往内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富饶的平原,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同时,内部(也就是中原)地区,也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地缘,这就形成了往内走的优势。历史告诉我们,华夏大地上的民族,也主动地融入了这样一个场域。 【呈现】 【引导】 向内交流的地理条件,使得中华文明突出的主体是内向的组织化整合,核心区与边缘区构成了一个又内聚倾向的“场”。 这个“场”,是客观条件限制的“场”,是政治的“场”,也是经济的“场”,是文化的“场”。这些因素都是指向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价值观(信仰),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述秦汉时期的时候提到过的“华夏认同”。这种对基于华夏认同而形成的对“大一统”的追求,也深刻地体现在我们的历史进程当中。 因此呢,有史学家评价: 汉唐,中国经历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进入课堂。 圈画书本,完成任务,对该时期的政权和时空有初步的认识 认真听讲,思考问题。 认真读图读教材,完成圈画任务。 观察表格数据,思考问题。 回顾所学,总结归纳原因。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再次思考东晋门阀士族的历史作用。 结合教材,观察教师给出的历史地图,尤其注意:①北方与南方政权的更迭顺序。不仅要从整个历史进程上看,还要从同一时期的政权对峙来看。②关注中原政权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 结合所学,思考问题。 认真听讲,把握“大一统”的概念,结合秦汉、隋唐的时代特征,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大历史时空中的意义。 阅读材料,假想如果自己是当时的老百姓,面对战火连绵,动荡的局势,有何感触?并组织语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原因,学习原因类题目的思考方式。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分析得出当时北方统治者积极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分田地、迁民耕种等。 从国家、百姓两个视角分析得出经济恢复的表现。 分析的出当时北方民族农耕发展的表现,如使用牛耕,使用汉族的农业工具等,这也是民族融合的表现之一。 结合教师讲解,加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解。 观察表格,寻找规律。成、凉、代分别得自此前中原王朝的政区名称,汉、赵、燕、魏、秦、夏则是直接取用前代中原王朝或华夏国家的国号,也就是都带有强烈的攀附华夏文化、彰显国家正统的色彩。 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知道“胡人汉化”的基本途径(或代表性途径) 结合材料分析改革意义。 阅读材料,结合书本内容,从北魏的命运出发思考问题。 理性思辨,思考问题。 结合已知的“民族交融”的史实,归纳提炼民族交融的途径、表现与影响。 观看视频,思考隋朝统一的历史原因。 认真听讲,保持思维的活跃。 ·用王羲之《丧乱帖》导入,新颖有趣,吸引学生浸入课堂,增强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引导学生快速从书本提取信息,抓住几个政权更替的关键时间节点。 ·结合书本与讲解,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该时段政局特征的认识,循循善诱,达成认知进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历史联系的理性思维能力,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旨在与上一原因分析案例做对比,从具体史实出发进行原因分析,让学生在实战中积累解题经验。 ·旨在通过一则材料阅读,引导学生对门阀政治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学法指导,从文本的作者、读者和文本本身三方面解读材料,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旨在引导学生回顾南北政权边界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这也为后面的“经济开发”“民族交融”的课程内容做了铺垫。 ·旨在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同时,视频中提到了门阀士族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辩证思考门阀士族的历史影响。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认识、处理多张地图,这一类政权形势图,需要学会①按照时间脉络看政权变迁②按照空间关系看政权对峙。培养学生历史理性思维,培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旨在通过这一案例,指导原因类题目的解法,强化学生的结题能力。从学法指导,锻炼历史解释、历史联系的思维能力。 ·再次提出学生所熟悉的“大一统”概念,引导学生从整个历史时空的思考所学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意义。历史的表象似乎的无止尽的分裂、动荡,但最终的历史潮流,还是大一统的潮流。 ·历史课堂要有“人”。“人物-场景-体验-思辩”是联通古今、打动人心、涵育思维的一个途径。通过“神入”的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材料,感悟历史,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旨在通过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南方开发的主客观原因,提供方法论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用“唯物史观”作为思维的工具,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旨在提供进一步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迁徙中“人”的作用;习得层层剖析材料的思维能力,锻炼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旨在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北方经济状态变化的原因、表现,得出北方经济的恢复这一结论,认识南北朝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大一统”在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面向,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发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突出体现了华夏文化(汉化)的特点。 ·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完成对教材中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结构化。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锻炼学生分析文言文文本的能力与思维。 ·旨在通过图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汉人胡化”的含义。胡的文化元素渗透到汉人的生产生活中,这是民族交融的体现。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设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北魏灭亡的原因。 ·旨在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理性思考北魏命运的沉浮,学习“历史的合力”“长时段眼光”等理解历史的思维和视角。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思维育人。 ·从具象到抽象,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民族交融”的途径、表现、影响,学会举一反三,锻炼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对“民族交融”的解构,引发学生对大一统重生的反向思考。既提供学法指导,又提示核心概念,落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通过一则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促成统一的因素,引发深度思考。 ·运用地图,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统一的“内聚性”特征,拔高对前述统一原因的认识,引出对“华夏认同”观念的思考。落实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旨在从“华夏认同”角度收束全课,拔高主体,引起学生对于“大一统”(或中国历史统一趋势)的深度思考,锻炼历史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也能够激荡学生的历史、家国情怀。九、课堂评价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C)。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2.《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C)。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3.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D)。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4.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5.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B)。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